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说课稿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一)作用与地位
本文选自清代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节,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课文。

该课文通过描述范进参加乡试中举的经过及其引起的家庭、社会反响,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腐蚀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课文在弘扬传统文化、批判封建糟粕方面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文学鉴赏、认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篇章。

(二)主要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范进参加乡试,因交卷时被人嘲笑而心灰意冷;第二部分,范进意外中举,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极大反响;第三部分,范进中举后,家庭境遇和社会地位发生巨变,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下人们的心态。

1. 第一部分:范进参加乡试,展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迫。

2. 第二部分:范进中举,揭示世态炎凉,批判封建社会的虚伪与势利。

3. 第三部分:范进中举后的巨变,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作者吴敬梓及其文学成就。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成语、典故等。

3. 分析课文的结构、人物形象、讽刺手法等。

(二)能力目标
1. 能够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和鉴赏。

3. 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对封建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封建糟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评价。

3. 讽刺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二)难点
1. 对封建科举制度下人们心态的理解。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运用。

3. 文学创作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说教法
(一)启发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例如,在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反响时,我会提出问题:“范进中
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问答法
采用问答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解课文时,我会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比较分析法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我会采用比较分析法,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同时,将范进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他们性格、命运的异同,进一步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

(四)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小组讨论主题,如“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我的板书设计将突出以下亮点:
1. 采用思维导图形式,直观展示课文结构,帮助学生梳理内容。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记忆。

3. 在板书中加入作者吴敬梓的简介及《儒林外史》的相关背景,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尚在发展中。

此外,他们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可能了解不多,对科举制度的影响认识不深。

因此,需要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阅读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会引导学生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法。

首先,通过泛读把握课文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然后,进行精读,细读课文中关键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注出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内容,以便在课堂上共同探讨。

1. 精读:指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述,如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行为、心理变化等,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泛读: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练习法
(四)探究学习法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研究性课题,如“科举制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

(五)情境教学法
(六)多媒体辅助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封建社会
的风貌,增强他们对课文背景的认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科举制度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吗?它对古代读书人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 教师提问:“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三)深入学习
1. 精读课文,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表现主题。

2.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如对比、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四)难点突破
1. 针对课文难点,如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态的影响,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举后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哪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巩固拓展
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选择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了解更多的封建社会现象。

(六)课堂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范进中举的故事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根据课堂学习,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练习、课后阅读等,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如让学生搜集关于科举制度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课堂分享。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此课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我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因为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启发式教学、问答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强调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性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整合与拓展
本课的教学设计不仅局限于课文内容,还涉及《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以及科
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这样设置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效果。

(五)强化实践与运用
我注重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布置课后作业、研究性学习任务等,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之所以这样设置此课,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