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D与NOD_SCID小鼠部分免疫指标的比较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总结
缺陷的 Beigenude-xid
小鼠
利用 基因 编辑
技 术, 用人 类正 常或 突变 基因 置换 小鼠 同类 基因
1、去 除小鼠 免疫细
胞 2、破 坏造血 细胞: X 射线 辐照, 杀死小 鼠自身 大部分 骨髓造 血干细 胞(辐 照前后 给一个 周期抗 生素, 避免感 染死 亡) 3、回 输人类 造血干 细胞
BRG (BALB/c-
Rag2-/IL2rg-/-)
小鼠
CBA/N Beige 小鼠
(XID)小鼠
BNX 小鼠
基因 人源 化小
鼠
细胞人 源化小
鼠
CB17 近交系小鼠(通
过连续的回交把来自
C57BL/6 小鼠所携带
的 Ighb 亚型等位基因
C57BL/6 自发突变
来
导入 BALB/c 小鼠, Swiss 封闭群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总结 南方医 13 级张念泽整理,致洪畅泽
裸小鼠(Nude mice)
CB17-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 Mice)小鼠
NOD(Non Obese
Diabetes)小 鼠
NOD-SCID(NonObese Diabetic an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缺乏 T 细胞和 B 细 胞,同时具备固有免 疫缺陷(NK 细胞活性 低),无循环补体、巨 噬细胞和抗原呈递细
胞功能损害
T 细胞和 B 细胞 发育和功能严重 受损,且 NK 细 胞发育被完全阻
断
缺乏 NK 细 胞且 T、B 淋巴 细胞 减少
T 细胞和 B 细胞的 缺乏
这些肿瘤免疫小鼠模型,别说你不知道
这些肿瘤免疫小鼠模型,别说你不知道订阅号APExBIO要说当今社会哪种癌症治疗手段最火热,癌症免疫疗法(Cancer Immunotherapy)当之无愧。
科学家们热衷于从免疫系统着手消灭肿瘤细胞。
自美国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其开创性的癌症治疗方法获得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后,更是为癌症的免疫治疗增添了热度。
虽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和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建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免疫活性小鼠模型仍是一个重大挑战。
免疫疗法的临床前研究需要具有完整功能免疫系统的体内模型。
当前的临床前免疫治疗小鼠模型包括同源肿瘤模型、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和人源化肿瘤模型,本文将浅谈这几种模型。
一、同源肿瘤模型▲同源肿瘤模型(Syngeneic tumor models)。
利用在体外生长和扩增的鼠肿瘤细胞系,将其注射(通常皮下或原位)到免疫活性(Immune-competent)宿主中。
这是最早出现和最常使用的临床前模型。
同源肿瘤模型是将永生化的小鼠肿瘤细胞系接种到近交品系小鼠中形成的同种移植模型。
肿瘤细胞系可以是自发性的、致癌物诱导的或转基因的。
受体小鼠拥有完整的鼠源免疫系统,具有完全的免疫活性(immuno-competent),且该免疫系统与同种移植肿瘤组织相容。
▲常见的同源肿瘤小鼠模型整理(包括鼠肿瘤细胞系、癌症类型、鼠宿主和使用的药物)同源模型易于建立,且有良好的免疫应答。
可以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抗PDL-1,抗PD-1,抗-CTLA-4)等药物来评估荷瘤小鼠中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
同源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中轻松培养和大量扩增,这种模型价格低廉,操作起来相当简单且重复性强。
同系模型的另一个优点是宿主的免疫系统是正常的,这可能最大化模拟肿瘤微环境的真实生活情况。
缺点是移植的小鼠组织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临床情况下人类肿瘤的复杂性。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摘要: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需要理想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大量的体内试验,但是动物种属差异使得某些病原微生物仅仅对人类具有特异的易感性及致病性,限制了人们对疾病发病机理的理解及预防治疗。
因此,构建具有人类功能性基因、细胞或组织的人源化动物模型尤为重要。
本文对人源化小鼠模型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感染性疾病人源化小鼠模型是指带有功能性的人类基因、细胞或组织的小鼠模型。
这种模型通常被用于人类疾病体内研究的活体替代模型[1]。
由于种属差异,利用普通动物模型得到的实验结果有时在人体上不能适用。
所以,利用转基因或同源重组的方法,将人类基因“放置”在小鼠模型上所制备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大大提高了其作为模拟某些人类疾病的有效性。
当前,基因被修饰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已经在癌症、传染病、人类退化性疾病、血液病等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成为有价值的科研工具。
近几年,带有人类基因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已经被证明在解码人类疾病奥秘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2]。
1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的第一次突破性进展是1983年Bosma等成功培养出的T/B淋巴细胞缺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
Bosma等于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位于第16号染色体的单个基因隐性突变可导致小鼠出现T/B淋巴细胞缺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称为SCID小鼠。
SCID小鼠表现为缺乏成熟的功能性T、B淋巴细胞及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造成SCID小鼠出现严重免疫缺陷的最主要原因是纯合SCID基因突变导致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VDJ编码顺序的重组酶活性异常,故不能有效地合成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受体。
但是由于这种小鼠存在正常的自然杀伤(NK)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应用这种小鼠产生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效率不高[3]。
NOD/SCID小鼠的发现和使用成为人源化小鼠模型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式事件。
人源化NOD_SCID小鼠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与鉴定_林晨
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活性, 计数细胞, 将细胞数调整 到 2 109 cells/L。 经 流 式 细 胞 仪 ( FCM ) 鉴 定 CD 34+ 细胞纯度达 80% - 95% 。
1 m in (首次 3 m in) , 60 1m in和 72 1 m in(末次 6 m in) , 共 进行 40 个循 环, 最后 PCR 产物 保存 于 4 中。取 8 L PCR产物和 2 L 溴酚蓝于 2 5%
高于外周血。 RT - PCR 在外周血与骨髓检测到人 2M 基因及 RAG 2基因标 志。结论 : CD 34+ 细胞移植重建人源化 NOD /SC ID 免疫系统模型效果要好于 脐血单个核细胞。人源 T 淋巴细胞在模型鼠骨髓中分化成 熟。
[ 关键词 ] 造血干细胞; NOD /SCID 鼠; CD34+ 细胞; T 淋巴细胞
重组激 活蛋 白 RAG 2 基 因表 达, 初步 了 解 模型 鼠 体内人源淋巴细胞分化成熟情况, 以期为今后应 用该模 型奠定基础。
材料和方法
1 脐血来源 脐血来源于广州华侨医院产科, 选择足月顺产、
身体健康、无急慢性感染、无血液学疾患及遗传病史 的产妇, 肝素抗凝, 采集后 8 h内分离单个核细胞。
(暨南大 学医学院 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2 血液病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632)
[ 摘 要 ] 目的: 比较脐血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 移植 NOD /SCID 鼠所 建立的 人源化 SC I。方法: 磁珠分选法分离脐血中 CD34+ 细胞, 淋巴 细胞分 层液分 离脐血单 个核细 胞, 分别经 尾静脉
( PB) , bone m a rrow( BM ), thymus we re detec ted by FCM from 4 to 10 w eeks a fter hem atopo ietic stem ce ll transplantation. A fter 10 weeks, the gene expressions o f the hum an 2M and RAG 2 we re detec ted by RT - PCR in PB o r bone ma rrow of m ice mode.l RESULTS: H um an CD 45, CD 19, CD3 ce lls popu lations in PB and BM w ere found by flow cytome try in m ice m ode l transp lanted w ith CD 34+ ce lls or CB M NC from 4 to 10 w eeks. The highest positiv ity of hum an lymphocytes w as at 8 w eek a fter transplanta tion. The leve ls o f hum an ce ll engraftm ent in m ice transp lanted w ith CD 34+ ce lls we re h igher than those in m ice transplanted w ith CB M NC. T he mRNA o f hum an 2M and RAG 2 w ere found by RT - PCR in BM. CON CLU SION: The h igher level of hum an lymphocyte engraftm ent is estab lished in NOD /SC ID m ouse m ode l transplan ted w ith CD34+ com pared w ith CB M NC. T he m atura tion o f T lymphocytes cou ld be happened in bone m arrow o fm ice m ode.l
NOD-SCID鼠和SCID鼠的区别
NOD/SCID鼠和SCID鼠的区别(2010-11-14 22:08:29)SCID是由Server Combined Immune-deficiency缩写而来。
BABL/c小鼠同源近交产生C.B-17小鼠,SCID小鼠为C.B-17的突变系(常染色体隐性突变),1980年Bosma从Fox Chase 癌症中心饲养的C.B-17/lcr小鼠群中发现。
C.B-17小鼠携带了来自C57BL/Ka的免疫球蛋白重链lg-1b等位基因,除此之外与BABL/c小鼠基因完全相同,因此,SCID小鼠的遗传背景与BABL/c基本相同。
SCID小鼠从外观上和普通小鼠差别不大,白色被毛,体重正常,但由于SCID基因的纯合产生了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症状,影响了T、B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其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
胸腺多被脂肪组织包围,无皮质结构,仅残存髓质,主要有类上皮细胞合成纤维细胞构成,边缘偶见灶状淋巴细胞群。
脾白髓不明显,红髓正常,脾小体无淋巴细胞聚集,主要有网状细胞构成。
淋巴结无明显皮质区,麸皮质区缺失,由网状细胞占据。
小肠粘膜下和支气管淋巴集结较少见,结构内无淋巴聚集。
因此该品系缺乏B、T细胞,淋巴细胞减少,造成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但是具有正常的NK细胞、巨噬细胞及粒细胞。
SCID鼠DNA修复及编码淋巴细胞上的抗原特异受体的基因缺陷,大多数纯合子无可见lgM、lgG1、IgG2a、IgG2b、IgG3或IgA。
SCID接受异种基因和异种移植,使它们成为细胞转移实验的理想模型。
少数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复,此即为Scid小鼠的渗漏(Leaky)现象,在临床表现上,约有2-23%子代具有少量的淋巴样细胞,并产生少量的免疫球蛋白。
这种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与暴露于抗原刺激下而增加,但是不会遗传。
SCID鼠血清lg高于1ug/ml即认为为“渗漏”。
Jackson Lab用非肥胖糖尿病小鼠NOD/Lt与SCID小鼠杂交降低了NK细胞的活性,杂交双突变小鼠NOD/Lt-SCID表达了NK细胞活性相对低的特性。
实验论文 (12)
免疫缺陷小鼠在白血病研究中的新进展作者:李仲霞(综述) 王跃嗣贾秀红(审校)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白血病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t animal)是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缺陷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它源于1962年苏格兰医师Issacson等首先发现的无胸腺裸小鼠。
1969年,丹麦学者Rygaard首次成功的将人类恶性肿瘤移植于裸小鼠体内,在裸小鼠体内存活并生长,开创了免疫缺陷动物研究和应用的新里程碑。
近三十多年来对免疫缺陷小鼠有了深入的研究,相关品系因此建立,并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尤其在肿瘤学、免疫学中的应用。
笔者综述了免疫缺陷动物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1 免疫缺陷小鼠的概况1.1 SCID 小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1983年Bosma 等[1]发现C.B217 纯系小鼠16 号染色体上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后,小鼠缺乏功能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而称为SCID小鼠。
该小鼠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 ,体内T和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 是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模型,应用广泛。
另外,Ohsugi等[2]使用5、7、9、11 周的B17 scid/scid (SCID) 小鼠来建立模型, 结果5周龄的小鼠100% 有肿瘤形成,7周龄小鼠肿瘤形成率为50%,9周龄小鼠为20%,11周龄的小鼠没有大体肿瘤形成。
说明小鼠周龄对模型的建立也有重要影响。
1.2 NOD/ SCID 小鼠(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SCID小鼠NK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正常。
有2%~23%的小鼠出现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渗漏现象),这明显影响了SCID 小鼠的更广泛应用。
为提高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的成功率,人们将SCID小鼠与不同遗传背景品系小鼠杂交,NOD/ SCID由此产生。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以及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乳腺癌研究中常见的小鼠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的了解其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乳腺癌;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型;中医乳腺癌模型【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10-02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
小鼠与其它实验动物(如果蝇、线虫或大鼠)相比有较多的优势,尤其是其基因组中许多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已被发现并定位,使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类实验动物。
现将目前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自发性乳腺癌模型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未经任何有意的人工处理而自发产生肿瘤。
目前已报道的品系有C3H系、A系、CBA/J系、TA2系等,其中C3H小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病率高,6~10个月龄雌鼠的肿瘤自然发生率可高达100%,是最常用的自发性乳腺癌模型[1]。
该模型发病条件比较自然,有利于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但由于很难获得大量发病时间相同的荷瘤小鼠,不利于药效评价。
2.诱发型乳腺癌模型目前对诱发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并不多。
Lanan等对BALB/C小鼠持续使用醋酸甲基孕酮诱导一年后,成瘤率为79%[2]。
张亚平[3]用二甲基苯蒽灌胃C57BL/6小鼠诱导产生乳腺癌。
该模型可模拟外界环境因素所致的人类肿瘤发病的特点和过程,在预防医学的病因学研究及综合化疗后的效果评价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小鼠个体差异及诱导剂等多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部位与时间不同,成瘤率不高,不利于药物筛选。
3.移植型乳腺癌模型根据移植物来源不同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同种移植所用小鼠为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所用乳腺癌细胞或组织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常用的细胞株有来源于BALB/C小鼠的4T1和TM40以及C127[4]。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4. IL2rg小鼠,1995年(Cao et al., 1995; DiSanto,
Muller, Guy-Grand, Fischer,& Rajewsky, 1995)
1995年,数个独立的实验室报告了IL-2Rγchain基因位点的突变会导致小鼠淋巴系统发育不 良。IL-2Rγ-chain是细胞因子IL-2,4,7,9,15 和21受体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突变将导 致这些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受阻,使得NK细胞发 育严重受阻,且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也受到极大 的破坏。在后面数年中进一步得到了IL2rg-/-小鼠 ,在此小鼠中人类造血干细胞和PBMCs的移植变 得容易了很多。
部分重要免疫缺陷动物及其发展方向
2. NRG与Fah-/-小鼠杂交获得的FRG小鼠成为了 人源化肝脏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模型,利用这个模 型,使得我们研究得以研究肝脏纤维化疾病,肝 脏代谢性疾病,药物代谢途径,肝脏肿瘤疾病, 人类寄生虫(疟疾)和感染性疾病。目前已经成 功构建出FRG大小鼠,已经开始应用于肝脏相关 疾5年(Shultz et al., 1995)
偶然的机会Shultz发现将scid突变小鼠和Nonobesediabetic(NOD)小鼠杂交后出生的NODscid小鼠能够支持更多人类PBMCs或者造血干细 胞移植的生长,后续研究发现该杂交品系抑制了 NK细胞的活性,并且还伴随有固有免疫系统的缺 陷。该品系成为近20年应用最广的重症免疫缺陷 型小鼠,并且和众多不同品系杂交产生了更多的 亚型小鼠。
按免疫缺陷程度分为:
T淋巴细胞缺陷:如裸鼠
B淋巴细胞缺陷:如XID 小鼠
NK细胞缺陷:如Beige 小鼠
联合免疫缺陷动物:如T 、B淋巴细胞缺陷的小鼠 (SCID、Nod-scid小鼠 )
NOD-SCID小鼠发展历史
NOD-SCID小鼠发展历史1980年,美国FoxChase癌症研究所Bosma博士在饲养C.B-17/lcr小鼠群中发现C.B-17的突变系(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后将该小鼠称为SCID小鼠(SCID即Server Combined Immune-deficiency 缩写),C.B-17小鼠携带了来自C57BL/Ka的免疫球蛋白重链1g-1b 等位基因,除此之外与BABL/c小鼠基因完全相同,因此SCID小鼠的遗传背景与BABL/c基本相同。
由于突变产生了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症状,影响了免疫细胞T/B 等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但是该小鼠具有正常的NK细胞、巨噬细胞及粒细胞,SCID鼠DNA 修复及编码淋巴细胞上的抗原特异受体的基因缺陷,大多数纯合子无可见IgM,IgG1,IgG2a,IgG2b,IgG3或IgA,因此,SCID鼠可接受异种基因和异种移植。
但是SCID鼠会有渗漏现象,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少量的淋巴细胞,产生少量的免疫球蛋白,并随着年龄增长与抗原暴露刺激下增加,但是这种现象不会遗传。
上世纪70年代,NOD(Non Obese Diabetes,即非肥胖糖尿病小鼠的简称)起源于日本商业公司的ICR小鼠,由大藤博史、吉田等人先后培育至13代时,得到两个血糖水平差异明显的亚系(正常血糖亚系和高血糖亚系),之后由前田接管并在这2个品系中各取几对小鼠送检糖尿病表型和评估,结果发现一只来自正常血糖亚系的雌性小鼠存在多尿和尿糖阳性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但是血糖正常,他们为这一老鼠命名为“mt小鼠”。
后来牧野进将第20代mt小鼠置于SPF环节下饲养,直到1980年,这只小鼠自发胰岛炎和胰岛素依赖性的糖尿病性状已经完全固定下来,品系的名称也被改为NOD。
1984年,NOD走出日本,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建立新的繁殖种群。
经研究可知,NOD小鼠除了血糖异常外,还存在天然免疫缺陷,如补体系统、巨噬细胞缺陷等,它的巨噬细胞对人源细胞吞噬作用弱,同时,NOD小鼠的SIRPA与人类CD47亲和力高,因此后来NOD发展成为明星缺陷动物背景品系,比其它品系更适合人源移植物的定植。
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原理
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原理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它可以用来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类白血病细胞注射到小鼠内,使其形成人与小鼠骨髓嵌合体,从而研究肿瘤细胞在宿主体内的行为和免疫反应。
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的基本流程如下:1.选择移植小鼠:通常使用NOD/SCID小鼠,这种小鼠具有先天性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可以在体内容纳大量人类细胞而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2.收集人类白血病细胞:采用外科手术从患者骨髓中采集白血病细胞。
3.准备小鼠除去原有的骨髓细胞:使用较强的放射线或化疗药物来杀死小鼠原有的骨髓细胞,并预留空间让白血病细胞存活和繁殖。
4.将白血病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通过静脉注射或骨髓注射的方式将白血病细胞注射入小鼠体内。
5.观察移植小鼠并记录数据:观察移植小鼠的生理指标和肿瘤细胞繁殖情况,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的优点:1. 它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发展和治疗方法的探索。
2. 可以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小鼠的容易操作和成本较低。
4. 可以利用此方法研究许多特定的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的缺点:1. 危险性较大,实验操作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2. 由于其体内环境与人类体内环境存在差异,因此其结果可能不完全反映人体内的情况。
3. 对小鼠造成短时间甚至永久性的伤害,导致其成活率降低。
虽然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存在一些缺点,但在现代医学研究领域中,这种实验技术被广泛应用,它提供了一种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和疾病的反应和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对于深入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和疾病的发生机理、治疗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时,可以利用骨髓嵌合体小鼠模型,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骨髓嵌合体小鼠实验也可以用来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移植人类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到小鼠体内,可以模拟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和免疫疗法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
不同scid之间的区别
首页- CB-17 SCID、NOD SCID、SCID beige等小鼠区别近几年来,社会上突然对SCID鼠的需求量增多起来,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公司经常有客户询问关于CB-17 SCID、NOD SCID、SCID beige等内容的询问。
借鉴一篇文章,一并解答之!本文主要内容引自台大医学院苏裕家、吴铭芳、黄水坤的文章《浅谈SCID小鼠的发展与瓶颈》。
感谢原文作者!SCID是由Severe Combined Immune-deficiency缩写而来,最早此一症状是1950年在人类的婴儿中发现(Glanzmann & Riniker,Ann Paediat 175:1-32,1950),其后在阿拉巴马也发现有相似的症状出现(McGuire et al .,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 3:555-6,1975),直到1983年才首次在CB-17品系小鼠中发现SCID症状(Bosma et al.,Nature 301:527-30,1983)。
SCID的特征为丧失B与T淋巴球的功能,造成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不意味在CB-17 SCID小鼠体内完全没有B与T淋巴球,应该说CB-17 SCID小鼠体中没有成熟的B与T淋巴球,足以担当有效的免疫功能,因此SCID症状与AIDS 所引起的免疫缺陷并不相同。
造成其嚴重免疫缺陷的最主要原因為其體內B細胞與T細胞中不能完成V(D)J recombination(因為在基因重組中可能將全部或多數的VDJ elements切除),故不能有效的生合成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與T細胞受器(T cell receptor;TCR)。
造成其严重免疫缺陷的最主要原因为其体内B细胞与T细胞中不能完成V(D)J recombination(因为在基因重组中可能将全部或多数的VDJ elements切除),故不能有效的生合成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与T细胞受器(T cell receptor;TCR)。
几种常用免疫缺陷小鼠的血液学及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与比较分析
配套试剂盒,购自日本日立公司;BD FACS Aria II流式细胞仪及配套试剂,购自美国BD公司。 1.3临床血液学、血清生化学指标测定
5种品系的6周龄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 禁食16 h后小鼠眼眶采血800 pL/只。取150 pL 全血加入EDTA-K2抗凝测血常规。650 pL血液 静置30 min后放入离心机,以10 000 r/min离心 2 min,取血清用于生化指标测定。 1.3.1 血常规测定
谈小倩,瞿 伟,李亮,钱珍,顾坚忠,徐 平 (上海吉辉实验动物饲养有限公司,上海201 103 )
[摘要]目的 测定与比较分析几种常用免疫缺陷小鼠的血液学(血常规与血清生化)指标和 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为肿瘤、免疫学等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1) BALB/cAnude、SCID、NOD-SCID和NPSG共4个免疫缺陷小鼠品系,每品系取6周龄小鼠各20只(雌 雄各半),同周龄近交系BALB/cA小鼠作对照,采血后测定血常规(30项)和血淸生化(25项) 指标;(2) 4种免疫缺陷小鼠6周龄,每品系雌雄随机各取2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淋巴细 胞亚群,同周龄近交系BALB/cA小鼠作对照。结果(1)免疫缺陷小鼠的白细胞数(WBC)、淋 巴细胞数(LYMPH)、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和中性粒细胞数(NEUT)低于BALB/cA小 鼠(P< 0.01),屮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和网织红细胞数高于BALB/cA小鼠(P < 0.05, P< 0.01); SCID、NOD-SCID、NPSG 小鼠的 WBC、LYMPH和LYMPH%显著低于BALB/cA-nude 小 鼠(P< 0.05), NEUT% 高于 BALB/cA-nude 小鼠(P < 0.05)。(2) NOD-SCID 和 NPSG 小鼠 的血糖、三酰廿油水平低于BALB/cA小鼠(P < 0.01),而尿酸水平相对偏高(P < 0.05)。 (3) BALB/cA-nude小鼠T细胞严重缺失,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降低;SCID和NODSCID小鼠T细胞缺失,B细胞和NK细胞活性降低更加明显;NPSG小鼠T细胞、B细胞和NK 细胞均表现为缺失。结论 BALB/cA-nude、SCID、NOD-SCID和NPSG小鼠的血液学性状和血液 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均符合相应免疫缺陷小鼠的品系特征。 [关键词]免疫缺陷小鼠;血液学;血淸生化学;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Q95-33; R-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17(2021)02-0155-06
免疫缺陷小鼠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治疗
免疫缺陷小鼠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治疗作者:马贯中刘婕妤王利云张韬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13期摘要從有腹泻症状的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分离出1株病原菌。
对该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和迁徙行为观察。
经迁徙行为观察发现,该菌在1.5%LB上呈现弥漫性生长,在0.5%、1.0%的LB平板上的未见迁徙现象。
该菌在DHL平板上的菌落特点与沙门氏菌相似,通过沙门氏菌手工生化鉴定、ATB细菌鉴定及16S rDNA分子测序比对证实该菌为奇异变形杆菌。
通过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抑菌圈直径为18~20 mm,而对多数药物中度敏感或不敏感。
给腹泻小鼠饲喂喹诺酮类药物后,腹泻症状明显改善,发病率明显下降。
该研究结果为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免疫缺陷小鼠腹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奇异变形杆菌;NYG小鼠;生化鉴定;动物试验;迁徙行为中图分类号 S-85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3-0086-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3.02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Proteus mirabilis in Immunodeficient Mice MA Guan zhong, LIU Jie yu, WANG Li yun et al(Animal Core Facility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66)Abstract A strain of pathogen was isolated from immunodeficient mice with diarrhea symptoms.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identified by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16S rDNA sequencing and migration behavior observation. Through the migration behavior observ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showed diffuse growth on 1.5% LB and no migration on 0.5% and 1.0% LB plates. The colony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rain on DHL plate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Salmonella sp.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confirmed as Proteus mirabilis by manual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TB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16S rDNA molecular sequencing comparison.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also showed that the strain was sensitive to quinolones, with the inhibition zone diameter of 18-20 mm. But it was moderately sensitive or not sensitive to a variety of drugs. After the diarrhea mice were fed with quinolones, diarrhea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is study results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rrhea caused by Proteus mirabilis.Key words Proteus mirabilis;NYG mice;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Animalexperiment;Migration behavior奇异变形杆菌为无荚膜、无芽孢、有鞭毛和有菌毛的革兰阴性杆菌,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动物粪便、临床标本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内,是导致人和动物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
SCID小鼠脏器质量和部分血液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测定
1.1 动物 来源 在上海 灵畅生物科 技有 限公 司 [SCXK(沪)2013—
0018】SPF级 SCID小 鼠第三代生产群 中随机抽取 4周 龄 、8周 龄 、l6周龄 各 20只 (雌雄 各半)用于 动物脏 器质 量 、血 液生理生 化 、免疫 蛋 白和补 体数据测 定; 随机抽取 8周龄 20只(雌雄各半)用于免疫细胞数据 测 定 。选 取 的动 物采取 随机 方式 ,未进行 渗漏 检测 。 1.2 环境 及饲 养管 理
3.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 司,上海 201615)
【摘 要】 目的 测定 SCID 小 鼠主要 脏器质 量 、血 液生 理生化 、免 疫球 蛋 白 、补体及 免 疫 细胞 数 据。方法 选择 4周龄 、8周龄 、16周龄 的 SCID小鼠20只(雌雄各半),测定主要脏器质量 、血 液生理生化、免疫球蛋 白、补体数据;选择 8周龄的 SCID小鼠 20只(雌雄各半),测定 T细胞及 亚群 、B细胞 、NK细胞免疫 指标 。结果 SCID小 鼠的胸 腺质 量与性 别 、周龄 均无 关 ,各数据 间 无显著差异。4周龄 SCID小鼠的红细胞(RBC)、淋 巴细胞(LYM)、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 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显著大于 8周龄、16周龄的 SCID的小鼠。用脾脏采样分离的 T细胞 、B细胞 、NK细胞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CD3+在整体免疫细胞 占比最小,B220+占比最 大。结论 SCID小鼠表现为 T、B细胞免疫缺 陷,本实验测定的生理生化数据与国外 SCID小鼠 数据基本符合 ,表明该品 系自引种以来未发生生物学特性明显改变。 [关 键词]SCID 小 鼠;脏 器质量 ;血 液生理生 化 ;免 疫球 蛋 白;补体 ;免 疫 细胞
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介绍
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介绍导读前两期我们介绍了常见的肿瘤动物模型,考虑到肿瘤免疫疗法不同于普通抗癌药物的作用方式和评价体系,有必要在此单独介绍一下肿瘤免疫疗法研究领域常用的肿瘤动物模型。
为此,笔者专门搜集和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以当前较为成熟的CAR-T/TCR-T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技术为例,对免疫疗法肿瘤模型的特点、常用实验动物及细胞株、建立方法以及药物评价方式等关键点做个简要介绍,以期为有志于从事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同行们提供些许参考。
背景在当今众多的癌症治疗手段中,免疫疗法无疑是近年来最为吸引人们眼球的“明星”治疗手段,普遍引起学术界及医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研究兴趣。
随着以T细胞受体T细胞技术(TC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CAR-T)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技术(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为代表的新兴肿瘤免疫疗法不断取得临床上的突破和成功,奇迹频现,捷报频传,持续更新着人们对机体免疫系统潜在的强大肿瘤杀伤能力的认知,进一步提高人们战胜恶性肿瘤的信心,当然也持续激发着科研人员对“肿瘤免疫疗法”这一强大抗癌利器的研究和开发热情。
而对于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离不开相关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事实上,目前已经取得临床成功的肿瘤免疫疗法中,无一例外都已经过大量严格的临床前动物实验进行验证、评估和预测。
可见,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和应用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一、以CAR-T/TCR-T为代表的细胞过继性疗法(Adoptive Transfer)常用肿瘤动物模型细胞过继性疗法是指将供体(donor)细胞(此处主要是T淋巴细胞)经体外刺激活化或者基因修饰后再次回输入受者(Recipient)体内,从而达到相关治疗目的的治疗方式。
供体细胞可以是来源于受者自身,也可以来自于其他个体,前者称为自体移植(Autograft),后者则有两种情况,如果受者与供者属于相同种属,称为同种异体移植(Allograft),反之则为异种移植(Heterograft)。
什么是NOD小鼠?NOD小鼠详细介绍
什么是NOD小鼠?NOD小鼠详细介绍裸鼠和SCID小鼠无疑是最知名的两种先天性突变免疫缺陷小鼠。
但在人源化小鼠模型广泛使用的当下,常用的免疫缺陷小鼠如NSG、NOG、NRG和B-NDG®等都是以NOD小鼠为背景品系培育而成的。
为更好地了解这些人源化小鼠模型,就有必要先了解和掌握NOD小鼠的特性。
故本篇将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NOD小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其曲折的培育史。
生物学特性NOD是Non Obese Diabetes的首字母简写,中文意思为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即为非肥胖糖尿病小鼠的简称。
常见的糖尿病主要分两种类型,其中I型糖尿病是一种因遗传易感导致患病个体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受自身免疫攻击破坏而致功能丧失,无法分泌胰岛素而形成的疾病。
NOD小鼠就是一款自发I型糖尿病模型,其培育成功不仅为研究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胰岛细胞损伤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模型工具,同时也促进了I型糖尿病早发现、预防和治疗的进展。
NOD/ShiLtJ小鼠,图片来自Jackson网站NOD小鼠的糖尿病表型包括:具有糖尿病特征性胰岛炎(胰岛被白细胞浸润所致),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雌性小鼠12周龄左右胰腺胰岛素含量显著下降(雄性则会晚几周发生),形成低胰岛素血症和高血糖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NOD小鼠在糖尿病发病率上存在性别差异,雌性小鼠发病早,发病率高,30周龄时的发病率为90-100%;而雄性NOD小鼠到30-40周龄时的发病率也只有40-60%。
NOD小鼠培育简图曲折的培育史NOD小鼠是少有的一个在美国之外培育成功的自发突变实验动物模型。
上个世纪70年代,位于日本大阪市的盐野义(Shionogi)制药公司着手开发和培育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工作,并成立了项目团队。
此前,在公司位于Abrahi实验动物中心工作的大藤博史(Hiroshi Ohtori)博士正利用来自日本实验动物供应商Nihon CLEA株式会社的ICR(Jcl:ICR)小鼠开展自发白内障品系的培育工作。
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建立人源化肿瘤转移模型的应用进展
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建立人源化肿瘤转移模型的应用进展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建立人源化肿瘤转移模型的应用进展基金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3101〕【摘要】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影响肿瘤患者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成为了恶性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利用免疫缺陷小鼠建立人肿瘤转移模型越来越多应用于肿瘤转移的研究领域,并已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人源化肿瘤转移模型的建立以及该模型近些年来在肿瘤转移领域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免疫缺陷;小鼠;转移;模型【中国分类号】R7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21〕06-0350-03恶性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已是当下肿瘤研究的热点;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非随机的多步骤过程, 它涉及肿瘤细胞的侵袭、渗透、迁移、远处粘附及远隔器官内再生长等多个关键步骤[1]. 然而,对肿瘤体内转移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最终都要依靠适宜的动物模型来完成。
在动物体内进行人类肿瘤的转移研究,那么需要排除模型机体的免疫排斥等因素;异种移植肿瘤转移实验目前主要建立在各种免疫缺陷鼠的模型之上,包括裸鼠、Scid鼠、NOD-scid鼠等品系[2]。
自1973年第一例人肿瘤裸鼠转移模型建立至今,越来越多关于人肿瘤的免疫缺陷小鼠转移模型〔以下称:人肿瘤转移模型〕相继报道; 由于这些小鼠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在一定情况下,不易排斥来自同种或异种的移植。
因此应用免疫缺陷小鼠建立人肿瘤转移模型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今,人肿瘤转移模型在肿瘤转移过程机制的研究、高转移瘤株细胞的筛选、治疗转移新药的开发等方面应用广泛,为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本文将就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建立人肿瘤转移模型及其在肿瘤转移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一. 免疫缺陷小鼠的一般状况人肿瘤转移模型的建立是肿瘤细胞与宿主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宿主的品系、免疫状况以及微生物学的控制等均是影响建模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