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宋元之际诗学理论的不同探索——周弼、范唏文、方回诗学个案分析0401230836第1期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宋代的文学批评比起唐代来,又有了不少新的发展。

它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论争更激烈,而且和时代的演变以及文学创作中的不同倾向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给予文学批评以明显而深刻的影响。

王禹侢、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戒、陆游、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等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继承唐代韩、柳古文和李、杜诗歌的优良传统,分别批判晚唐体、西崑体和江西诗派的文风和诗风,要求文学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发挥教化作用。

文论 宋代文论,主要特点是环绕对“道”的理解以及“道”与“文”关系的论争开展的。

宋初的柳开、王禹侢、穆修、石介等人针对当时片面取法晚唐、五代的华靡文风,提倡古文,推尊韩愈,要求文章阐述儒家之道,辅助教化,被称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他们的主张又有小异。

柳开要学“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与文(《应责》),先学韩愈,后期又抛开韩愈,“所著文章与韩渐异,取六经以为式”(《东郊野夫传》)。

但他的散文,不免艰涩,影响不大。

王禹侢主张“文,传道而明心”,反对“句之难道”,“义之难晓”,赞美韩愈文的“必出于己”(《答张扶书》),成为后来欧阳修提倡古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柳开、王禹侢后,杨亿、刘筠的西崑体兴起,愈加讲究辞藻、声律、对偶,讲究骈文。

穆修专学韩愈、柳宗元,称“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唐柳先生集后序》)。

石介稍后,著《尊韩》,要学韩愈,不提柳宗元。

著《怪说》,强烈反对杨亿的西崑体。

他们都主张学古圣贤之道。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论文也强调明道尊韩。

但他所讲的道,不同于柳开等人的古圣贤之道,也不同于王禹侢的“传道而明心”。

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即从关心百事中求道。

在道与文的关系上,他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同前)。

但他又认为“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送徐无党南归序》),即其次要注意文辞之美。

宋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宋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北宋后期,出现了江西诗派,有一套诗 歌理论。
南宋,诗论主要就是围绕对江西派的批 判而展开的。其中有张戒的《岁寒堂诗 话》、严羽的《沧浪诗话》。而朱熹是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宋词高度繁荣, 词论也由此兴起。一是以苏轼、王灼等 人为代表,提倡豪放词风,一是以李清 照、沈义父、张炎为代表,推崇婉约词 风。
道”,认为“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 专意则志局于此。” 他们对文学又有精辟见解。
《遗书》云:“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所 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 《二程外书》卷一云:“诗意贵优柔不迫切, 此乃治诗之法。‛ 。 二程又认为,“情”是“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 (《二程集》)的结果,对情的产生作了正确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云: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 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 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 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 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逸,比律而 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 谤侵凌,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 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 之过也。‛
苏辙
苏洵重视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认为 文学创作是作家感受现实生活,产生感 情冲动的结果。他提出“风水相遭”说。
苏辙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是发展了孟子
以来的“文气”思想,提出“气充文见” 说。 苏辙以孟子、司马迁为例,指出了两条 养气的途径:
一是加强内心修养,以此为立身行 事之本。 二是丰富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加 强对社会生活、自然景物的观察认 识。
(1)邵雍提出“以物观物”的方法, 云: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
(2)对艺术欣赏,邵雍注重欣赏作 品的内在精神,《善赏花吟》云: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文学批评渐趋成熟,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在文学批评领域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宋代文学批评理论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批评也较为发达。

宋代文学批评家主要是从文字、意象、人物、情节、诗歌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特点在于严谨求实、细致入微,在文学批评上提倡“杂言论文”,即全面、具体、考据严密的批评方式。

宋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攽。

他提出了“神韵论”和“设色论”,对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作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表现,同时也应该具备言简意赅、音韵优美等艺术特点。

他提倡“会意论”和“义理论”,即要求诗歌表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感情。

元代文学批评理论元代是一个思潮多元、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批评也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元代批评家有张栻、刘禹锡等,他们提倡自由、开放的文学批评方式,尤其注重文学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张栻是元代的一位文学家、理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方式思维独特、手法多样,不拘一格。

他认为批评家应该像医生一样能够准确地诊断出作品的病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辞章意蕴论”和“作法论”的文学批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成败在于辞章、意蕴和作法三者的完美结合。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明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文学批评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代文学批评家魏源、杨慎等人注重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倡文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批评中也更加注重文学的社会、人情、性格等方面的考察。

魏源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作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文学批评要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

他所提倡的文学批评方式包括“品评比美法”和“深入浅出法”等,他认为批评者在评价作品时要注重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反映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

宋元文学大二知识点

宋元文学大二知识点

宋元文学大二知识点宋元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才华横溢的文人。

本文将就宋元文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1. 文学思潮宋代文学思潮主要包括经学、理学、佛教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

经学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文人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进行创作。

理学注重人的本性和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

佛教思想的传入对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文人有了新的审美追求。

浪漫主义思潮则强调审美和个人主义,并表现为对自然和人生的赞美。

2. 宋词宋词是宋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简洁、含蓄的表达方式和对情感的细腻描写而被广泛称道。

宋词可以分为两大派别:南宋的襄阳派和北宋的婉约派。

襄阳派的作品情感热烈、豪放自如,而婉约派则注重婉转曲折的表达方式。

3. 元曲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与之前的诗文不同,元曲是一种戏剧体裁,结合了诗、词、散文和音乐,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元曲分为杂剧和元杂剧两大类,其中杂剧是指歌剧形式的戏曲,元杂剧则以元朝时宫廷乐舞为基础,加以改编和发展而成。

4. 宋诗宋代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出现。

宋诗主要以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代表。

豪放派的诗人大胆开拓,情感奔放,以壮诗为主。

婉约派则注重细腻、含蓄的表达,以咏史抒怀为主。

5. 创作主题宋元文学的创作主题丰富多样。

主要包括抒情、咏史、山水田园、佛教思想和爱情等。

抒情是文人们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咏史则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歌颂和抒发。

山水田园则以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农村生活的追忆为主题。

佛教思想对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爱情题材则是文人们反映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主题。

6. 文学家和作品宋元文学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宋代的陆游、苏轼、杨万里等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才华。

元代的郑光祖、郑思肖、白朴等同样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总结:宋元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才华横溢的文人。

中国古代文学宋元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宋元重点笔记

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重点内容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第一节宋初文坛和宋初三体1.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1)“白体”: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闲适诗,态度:旷达知足,形式:模仿元白互相唱和的近体诗)以希冀“颂美时政”,代表人物王禹偁、李昉;(2)“晚唐体”:推崇与模仿贾岛、姚合诗作,代表人林逋、九僧、魏野、潘阆、寇准。

·诗歌审美类型:清冷、荒凉、悲凄、闲逸、脱俗等,是对当时流行于诗坛的白体的疏离与变革,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西昆体”:诗歌题材上学习李商隐的咏史诗、咏物诗、无题诗(多用典、心思深隐、讲究辞藻华美和色调渲染),代表人杨亿、钱惟演、刘筠。

·因唱和结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收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7人作品,影响极大,后刘颁《中山诗话》称之为“西昆体”。

·艺术特征:文字华美、对仗工稳、用事深密、风格整饬典丽。

·缺点:①题材狭隘,缺乏时代气息②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2.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诗人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典故。

(2)作诗强调诗句的对偶、押韵以及市局的语言色彩(3)追求诗歌雍容典赡、炼词工整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王禹偁1.王禹偁(1)字元之,一生坎坷,诗文多反映其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遇及不屈的生命抗争。

代表作:《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2)文学主张:①文以传道②强调情感和生活遭遇在创作中的作用③吸取骈文整齐、声韵之美。

(3)文学创作:与其他白体诗人不同,王禹偁不但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而且学习白的讽喻诗。

此外,王也研究杜甫和李白的诗篇。

他的古文开创了平易自然的文风,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1.欧阳修(1)号醉翁,晚年六一居士,兼名臣、文人两重身份。

(2)文学思想:“道不远人”、“道盛文至”,即主张文道并重。

(3)诗歌的独特表现方式:①散文布局②复调式结构(4)平易流畅的诗歌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期文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突破。

宋朝文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而元朝文学则充满了奇特和豪放的风格。

宋朝文学
宋朝文学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

他们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文字的细腻描写,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形象。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等。

宋词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宋朝还产生了许多其他文学流派,如理学文学、辞章学等。

这些流派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宋朝文学的内涵。

元朝文学
元朝文学与宋朝文学有很大的区别。

元朝文学在保留了一定传
统元素的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它的特点是风格奇特,
充满了豪放的色彩。

在元朝,戏剧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

元曲成为元朝
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它以艳丽的词藻、夸张的情节和生动的对白形
式为人称道。

元朝还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郑光
祖等。

此外,元朝的文学也表现出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元朝文学作
品多关注人民生活、揭露社会不公等内容,体现了底层人民的诉求
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结论
宋元文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

宋朝文学以其
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文风让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而元朝文
学则充满了奇特和豪放的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

总体而言,宋元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论以方回为代表的元代正统诗学

试论以方回为代表的元代正统诗学
, , .
中 王 弼 的 得 意 忘 言 说 对 初 渐 东 土 急 于 被接 纳 吸
收 便 藉 《老 衬 庄 》 之 学 来 比 附佛 理 的佛 学 影 响 最 大 以 至 为 后 来 产 生 的禅 宗 的 不 立 文 字
.



.
因 为 它 们都 通 过 审美的 形
. 、 . ,


”“
见性 见 佛 的
,

式 把 某 种 宁 静淡 远 的 情 感 意 绪 心 境 引 向 去 溶 合
教规 教 义 奠 定 了 基 础
,
反 映 到 陶 渊 明 的 田 园 诗 和谢

触 及 或 领 悟 宇 宙 目 的 时 间意 义 永 恒 之 谜 … … 从 而
几 乎 直接接 近 了 ( 虽未 必 能等同 于 ) 禅 所 追 求 的 意 蕴 和 道 体 而并 不神 秘
,
了 违 背 南 禅 门风 专 门参 究 古 人 话 头 的 看话 禅
“ ”
“ .

期 最 著 名的 几 位 文 人 学 士 的一 些 富 有 哲理 禅 趣 的 诗 作 的 解读 引 出 这 样 一 个结 论 佛 教 自传入 中 国 后
、 .
津 乐 道 于 依文解 义 的 文 字禅 和 以 寂 然 枯 坐 来 修行
;

,


,
” 推 车 以 杜 甫 为代 表 的 盛唐 和 宋代 的 江 西 诗派 但
.
与新 变
,
;


对 于 诗 歌 创 作 的 艺 术规 律 和 其体 的 艺术 技 巧 方 回 等 人 也
.

出 了许
多有 价 值 的意 见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论和

第十章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论和

二、范温《潜溪诗眼》
范温,字元实,是秦观的女婿,其诗学观 属江西诗派,以论诗法为主。
1、诗眼
所谓“诗眼”即指句法、字法之类,也包 括一篇命意之关键所在。如孟浩然诗“微 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工在淡、滴字” 此即诗眼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云:“盛唐句 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 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 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砚之一病。 余亦谓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
三 艺术风格论 1、多种风格并重
《书黄子思诗集后》:“予尝论书,以谓 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 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 亦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 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 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 亦少衰矣。”
2、论诗贵识
“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 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文章 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 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
3、论诗贵悟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千差 万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 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4、论韵
2、“道胜则文不难自至”
《答吴充秀才书》“圣人之文,虽不可及, 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不能 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 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3、“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 意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梅圣俞语余曰:‘诗家 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 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矣。’”

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与反思

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与反思

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与反思在中国历史上,宋元时期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有着睿智而高超的批判与反思能力,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

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本身,也反映在当时的社会治理和文化人才的培养上。

首先,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对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比如,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以自然风景和山水为主要主题,寄托了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

而王禹偁则在《西厢记》中,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以及社会制度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些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思想,富有启迪意义,可以引导普通人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对于文学艺术的社会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还对后世的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正因为文学艺术家们在这个时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为后世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和审美资源。

比如,在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家们通过对宋元时期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诞生出了大量充满特色和生命力的文艺佳作。

而这些作品,又在更之后的时期,被一代代文学艺术家们所喜爱和借鉴。

这样的艺术传承和发展,直接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最后,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还为当时社会治理和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材料。

在这个时期,文化人才尤为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情感抒发,尊崇自然和美的追求,也注重启迪普通人的思考和审美水准。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理念在人才发展和科学教育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的深入研究和借鉴,可以为新时代的文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批判与反思,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正是这种批判与反思,引领并推进了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面对当下的发展形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发,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宋代文学理论研究及其影响

宋代文学理论研究及其影响

宋代文学理论研究及其影响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高峰,也是文学理论繁荣的阶段。

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有关文学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的文学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宋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唐传统的延续和新文学思潮的兴起。

初唐传统的延续,主要是指唐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的传统在宋代的延续。

宋代文学承袭了唐代诗歌的格律和风骨,但与此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宋代的詞曲和小说在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西派和闽南派。

新文学思潮的兴起则主要是指宋代文学理论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

新兴的文学思潮主要包括文学史观、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诗歌理论和辞赋理论。

文学史观方面,宋代出现了文学史的概念,文学史观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

前人的文学经验和成就被看作是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传统和规范。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主要是一场典型的文学语言争论。

一方面,文言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表达方式,它具有精练、简练的特点;另一方面,白话文通俗易懂,更符合普通人的观感。

这场争论在宋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

诗歌理论是宋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

唐代以来,诗歌理论基本上围绕着继承和超越唐诗这一主题展开,到了宋代则出现了更多的变化。

宋代诗歌理论主要分为三派:唐学、韩愈学和庐山派。

其中,庐山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派,他们提倡抒情写景、发挥个性、注重个体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辞赋理论是宋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辞赋是宋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文章和诗歌的中间形式。

辞赋理论主要关注辞赋整体的结构和氛围的营造,倡导写辞繁而不冗、意丰而不杂。

二、宋代文学理论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宋代文学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宋代文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我们进行文学创作。

宋代与元代文学的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宋代与元代文学的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宋代与元代文学的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引言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在不同时代都经历了许多变革与发展。

宋代与元代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代,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宋代文学以其深厚的传统基础、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文人雅士的风采而闻名,而元代文学则以其多元化的风格、跨文化的交流和大胆的创新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代与元代文学的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两个时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一、宋代文学的传统基础1.1 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在宋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尊重传统、注重礼仪、强调人情关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宋代文学,使其充满温情、儒雅之风。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家庭的温暖场景。

1.2 唐诗的传承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诞生于这个时代。

宋代文人们笃信“学唐诗以做文章”,他们以唐诗为典范,继承并发展了唐诗的艺术特色。

宋代的诗歌形式更加精致,内容更加细腻,展现了对自然、人物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1.3 唐宋传统的散文写作唐宋时期,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散文作为一种自由写作的形式,使作家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宋代文人们在继承唐代散文传统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们注重描写细节,追求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散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二、元代文学的多元化与开放性2.1 蒙元统治的影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蒙元统治者的文化传统与汉文化有所不同。

蒙古族艺术和蒙古族文化对元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元代文学有了与宋代不同的特色。

2.2 元曲的创新与发展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性形式,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元曲以其富有戏剧性、音乐性和表现力的艺术特点闻名。

元曲不仅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源头,也在后世的文学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元代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的时代,元朝政权大力推动了中国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方回诗学的理论研究

方回诗学的理论研究

⽅回诗学的理论研究⽅回诗学的理论研究 前引若⼲⽂本述及《诗》《骚》以来直⾄唐宋的诗史演进历程时,标举了⼀系列被认为构筑了诗歌创作正脉传统的代表性诗⼈,下⾯是⼩编搜集整理的⼀篇探究⽅回诗学理论的论⽂范⽂,欢迎阅读参考。

 前⾔ 前⾔ ⽅回对诗史源流本末的叙述、论析,主要以诗歌体制的历史演进为线索,着眼点在于各体诗歌的创作楷式、审美境界范型及以此为核⼼⽽形成的诗⼈作家源流等⽅⾯。

《俞伯初诗跋》即从其“诗三体”的认识出发,将上古以来直⾄唐宋的诗歌史视为是由三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演进阶段所构成,有云:“诗三体:唐虞三代,⼀也;汉魏六朝,⼆也;唐宋始尚律诗,三也。

”[1] 从诗史的实际情形来看,“体”的创建、完善及沿⾰⾃有其相应的历史过程,并表现出或隐或显的阶段性,在“体”的兴衰消长中,诗史的演进脉络亦得以呈现。

⽅回此处正是从“体”的因承创变之迹对诗史进⾏界定的。

《恢⼤⼭西⼭⼩稿序》也从诗歌体制演进的视⾓出发,对诗史进⾏了更为细致的梳理,并凸显各体诗歌典范及诗⼈体派的源流:皋歌,诗之始;孔删,诗之终;屈骚,诗之变。

论今之诗,五七⾔古律与绝句凡五体。

五⾔古,汉苏李、魏曹刘、晋陶谢;七⾔古,汉《柏梁》、临汾张平⼦《四愁》。

五⾔律、七⾔律及绝句,⾃唐始盛。

唐⼈杜⼦美、李太⽩兼五体造其极。

王维、岑参、贾⾄、⾼适、李泌、孟浩然、韦应物,以⾄韩、柳、郊、岛、杜牧之、张⽂昌,皆⽼杜之派也。

宋苏、梅、欧、苏、王介甫、黄、陈、晁、张、僧道潜觉范,以⾄南渡吕居仁、陈去⾮;⽽乾淳诸⼈朱⽂公诗第⼀,尤、萧、杨、陆、范,亦⽼杜之派也。

是派⾄韩南涧⽗⼦、赵章泉⽽⽌。

别有⼀派⽈昆体,始于李义⼭,⾄杨刘及陆佃绝矣。

……嘉定中忽有祖许浑、姚合为派者,五七⾔古体并不能为,不读书亦作诗,⽈学四灵,江湖晚⽣皆是也。

[2] 这⾥⾸先区分出诗史的“古”与“今”,以五、七⾔诗为“今之诗”,汉魏晋及唐宋因此⼀并被纳⼊诗史古今分野中“今”的范围;⽽之前的各体诗歌就本⽂语境度之,可谓⽈“古之诗”.此⼀划分,诗歌体制上的依据是这⼀历史时段的诗歌创作虽亦间或兼取五、七⾔及其他诸种体制,但主要为四⾔,与汉魏以来的五、七⾔诗在创作规范、美学标准、艺术惯例诸⽅⾯都有显着的差异。

古代文学——回顾全宋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回顾全宋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回顾全宋文学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诗歌到散文,从大成到小成,宋代文学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基础。

本文将回顾全宋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宋代文学的特点宋代文学与唐朝文学相比,不论在体裁、风格上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变革。

其中,小说成为宋代文学的特色之一。

《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成为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阅读。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许多文人诗歌,代表之作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渡海至厦门旅舍书怀兼寄李端》、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等。

这些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宋代文学的发展1.初唐文学全宋文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北宋开宝年间,初唐文学的影响在当时仍然很大。

初唐文学的主要特点是重视韵律、情感真挚、思想启示。

这些特点在宋代仍然得以保留,但是相比起唐代,宋代文学注重表现世俗生活,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和鲜明。

2.王安石变法时期王安石变法时期,文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王安石和他的学生们主张用白话来写作,这也是白话文开始成为文学主流的标志。

王安石的《西江月·夜行黄州》、《泊船瓜洲》等诗篇既有音律之美,也注意了实际生活的细节。

另外,王安石还提倡让贫民写作,这也使得宋代文学具有了较强的民间性质。

3.苏轼、苏辙时期苏轼、苏辙时期,又被称为“宋文学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宋代文学大放异彩。

其中,苏轼的诗歌和散文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东坡居士文集》中的文章中,他对自然、人文、历史、宗教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渡海至厦门旅舍书怀兼寄李端》、《和子由渑池怀旧兼寄书五首》和苏辙的《洛神赋》等都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4.周敦颐、蔡元培时期周敦颐、蔡元培时期,又被称为“宋元之际文学”。

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推进了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周敦颐的著作《爱莲说》中,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了后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

方回道德反思的诗学诉求

方回道德反思的诗学诉求

方回道德反思的诗学诉求
王昕;高览小
【期刊名称】《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9)005
【摘要】主要根据《瀛奎律髓》,分析了方回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心态,认为其在诗选中极力推尊诗人杜甫,以“格高”作为评诗的首要标准,倡导诗歌的“熟淡”之美,意在证明自己爱国情怀与人格修养,表现了其自我反思和道德辩解的强烈愿望.
【总页数】6页(P627-632)
【作者】王昕;高览小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石家庄050035;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宋元之际诗学理论的不同探索 --周弼、范晞文、方回诗学个案分析 [J], 王磊
2.考察诗学与理学关系的一个范例:对方回诗学的理学阐释 [J], 石明庆
3.宋元之际诗学理论的不同探索--周弼、范晞文、方回诗学个案分析 [J], 谭淑娟;孟昕
4.方回道德反思的诗学诉求 [J], 王昕;高览小;;
5.缔造谱系:方回诗学推尊陈师道的诗学考察 [J], 龙飞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末元初唐宋诗之辨论析

宋末元初唐宋诗之辨论析

宋末元初唐宋诗之辨论析刘飞;赵厚均【摘要】唐诗宋诗孰优孰劣,无疑是宋代以来中国诗学批评史上焦点论题之一.历史上宗唐还是宗宋之论,显现出此消彼长、互不相服之态势.然论其发端,唐宋之辨当始于南北宋之际,魏泰、张戒、陈岩肖等堪为前驱,在宋末元初,更给人以热闹的印象,叶适、严羽、刘克庄等对此问题皆有深入的展开.宋末元初的唐宋之辨,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审视诗歌的审美特征及价值低位,反思与总结宋诗的发展道路,从而建构新的诗歌发展走向.【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6页(P135-140)【关键词】宋末元初;唐宋之辨;诗学建构【作者】刘飞;赵厚均【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230039;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关于唐宋诗之辨,钱钟书先生有过精到的论述。

《谈艺录》第一“诗分唐宋”谈及如何看待唐诗宋诗之别的问题①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7页。

钱先生举出大量中外文论观点,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有关论述,认为在如何区别唐诗宋诗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以时代为断。

同时,钱先生又表达了关于唐宋诗各自风格的见解,所作判断皆令人信服。

另外,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亦对宋诗的特点及价值地位作有分析,并认为宋诗的总体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

序中也包含有对唐、宋诗之不同特点的认识,认为明人批评宋人学唐而不像唐,恰恰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不过,宋人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但在“大判断”或艺术的整体方向上没有特著的转变。

风格和意境总多多少少不出唐人圈套②钱钟书:《宋诗选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1页。

关于唐宋诗之不同,除钱钟书先生外,现当代学者亦有论及者,如齐治平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及其专著《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4年版)、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之学术史篇第一章第一节“关于宋诗的论争:宗唐与宗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毅《20世纪的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叶帮义、余恕诚《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秦良《唐宋之辨与唐宋诗之争的发轫》(《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李金慧《唐宋诗之争的萌芽和滥觞》(《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赵娜《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等。

北宋 代 文 学(词)教案

北宋 代 文 学(词)教案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 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 世称“三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 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 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 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 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 “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 于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 并称“宋四家"
北 宋 词
第一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晏殊的词
晏殊的词虽多写男女相思爱 恋和离愁别恨,但已过滤了花间 词的轻佻艳冶,显得纯净雅致, 温润秀洁。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 晏殊词 “风流蕴藉,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美成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 若同叔、永叔虽不作态,而一笑 百媚生矣。”
第三节 苏轼的地位和影响
1、苏轼的意义。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其人生态度成为后世文人景仰的范式。其 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 美范式。 2、周围的作家群。 苏门四学士等。
3、苏轼的影响。 其诗歌的影响从宋代到明代、清 代。其词体解放精神直接成为南宋辛 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婉约与豪放并 存的局势。其散文,尤其是小品文, 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 艺术渊源。直到清代散文中仍可时见 苏文的影响。
3、散文风格: 各时期有明显差异, 不能一概而论,青年时 文章雄奇恣肆,显示出 青春的活力和奋发的精 神,被贬黄州后,文风 渐趋高旷飘逸,在达观 淡泊中有不平之气,远 在海南时,文风更趋平 淡纯净,这种由绚烂演 变而来的平淡,标志着 其艺术的成熟。

宋代文学学习参考文献

宋代文学学习参考文献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初诗歌流派参考文献:1、《小畜集》[宋] 王禹偁撰《四部丛刊》本2、《林和靖诗集》四卷[宋] 林逋撰沈幼征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3、《西昆酬唱集注》二卷[宋] 杨亿编王仲荦注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4、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5、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6、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参考文献:1、《欧阳修全集》[宋] 欧阳修撰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三十卷[宋] 梅尧臣撰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3、《苏舜钦集》十六卷4、[宋] 苏舜钦撰沈文倬校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排印本5、葛晓音《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6、朱东润《梅尧臣传》,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7、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8、莫砺锋《论王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第二章北宋词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参考文献:1、《乐章集校注》三卷[宋] 柳永撰薛瑞生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排印本2、《张子野词》二卷[宋] 张先撰吴熊和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3、《珠玉词》[宋] 晏殊撰胡思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4、《六一词》[宋] 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5、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6、谢桃坊《宋词概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排印本7、施议对《论“屯田家法”》,《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印行8、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参考文献:1、《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三卷[宋] 苏轼撰石声淮、唐玲玲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2、《豫章黄先生词》[宋] 黄庭坚撰龙榆生校点中华书局1957年排印本3、《晁氏琴趣外篇》六卷[宋] 晁补之撰刘乃昌、杨庆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4、《小山词》[宋] 晏几道撰王根林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5、《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宋] 秦观撰徐培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6、《东山词》四卷[宋] 贺铸撰锺振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7、《清真集》二卷[宋] 周邦彦撰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8、[日] 青山宏《唐宋词研究》,口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9、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10、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11、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12、赵治中马成生《周邦彦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三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参考文献:1、《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2、《外集补》四卷《别集补》一卷[宋] 黄庭坚撰[宋] 任渊、史容、史季温注[清] 谢启昆辑《丛书集成初编》本3、《后山诗注》十二卷[宋] 陈师道撰[宋] 任渊注《四部丛刊》本4、《东莱诗词集》二十三卷[宋] 吕本中撰沈晖点校黄山书社1991年排印本5、《茶山集》八卷[宋] 曾几撰《四库全书》本6、《陈与义集校笺》三十卷[宋] 陈与义撰白敦仁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7、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排印本8、霍松林、邓小军《论宋诗》,《文史哲》1989年第2期9、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10、谢恩炜《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

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

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产生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

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不仅对后来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并分析其影响。

首先,宋代的文学理论充满了思辨性和思维的多样性。

当时的文人通常会将文学放在宇宙和人生哲学的层面上来探讨。

他们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思考,试图寻找文学与人生的关联点。

例如,苏洵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文学应该以道德为基础,它应该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时文人对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要求。

其次,宋代的文学批评思潮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在当时,文人们开始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审美标准和批评方法。

例如,欧阳修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他同时还提出了“兴,白话”、“郑,全篇”,旨在强调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整体的文章结构。

这种将文学视为艺术表达的思潮,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也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宋代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文士阶层也逐渐崛起。

文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他们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还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

文人们通过文学批评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环境和时事的态度。

例如,王安石主张变法改革,他的变文派诗文批判了当时封建体制的腐朽与不合理,倡导新的社会价值观念。

这种反映社会变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使得宋代的文学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更加丰富。

最后,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潮不仅成为后来文学家们思考创作和审美的重要参照,而且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文人们对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的讨论和研究,对后来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风格差异及文人心态的变迁分析

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风格差异及文人心态的变迁分析

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风格差异及文人心态的变迁分析引言南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之间的风格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文人心态变迁。

1. 南宋文学特点在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曾为金朝所辱,士人对世事持有一种消极抱怨的态度。

这种情绪演变成一种婉约主义的文学风格。

具体表现如下:•婉约主义:南宋文人通过婉转委婉、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们注重细腻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力求在有限空间中传递情绪。

•抒情诗歌:南宋词坛盛行着琼瑶之音,充满了柔美的抒发和闺怨之情。

其中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

•文章题材广泛:南宋文人除了创作抒情词外,还喜欢从各个角度描绘社会百态,探讨人生哲理。

2. 北宋文学特点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士人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文学呈现以下特点:•理性思维:北宋文人注重理性思考和知识学问的积累。

他们尊崇经典,推崇理法思辨。

•宋词独特风格:北宋词派融合了南唐词风与北曲音韵,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花间派",如苏轼、欧阳修等。

•古文经典复兴:北宋士人追求经史子集之学,致力于古文的修炼。

他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文人心态变迁分析南宋与北宋之间的文人心态变迁反映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投降等压力,南宋士人表达了对命运无奈、苦难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抱怨和悲歌。

婉约主义的文学风格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自怜。

而北宋文人则过着相对稳定和富裕的生活,致力于政治、礼仪和古典文化的研究。

他们更加注重理性思考,以经典为指导,追求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

可以说,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之间风格差异的变化是由于时代背景影响下士人心态的不同表现。

它们既反映了历史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也展现了文人个体情感与生命追求的变迁。

结论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士人心态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转变。

周必大文学创作理论评析

周必大文学创作理论评析

周必大文学创作理论评析摘要:从南宋孝宗隆兴初(1163)至宁宗嘉定末(1224)被史家称为南宋的中兴期,时局相对稳定,学术文化繁荣,北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到全面恢复发扬,表现为名家荟萃,文备众体,文派孽生,文论勃兴。

周必大身处朝廷翰院,为当时词臣之冠。

在文章创作方面,他的理论主张散见于其文集的题跋以及序作中。

他特别强调作家的学、才、气对创作的综合作用,他的主张对南宋中期的文风演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周必大;学;才;气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汉史’、‘唐诗’、‘宋文’、‘元曲’,此世人口头语也。

”①李渔视宋文为古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这可谓别具慧眼。

宋文大家辈出,流派众多,体裁完备,技巧纯熟。

然而,历来对宋文的论述评介,都是重北宋而轻南宋。

王水照先生指出:“《四库全书总目》共收宋人别集三百八十二家、三百九十六种(存目除外),北宋一百一十五家、一百二十二种,南宋二百六十七家、二百七十四种,南宋别集的著录数量为北宋的两倍多。

”②由此可见南宋文学创作的繁荣盛况。

尤其是从孝宗隆兴初(1163)至宁宗嘉定末(1224)约60年间,宋、金处于对峙阶段,时局相对稳定,经济复苏,学术文化繁荣,北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到全面恢复发扬,表现为名家荟萃,文备众体,文派孽生,文论勃兴。

元人虞集在《庐陵刘桂隐存稿序》曾称道乾、淳之间文坛中兴的盛况:“东南之文相闻而起者,何营十数……文运随时,而中兴概可见矣。

”相较于北宋,南宋作家对散文理论的探讨更为自觉,其文论广泛涉及到文坛风会、作家风格、作品特色、文人佚闻、文章本事等,并进而深入到散文的命意布局、行文规则、文法修辞、文体辨析等领域。

文论体式既有传统的文集序、论文题跋、书信、杂文、笔记、语录等,又创造了文选标注评点(如吕祖谦《古文关键》、楼昉《崇古文诀》、谢枋得《文章轨范》),文论汇辑(如王正德《余师录》),文话(如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等),还有其他论文专著等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