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
中考历史解读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中考历史解读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44d715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b.png)
中考历史解读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近几十年,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外交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历史是我们了解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一、近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的兴起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国际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中国外交发展的起步点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后的庚子赔款问题。
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外交陷入困境。
然而,中国古老的外交思想以及勇于反抗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国外交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机。
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梁启超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等著作对中国外交思想的更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近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20世纪,中国外交经历了磨难与曲折的历程,不断开展抗击外敌斗争。
其中,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外交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外交发展的关键点。
毛泽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新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为中国外交赢得了国际支持。
建国后,中国外交面临着多重挑战。
在冷战格局下,中国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声,凸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地位。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不结盟等原则,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三、新时代下中国外交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经济崛起使得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上逐渐提升。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特点。
同时,中国加强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外交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然而,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认识到坚持和平发展、主权平等及互利共赢等原则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平。
结语: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发展的历程。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一 九年级 和平共处 和谐外交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一 九年级 和平共处 和谐外交 新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a1d85df172ded630a1cb60b.png)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一九年级和平共处和谐外交新人教版——中日、中美、中俄关系材料一:2015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观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他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材料二:2015年7月16日,日本国会众议院召开全体大会,强行通过旨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新安保法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世界人民铭记历史企盼和平的时刻,我们郑重敦促日方切实汲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尊重亚洲邻国的重大安全关切,不要做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危害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近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特征史实概述波澜迭起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与其他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英、美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人民30万人以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曲折发展23年的冷战对立(1949-1972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40多年的和平友好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一波三折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参拜靖国神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等)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启示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日本要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邻近各国;双方应该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善谋大局,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态度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绝不让战争悲剧重演;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特征史实概述原因分析侵略中国(敌对关系) 1856年到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和俄国充当英国和法国的帮凶,表面“调停”,实际怂恿;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腐朽落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21—1922年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中美合作(同盟关系) 1942年1月,中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美两国结为盟国,互相支援中美两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法西斯的侵略美国在军事、经济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扶蒋反共(敌对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美扶蒋反共,发动内战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走向对抗(敌对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政策,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950后10月—1953年7月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走向和解中美建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举行访谈1971年10月,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签订了《中美建交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合作与摩擦中美正式建交后,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实现双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摩擦不断。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专题五 友好交往,和平外交——中外关系,大国关系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专题五 友好交往,和平外交——中外关系,大国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10eed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f.png)
专题五友好交往,和平外交——中外关系,大国关系【速查通热点专题四、五P128 P132 面对面P140,145】1.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
(1)国家不独立,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2. 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1)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3.对于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变化,你看何感想?请谈一谈。
弱国无外交;要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4.同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在近代和今天所采取的手段有何不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近代:英国通过炮舰,以武力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强迫清政府打开国门。
今天:中英双方通过和平往来互通有无。
(2)根本原因:近代是由于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经济落后;今天,由于实施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5.回顾近现代中英两国的外交史实,说说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
(1)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2)中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3)中国与英国都是世界大国,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
6.就大国间关系变化(如美日关系)的曲折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1)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
(2)灵活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等。
7.你认为中国与美俄等大国关系的前景如何?为什么?(1)前景:机遇和困难俱在,总趋势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2)理由:由于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等大国没有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这必然阻碍两国间关系的发展。
但中国与美、俄等国都是世界政治大国,双方在经济上有很大互补性,发展友好关系对双方、对世界都有利。
8.通过学习大国关系变化过程,说一说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切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
2019届中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九 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
![2019届中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九 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7c2652a1a0116c175e0e482c.png)
专题九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一、国际关系演变概况1、16-18世纪,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主要矛盾有英西、英荷和英法矛盾;结果英国打败西、荷、法,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有法德、俄奥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为主要矛盾;结果引发了“一战”,摧跨了俄、德、奥、土,削弱了英法,美日崛起,诞生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主要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剧;结果引发了“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主要矛盾有美苏矛盾和南北矛盾。
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1、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2)战争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战争影响:战后都对战败国进行了处置,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时法西斯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背景不同:一战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巴尔干成为战争的火药库,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
二战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则推动了法西斯的上台及挑起战争。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四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736134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2.png)
续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
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绞肉 机”“地狱”“屠场”)
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 成立
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 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维 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题四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返回栏目导航
名称
北约、 华约
欧洲 联盟
世界贸 易组织
续表
背景
形成
意义(或影响)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 推行冷战政策
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简称“北 约”;1955年,苏联同7个东 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
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 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 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 织正式成立
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 ,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世界贸 易组织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
趋势加快
力的国际组织
专题四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返回栏目导航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
空前的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
难,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
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
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约
影响
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 一半。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
2012中考历史高频考点
![2012中考历史高频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d1b44b4a767f5acfa1c7cda2.png)
2012中考历史高频考点(一)和谐世界
王善文临沂太平中学 2012.11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
一.“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精髓所在:
1.14—16世纪的文艺复新宣扬人文主义精神;(九上第10课)
2.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愿望;(九上第22课)
3.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法律文件都体现了平等、民主、法治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人本思想。
(九上第11、12、13、18课)
二.“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 :
1、17—19世纪,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
2、1942年,美、英、苏、中等26国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三.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的问题 :
1.恐怖主义,战争,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2.解决途径: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开展低碳经济,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
![中考历史专题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a88f544f78a6529647d53c7.png)
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知识链接】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dd28bb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5.png)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 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 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 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 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促进了欧洲资 本原始积累,但造成亚非美地区长期的落后。
的增长,故选 B 项。
答案: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
球是圆形的,这对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B.传播了西方天主教教义
C.满足了资本积累要求 D.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 “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
(5)疾病的跨界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 病的传播。
2.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和能力的改变 (1)地圆学说的证实:随着地理大发现的不断深入,人类对 大地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发生了飞跃,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 各自轮廓,对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形状有了正确的认 识,地球及相关问题的学说和地理知识逐步普及到全欧洲和全 世界。 (2)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世 界,能够观察天体,确定经度,绘制地图;数学的发展,包括 微积分的发展,准确论述曲线和弹道,加上各种金属技术的发 现,使得火炮的使用日益广泛。
(3)改变了欧洲的地位: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经 济、政治地位,与世界各地发生了碰撞和接触、交流,许多国 家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到了欧洲的经济体系之中。
中考重要知识归纳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考重要知识归纳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f72dc55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7.png)
中考重要知识归纳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
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庞大人口的大国,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国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护。
因此,在中考中,对于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考中常见的与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概述,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演变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是指各个国家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演变,国际关系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和发展。
从冷战时期到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对抗到合作的转变,国际组织的崛起和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通常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推动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三、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以睦邻友好为基础,以和平稳定为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解决与邻国的争端和分歧,推动形成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
同时,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
同时,中国还在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等。
五、中国与其他重要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对于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等重要国家的外交关系紧张时有发生,但同时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
初中政治国际关系总结
![初中政治国际关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115a3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a.png)
初中政治国际关系总结国际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现象。
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增加。
初中政治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国际关系的知识,下面将对此进行总结。
首先,国际关系是多边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国家之间进行的外交活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都是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各国通过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组织如欧盟、东盟等来增进合作、解决争端和推动全球发展。
其次,国际关系是和平的。
在战争与和平的对抗中,和平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通过国际法制、外交途径和多边合作等手段,各国寻求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同时,国际关系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争端,但通过对话协商和冲突解决机制,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第三,国际关系是平等的。
不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当平等对待,尊重彼此的主权和利益。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国际关系中独霸一方,全球治理应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同时,应以互利共赢为原则,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国际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导致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利益联系紧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行动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此外,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进行合作。
第五,国际关系是发展的。
国际关系的发展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
与此同时,国际关系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变革。
在学习初中政治课程中,我们不仅仅学习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还学习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冲突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和国际事务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总而言之,初中政治课程中所学习的国际关系知识使我们了解了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国际关系在推动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第六章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6.1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文本北师大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六章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6.1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文本北师大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f6016f5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b.png)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江泽民主席1997年4月23日在俄罗斯国家杜马的演讲(节选)这种国际新秩序,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
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些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实践中行之有效,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别国无权干涉。
世界是多样化的,也是多姿多彩的。
各国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
这些差异不应是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而应成为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在国际交往中绝不允许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的国家。
强加于人是行不通的。
只有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大家才能和睦相处,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裁减军备,促进各国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国就可以主宰世界,拥有垄断国际事务的特权。
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由各国自己去办,世界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来解决。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
坚决抛弃冷战思维和一切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做法。
……这种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反对经济贸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与做法;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进行所谓经济制裁。
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市场。
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援助。
泰安中考历史复习课件 专题六 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
![泰安中考历史复习课件 专题六 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a68f0defda38376bae1fae16.png)
C
C
C
B
C
A
D
D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 , 出现了一战后的暂时的相对稳定时期。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冷战。两极格局。
一超多强。大国经济实力对比、大国之间关系。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 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专题六
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源自专题概述►在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大国之间 的角逐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民族矛 盾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发展。 本专题的内容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考查的热点知识较多, 分值大,综合性强。复习时要理清线索,认识国际关系的实质, 要通过对世界格局演变的把握,认识当前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明确影响和谐世界建立的因素。
中考历史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
![中考历史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881a23ce3186bceb19e8bbfd.png)
中考历史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1、16-18世纪,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主要矛盾有英西、英荷和英法矛盾;结果英国打败西、荷、法,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有法德、俄奥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为主要矛盾;结果引发了“一战”,摧跨了俄、德、奥、土,削弱了英法,美日崛起,诞生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主要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剧;结果引发了“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主要矛盾有美苏矛盾和南北矛盾。
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2)战争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战争影响:战后都对战败国进行了处置,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时法西斯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背景不同:一战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巴尔干成为战争的火药库,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
二战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则推动了法西斯的上台及挑起战争。
专题十一 国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专题十一 国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e325ae7cf242336c1eb95e18.png)
专题十一国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专题导读一、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二﹑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三、世界三次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四、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考历史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复习
![中考历史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62fda3fa8956bec0875e351.png)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导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目标。
当今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成为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所有国家只有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促进共同发展。
历史上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或主张1、诸子百家中,儒家等学派的主张孔子“仁”的思想: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民贵君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互助友爱,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道家:无为而治。
2、开明君主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采取轻徭薄赋等措施形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治世的盛世,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学,强调人的价值,提倡追求现实的幸福,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力求建立公平和法治的社会。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工业革命对英国环境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化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启示:当今社会应重视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特别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要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和谐世界与相关历史知识1、战争——影响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两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
2、和平——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和平交往、友好往来、互相学习、合作双赢,才是国际关系的主流。
也是中国外交的传统。
相关史实:(1)中国明朝中期以前,实行友好交往政策,使中国古代文明传到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1、16-18世纪,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主要矛盾有英西、英荷和英法矛盾;结果英国打败西、荷、法,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有法德、俄奥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为主要矛盾;结果引发了“一战”,摧跨了俄、德、奥、土,削弱了英法,美日崛起,诞生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主要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剧;结果引发了“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主要矛盾有美苏矛盾和南北矛盾。
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2)战争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战争影响:战后都对战败国进行了处置,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时法西斯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背景不同:一战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巴尔干成为战争的火药库,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
二战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则推动了法西斯的上台及挑起战争。
(3)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影响不同:一战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战后建立的新秩序仍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击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战后建立的新秩序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5)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不同:一战后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但是并没有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
二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防止再次挑起战争,在战败国实行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对战犯进行审判,追究个人责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该体系。
(2)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局限: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引起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
(4)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
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
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③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④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2、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或冷战格局)(1)建立: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多极化格局的发展趋势(1)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1、巴黎和会: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342、华盛顿会议: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373、慕尼黑会议: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524、开罗会议: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595、德黑兰会议: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596、雅尔塔会议: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607、波茨坦会议: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618、亚非会议: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829、二十六届联大: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48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1、三国同盟(英、法、俄)和三国协约(德、意、奥)2、轴心国集团(德、意、日)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英苏中等26国)3、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734、国际联盟: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365、联合国: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616、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697、不结盟运动: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838、七十七国集团:见《世界历史》第二册P83六、和谐世界、和谐中国1、“以人为本”思想(1)西方和谐思想:“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
人文主义提倡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反对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呼唤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建国后经济建设成就、挫折及认识建国初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10—113、P108—109)“一五”计划期间(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15—11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21—126)文化大革命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31—132)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见《中国历史》第四册P136—138)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
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经济建设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软”的理想社会。
②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③《人权宣言》:见《世界历史》第一册P89④《独立宣言》:见《世界历史》第一册P85⑤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⑥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国民素质。
⑦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依法治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如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3、历史上不和谐的声音(1)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
(2)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3)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社会矛盾、工业“三废”、人口、资源和城市化问题等;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见专题八)。
4、历史启迪(1)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2)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3)必须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4)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和谐社会建设的广阔前景。
(5)必须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激活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6)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