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偏瘫十二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偏瘫十二法
一、疏散风寒法
适应证:年高气衰,冬季感受风寒后(多在由暖处猝至冷处或汗出受风寒时发生),猝然偏瘫,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方药:续命汤加减:麻黄10克,石膏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人参(或党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川芎5克,杏仁10克,千年健10克,威灵仙10克,老鹳草10克。
病例:刘×,男,65岁,农民。
雪夜披衣开门时,突然左侧偏瘫摔倒在地,前医以补阳还五汤治疗10日无效。
邀家兄前往。
审其脉浮紧,舌苔薄白,神识清楚。
诊为风寒客于半身之腧。
以续命汤加减1剂证减,10剂诸证消失而愈。
二、益气活络法
适应证:气血俱虚,络脉瘀滞,偏瘫不用,脉患侧弦大,健侧弦缓或沉弦。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一6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木瓜10克。
若头目眩晕,疲乏无力,脉迟弱者,加味补血汤。
黄芪30克,当归15克,龙眼肉15克,鹿角胶9克,丹参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松6克。
病例:赵××,女,68岁。
一个月前睡眠过程中突发偏瘫。
先在某院治疗效果不明显。
审其除左上下肢不能活动外,神志清楚,伸舌偏歪,苔薄白,脉左弦大,右缓。
诊为气血俱虚,络脉瘀滞。
拟补阳还五汤加味方。
4剂后好转,40剂后诸证消失。
三、理气疏肝法
适应证:肝郁气滞,枢机不利,阳气不能外达,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心悸失眠,轻度偏瘫,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薄黄而润,脉沉
弦涩或结或弦紧者。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大黄3克,甘草6克,大枣5枚,龙骨15克,牡蛎15克。
病例:耿××,男,68岁。
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3年,脑血栓形成后遗症2年。
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细审前医所用诸方多为平肝熄风,养阴清热,益气活血之剂。
察其证见头晕头痛,胸满心烦,心悸阵作,左侧偏瘫,活动不便,舌苔薄白,脉沉弦而结。
诊为肝郁气结,阳气不能外达一证。
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剂,诸证俱减,60剂后诸证消失而愈。
四、理气活血法
适应证:气滞血瘀,筋脉失养,瘫痪拘挛,疼痛难伸,胸胁苦满,心烦易怒,头晕头痛,舌质暗,苔薄白,或有瘀斑,脉沉或沉涩。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丝瓜络10克,连翘10克,木瓜10克。
病例:高××,女,60岁。
右侧偏瘫3年多,前医以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及针灸、西药治疗,不但无效,反见日渐疼痛拘挛,难于伸展,头晕头痛,心烦失眠。
转邀李翰卿先生诊治。
云:两脉沉弦而涩,舌质稍暗,头晕头痛,心烦易怒,此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所致也,宜逍遥散加减治之。
一周后疼痛拘挛果见好转,继服一月疼痛、拘挛、瘫痪均消失大半,又服一月诸证俱失而愈。
五、平肝潜阳法
适应证: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目胀耳鸣,头中热痛,偏瘫麻木,面赤如醉或仅印堂穴附近红赤,舌苔白舌质红,脉弦长有力或寸脉大,甚或上人鱼际。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甲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棟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克,桑枝30克。
若脉弦数,舌红,头晕目眩,有时震颤等肝火化风者,天麻钩藤
饮加减:天麻9克,钩藤15克,石决明25克,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12克,桑寄牛24克,夜交藤15克,茯苓15克。
病例:赵××,男,成。
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头中热痛,烦躁失眠,左上下肢活动不便1年。
某院诊为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
中、西药治疗8个多月无效。
审其面色红赤,尤以额部为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大上人鱼际.诊为阴虚阳亢,予镇肝熄风汤加减,]O剂后诸证大减,30剂后走路基本恢复正常,头晕亦随之消失。
六、柔肝熄风法
适应证:真阴亏损,虚风内动,瘛疭瘫痪,神疲乏力,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舌绛少苔或光剥无苔,脉虚大无根或虚而无力。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白芍18克,阿胶9克(烊化),龟甲12克,生地18克,火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炙甘草12克,生鳖甲12克。
病例:李××,男,79岁。
在开会发言时,突然昏迷偏瘫.急住某院,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西药治疗2个多月无效。
审其意识朦胧,失语,右侧偏瘫,手足心热,并见时时瘛疯,舌质红绛无苔,脉虚大。
综其脉证,诊为阴液亏损,虚风内动,筋脉失养,予养阴柔肝熄风,大定风珠加减。
一周后神志转清,右上下肢微能活动,又继服2月,上肢能上举至头,手指亦稍能活动,并能在他人搀扶下走30步左右。
七、益气散风法
适应证:气血俱虚,寒湿内蕴,外受风寒,偏瘫身重,心中寒,气短乏力,手足厥冷,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方药:侯氏黑散加减:菊花40克,白术10克,细辛3克,茯苓3克,牡蛎3克,桔梗8克,防风10克,人参4克,明矾3克,黄芩5克,当归3克,干姜3克,川芎3克,附子5克。
共为细末,一日3次,一次1一3克,黄酒少许,冷服。
病例:李翰卿先生治一男性患者,右侧轻度偏瘫1年,四肢沉重,
行路困难,有时翻身亦感困难,畏寒怯冷,纳差神疲,舌质淡苔薄白,指厥脉微。
予侯氏黑散2月而愈。
八、苦寒泻火法
适应证:肝胆实火,筋脉失养,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轻度偏瘫,恶热,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白,脉弦数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当归10克,防风10克。
若大便干燥,舌苔黄燥者,去车前子、泽泻、木通,加酒军6—10克。
病例:胡××,男,成。
高血压、脑血栓形成3个月来,虽经针灸、中、西药物治疗有效,但仍左半身活动不便,头晕头痛,烦躁易怒。
询之,除上症外,并见目赤口苦,便干尿黄,舌苔黄,脉弦数。
予龙胆泻肝汤加减20剂而愈。
九、化痰通络法
适应证:气滞痰郁,络脉不通,偏瘫挛急,难于屈伸,疼痛,痴呆,或无故悲哭,舌苔白或黄白,脉沉滑。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9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9克,大腹皮9克,青皮9克,陈皮9克,桑皮9克,川芎9克,苏子30克,甘草15克。
若仅轻微偏瘫,头晕,口干,脉弦滑者,熄风通络汤:钩藤30克,地龙10克,桑枝30克,木瓜10克,枳壳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连翘10克,丝瓜络10克。
病例:高××,女,60岁。
脑血栓形成4年多来,痴呆妄语,右侧偏瘫,翻身站立等均困难,饮食尚可,舌偏歪,舌质红苔黄,脉沉弦滑。
诊为气滞痰郁,脉络瘀滞,予癫狂梦醒汤加减10剂,偏瘫、妄语、痴呆等好转。
20剂后翻身自如.并能在他人搀扶下走路。
十、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法
适应证:气血俱衰,痰浊阻滞,痰多或不多,昏迷或失语,或瘫痪缓纵不收,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舌苔白或黄白而膩,脉虚大弦滑。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黄芪15克,当归9克,丹参15克,麦冬9克,人参9克,五味子9克,竹茹9克,枳实9克,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9克,甘草6克,川芎9克,知母6克。
病例:岳××,男,71岁。
脑血栓形成2个多月来昏迷、瘫痪不见改善,审其证除昏迷、瘫痪外,喉中痰声漉漉不止,发热,舌苔黄白厚腻,脉虚大弦滑。
诊为气阴俱衰,痰火郁结,络脉瘀滞,心窍被蒙。
予十味温胆汤加减10剂神志转清,偏瘫好转,继服1个月后上下肢活动明显改善,但行走仍略感不适,半年后诸症消失而愈。
十一、补气养阴法
适应证:偏瘫数年久久不愈,气短乏力,汗多口干,舌质红,苔黄白,脉虚大。
方药:芪脉地黄汤加减: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O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苍术10克,生地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
病例:徐××,男,69岁。
偏瘫9年,翻身困难,虽两人搀扶亦仅能走六七步,气短乏力,疲乏思睡,食欲正常,自汗盗汗,舌质红少苔,脉虚大。
诊为气阴两虚。
予芪脉地黄汤40剂后能自如的翻身,60剂后能在放下拐杖的情况下走路四五百米左右。
十二、培补肾气法
适应证:肾气虚衰,筋骨失养,瘫痪久久不愈,脉沉细弦或虚大无根者.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30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0克,山萸肉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茯苓10克,附子10克,肉桂6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薄荷1.5克,生姜3片,大枣4个。
脉细数,舌质红或舌尖红赤,尿黄者,虎潜丸加减:酒黄柏6克,
炙龟甲30克,知母3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陈皮10克,锁阳10克,干姜1克。
病例:商××,男,50岁。
右侧偏瘫,语涩5年多。
审其脉微弱,指趾厥冷。
子地黄饮子加减2年,愈。
笔者临床应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主要是继承王乐亭教授的学术思想。
王乐亭河北省香河县人,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
拜北京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
1929年考取“医师执照”后,王乐亭开始使用针灸行医治病,人称“金针王乐亭”。
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学会,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
《金针王乐亭》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王乐亭拟订五组配方,供治疗偏瘫时选用。
第一组:手足十二针本方是根据手足部五腧穴精选而成,为治疗半身不遂的首选方。
处方: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功用: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瘫早期。
加减:头晕目眩,加百会、风府;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口角流涎,加承浆、通里;吞咽发呛,加风池、翳风;神疲嗜睡,加人中、隐白;阴虚肝旺,加太冲;中气不足,加中脘、气海。
刺法:左右皆刺,先刺健侧,后刺患侧,留针30分钟。
第二组:偏瘫感应刺法本组是寻求针刺感传的一种刺法,即所谓“气至病所”以加强针感,促进瘫痪的肢体改善,是使用率较多的一组方。
处方:风池、极泉、尺泽、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太溪。
功用:通经活络,舒筋理气。
主治:中风偏瘫恢复期,病情稳定者。
加减:阴虚阳亢,加曲池、太冲;口眼㖞斜,加地仓、四渎;睡眠不实,加神门、三阴交;大便秘结,加支沟、足三里;足尖下垂,加抬足穴。
刺法:刺患侧,每次针刺时,上下肢必须各有两穴出现强烈感传。
留针30分钟。
第三组:十二透刺法本组为透刺针法。
《灵枢·终始》日:“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中风偏瘫日久痰瘀互结,血脉闭阻,营卫气血运行偏颇,肢体对针感反应较迟钝,只有长针透穴深刺才有较好的效能。
处方: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功用:疏通经脉,活血祛瘀。
主治:中风偏瘫,日久恢复较慢者。
加减:肢体酸痛:加火罐;肢体发凉:加火针;手足麻木:加放血。
刺法:刺患侧,针具选针尖稍钝者,进针稍慢些,以防刺伤血管,造成内出血,留针30分钟。
第四组:督脉十三针督脉者,总督一身之阳。
针刺督脉以振奋诸阳,调整全身机能,促进脑与脊髄的改善,故有“治瘫首选督脉”之说。
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功用:疏通督脉,补脑健髓。
主治:一切瘫痿病证。
加减:心气不足,加神门;肝气郁结,加内关;肾气不足,加太溪、涌泉;膀胱气弱,加八髎。
刺法:留针30分钟。
第五组:调理脾胃老十针本组配方主要是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胃气充足则气血旺盛,促进瘫痿肢体的康复。
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功用:调中理脾,行气活血。
主治:中风偏瘫,脾胃不和,消化力差,逆气不降。
加减:肝郁气滞,加行间;呕逆而吐,加中缝。
刺法:留针30分钟。
以上五组配方,需根据病情、病程来选择应用。
一般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然后病情变化再研究治疗方案。
笔者在读书期间,河北中医学院的一位老师曾教我用肢体三针治疗半身不遂。
此法简便,取穴少,针刺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但刺激量大,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不过对于备受偏瘫之苦的患者来说,这点痛苦一般都能忍受。
二十多年来,我在临床凡遇有脑血管病后遗症肢体瘫痪而体质又能坚持者,皆采用本法治疗,往往会取得针到病轻的神奇疗效。
今冒昧将该法的取穴和针刺手法提出来和各位高明共同商榷。
处方:
上肢:极泉、曲池、合谷(称为上三针)。
下肢:承扶、委中、三阴交(称为下三针)。
治疗方法:
上肢,患者取仰卧位,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避开腋动脉取极泉穴,用3寸毫针直刺入皮肤,用强刺激手法边捻转边进针2~2.5寸左右,得气后继续捻转10次左右将针拔至皮下片刻再进行下一轮操作。
如此反复进行10次左右。
曲池、合谷都是用3寸毫针刺入皮下后用强刺激手法边捻转边进针2~2.5寸,得气后还继续捻转5~10次后拔至皮下片刻再进行下一轮操作。
如此反复进行10次左右。
下肢,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将患肢抬起放于自己的右肩之上,取承扶穴,用4寸长针刺入皮肤后用强刺激手法边捻转边进针3~3.5寸,得气后继续捻转10次左右,将针拔至皮下片刻再行第二个回合操作。
如此反复进行10次左右。
委中、三阴交都是用2寸亳针刺入皮下后用强刺激手法边捻转边进针0.5~1寸,得气后继续捻转5~10次后将针拔至皮下稍候片刻再行第二轮操作,如此反复进行10次左右。
曾治张某,男,62岁,农民。
患脑血栓10天,已输液9天(具体药物不详),诸症消除而左下肢无力,走路跛行。
1984年5月25日求我针灸治疗。
查患者形体肥胖,
面红目赤,说话声高气粗,语声洪亮,走路左下肢跛行,舌苔黄腻,脉象弦大。
血压90/120 mmHg此乃肝阳上亢,贼风内动之象。
我取肢体三针之下三针,用上述操作方法,先后治疗4次,行走正常。
又治刘某,女,39岁,农民。
患脑出血已一月有余,经县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出院,右肢肢体仍遗有严重后遗症,下肢尚能跛行,上肢则拘挛难以活动。
1986年7月1日求我针灸治疗。
查患者饮食二便正常,精神尚可,舌质正常,苔白而润,脉象弦细。
血压80/140mmHg。
我用肢体三针对其进行治疗,上下肢皆用,手法同上。
仅治疗一次,起针后上肢即能活动,众皆愕然。
注意事项:
(1)体质虚弱者慎用此法;
(2)血压偏高者禁用此法;
(3)病情在活动期一定注意慎用此法,严防病情恶化后引发医疗纠纷;
(4)此法刺激量大,治疗时患者会有一定痛苫,事先应和患者说明。
一位63岁的男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已有18年的既往病史。
一天,因与人发生争吵,情绪激动而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左侧肢体偏瘫,语言不利。
家人将其急送医院诊治。
CT检查显示:右侧脑实质内有一1.6x2.7厘米的血肿,确诊为脑出血。
经医生急救治疗,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左半身肢体不能活动,口角流涎,语言不清,口舌歪斜,舌体发硬,头晕目眩。
西医输液打针调治数月,血压仍高达184/100毫米汞柱,毫无好转,主管医生不得已建议家属转中医科诊治。
全国名老中医杨教授细察患者的病情后,发现其舌色紫黯,脉弦,辨证诊断为肝肾亏虚,脉络瘀滞,以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为治则,开出了一付中药方:
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桑寄生15克,川杜仲10克,怀牛膝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
10克,红花10丸,鸡血藤15克,地龙10克。
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另配生水蛭粉,装入胶囊,以汤药送服,每次5克,每日2次。
经服中药连续治疗20日,患者语言清晰,口舌不再歪斜了,左侧上下肢略能活动了。
再坚持服药治疗—个多月后,偏瘫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CT复查显示:颅内血肿已完全消失。
血压:收缩压130N140毫米汞柱,舒张压80~90毫米汞柱。
这一重症偏瘫患者之所以能获治愈,杨教授认为除了辨证准确外,水蛭的运用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水蛭是水蛭科动物水蛭或蚂蝗的干燥全体,味咸,性平,有毒,人肝经与膀胱经。
中医认为水蛭有破血祛瘀,通经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滞经闭,瘀血内阻,积聚肿物,跌打瘀痛。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抗凝血物质水蛭素,能阻碍血液凝固。
但由于古今中药专著都记载水蛭药性峻猛,而且有毒,应慎用,所以一般医生都很少使用或仅以少量人药,水煎剂3-6克,研末服1.5-3克,而且经焙炙后方可使用,意在去其毒性和减其峻猛之性,以防服用后伤及人体正气。
杨教授认为:水蛭经焙炙后破瘀散结功效大减,加之用量轻微,用于重症病人难以奏效。
因此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毅然在中药汤中投入5克生水蛭粉,因而获得奇效。
杨教授的用药经验是,脑血管病患者一般病程较长,成疾后,祛瘀血非运用生水蛭活血逐瘀、搜剔络瘀而不效。
是不是所有的中风后遗症病人都能用水蛭治疗呢?实际上,活血逐瘀只是对症治疗的一方面,患者还须由中医师根据其舌、脉等症状辨证患者是属于肝肾亏虚型,还是气血两虚型,还是阴虚火旺型,等等,例如,如果是气虚挟血瘀型偏瘫,则应服用名方“补阳还五汤”,再酌加水蛭。
可见,服中药治顽疾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症状由医生辨证施治,照抄照搬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