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与脑动脉硬化
脑卒中
![脑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9574182f3968011ca3009167.png)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危害含义“中”为打击之意,又为矢石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又如暴风疾至,古人将此类疾病症状与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用比喻的方法为疾病命名,中风就此得名。
影响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
发病率高达120/10万。
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
致残率高达75%。
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
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
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
因此,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2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CV A)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损坏,通常发生在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其它营养物的血管爆裂之时,或发生在血管被血凝块或其它颗粒物质阻塞之时。
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
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
患有大血管急性缺血性发作的患者,每小时损失1亿2千万神经细胞、8300亿神经键、和714千米有髓纤维。
每分钟有190万神经细胞、140亿神经键、12千米有髓纤维受损。
与因大脑老化而产生的神经细胞的正常死亡速率相比,缺血性大脑如果不接受治疗,则每小时老化3.6年。
脑卒中试题115道
![脑卒中试题115道](https://img.taocdn.com/s3/m/e1ed1c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6.png)
脑卒中百问第一部分脑卒中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脑卒中?答: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但仅仅只有几分钟或数小时的症状也应引起高并重视。
脑卒中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一致,但出现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时,如心跳骤停引起的全脑缺血,则不属于脑卒中的范畴。
2、脑卒中都有哪些名称?答:脑卒中名称很多,如“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
患者糊涂了,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其实,他们诊断的都是一个病。
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经,中医把这类病称为“脑中风”。
由于病的发生是脑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发病突然、难以预料,因此,又叫“脑血管意外”。
西医则把它称为“脑血管病。
3、脑卒中分啊几类?答: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叫小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
1)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2)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4、脑卒中发病率为什么居高不下?答: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一问题最主要、最基础的原因。
我国居民生活上存有许多误区,如膳食、运动、嗜好等方面。
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fc4443767f5acfa1c7cdfd.png)
l 3 6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 0 1 3年
第 2期
嘲
动 脉 粥样 硬 化 与 缺 血 性卒 中的相 关 性研 究
文 8 晓玲
( 金 华 市 人 民 医院 , 浙江 金 华 3 2 1 0 0 0 )
[ 摘要】 目的: 探 讨动脉 粥样硬化 与缺血性 脑卒 中的相 关性 。方法 : 彩超检 查评价 1 9 9例 缺血性 脑卒 中患者的颈动脉 粥样硬化情 况。结果 : 中重度 颈动脉 粥样硬化 、 颈动脉狭窄 , 以及颈动脉 粥样斑块 为脂质性 软斑 和溃疡斑 的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 , 进展 性脑 卒 中发生风 险显著较 高( P<0 . 0 5或 O . 0 1 ) 。结论 : 颈动脉 粥 样硬化 、 颈动脉狭 窄、 脂质性软斑及溃疡斑 可作 为诊 断缺血性脑卒 中病情发展的预测指标予 以临床应用 。 [ 关键词】 动脉 粥样硬化 ; 缺血性卒 中; 相关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1 7 0 1 . 2 o l 3 . 0 2 . c r 7 2
著高于轻度 、 尤颈动脉粥样硬 化患者 ( P< 0 . 0 5或 0 . 0 1 ) 。见
附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 探 头频 率 5 . 1 2 M H z 。患者低枕仰 卧 , 取样部位为颈总动脉 离分叉 处 l e m、 2 c m部位 ; 颈 内动脉 、 外
动脉离分叉处 l e n a 部位 。
一
( > 1 0 . O ) 。( 2 ) 颈动脉狭窄程 度。选择最 大动脉硬 化斑块 位
置, ( 1 残 留血管截 面积/ 血管 的截 面积 ) x 1 0 0 %即为颈动 脉 狭窄 程度 。轻度 狭 窄 ( <3 o %) ; 中度 ( 3 0 %- 4 9 %) ; 重度 ( > 5 0 %) 。( 3 ) 根 据粥样 硬化斑块 超 声声 像形 态及 同声 特征进
脑卒中分类和中医病机分析
![脑卒中分类和中医病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029e4051e79b8969022648.png)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医又称中风。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75%)、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
分类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出血,多由脑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极少数的有先天性血管畸形、脑肿瘤出血性疾病所致。
好发年龄段50-70岁冬春两季多发。
病死率远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1)内囊出血:脑出血中最常见的部位,首先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的三偏症状,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昏迷、嗜睡等神志改变,语言模糊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状。
(2)脑桥出血:发病凶险,突然发病,迅速陷入深昏迷状态,面部瘫痪和肢体瘫痪呈交叉性,严重的可从一侧扩展到对侧,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
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如针尖样是脑桥出血的典型特点,另外可伴有中枢性高热,四肢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如潮式呼吸。
(3)小脑出血:首先的症状是眩晕和剧烈头痛、呕吐,伴有眼球震颤、语言模糊不清,四肢肌肉软弱无力。
发病急骤,很快陷入昏迷。
小脑出血不出现半身不遂。
(4)脑室出血:脑室出血发病率较低,大多数继发于内囊出血,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深重,四肢肌肉强制抽搐,预后多不良。
(5)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骤常无先兆症状。
剧烈头痛呈炸裂样,部位多在枕部和颈部,有时可放射到前额、太阳穴眼眶周围,颈项强直,低头时疼痛加重,颈部活动度受限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大约占所有脑卒中70%-80%。
主要由于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表现最轻微的一种,又称“小中风”,临床症状多在几分钟或几小时自行缓解,24小时内症状消失。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的是瘫痪,一侧上下肢轻度瘫痪,或者出现麻木感,短暂性失明、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朦,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
神经内科学中的脑卒中
![神经内科学中的脑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fd668d3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e.png)
神经内科学中的脑卒中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造成脑部供血受阻的疾病。
它是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神经内科学中,脑卒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因为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1.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它可以是由血管堵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也可以是由于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
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都会导致脑细胞死亡和功能丧失。
2. 脑卒中的症状脑卒中的症状根据受损的脑区域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言语困难、视力模糊、头晕、失去平衡和协调能力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3. 脑卒中的分类根据脑卒中的性质和原因,目前将其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 缺血性脑卒中:这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病例的80%。
它发生在脑血管阻塞的情况下,导致供血中断并引起脑细胞死亡。
最常见的原因是血栓形成或者动脉硬化。
- 出血性脑卒中:这种类型的脑卒中由于脑血管破裂引起。
血液涌入脑组织,对脑细胞造成损伤。
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和血管畸形。
4.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心脏病和家族遗传等。
减少这些风险因素可以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
5. 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怀疑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一系列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扫描或MRI。
这有助于确定脑卒中的类型和定位。
治疗脑卒中的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手术治疗等。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至关重要。
6. 脑卒中的康复脑卒中通常会导致一些长期的残疾和后遗症,如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
因此,康复是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康复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一些面对的挑战。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a762ce5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2.png)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如何识别、治疗、预防等方面全面介绍脑卒中,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突然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该组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脑卒中不可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相关家族史、种族。
(2)可控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若粥样斑块脱落堵塞血管时就会发生脑梗死;同时,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变性,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波动过大时,容易造成脑出血。
2.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8-6倍,并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3. 血脂异常:高血脂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容易引起血栓和脑卒中。
4.心脏疾病:尤其是瓣膜性心脏病、房颤,心内栓子脱落随着血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
5. 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病变,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7. 药物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8.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9. 体力活动不足:合理的体育活动、锻炼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肥胖、血压升高等疾病,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10.心理因素:研究证实,心理压力过大可增加约30%的总体脑卒中风险;抑郁可增加约35%的总体脑卒中风险。
【疾病名】脑动脉硬化症【英文名】CEREBRALARTERIO
![【疾病名】脑动脉硬化症【英文名】CEREBRALARTERIO](https://img.taocdn.com/s3/m/34f5794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3.png)
【疾病名】脑动脉硬化症【英文名】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缩写】【别名】脑动脉硬化【ICD号】I67.2【概述】动脉硬化属于病理学概念,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老年性动脉硬化3类。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最常见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类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西方作者常把动脉粥样硬化简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症即是动脉粥样硬化症之意。
脑动脉硬化症一直是临床常用的诊断,ICD-9和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1986)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有此诊断。
但在WHO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作组报告(1989)和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的脑血管疾病分类(Ⅲ,1990)中该病名被取消,全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也取消这一病名,原因均未详述。
脑动脉硬化症可引起TCIA、脑卒中等急性脑循环障碍以及慢性脑缺血症状,症状体征与TCIA、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等不同,有TCIA或轻症脑卒中既往史但无明显后遗症时,诊断脑动脉硬化症更恰当。
因此,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目前仍有保留的必要,有利于提醒病人和医生早期防治脑卒中。
【流行病学】目前国内尚未查到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主要在大动脉分叉与转折处,颈动脉和无名动脉起始处、颈内动脉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部、基底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入颅处等。
约2/3的西方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其中57%在颈动脉分叉处,30%在椎动脉起点,13%位于其他大动脉。
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的近端及椎动脉近端2~3mm范围内病变最明显。
肉眼可见的粥样硬化病变在20~30岁前很少见,30岁后迅速增加,50岁时在颈动脉及脑底主要动脉通常都有发生,50岁后出现向较小血管扩展的趋势。
【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μ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东方人Willi’s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e98dc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5.png)
脑卒中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1 .脑出血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
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
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多被忽视。
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
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剧烈运动等。
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观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
渡过急性期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
2 .蛛网膜下腔出血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的脑膜包绕着大脑。
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
血管瘤好发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
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
脑卒中培训ppt课件PPT学习教案
![脑卒中培训ppt课件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7e472d4d8d15abf234ea2.png)
(2) 脑血栓,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 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起病慢,在安静状态下起病,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位在大脑的 中动脉、前动脉和劲内动脉,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和另一侧肢体感觉异 常
水平和HCY呈负相关; 2、饮酒:长期饮酒引起蛋氨酸合成酶活性下
降,使HCY升高; 3、饮食中含蛋氨酸过高:高动物蛋白、低植
物蛋白是高HCY血症的危险因素
第37页/共106页
内皮毒性作用 HCY可引起内皮细胞受损,尤其合并高血压时更易受损,破坏血 管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
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HCY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阻塞血流通路;
第35页/共106页
遗传因素 1、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67T点突变可引起HCY升高; 2、胱硫醚缩合酶(CBS)基因多态性; 3、蛋氨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
性别、年龄 HCY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大于女性,女性在绝经前水平低,在 绝经后HCY升高
第36页/共106页
营养因素 1、Vit6、Vit12、叶酸是代谢辅酶,它们的
4、有计划地控制人群血压水平可以降低人群
卒中风险。
第19页/共106页
高血压与脑卒中
• 美国一项分析(9组前瞻):样本 42万 平均随访10年 (6~25年)
• 人群平均舒张压每升高7.5mmHg 脑卒中发病率增加 46%…
第20页/共106页
“五高”心脑血管相对危险度比较
7
6
相
对5
危
险 度
4
3
脑卒中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脑卒中的基本特征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60b14c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1.png)
脑卒中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中老年人的脑动脉内膜可能会发生胆固醇沉积、脂肪变性,形成粥样斑块,动脉管壁变厚变脆,管腔狭窄阻塞,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
如果病灶周围的血管侧支不能代偿,就会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硬化了的脑动脉,受到高压血流的长期冲击,常常在小动脉的分叉部位形成小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这些微小动脉瘤很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
脑卒中的发生还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
血压升高,脑血流增加,若血压过高,则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血压降低,脑血流减少,若血压过低,则产生脑缺血。
血液成分的改变也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液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升高,都能造成血流不畅、脑血管堵塞。
脑卒中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大多数患者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1)有导致脑卒中的基本疾病: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年龄都在50岁以上,常常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脑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控制好高血压就能减少一半的脑卒中。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失眠、焦虑、四肢麻木、一过性失语时,就可能已经出现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
脑卒中的第二危险因素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脑卒中。
研究表明,血清胰岛素升高的年龄比高血压出现的年龄更早,因此,从儿童时期就应该合理搭配膳食,预防糖尿病。
脑卒中的第三危险因素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患者血液黏稠,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容易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突发病变。
另外,高血脂、血小板聚集度升高等都是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第四危险因素是无症状,这类人貌似健康,但体内却有隐患,如肥胖、吸烟、有家族病史、高盐饮食(高盐饮食可诱发脑出血已得到证实)等,都潜在着危险因素。
据统计,因上述疾病致使脑卒中者约占脑卒中总人数的78%。
(2)前驱症状:脑卒中虽为急性发病,但在发作前多数均有先兆症状,如一侧肢体突然麻木、无力、眩晕、舌头不灵活等,数小时自行缓解。
这些先兆症状常常不会引起重视。
脑卒中的基础知识
![脑卒中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980eb2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1.png)
第1~3位 第1位 第1位
几百亿/年
第二部分
发病原因
01
发病原因
04
发展过程
Part Two
02
诱发因素
05
粥样硬化 与卒中的关系
03
危险因素
06
危险因素 与卒中的关系
卒中的发病原因
脑动脉血管病变
1. 高血压动脉硬化 2. 动脉粥样硬化 3. 动脉炎 4. 脑动脉瘤 5. 脑血管畸形 6. 脑血管痉挛 ………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脑动脉瘤 2. 脑血管畸形 3. 烟雾病 4. 血液病性
卒中的诱发因素
血压波动:血压突然过高、过低、波动过大 情绪变化:兴奋、悲伤、激动、紧张、烦躁 气候变化:寒冷(血管收缩)、酷热(脱水) 过度劳累:熬夜(麻将)、旅游、加班 自行停药:降压/降糖药、阿司匹林、他汀类 其他诱因:感染、腹泻、外伤、应激
“卒中单元”是临床卒中规范化、组织化治疗的一种 医疗模式和平台,并不是具体的治疗方法。
关于脑卒中
赵本山家的猫 张曼玉家的猫 周杰伦家的猫 陈佩斯家的猫 崔永元家的猫 • 脑卒中是综合症—看似相似。 • 类型、病因、机制、病程、程度、部位、症状、危险、 结局、预防不同 等。 • 因此要系统检查,全面分析,才能个体化治疗。
• 水管生锈 • 动脉粥样硬化
最后结局
• 水管阻塞或漏 水
• 脑梗塞或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
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与缺血性卒中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内动脉
脑动脉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与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
凝血块 血栓
凝血块阻塞
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与缺血性卒中
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与缺血性卒中
脑卒中
![脑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d82c6c3e87c24028915fc3ab.png)
脑卒中药物调研1脑卒中的危害性日益增加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根据1984年调查显示,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发病比例1.25:1,2004年变为6.06:1。
脑卒中具有“三高”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特别是高致残率。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一倍。
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亚太地区位列第一。
在我国参与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脑卒中研究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明显上升,几乎以每年增长9%的速率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也因此预测,如果发病率维持不变的话,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有400万人死于脑卒中,如果发病率仅增加1%的话,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有600万人死于脑卒中。
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
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重度致残者占40%。
脑卒中每年导致死亡150 万人,是位居肿瘤之后的城乡居民第二位死因。
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
(来自百度百科)根据近几年国内的神经流行病学研究,六城市(哈尔滨,银川,长沙,广州,上海,成都)调查的平均死亡率为116/10万人口/年,21省农村的平均死亡率为142/10万人口/年。
(数据来源:中国医学生物信息网)2003年,我国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总费用约200亿元,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直接住院费用就达108亿元。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9c87f858f5f61fb73666b0.png)
脑卒中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⒈脑出血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
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
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多被忽视。
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
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剧烈运动等。
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观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
渡过急性期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
⒉蛛网膜下腔出血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的脑膜包绕着大脑。
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
血管瘤好发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
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
脑卒中与职业之间有什么关系
![脑卒中与职业之间有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563fc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e.png)
脑卒中与职业之间有什么关系
脑力劳动者用脑过度时,脑部血流量增加,容易促发脑卒中。
所以,中老年知识分子要合理用脑,避免用脑过度。
过度疲劳也是脑卒中的常见诱因,所谓过劳是指日常过度繁忙劳累,如有人经常工作到深夜、睡眠不足、应酬频繁、旅途劳累、看电视时间过长,都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群,过劳往往是脑卒中的诱因。
脑卒中患者中70%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而高血压有职业分布的特点。
除了长期从事紧张脑力劳动的人群易患高血压外,司机、报务员、会计、统计员、电话接线员的高血压患病率要高出普通居民3~5倍。
公务员、技术人员的高血压发病率高达5%〜7%,而钻井、采油、井下作业工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仅2%〜3%。
长期从事噪声作业的工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要比普通工人高出20%,工龄越长血压越高。
既然高血压与职业有关,动脉硬化与脑卒中的发病自然也与职业有关。
此外,脑卒中的类型与职业也有关系。
教师、医师、公务员、记者等脑力劳动者,以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多见。
因为这类职业的人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少,心脏功能下降,血流缓慢,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或缺血性脑卒中。
强体力劳动者的血压的高低变化较大,易发生血管破裂,故出血性脑卒中较为多见。
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b22010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f.png)
发病后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
3.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由于患者大脑深处的微小动脉发生了
闭塞,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糖尿病、动脉硬
化、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者。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仅会出现注意力
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一些病灶较大、较多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还可出现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 由脑内小血管堵塞引起的急性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高血压、糖尿 病、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时,这类患者可出现口 唇发麻、口齿不清、半边肢体麻木无力、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单眼视力障碍、头 痛、眩晕、耳鸣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在 24 小时内完全消失。研究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初次发病后若未进行有效的治疗,他们在未来的 3~5 年内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如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等)的几率高达 35%以上。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 30%~40%。此病是由脑血管破 裂出血所致。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类型。
1. 脑出血(脑溢血)。脑出血是指由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一种 出血性脑卒中。此病患者多为 40~70 岁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患者。脑出 血多在患者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发病的部位多为大脑半球、小脑或 脑干。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可立即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意识不清、偏瘫等症 状。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是所有脑卒中之中最为 严重的一种。
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运动型腔隙综合征或共济失调性偏瘫等症状。
4、多发性脑梗塞(多发性脑软化)。多发性脑梗塞是指患者大脑内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雾病 烟雾综合征(头颈部放疗病史、唐氏综合 征、 I型神经纤维瘤病、镰状细胞病、 甲亢) 脑动脉炎 感染性动脉炎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 其他:细菌、真菌、结核、病毒、梅毒螺 旋体等
8. 特殊原因的症状性 颅内动脉狭窄
系统性血管炎 Takayasu 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动脉炎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 等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症 肌纤维发育不良 脑动脉开窗畸形 其他:手术、放射损伤、动脉夹层
2.2 首次卒中的危险因素
2.2.2. 证据充分并且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烟草暴露 糖尿病、房颤和其他心脏病、血脂异常、颈 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绝经后激素治疗 饮食不当 缺乏运动 肥胖和身体脂肪的分布
2.2 首次卒中的危险因素
2.2.3. 证据不太充分或潜在可干预的危险因 素:代谢综合征、过量饮酒、滥用药物、使用 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障碍、偏头痛、高同 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a)升高、高凝状态 、炎症和感染。 2.3. 新指南的热点内容是生活方式因素
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 存在 sICAS。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 病例中,sICAS 的比例分别达47%、28-60% 和48%。
美国每年脑卒中或TIA 病例中,仅10%由 sICAS 所致。 美国非洲裔、亚裔和西班牙裔是sICAS 的高危 人群。 颅外血管闭塞性病变在白种人中较为多见。
5.sICAS 的评估和诊断
推荐意见: ①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 患者, 必须高度重视 sICAS 的评估和诊断。 ②MRA 和CTA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可以独立和 准确地对颅内动脉狭窄及其侧枝循环做出评估 的检查方法,CE-MRA 较TOF-MRA 准确性更高 。 ③TCD 是具有良好费用-效益比的sICAS 筛查工 具,准确性与操作者技术水平相关。 ④有创的DSA 不推荐为一线检查手段。有条件的 单位在考虑血管内治疗时可以选用。
3
二战“三巨头” 与脑卒中
照片: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 斯大林的的聚首而闻名于世 1945年4月,罗斯福在佐治亚州度假,突然因脑溢 血死亡,去世时63岁,当时“二战”未结束 1953年3月,斯大林在73岁时逝世,苏联官方给出 的说法是脑溢血 1965年1月,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突发 脑溢血死亡
6.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改变
推荐意见: ③对于sICAS 患者的二级预防不推荐常规使用抗 凝治疗。少数情况下,在充分评估获益和出血 风险的前提下慎重使用抗凝治疗。 ④对于存在阿司匹林“临床治疗失败” 的患者 ,不推荐华法林抗凝治疗作为补救措施,换用 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或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是可以 考虑的选择。对于多种抗血小板药物方案“治 疗失败”、又不能进行支架治疗者的患者,联 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缺乏充分的研究,应在 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并严密监测的前提下慎重使 用。
3.自然病程与预后4
1.
2. 3.
4.
sICAS 有很高的临床复发风险 风险高低因其狭窄部位不同而异 ICA 颅内段狭窄,狭窄血管区域缺血性卒中的 年复发率约为8% 任何血管区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12%。 症状性MCA 狭窄患者,狭窄区域缺血性卒中的 年复发率为7.8%, 任何血管区缺血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9.5%。
6.推荐意见:
①对sICAS 患者,推荐尽早启动他汀类药物治 疗,建议目标LDL-C 降至1.81 mmol /L(70 mg/dL)以下或使LDL-C 下降幅度> 50%, 并长期维持。 ②针对胆固醇升高的治疗都要包括生活方式干 预。 ③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它血脂异常的处理 、其它种类降脂药物的使用可参考血脂异常处 理指南。
2. 危险因素1
评估颅内脑动脉的血管影像学技术有局限性, sICAS 危险因素的研究比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 研究少得多。 直接、无创性评价颅内血管系统状态的影像学 技术, 包括TCD、MRA和CTA等促成了颅内动脉 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2. 危险因素2
sICAS 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
6.推荐意见:
①sICAS 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 HbA1C < 7%是合理的。 ②对于某些患者可以在不产生严重低血糖或 其它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更为严格地控制血糖 。 ③对于以下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如 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有限的预期存活时间、有 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长期糖尿病史尽管采 用相应的监测和治疗措施,血糖控制仍然难以 达标者。低血糖对于卒中患者的危害更大,应 注意避免。
3.自然病程与预后2
随后的两项应用TCD 前瞻性长期随访显示: 症状性MCA 狭窄是动态病变,随着时间进展或 逆转, 巴塞罗那研究报告进展率为32.5%, 香港研究的9%。
西洛他唑预防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进展的研究 (Trial of cilostazol 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TOSS) 中情况
欧洲人常在ICA起始段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
非洲或亚洲人多见于颅内动脉,尤其是MCA 在中国人群进行的尸解研究显示,病变最常见 部位是中等管径的颅内动脉以及其主要分支
4. 病理与病理生理(简)
MCA 粥样硬化常见于第一段,可从起始段延伸 到外侧裂的分支处;
其次是第一段的远端或者MCA 主要分支的近端 大多数狭窄长度上少于7mm 在香港中国人群的尸解研究发现: 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斑块中脂质成 分所占比例和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对导致临床 缺血事件起重要作用
烟草暴露
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症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王东
沙龙总理突发脑溢血
世界新闻媒体---“唤醒沙龙” 他再也没有醒来---最终成为一名植物人 沙龙1928年出生,发病时已经78岁 脑卒中一旦发病,为时已晚,治愈很困难 只有积极检查预防才是防治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Jun 12, 11 李震中
HeBMU 2ndH, Dept. N
13
16
sICAS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 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 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 性别、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
新近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也是sICAS 的危险因 素,它与sICAS 的相关性比其他传统危险更为 明显; 代谢综合征异常代谢因素越多,sICAS 程度越 重,累及的动脉数也增加。
3.自然病程与预后1
sICAS 的自然病程具有进展性和多部位损害的 特点 较早应用DSA 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在随访7 年时间内 ICA颅内段狭窄20%有进展, PCA 狭窄61%有进展 逆转比率: ICA 颅内段为14%, ACA、MCA 和PCA 各为28%。
6.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改变
推荐意见: ①对于sICAS 患者,应该在发病后尽早启动抗血 小板治疗,并长期使用。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 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
6.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改变
推荐意见: ②sICAS 发病早期, 病情稳定者在发病1周内, 推荐联
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以减低血栓栓塞导致的早期卒 中复发风险。推荐剂量为氯吡格雷(75 mg/d)加阿 司匹林(75-150 mg/d)。联用时间不宜超过发病后3 个月。1周后重新评估风险,决定是否继续联合治疗还 是换用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时。氯 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可能获益更多。联用西洛他唑(200 mg/d) 和阿司匹林(75-150 mg/d) 较单用阿司匹 林可逆转或延缓MRA上sICAS 进展,与联用氯吡格雷和 阿司匹林疗效相当,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6.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改变
推荐意见: ⑤对于sICAS 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缺 乏研究,可以选择联合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 疗。联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并非绝对禁忌。
⑥对于sICAS 合并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缺乏研究 。可以选择华法令抗凝治疗(INR 2-3)、氯 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或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3.自然病程与预后3
TOSS情况: 阿司匹林单药治疗6 个月,
MRA发现28.8进展,逆转15.4%。 联合西洛他唑诊疗有6.7%进展,24.4%逆转。
sICAS是一种多部位疾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同 时存在责任病灶以外的无症状性狭窄。 组织病理学研究也进一步肯定了sICAS 影响多 条颅内动脉。
3.自然病程与预后5
WASID 研究发现 BA 区的sICAS 患者的临床复发率很高 症状性BA、 VA和PCA 症状性狭窄的卒中复发 率分别为10.7、7.8和6%;
任何血管区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5% 、13.7%和6%。
4. 病理与病理生理(简)
sICAS常见部位是ICA起始部和窦内段、MCA第 一段、VA 起始部和远端以及BA中段。
6.推荐意见:
sICAS 患者应戒烟,并提倡体育运动和改善其 他生活方式。
7. 支架成形术
推荐意见: ①对sICAS 患者颅内动脉支架术的临床疗效应 进行进一步研究。 ②颅内动脉支架术应在有条件的单位、由经验 丰富的术者选择性地进行
8. 特殊原因的症状性 颅内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