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及 其相互联系。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7.熟悉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掌握原子 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等表示方法。
(5)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 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
(6)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2NO2+2NaOH===NaNO3+ NaNO2+H2O,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3.有关酸、碱的易错点 (1)分子中含有几个氢原子不一定是几元酸,如CH3COOH是一元酸。 (2019年26(3)根据H3BO3的解离反应:H3BO3+H2O=H++B(OH)4, Ka=5.81×10-10,可判断H3BO3是________酸;) (2)强酸的氢离子浓度不一定比弱酸的氢离子浓度大。 (3)能电离出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不一定是碱, 如酸式盐和碱式盐。
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与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高考题中高频考点。高考题在
命制考查分类方法的题目时,往往考查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有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点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 (2)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不是混合物,如CuSO4·5H2O。 (3)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和D2、H2O和D2O。 (4)高分子化合物不是化合物,是混合物,如淀粉(C6H10O5)n,n值不同,分子不同,所 以淀粉为混合物。
较大
√D.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污染物颗粒,完全属于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
123456789
胶体考查的四个切入点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 100 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 布朗运动;⑤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在Fe(OH)3胶体 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3.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叫 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雾霾天,汽车车灯照出通路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 B.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防雾霾口罩的原理与过滤、渗析类似,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往往呼吸阻力
成非金属(√ )
2.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知识点一 全面理解化学变化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所以同素异 形体之间的转化都属于化学变化,如3O2一定条件生成2O3。 (2)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旧化学键的 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仅有化学键 的破坏,没有化学键的形成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固体熔化,仅有化 学键的断裂,没有新化学键的形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5)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
学变化(× )
(6)金属熔化、从NaCl溶液中结晶析出NaCl晶体、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均属于物
理变化( √ ) (7)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
(8)化学变化不可能实现: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一个质子变成一个中子,金属变
(3)NH3、SO2、SO3、CO2等溶于水其溶液虽能导电,但导电的离子并非是 它们直接电离产生的,故NH3、SO2、SO3、CO2为非电解质。
(4)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弱。 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
(5)可通过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实验验证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 物。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在高考试题中常见于选择题的一个选项或 非选择题中的一小问,所占分值不大,但渗透于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试题既涉及无机知识,也常对有机内容进行考 查。
1.物质的组成
(1)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 (2)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②化合物:氯化钙、烧碱、冰水混合物、胆矾
③酸性氧化物:Mn2O7、SO2、SiO2、NO2
④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⑤电解质:BaSO4、NH3、NaOH、冰醋酸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或关系正确的是( A )
A.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2CH3、CH3CH2CH(CH3)2、C(CH3)4 B.酸性氧化物:CO、SiO2、SO3、P2O5、Mn2O7 C.混合物:铝热剂、胆矾晶体、纯净矿泉水、胶体、淀粉 D.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氨气、氯气、氯化银
(4)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 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几种常见分散系的区别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分散质粒子 直径
<1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 的构成
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中的分散质√( )
(8)(2018·高考江苏卷,6B)KAl(SO4)2·12H2O溶于水可形成Al(OH)3胶体( √ ) (9)(2016·高考全国卷Ⅱ,13A)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制备Fe(OH)3胶体( ×) (10)(2016·高考江苏卷,3C改编)Fe2(SO4)3可用作净水剂的原因是Fe2(SO4)3易溶于水( ×) (11)(2015·高考安徽卷,9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 ) (12)(2014·高考福建卷,8D)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 )
(5)冰水混合物不是混合物。
2.有关氧化物的易错点
(1)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酸性氧化物。 (4)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NaH2PO4 Na2HPO4
NaH2PO3 Na2HPO3
NaH2PO2
C.H3PO4、H3PO3、H3PO2都是含氧酸 D.H3PO3是三元酸,又是还原性酸
Na3PO4
(2019年26(3))根据H3BO3的解离反应:
2①.混下合列物物:质铝分热类剂正、确氯的水是、( 水A玻)璃、漂白粉H5.83B1×O31+0-H120O,=可H判+断+HB(3OBOH3)是4,_K__a_=____酸;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 可用作净水剂 B.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C.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 Fe(OH)3胶体 D.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解析:选D。明矾水解Al3++3H2O Al(OH)3(胶体)+ 3H+,生成的Al(OH)3胶体有吸附性,可以净水,A项正确;因 河水中由泥沙形成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与海水中的电解质溶 液所带的电荷发生中和而聚沉,B项正确;制Fe(OH)3胶体就是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C项正确;三种分散系 的分类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不能根据是否具有丁达 尔效应,D项错误。
2.物质的分类
× ×
× √ √
√ √
×
1.磷酸(H3PO4)、亚磷酸(H3PO3)和次磷酸(H3PO2)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已知: 1 mo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 mol、2 mol、1
mol。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C )
A.磷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2种盐 B.NaH2PO4、NaH2PO3、NaH2PO2都是酸式盐
沉淀
不均一、 不透明, 久置分层
不能
不能
泥水、石灰 乳
植物油和 水的混合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l溶液属于分散系,分散质为NaCl,分散剂为水( )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 (3)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4)胶体为纯净物×( ) (5)烟尘、水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烟、雾属于胶体√ ( ) (6)胶体不带电,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离子而使胶粒带电荷√( ) (7)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
纳米是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具有特殊的性质。例 如将铜制成“纳米铜”时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下列关于
“纳米铜”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常温下“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 B.常温下“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去电子 C.常温下“纳米铜”的还原性与铜片相同 D.常温下“纳米铜”比铜片的氧化性强
了一系列变化。
③应用:如制作豆腐,明矾净水等。
① 先 出 现 红 褐 色 沉 淀 , 原 因 是 电 解 质 H2SO4 使 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②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Fe(OH)3+3H+===Fe3+。+3H2O
(3)电泳 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 象,此性质可用于工业上的静电除尘。
4.有关盐的易错点 (1)盐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NH4NO3。 (2)盐不一定只含一种阳离子,如(NH4)2Fe(SO4)2。 5.电解质易错点 (1)电解质的强弱与物质内部结构有关,与外界因素无关。单质和混合物既 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无关,如BaSO4、CaCO3等虽难溶于水,但它们却 是强电解质。
3.分散系的分类
4.胶体 (1)胶体不带电荷,胶体粒子带电荷,但淀粉胶体的胶体粒子不带电 荷。 (2)胶体粒子是多个分子形成的聚集体[如 Fe(OH)3 胶体]或大分子 (如蛋白质、淀粉胶体)。 (3)胶体属于分散系,是混合物,而很多纳米级物质的微粒直径也是 在 1~100 nm,但不属于胶体,属于纯净物,如纳米铜等。 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 ×)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丁达尔效应(现象)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是 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2)聚沉
丁 同 学 按 要 求 制 备 了 Fe(OH)3 胶 体 , 但 是 他 又 向
①概念:使胶体凝聚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
分子、离子
少量分子 的结合体 或大分子
特点
分散质微粒 能否通过滤
纸 分散质微粒 能否透过半
透膜
实例
均一、透明 、稳定体系


食盐水、蔗 糖溶液
均一、较 稳定、透 明或半透


不能
Fe(OH)3胶 体、淀粉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100 nm
大量分子聚 集成的固体
小颗粒
大量分子 聚集成的 液体小液

不均一、不 透明,久置
5.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2)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 (3)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 (4)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