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家争鸣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视点
重点: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活动及其主张
孔子
(1)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________持敬而远之
的态度
(3)开创中国古代________之风,主张
“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________”
孟子(1)发挥孔子的“________”思想,提倡“仁
政”学说
(2)提出了“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
________的思想基础
荀子(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
期________的思想内容
(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
要思想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________”
二、老庄之学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
(1)认为“____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________原则。
(4)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___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
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________,实施________。
2.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________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________收入。
(2)创立“________”,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
(3)进一步推行按________授田宅的制度。
(4)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________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5)所著《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3.商鞅
(1)政治
①废除________制度,根据_______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③实行________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
①废除________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实行________政策。
(3)思想: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以________为师。
4.韩非
(1)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________。
(3)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5.影响
(1)对中国______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______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特点
(1)学术团体以________严格著称。
(2)推崇______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______精神。
2.主张
(1)主旨是“兼相爱、________”,进一步提出非攻、________、尚同、非乐、非命、节葬、________等一系列主张。
(2)认为认识以________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________”法。
(3)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________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________基础。
3.演变
(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________”学派。
(2)_______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答案:
一、仁礼道德自觉鬼神私人讲学有教无类六经德治君轻民贵民本主义儒家天行有常礼
二、1.无为
2.道辩证法方法论小国寡民
3.齐物
4.精神自由
三、1.耕战严刑峻法
2.(1)农业田租(2)平籴法(3)军功(4)集权(5)法经
3.(1)世卿世禄军功编户(2)井田重农抑商(3)吏
4.(1)道家耕战
5.(1)专制主义(2)法治
四、1.(1)纪律夏自我牺牲
2.(1)交相利尚贤节用(2)客观实践三表(3)逻辑学方法论
3.(1)墨辩(2)汉代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
B、C、D都包含在A中。
故A正确。
2.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阅读图片材料并认识其反映的含义。
材料中的“仁”反映的是儒学的“仁爱”思想,在现代社会对“仁爱”思想的宣传反映出人们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希望。
3.“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择C项。
4.党的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发展民生的幸福画卷,其中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这一论述与下列哪一思想相符( )
A.“礼之用,和为贵”
B.“仁者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
答案:C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根本目的”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相符合。
A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B强调“仁政”与称雄之间的关系,D是孟子的修养内心的方法,与题意不符。
故C正确。
5.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盖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
解析: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是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故C正确。
知识点二
老庄之学
6.《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我无为”,“我无事”,“我无欲”可知选C。
知识点三
法家思想
7.《申子·大体篇》中载:“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这是下列哪个思想流派的主张(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C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本”“末”“治”“行”“操”“事”等。
关键信息,这说明材料实际上主张把一切大权集中到君主手中。
这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
故C正确。
8.《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主张用军事力量清除贵族,用强有力的措施管理人民,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而A是儒家的主张,B是道家的主张,C是法家的主张,D是墨家的主张,故C符合题意。
知识点四
墨家的主张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10.下列漫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根据漫画判断思想流派,从左到右排列,正确的是( )
A.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
B.道家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兵家学派——法家学派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根据①中“仁爱”可知是儒家学派,根据②中“顺其自然”可知是道家学派,根据③中“立法严厉”可知是法家学派。
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2)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
(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材料四的主张。
因为它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材料一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1)问要对各个材料加以概括。
第(2)问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因为法家主张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因而更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第(3)问强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应从儒学思想以后的发展前途来分析。
课后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 )
①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②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③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④士掌握了各国的统治权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①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A正确。
2.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古今一也。
”这反映了荀子(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
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
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关于“仁”“礼”的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乱不堪,儒家学者游历各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A是政治上的发展趋势,B是经济制度的变化,D是道家学派的主张,都无法体现题意。
故C正确。
4.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A不是主要原因,B并非原因,C不符
C.孟子 D.老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的思想。
材料强调“天下之人”不应该“不相爱生”,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相一致,故答案为B。
11.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④错误。
12.端木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中认为,农业是靠天吃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家则从相反的方向提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
这可以说明古代中国人( ) 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
C.农业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
答案:D
解析:“天人合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枪打出头鸟”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态度和处事风格,其根源在于古代中国政治上的专权、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以及儒家文化的天命论理念。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以上材料均引自《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1)维护奴隶制度。
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法、儒两家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政治倾向,根据“礼”的内容回答实质;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总结异同点;第(3)问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儒、法两家尽管主张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4.(1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章太炎认为“儒”最早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孔子自称“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
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
材料三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
……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
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早期儒者的特征。
(不得摘抄原文)(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8分)
答案:(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
(2)影响: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
(3) 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