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传承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
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探索引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想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数学联系起来在数学教育中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
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
一、走近数学名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
刘徽在对《九章算术》中一些问题的补充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
在代
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
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的结果。
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通过研究还知道了刘徽一生刚直不阿,在任何条件下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修正前人的错误。
他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也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他的治学精神是大胆、谨慎、认真。
他对自己还没有解答的问题,把自己感到困难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留待后人去解决。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
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
通过这样对古代数学家、名人的研究,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
在原古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数学家,有如此伟大的数学成就,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
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又如:祖冲之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
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
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
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二、搜集数学史料,享受数学文明熏陶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料是表现数学文明气味的重要载体,从数学教材内容动身,搜集、收拾与数学常识相对应的数学史料,根据数学史料所供给的布景常识,创设具有稠密的数学文明气味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数学学习进程中,不只学到了数学常识与技术,也受到了数学的文明熏陶。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地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并将这些内容
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适时引出圆周率,然后向学生介绍,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是多少。
约2000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
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
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
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
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段话的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时再向学生布置一项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古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历史、祖冲之的生平及故事等,利用专门时间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和圆周率的计算历史,更体会到了我们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成就。
再比如学习《圆的认识》,向学生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
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
在《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通过这样的介绍和
研究,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欣赏传统图案,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
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
传统。
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
例如学
习对称轴的时候,可以展示故宫、天坛等古建筑图片,展示京剧脸谱中国结、
剪纸等等。
经过对资料的了解和观察,学生发现图案的设计用到了数学知识中的旋转和对称的手法,力求体现完美和谐,追求美好的生活。
学生在欣赏精美绝伦图案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灿烂的纺织绘画艺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美。
在数学教材第九册《圆》一单元,展示给学生的有战国时期的外圆内方2铜镜、铜钱、玉璧、花瓣状门洞、福建土楼等等一些古代物品图案。
在学习之前,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布置预习任务,分别去查找有关资料,每副图案的
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
他们自己去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四、了解古代测量工具,揭示古代传统神秘大门
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主要通过路线图让学生学会辨认路线图,并会画出路线图。
说起辨认方向,学生最先可以想起辨认方向的工具
——指南针。
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关
于“指南针”一些背后的历史,我们的学生却知之甚少。
于是,结合本单元内
容,教师设计了两项内容:(一)现在我们认识到的方位名词有:东、南、西、北。
那么,古代表示方位的名词又有那些呢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古代除了
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还有以下10种方法:1.以阴阳表示、2.以五行表示3、以五色表示4.以四季表示5.以四兽表示6.以左右表示7.以八卦表示8.以数字表示9.以天干地支表示10.以星宿表示。
关于指南针。
1、指南针的历史故事2、指南针的起源3、指南针的发明4、指南针的发展通过这两项内容的了解,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古代方位词的认识,以及对指南针的发明、演变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初步为学生揭开了古代传统的神秘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