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体验式活动,浅尝预设式生成——“老师,这不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倡导体验式活动,浅尝预设式生成 ——“老师,这不公平!”
发布时间:2022-05-13T06:28:58.00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2月3期作者:吴银生
[导读] 2017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严格落实德育课程
吴银生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 325000
一、背景分析
2017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高中学段,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现阶段,社会看中学校教学成绩的观念仍根深蒂固,背负升学率压力的学校着实不易,更何况高中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他们的显著特征是普遍具有知识面宽广,但社交柔韧度不够、现实感脆弱、对个性化生活要求又非常高的一个群体,渴望追求自由、渴望拥有话语权,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也面临着挑战。
在常规管理中,面对班级学生晚自习违纪问题,讲话学生好几个,为什么只记他,不记别人?经常会有同学愤愤不平的向班主任、甚至向学部提出申诉,这样的处理“不公平”,这些貌似普通的问题,恰恰成为我们一线德育工作者一个较难处理的德育难点,甚至是一个痛点。
某周四的晚自习,就出现这么一档子事,周五课间学生A急匆匆的跑到办公室汇报,学生B昨晚在教室里情绪奔溃,他就讲了一句闲话,晚自习老师记了他的名字,其他也有讲话的同学名字一个都没记,觉得非常不公平。
但学生A也悄悄和我说,B经常有讲话,被记的那个时间好像晚自习才开始,讲的确实不是很多。
于是,我找到学生B,试图进行劝说与安抚,但效果一般,症结在于不是自己讲话被记,而是别人也有违纪为什么没有被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一,A跑过来哭诉,B将怨气撒在她头上,不知哪里听到的,说她打小报告,告诉老师,平时他经常有讲话,是“间谍”。
言语中,A也抱怨老师在教育B的时候,泄露了她的情况。
情况不容忽视,我要好好借此机会,在周二的班会课上,谨慎的处理好发生的这一切!
二、体验活动
当我给出今天的主题“老师,这不公平!——管理老师为什么只记我一个人的名字?”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一下子吸引了他们所有的注意力,今天的班会课的帷幕正式拉开了。
环节一:研读体验,引出问题思考
和孩子们一起读儿时的绘本《这不公平》,绘本描述了孩子会觉得不公平的事情,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化解所有不公平的场景。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的班会氛围,熟悉的绘本,简单的道理,容易产生共鸣,卸下心理包袱与防备,一起带动思考,顺利走进今天的班会课堂。
环节二:身体体验,体悟问题根源
布置一道限时两分钟的语文默写题(时间非常紧张),安排B同学作为值日班长在前面默写并管理纪律,私下提前安排两位同学小声聊天,两位同学传纸条,一位同学中途猫着腰悄悄上厕所,一位同学书本下面藏着课外书偷偷看,一位同学在画画,一位同学在睡觉,而且这几位同学位置均比较分散。
时间一到,交换批改,B同学的默写交由班主任批改,要求B同学指出刚才学习过程中违纪的同学有哪些?班主任关注课堂问题生成情况:B完成了吗?B同学抓到所有违纪的同学了吗?B同学为什么抓不住所有同学?他都在干些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一个管理老师需要同时管理4个班级,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中途各班间断性巡视,看到的违纪只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情。
只有B同学感同身受了,才能换位思考。
环节三:角色体验,感受管理难点
递给被记违纪的同学一张小纸条,他们开始发难:B同学,违纪同学那么多,你为什么只记我?B同学,你为什么只顾自己的学习,没有担好值日班长的职责?B同学,你和C同学关系那么好,难怪他的违纪你就不记了。
不公平、不公平……(全班起哄)【设计意图】通过反向对话,增强角色体验,留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对问题本质也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环节四:选择体验,激化问题两难
给出一道选择题,你会选择哪个选项呢?
选项A:“管理老师应该记下所有违纪同学的名字才算公平”
选项B:“某同学违纪,管理老师看到后将他记下就是公平”
【设计意图】选择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引导所有同学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聚焦问题矛盾,深化问题两难,问题越选越明。
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谁又能够将违纪一网打尽呢?问题的本质从“违纪被记是否公平”,慢慢引导迁移至“我们不应该违纪”。
环节五:思维体验,探索问题解决
体验一:
一副图画言简意赅的阐述什么是“公平与公正”的区别。
三个人都有一个箱子垫脚,这是公平;让三个人都能看到球赛,这是公正。
所有违纪同学被记是公平的,某位同学违纪被记是公正的,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给所有同学多一份公正。
体验二:
自助餐厅往往为了防止“食物浪费”,看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方案一,凡是浪费食物者,每250g罚款20元;方案二,如果你没有浪费食物,结账时可以获得20元的消费券。
你们觉得哪种方案更优呢?
方案一,用人们讨厌损失的思维来设计,方案二,则是用了逆向思维,从讨厌损失换成了获得奖励,给人的感受更舒服,顾客心情好了更愿意使用消费券,刺激下一次的消费。
【设计意图】我们问题根源是什么?不是在于问题多么复杂,而是应该聚焦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那么问题解决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不在违纪的处理,而在违纪的发生,如果能够在源头上进行干预,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违纪的处理,不得不归为“他律”,违纪发生的自我制止,才是“自律”的体现。
你觉得是他律好呢,还是自律好呢?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怎么才能不违纪呢?”
环节六:管理体验,自主生成自律
一起探讨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班会课后轮流邀请违纪的孩子和值日班长一起参与管理,监督所有人,也让所有人监督,在管理过程中,自主促进生成“自律”的良好品质。
【设计意图】从说教,到体验,再到后期持续性的自主自育共管行为,知行合一,让行动去说明一切,去体验一切,以此来落实学生行为发展。
但还有一个问题需亟待解决,那就是“泄密”风波,不适宜在该节班会课中特意去解释,去解决,越解释只会将事情弄的更糟。
学生思想教育历来不是一节班会课40分钟便能彻底解决的,可能需要一个星期、一个月,也可能需要一辈子,但需要我们提前将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学生心底。
三、教育反思
体验活动贯穿始终,重点是活动体验,难点是预设生成。
在活动中游戏,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辨析,以此完成学生的自我生长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如何破解高中学生的德育难题?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在前进的时代背景下,渐渐显得苍白无力,耳提面命与唠唠叨叨没什么区别,十几年的说教带来的结果就是早已猜到你下一句话会讲什么了,我们都懂,但是……
作为德育工作者,高中三年,我们能影响他们多少,走出高中校园,他们还会持续影响多少,人生这一辈子,他们又会一直影响多少?德育问题的破解需要源自内心的体验、感悟与认同。
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离不开班级集体活动的设计与体验。
但往往又会陷入旋涡,为活动而活动,为任务而开展。
活动创意层出不穷,热闹一片,五花八门,却又昙花一现。
活动缺少了目的、体验、感悟与持之以恒,好似缺少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