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赞同,认可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因为
究竟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2.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提出了哪种治理国家的理念? A. 以武力征服 B. 以德治国 C. 以法治国 D. 以权谋治国 答案:B 解析:孟子强调“以德服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以武力征服。
作品介绍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 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 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 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 一的取材依据。
之:主谓之间,不译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见:表被动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异:区别
一羽不举,为不用力。(喻体) 舆薪不见,为不用明。(喻体)
比喻论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本体)
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 王之不王,非不能也
对比论证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王之不王,是不为也
本来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的确
狭小
就是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怜悯;痛惜
区别
应当,理所当然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这类人 谈论
流传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不得已,“以”,通 “已”,止。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是”,这。“以”是介词, 因、由于。“是以”宾语前 置,“以是”因此。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却没 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要在思想上破其所有,立其 所无,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孟子通过亲切生动 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最终说 动了齐宣王,并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 治主张。本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这次谈话的记录。
疏通文意
助词,的 闻:使……听到
才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像
加强疑问语气,“吗”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从何处
表修饰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到,往
背景介绍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 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 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 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 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 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 儒家学派。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 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 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 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解题 “齐桓晋文之事”的“事”是什么意思?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揣测,估量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类比论证
假设论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引用论证
推恩足以保四海 对比论证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论点:王之不王, 不为推恩于民也, 非不能推恩于民 也。
论点: 应当推恩于民: 推恩于民则能统 一天下。
1. 《孟子》中“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是如何描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 A. 他们都是仁义之君 B. 他们都是暴君 C. 他们都是贤明的君主 D. 他们都是无能的君主 答案:A 解析:孟子在文中提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也”,并用他们的行为来说明 仁义之道,表明他们都是仁义之君。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赞同,认可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因为
究竟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2.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提出了哪种治理国家的理念? A. 以武力征服 B. 以德治国 C. 以法治国 D. 以权谋治国 答案:B 解析:孟子强调“以德服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以武力征服。
作品介绍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 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 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 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 一的取材依据。
之:主谓之间,不译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见:表被动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异:区别
一羽不举,为不用力。(喻体) 舆薪不见,为不用明。(喻体)
比喻论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本体)
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 王之不王,非不能也
对比论证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王之不王,是不为也
本来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的确
狭小
就是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怜悯;痛惜
区别
应当,理所当然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这类人 谈论
流传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不得已,“以”,通 “已”,止。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是”,这。“以”是介词, 因、由于。“是以”宾语前 置,“以是”因此。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却没 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要在思想上破其所有,立其 所无,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孟子通过亲切生动 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最终说 动了齐宣王,并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 治主张。本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这次谈话的记录。
疏通文意
助词,的 闻:使……听到
才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像
加强疑问语气,“吗”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从何处
表修饰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到,往
背景介绍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 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 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 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 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 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 儒家学派。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 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 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 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解题 “齐桓晋文之事”的“事”是什么意思?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揣测,估量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类比论证
假设论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引用论证
推恩足以保四海 对比论证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论点:王之不王, 不为推恩于民也, 非不能推恩于民 也。
论点: 应当推恩于民: 推恩于民则能统 一天下。
1. 《孟子》中“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是如何描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 A. 他们都是仁义之君 B. 他们都是暴君 C. 他们都是贤明的君主 D. 他们都是无能的君主 答案:A 解析:孟子在文中提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也”,并用他们的行为来说明 仁义之道,表明他们都是仁义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