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英汉互译

合集下载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导言语用学翻译是一门旨在研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的学科。

它旨在加深理解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使用,并探讨这种语言使用与解释、翻译和传达之间的关系。

在翻译学科中,语用学翻译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语用学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语言使用的学科,研究语言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语言形式和功能。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在文化和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语用学在研究和理解翻译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语用学翻译的基本概念语用学翻译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以及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最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它强调了语言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使用,以及如何在这些背景下进行翻译。

同时,语用学翻译也关注翻译中语言使用的目的、意图和效果。

语用学翻译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是指语言所携带的非字面意义。

它以外在因素,如语境、修辞、口气、强调和语气等,来解释语言的意义。

语用意义是理解和翻译语言正常运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语用学翻译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指的是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为什么需要进行翻译。

翻译目的是指在翻译时要达到的结果和效果。

有时候这个目的是译者自己设定的,而有时候是根据客户的要求。

最后一个基本概念是翻译效果。

翻译效果是指翻译后获得的结果。

这个结果包括了译文的质量、精度、一致性和完整性等。

翻译效果是翻译结果是否最终达到了翻译目的的关键。

语用学翻译的挑战语用学翻译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在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时,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翻译的结果。

其次,还要考虑欺诈、歧视、文化差异等因素。

第三,由于超越了字面上的意义,语用学翻译需要有很高的能力来判断语言的非字面含义和语境。

此外,语言本身也是复杂的,词语、语句、句子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也给翻译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语用学翻译的应用语用学翻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在跨文化交流中。

关联理论下的英汉双关语翻译

关联理论下的英汉双关语翻译

关联理论下的英汉双关语翻译仝海侠【摘要】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关联理论从交际与认知的角度,为英汉双关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联性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而最佳关联性的获得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原文的双关语进行识别、推理,而且在实施语码转移时要充分考虑交际语境,处理好双关语的语用意义。

%Tran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behavior,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provides an theory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shuanggnan and English p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Relevanc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to limit the translation, so the translator tries to fulfill the best relev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best relevance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puns. Further more the translator are supposed to consider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and deal with the pragmatic meaning of puns when he transmits the language codes.【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关联理论;双关;翻译【作者】仝海侠【作者单位】宿迁学院五系,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与回顾双关修辞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备受关注的修辞格,但二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又受到不同语言特点的影响,在历史发展、定义、生成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表现形式上由于英汉双关铰链词存在数量差异,通常会造成双关翻译过程中音、义方面的对应缺失,偶合现象很少发生。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3)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3)

英语知识4. 语用翻译本文所谓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何自然,1997),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Grice (1957)的意义理论以及Leech (1983)关于语用语言学的观点都认为,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

词句的基本意义或者说规约意义是理解话语和作品含义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错误也是一种语用失误(张新红,2000),会导致理解失误。

试想,如果我们连语言系统中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指望理解交际者/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因此,语言系统知识是说话和理解的必备基础,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础。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2) Can you lift the box?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询问能力的句子的规约意义,即“请您帮我抬这个箱子”。

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擸es, I can.敚缓笠廊徽驹谝槐呖醋潘祷叭艘桓鋈朔丫⒌靥ё畔渥佣蝗グ锸郑敲纯梢运邓挥姓嬲斫馑祷叭嘶坝锏囊馑肌A饺酥涞慕患适О堋*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对原文词句层次上的不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导致在译作中出现误译。

这里我们拿指称词语的识别问题作为例子。

正确识别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例如交际的参与者、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过程中所论及的对象等)的能力是找到关联(Sperber & Wilson,1986)、进行推理、实现语篇的语义连贯(coherence)的必要条件之一。

正因为交际者不仅具有识别指称对象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解释特定指称对象的意义的能力,有解释它与其他语境及互文特征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才能够找到和识别语篇的语义连续性(或称关联、连贯),才能推导出该指称词语的含义(Baker, 1992)。

探究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探究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探究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一、前言研究表明,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其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于此同时,语用学正是针对此种情况产生的,它主要是人们利用语言来顺利进行交际的学科,也就是将语言应用在具体的语境中。

它突破过去文本语言范畴,顺利转变为语境功能,已经普遍应用对语言教学、二语习得等方面。

翻译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读者、译者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也应当倾向于语用功能。

可见,探究语用学在该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用学相关理论1.语境理论。

顾名思义,语境指的是一门语言所应用的环境,包括上下文前后联系、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

起初,国外学者提出意义分为情景、形式这两种类型,后来不断丰富,认为语式、语旨、语场这三种因素也会影响语言使用。

其中,语式指的是语言作用是如何的?语旨指的是语言参与者是谁?语场指的是语言活动是如何的?2.语用失误。

这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最为常见的是不恰当选取话题。

3.其他理论,例如会话含义以及合作原则。

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主体都应当相互配合,进而顺利交际,并且共同遵守方式、关系、质量等准则。

三、探究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要顺应语境。

语言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产物,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现代化的汉语网络新词也不例外,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无论时间如何变化、语言形式以及环境怎样变迁,但是其本身的语言使用规范在任何场合都适用,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现代汉语网络新词时,要重点把握语言的使用行为规范。

例如,汉语中出现的某些网络新词、热词与英语翻译是具有一定的共性。

虽然形式不同,但传达的文化语义内涵相同,比如啃老族在英语中通过顺应语境可译为the neet not in education,cmployment,or trainning,而剩女又可译为3s lady single,seventies,and stuck。

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点 要借 助语 境来 体现 [ 2 3 。语 境 中涵 盖 了影 响语 用
原作 的用 义 ,这 样 就 可 以根 据上 下 文 的具 体语 境 来 推 断 出具 体 的语 境 意义 。这也 是 在具 体 语境 中 语 言 结 构 所 表 达 的确 切 含 义 , 或 者 是 非 规 约 意
义 ,也 就是 它 的语 用含 义 。语 用 学讨 论 了语 言在
语 境 中的理解 以及 运用 。研 究 讲 话人 所 表 达 的语
E v a n K i n g将 其译 为 Ama h Z h a n g ,J e a n J a me s 则 采 用 了 C h a n g Ma S h i X i a o q i n g运 用 了 N a n n y Z h a n g ,这些 译法 有着 不 同 的所 指 ,A ma h来 源 于 印度 英语 ,指 的是女 仆 ,特别 是保 姆 。从 这个 实 例 中可 以看 出 。要按 照 准确 的语 境 把 “ 妈 ” 处理 为准 确 的语境 搭 配 。如果 想 当然地 将 “ 妈 ” 处理 成为了 “ mo t h e r ” ,那 么将会 和原 文语境 产生 很 大 冲 突 ,也 是 非 常 不 合 适 的 。 因 此 ,在 翻译 过 程
语 言 与语 境 相互 影 响 ,从 而形 成 了一定 程 度 的语用 含 义 。除 了语 言认 知 的意 义 。语 用 意义 重
女 办 事员 非常 友 善 ,她有 着 满腹 关 于想 要 离婚 的
妇女们 的故事 。 ” 从 这 个 实 例 可 以看 出 ,i n t h a t h o t e l 被视 为是 这句话 的大语境 ,从 而 对其 他词 语
译 者在 语 用学 方 面 的不 同理 解 以及应 用 ,也可 为 翻译过 程 中利用 语用 学提 供 了较好 的例证 。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交流语言。

在各个领域,人们都需要进行英语翻译,以便和各国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

但是,英语翻译中存在一些语用学问题,可能导致翻译流畅度和准确度的下降。

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对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问题进行分析。

一、语用学概念简介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的意义、语境、话语行为、语用规则等等。

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译者和源语言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而进行更准确流畅的翻译。

二、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1. 语境语境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出现的环境。

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单词的正确意义,因为可能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英语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源语言中单词、短语、句子的实际语境,避免翻译错误。

同时,也需要在翻译中加入必要的语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内容。

比如,源语言中出现了“sea”的单词,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提示,那么它可能代表海,也可能代表C国的一个购物中心。

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把“sea”翻译成正确的汉语意思。

2. 文化背景在语用学中文化背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和交际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

在英语翻译中,如果不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易给翻译造成影响。

对于某些语言中的成语,语用规则和习惯用法,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

例如,在英语中“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这个短语表示的是一个尽管显而易见但没人想提的问题。

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成语,当然就涉及到翻译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转换句子结构,并用语言文化背景更为熟悉的成语或形容词来替换这句话。

3. 合适的展现方式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还涉及展现方式的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必须结合目标语言文化背景和译者自身的理解,采用合适的展现方式。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一、引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

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

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

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

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

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

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

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

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

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

An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

An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

An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Dark and Melancholy in The Scarlet Letter—The Interation Between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The Scartlet Letter沉郁的《红字》——论纳塞尼尔?霍桑和《红字》之间的相互影响Symbolism Enbodied in the Heroes of Lord of the Flies 人物象征在《蝇王》中的体现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Tujia and Englang 小议土家族与英格兰婚俗之差异On the Mea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On the Emotional Variation of the Ghost i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中鬼魅的情感变化Problems Existing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双语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On the Character of Blifil in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 浅析《汤姆?琼斯》中布力菲尔的人物性格On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Refor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浅析中美教育改革的差异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epositions试译介词的翻译The Study of Culture on Dining-table in English-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021021016 杜娟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9.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On the Changes o 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 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 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The Com 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The Reflection of Realis 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021021076 夏静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Gl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Testing 从语言测试的发展看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与发展A Research on Foreign Automobile Trademarks 外国汽车标志探源On the Two Generation’s Views of Love in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论《终成眷属》中两代人的爱情观Meaning of Foreign National Flags浅谈外国国旗的喻意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How Pr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lita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如何促进英语学前教学On Love Concepts Between Scarlett and Lady White Snake论郝思嘉与白素贞的爱情观Symbolism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Self-assess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A Stylis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English广告英语的文体学研究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mbodied in Diplomacy 中美文化差异在外交上的具体体现On the Interac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浅谈中学英语的互动教学The Biblical and Symbols in The Grapes of the Wrath浅谈《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其象征意义Task-based Teaching and Task-based Testing基于任务的教学与基于任务的测试The Racial Problem in Light in August论《八月之关》的种族问题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logies讨论中美互动教学差异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Struggle and Growth Under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意识流下的抗争与成长关于女性情感的就写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吧比如《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傲慢与偏见》等都不错的2.Narrative Voice in Hemingway’s Fiction.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3. A Feminist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r Dreiser’s Views of Womanhood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4. Images of Hester Pryrne in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5. One the Religious Meaning of Moby Dick《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6. The Last Fisherman: A New Analysi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7.The Writing Skills in A Farewell to Arms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8.On the Wo men Characters of Hemingway’s Works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9. Illusion versus Reality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10.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破灭的美国梦――论《推销员之死》1. On the Theme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哀钟为谁鸣》的主题分析2. The Anti-war Theme of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主题分析3. Symbolism in Jude the Obscure象征主义在《无名的裘德》中的运用4.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5.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A Rose for Emily《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意识流6. On Edna’s Inner Awakening in The Awakening《觉醒》中女主人公埃德娜内心觉醒的过程7. On the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红字》中的女性主义分析8. An Angel Without Wings --- On the Image of Catherine Barkley in A Farewell to Arms无翼的天使——《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的形象分析9. Rhetorical and Narrative Devices in A Farewell to Arms《永别了,武器》的修辞与描写手法10. Of Symbols in Toni Morrison’s Tar Baby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中的象征的运用11. On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1874-1963) 评议弗罗斯特的诗歌12. On the Humor of Mark Twain马克·吐温的幽默观13.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的结构分析14. On the Theme of Rabbit, Run《兔子,跑了》的主题研究15. On Hemingway's "Code Hero"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16. A Study of the Theme on Winesberg, Ohio《小镇畸人》中的主题研究17. Character Analysis: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18. On the Ra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Invisible Man《看不见的人》里的种族歧视分析19. On Satire in 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20. A Study of the Theme of On the Road《在路上》的主题分析21. On Symbolism in The Bluest Eye象征手法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运用22. On the Ananlysis of Bigger in Native Son《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性格分析23. The Growth of Milkman in Song of Solomon《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过程24. The Tragedy of Pecola in The Bluest Eye《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的悲剧25Who is Tar Baby----A Study of Toni Morrison’s Tar Baby谁是柏油孩子——浅析托尼莫里森的《柏油孩子》3. The Use of Symbolism in the Grave论《坟墓》中象征手法的运用4. On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Cal l of the Wild论《野性的呼唤》的写作手法5. Importance of Meaning Group in Translation意群翻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6. The Learning Strategy in Enhancing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Ability提高英语泛读能力的学习技巧7.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 Culture to 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西方文化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8. The Difference and Cul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hetoric and Pragmatics汉英修辞语用中委婉语的差异与文化9. A Probe into Local Colorism Writing Style from Mark Twain’s Works从马克·吐温作品中探讨地方特色主义写作风格10.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of Motherhood in the David Copperfield from Mother and Mother FiguresPerspectives从母亲及母亲形象的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母性的重要性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helly and Byron2. The Feature of Mark Twain’s Language3. The Writing Skills in A Farewell to Arms4. On the Personification in5. Symbolism in A Rose for Emily6. The Growth of Huckberry Finn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berry Finn7. A Brief Analysis of Jane Austen’s Realism8. The Theme of A Tale of Two Cities9. The Characterization in Charles Dickens’ Fiction10. Realism in Mrs. Warren’s Profe ssion11. Early Feminism in Jane Eyre12.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avid Copperfield13. Oliver Twist’s Cry of the Heart14. The Depic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Grapes of Wrath15. On the Naturalistic Tendency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6. On the Influence of Darwinism on Jack London17. The Spirit of the Time in Robert Frost’s Poetry18. On the Heroism in Beowulf19. On Sir Gawain’s Weakness20. Shakespeare’s Humanism in Sonnet 1821. Shakespeare’s Humanism in Romeo a nd Juliet22. Geoffrey Chaucer’s Humour in The Prologue of The Canterbury Tales23. American Dream in Sherwood Anderson’s The Egg The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EnglishDialogue Teaching in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9.希思克厉夫的“妖魔化”与艾米莉·勃朗特的“乌托邦”幻想Heathcliff's Demonization and Emily Bronte's Utopian Aspiration10.《呼啸山庄》的艺术创新研究A Study of the Artistic Innov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11. 卡斯特桥市长——悲剧英雄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a Tragic Hero12.对哈代三部主要悲剧小说中亚雷,伐伏里和裘德的原型研究An Archetypal Study of Alec, Farfrae and Jude in Hardy's Three Major Tragic Novels13.《远大前程》中匹普的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ip's Character in GreatExpectations14.《远大前程》的空间叙事On the Space Narration of the Great Expectation15.毛泽东诗词英译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altions of Mao Zedong's Poetry16.简析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题及写作手法Analysis on the Theme and Writing Technique of Joseph Heller’s Catch-2217.阿瑟·密勒的悲剧观与其杰作《推销员之死》Arthur Miller s Theory of Tragedy and His Masterpiece Death of a Salesman18.从《觉醒》女主角透视凯特·肖班的女性意识Kate Chopin s Feminist Mentality in Edna Pontellier-the Heroine of the Awakening Characteristics in Forest Gump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语言特色。

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

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


语 用学 理论在 翻译 中的应 用
1 境 与 翻译 . 语
例如 :
A: i o k o y u c u d sn Owe 1 Yo r v nb t r Id dn t n w o o l i g S l . uaee e et e ta rd h nF e .
B: ns n e No e s .
联播是 在7 0 :3 分结束 。 因此 B 的 回答 可以理解 为 “ 2 刚过七 点半。”而不必直译为 “ 闻联播刚刚结束 。” 新 语境 指影响言语交 际者交 际的各种 因素 。交 际离不 开语 4会话含义与翻译 . 会话含 义是美 国哲 学家格莱 斯首先提 出的 ,它的产生是 境 。由于语 言背后蕴含 着丰富 的背景及其 自身的多变性 ,使 得语 言规 律难以捉摸 。而翻译研究 正是希 望透过语言 背后的 由于在现 实交际 中,人们 出于种 种原 因,并 不都 严格的遵守 规律 , 捉两种语言之 间沟通 的规 律 。由于语境对译者 理解 合作原则及其 相关 的准则 。谈话 一方不遵守 合作 原则并不都 捕 某一语言有 着举 足轻重 的作用 ,所 以译者应 从宏观世界 和微 是为 了说谎 ,有时他可 能是出 于礼貌或语境 的需要 ,说 了一 些违反合作原 则的话 。当另一方 察觉到对方 的话 没有遵守合 观的语言要素两个 方面综合考察所面对 的语言 。
翻译是运用一种 语言把另 一种语 言表 达的思维 内容准确 而完 整的重新表达 出来 的语言 活动 。在 翻译领域 中 ,一些学 ( 2)又能够产生足够 的语境效 果。听话人的推理过程总是始 于在 当时的交际场 合中他最容 易提取 的信 息 ,并且他还需要
者越 来越注重研究 翻译学与其 他相关学科 的联系 ,尤 其是语 假设该信息与正确的语境结合之后能够产生正确理解 。 用 学与翻译的联 系。语 用学是研 究发话人 利用语 言和外部语 例 如 : W h ts et o A: a me w? it i n h B 1 I s7:2. : ti 3 境表 达意义 的过程 。翻译研究 和语用学理 论有着共 同的研究 对 象, 言理 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的是 翻译 学关心的是书 即语 B2 T e CT n ws s ut v r :h C V e s e. wa j o 上述例 子中B 的回答 是最 直接的 回答 ,而B 的回答看起 1 2 面语 言, 而语用 学更重视 口语交 际的动态特 点,但 是这种差异 的 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 翻译活动 来似乎 与A 问题 没有关 系 ,但 听话人 经过推理不用耗 费很 大努力就可 以知道答案 。 因为 大家都知道 中央电视台的新 闻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作者:王广俊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01期(山东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语用翻译是最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种翻译新论。

语用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强调译文应该再现原文的语用潜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

本文浅析了语用翻译的理论基础,并以语用学中的语境关联为例,说明语用分析和语用策略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用翻译语用潜力语用等效一、引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

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

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

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

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

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

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

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 (2)1.2 汉英翻译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 (5)二、目的论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6)2.1 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7)2.2 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论视角 (9)2.3 目的论与翻译策略选择 (10)三、汉英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分析 (11)3.1 汉语与英语的特点对比 (11)3.2 汉英翻译的目的与策略选择 (13)3.3 目的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4)四、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研究方法 (15)4.1 文献研究法 (16)4.2 实证研究法 (18)4.3 对比分析法 (19)五、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策略探讨 (20)5.1 直译法与意译法的选择与应用 (21)5.2 文化因素考虑的翻译策略调整 (22)5.3 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策略探讨 (24)六、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实践研究 (25)6.1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关系研究 (26)6.2 翻译实践中的目的论运用案例分析 (27)6.3 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研究结论总结 (31)7.2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与展望 (32)一、内容概括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与目标。

本文首先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英翻译的目的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文化传承、信息传递、交际功能等方面。

本文还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译者的主观意识、翻译目的的多样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总结了汉英翻译研究的目的论视角的主要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语用视角下英汉广告语的互译研究

语用视角下英汉广告语的互译研究
1 9 8 9 : 2 5 9 ) 由此可见, 广 告 语 的 翻译 不 仅 仅 是
语言对 等 问 题 , 它 更 强 调 突 出 广 告 的 语 用 功 能— — 不 在 意能否 准 确 再 现语 义 , 而 注 重 其 感
染 力 和能否 达到 广 告 的 功效 , 翻译 的优 劣 在 于 能
的方式通过大众媒体来说服和影响听众 的行为” ( Wi l l i a m, 1 9 8 8 : 8 ) … 。广 告 有 各 种 各 样 语 篇 目
的, B o v e e和 A r e n s把 它 们 归 结 为 : 注意 ( a t t e n —
义 层面 的研 究 ”( L e v i n s o n,1 9 8 3 : 2 4 ) , 但 语 言 使 用者还 是 很 难 理解 。M e y的解 释 则 更 加 准 确 : “ 语 用学 研究 的对 象 是 被社 会 环境 决 定 的人类 语 言 交流 。 ” ( Me y , 2 0 0 1 : 6 ) 由于不 同语 言话 语 方 式 的不 同 , 言 外 之 意理
学 是研究 语 言和 一 定语 法 框 架 下语 境 的关 系 , 或 叫 在一定 语 言 框 架 下 的语 言 解 码 。 ” 还 把 它 解 释
为“ 语用 学是 对所 有 没有 被 语 义学 包 含 的 语 言 意
到 现代 的商 业 社会 , 美 国语 言 学 家 Wi l l i a m we l l s 给 广告 下 的 定 义是 : “ 由 特定 的 广 告 主 通 过 付 费
须 面临 的问题 , 也是 顺畅 交流 的需要 。

语 言 表达 中 出现 的“ 语 言 运 用错 误 ( p e r f o r m a n c e e r r o r s ) ” , 而是 说话 不 合 时 宜 的失 误 、 说 话 方 式 不 妥、 表 达不 符合 习 惯 等导 致 交 际 不 能取 得 预 期 效 果 的失误 。按 照 托 马斯 的观 点 , 跨 文 化语 用 失 误

语用学视角下的汉语翻译策略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汉语翻译策略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汉语翻译策略研究汉语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旨在保持原文的信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语用学的视角下,汉语翻译策略更注重翻译的交际效果和语境适应性。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汉语翻译策略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汉语翻译策略的研究现状汉语翻译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主要关注翻译的语言难度和文化难度,遵循“忠实、准确、通顺”的原则进行翻译。

近年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了语用学领域,重点关注翻译的交际效果和语境适应性,注重翻译的目的、受众和传达效果。

目前,汉语翻译策略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1.涉及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例如,如何将英语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翻译成恰当的中文表达。

2.涉及汉语和外语之间的语用差异。

例如,如何翻译外籍老师上课时用的幽默表达,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

3.涉及原文作者意图的翻译。

例如,如何将英语中的“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通过翻译表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

以上三个方向为汉语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广泛探讨的空间和学术价值。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二、汉语翻译策略研究的问题1.非专业人士颠覆专家翻译。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人涉足翻译这个行业,加上搜索引擎和翻译软件的帮助,许多业余翻译人员出现了对专业人员的颠覆,并且出现的质量并不比专业人员差。

2.把握语境翻译难。

不同的语境会对某个单词、短语、句子的含义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把握语境翻译难度大。

例如,“精英”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3.如何进行文字翻译。

随着图片的大量出现,涉及图片及图形文字表达的翻译非常复杂。

4.机器翻译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日渐普遍,但机器翻译仍然存在可怜的质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日益精细化、多层次化、个性化的翻译需求。

以文学作品为语料库探讨人称指示语的英汉翻译

以文学作品为语料库探讨人称指示语的英汉翻译
为 三 大类 型 :人 称 指示 、地 点 指 示 和 时 间指 示 。认 为 这 是 最 基本 的 三 类 指示 语。
译文 :斯蒂文 :这一次请 您让我们 自己拿主意吧…… 梅西莲 (0 2 2 0 )指出 :“ 称谓有很 强的文化性 ,称谓 中的 自称语 自 然也有它的文化性。 ”西方文化 突出个人 的独立性 ,东方 文化则强调 集 体观念 。按照文化语境 的需 要 ,原文 中的 me被翻译 成 “ 我们 ” ,这 就
人称 指示语 就是通过公开或 隐含 的人称代词把话语 中涉及 的人或物 与说话者 、听话 者或第 三者联 系起来 ,表 明彼此间的关系 。由于人称指 示语 在交 际过程 中出现 的频率极高 ,而且其理解的正确与否将 直接关系 到交 流的效果 ,在英汉 翻译过程 中应 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因此 ,本文将 以文学作 品为语料库探讨人称指示语翻译的正确处理方法。
的理解” 何 自然 ,19 。( 9 7:2 2 由于英语更 多注重语法 和句子结构 的 2) 完整性 ,而汉语相对 而言更加松散灵活 ,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要注意意义
上的等同性 ,而不要过 分讲究词语之 间的对等。
例 3:Mr en ta ah r hl hat a esbet a dae— .B n e swt t e oe erw si t jc; n f c h w nh u
说 话 者 和 受 话 者 一 方 。 与 “ 们 ” 相 比 “ ff” 更 倾 向 于 包 括 说 话 者 我  ̄f l]
会尊重你们 , 奖你们 ;你们 姐俩 的优雅气质 ,决不 会因为有 了两个 , 夸
或 者说 三个 轻 浮 的妹 妹 ,就 为 之 逊 色 。 ” Yo 原 文 中反 复 出 现 ,结 合 整 个 句 子 可 以 看 出 ,第 一 个 yu指 代 u在 o

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

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
以 及 话 语 的 信 息 和 语 境 假 设 之 间 的 关
● 经 济 学 科 建 设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看 等 效 翻 译
●郭
解和感受。语 用翻译同语 义翻译相对应 , 是 一种等效 翻译观 ,也是 翻译理论 的一 个新模 式。它从语 用学的角度探讨翻 译 问题 ,运 用语 用 学理论 去解决翻译所 涉 及 的 理 解 过 程 和 重 构 过 程 中 语 用 和 文 化 因素在译 文 中的 处理 方法以及原作 的语 用意义及其在 译作 中的得 失等 问题 ( 何 自然 , 1 9 9 2 : 1 9 - 2 5 ) 0 我们知道 , 翻译 过 程 是 源语 言 的 反 生 成过程 与 目标语生成过程的有机统一。 在 翻 译过程 中译者也就是 源语言的接 受方 和译语 的源文本 于一体 , 担 负着双重推 理 责任 。首先译者须了解源作者的意图, 假 设 向读 者 传 达 的 语 境 , 然 后 判 断这 些 语 境 假设在译语读者的语境是否存在 , 看能否 达到语境等 效的效果 。从 语用 学角度 来 讲, 翻译等效的影响因素 多半在语境的影 响, 根 据语境翻译 , 译作 内容才能达到 等 效。 语 用翻译追 求的是在词汇 , 语法 , 语义 等语言 的不 同层面上 , 不拘泥 于原文的形 式, 只求保存原作 的 内容 。 在 语用翻译 上做 到严格 的等效翻 译 是很 难的 , 甚至是 不可能的 , 要 达到 最佳 效果就是在 翻译 实践 中运 用语用 学的语 用等效原则 、关联理论及语境 的理论研 究成果用 于其 中, 可以译 出佳作 , 成功 完 成作者 与译 者及读者 间的交流 。 三、 语用等效翻译理论的实际运 用 般 而言 ,等效翻译理论 可 以理 解 为语 用学的翻译观 。语 用学中的预设 、 语 言礼 貌 、 会 话舍意 、 关联理论 、 话语连 贯 语篇 结构、 言语行 为理论 、 会话 分析等课 题都 涉及 到语 言使 用的各 个方面 。对 解 决翻译 中有关语 言使 用的各种 问题都有 所帮助 。因此 , 都能够被 运用到翻译研 究 与 实践之 中。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些语 用 学理 论的有效性在 翻译领域 里也可 以 得到检验。美 国语 用学家 H. P . G r i c e 将 意 义分为 自然意 ̄ ( n a t u r a l me a n i n g ) 和非 自。 然意义( n o n - n a ur t a l me a n i n g ) 。语 言的 自 然意义是语 言本 身的意义 ,即A. 4 f ] 所要 表达 的源语 言意 义。非 自然意 义是说话

浅谈语境和英汉互译

浅谈语境和英汉互译
中 图 分 类 号 : 6 24 1 G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8 20 )2 1 - 17 - 1( 0 9 0 - 9 2 5 01 0 本 刊 网 址 :t :/ w .b b nt ht / w w hx . e p d i 1 .9 9 ji n 17 5 1 .0 9 0 .5 o :0 36 /.s .6 1— 9 8 20 .2 0 8 s
第2 2卷第 2期
20 0 9年 6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a fHUBE o r s o d n e Un v ri or l n o IC re p n e c ie st y
V0 . . 122 No 2
Jn2 0 u .09
浅谈语境 和英汉 互译
当, 是否符合译 语 的 习惯。无 论 是在 翻译 的理解 还 是表 达 阶 段, 译者都需要从一组一组 义项 或是一组近义词 中作出最恰 当 的选择 , 而这一选择过 程离不 开对词 语所 处语 言 环境的 分析 。 许 多翻译初学者错误 的认 为 , 只要 手头 有几 本权 威性的 词典 , 选词就 轻而易 举。事 实上 , 很 多情 况 下词 典并 不 能解 决 问 在 题 。在选 词过程 中过分依 赖词典 , 泥 于词典 提 供的释 义 , 拘 往 往导致 理解偏差 , 表达欠妥 。这 是因为真实语言 交际 中的词 义 不仅 因语言环境的不 同而 变化 , 而且 往往 在 现实 中 , 语本 身 词
性使 得翻译成为可能 , 而个性 则造 成 了翻译 的 困难 : 不同 的文 化在历史 传统 、 价值取 向 、 风俗 习惯 、 教信 仰 、 维方 式乃 至 宗 思 地理 环境的差异都会使译者感到 翻译 的困难 。总 的来说 , 的 词 释义是 客观孤立的 , 也是死板 的 、 缺乏生 机的 、 离语言环境 以 脱 及未经 组合搭配的解释 。真正语 言环 境下 的词 语绝非 词典 中 孤立 的个体 , 是与其 所处 的句 、 、 , 语交 际活 动 当时的 而 段 篇 言 具体情 景 以及更广泛 的非 语言环 境如 社会 文化 素甚 至感情 密 切 相连 。

从语用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文化传播

从语用视角看英汉互译中的文化传播
教 化 的 总 称 ; 英 语 中 ”c l r ”~ 词 来 自 拉 丁 语 而 ut e u
的 ” utr ” 思 是 “ 作 ”,种 植 ”,“ 殖 ”, 逐 cl a 意 u 耕 养 后
渐 引 申为 “ 明 ”, 养 ”及 对 人 类 心 灵 、 操 陶 冶 文 教 情
育 化 之 意 。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和 科 学 技 术 的进 步 , 文 化概念 的 内涵和外 延 都 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深 化 和拓
展 , 语 的 “ 化 ” 英 语 的 基 本 含 义 也 日趋 相 似 。 汉 文 和
《 里 特 学 生 百 科 全 书 》( “ 化 ” 义 为 “ h n 梅 将 文 定 te e -
t e w y o i ”; i a fle 《美 国 百 科 全 书 》 的 定 义 是 te r f h
大 困 难 往 往 不 在 源 语 和 目的 语 本 身 , 是 双 语 所 承 而
就在 一定 程度上 把文 化具体 化 了, 强 了翻译过程 增 中 捕 捉 文 化 痕 迹 的 可 操 作 性 。 汉 语 中 的 “天 有 不 测 风 云 , 有 旦 夕 祸 福 ” 英 语 中 的 “ te ”( 然 ) 人 和 asa 茫
go sc l r , 言 文 化 ( ig i i utr ) 。 这 iu ut e) 语 u 1 us c c l e ” n t u
化 的 传 播 。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 言 的 转 换 只 是 翻 译 的 语
表 层 , 文 化 信 息 的 传 递 才 是 翻译 的 实 质 。这 是 因 而
译的影响与制约 , 以期在英汉互译 中最大 限度地减少文化不等值 , 真实地再现 原文 的面貌 , 增进 民族 间的文化交流。

硕士学位论文-从语用学角度透视英汉礼貌用语互译

硕士学位论文-从语用学角度透视英汉礼貌用语互译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从语用学角度透视英汉礼貌用语互译学位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者姓名:王德凤指导教师:袁永芳副教授完成日期:二O O九年六月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ByWang DefengA Thesis Submitted to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Yuan YongfangJune, 2009AcknowledgementsTwo years have passed without being noticed, I am about to graduate from my dear and unforgettable university. When I look back, I realize how important these years are. Before entering this university, I was only an innocent girl without any experience, but now I am a graduate who is ready to step into the society and face difficulties. Before writing this thesis,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appreciations to all the people who have helped me.First and foremost,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Yuan Yongfang, for her patient instruction, insightful criticism, and enlightening guidance. She has walked me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Without her consistent and illuminating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 Besides her help on the thesis, I have also learnt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from her.Seco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all the professors such as Professor Wang Dawei, Professor Zheng Lixin, and Professor Han Zhonghua, who have taught me how to do translation research.I also ow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riends, roommates, and fellow classmates who gave me their help and time in listening to me and helping me work out my problems during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thesis.My last and deep gratitude would go to my beloved parents for their loving considerations, unfailing support and great confidence in me all through these years.Thanks again to all of you who have helped me! Thanks!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文化的广泛传播,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而礼貌用语作为人类的文明标志,是各种语言、各种文化所共有的普遍现象,它有助于建立、巩固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2018年06期总第394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文/李华【摘要】随着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语用学在翻译中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本文从语用翻译观内涵着手,通过语用学语境分析、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通过一些实例,分析这些方面在在翻译应用中的实践意义,从而说明语用学在翻译中强大指导力。

【关键词】语用翻译观;语境;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作者简介】李华(1992-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在读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用翻译观,是指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在国内外翻译界中争论的焦点一直都是对于原文的翻译。

美国翻译学家Nida指出: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于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方面,其实是文体方面。

这句话揭示了语用翻译的内涵,也就是,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原文语篇所处的特殊的语境,除了揭示语篇的表层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译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要传达给读者的隐含意义或是意图。

一、语境与翻译语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语用翻译观的灵魂所在。

它以交际者为中心,以语言使用者为指向,由许多不同因素所构成的并对口语话语或书面语篇中话语发出者/原文作者和话语接收者/译文读者的传达和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语言使用角度来说,语境大致可被分为两大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以及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

语言语境即“上下文”,非语言语境之语言交际活动的话题、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社会文化等。

“语境”在译者理解原文作者语篇意义及译出与之相对等的译文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译文读者所处的语境,使译文不仅只是传达原文作者的书面意义,更要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及内涵意义,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致的阅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英汉互译
作者:成畅
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11期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都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

语用学以语义为依托,结合语境更好滴诠释言语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用学的几个定义,然后简要说明了语用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之后详细介绍了从语用学角度进行英汉互译的研究工作,希望能为翻译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字:语用学;语义学;语境;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99-01
语用学和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

它们都对意义进行研究,区别在于侧重点的不同。

其中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科,研究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翻译研究是探讨翻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语用学来研究英汉互译的过程。

语用学常被人比作是几十年前语义学家的废纸篓,语义学家把传统语义学无法理解的现象都扔进了这个废纸篓。

语言学家Frege 认为逻辑语义学首先关心的是和真实值有关的那些意义范畴,他认为只有思想才能具有真实性[1]~[2]。

一、语用学的定义
语用学有许多种定义,不同的定义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下面给出了几个典型的语用学定义:
1.1972年Stalnaker给出了“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acts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performed.”的定义。

2.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和交流的学科。

这些定义给了我们语用学一个直观的概念。

大多数定义的重点在于上下文和含义。

二、语用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应该非常清楚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更多的去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学原则。

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才能实现英汉等效的相互转换。

因此,语用学能够很好的应用于英汉互译过程,一个翻译者如何能够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言合适的解释清楚
一条信息,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语用学研究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助于我们进行各种翻译实践。

三、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英汉互译
下面就不同的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语用学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1.语用学在指示语方面的研究。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用简单的语言来定义指示语,就是指一些具体的指示性单词、指人、指物、指示时间和位置,这些都是对某些语言片段的解释。

如一些人称代词的使用,见下表所示:
I(me,my,myself,mine)
you(your,yourself,yours)
he(him,his,himself)
she(her,herself,hers)
it(its,itself)
We(us,our,ourselves,ours)
You(your,yourself,yours)
They(them,their,themselves,theirs)
举例1:汉语中的“咱们”通常被用作“inclusive we”,就是包括我和你,例如,“您安心养病吧!等您病好了,咱们一起去西山玩。

”而下面的这句话中“我们”却是“exclusive we”例如:“您安心养病吧!我们过几天再来看您。

”而下面这句话中的“我们”确实包括了对方:“我们一起去打乒乓球好吗?”。

“咱们”和“我们”在英语中没有直观的反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使用“Let’s”和“Let us”来简单表示。

其他还有类似演讲用语、社会用语等也应该在充分考虑语言上下文的语用方面来进行合理的英汉互译。

2.隐喻的语用学研究。

传统修辞学将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是比喻的一种。

隐喻由三个因素构成:“彼类食物”、“此类事物”和两者之间的联系。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现象。

语用学在隐喻方面的研究旨在对其隐喻意义进行解释,从话语的字面
意思去推导出会话的含义。

因此从语用学视角研究隐喻,能更准确的进行理解和翻译。

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
举例2:(1)We were on the same boat.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直译为“我们同乘一条船”,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曾经历过患难与共的局面。

一般来说,对本族语者来说,凭借对话语和文化语境的了解,能准确地从几种可能的意义中确定其中一种恰当、准确地意义;而对非本族语者来说,由于缺乏对对象国语言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要准确理解语境意义并非易事,尤其是由于会话过程中话题的不断变化而造成无法确立其语境意义。

准确理解隐喻还要依靠一定的语境。

举例3:Freud lives here. 我们可以理解为Freud曾在此居住,也可以理解为隐喻,指Freud 的学术思想精神在此一度盛行。

3.御用等效理论在实用文体中的翻译。

语用翻译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新的理论模式,是译者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其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等效的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根据语境推导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说话者的语用含义。

下面就语用等效翻译在社交用语中的使用。

举例4:文明游览依次排队。

翻译为 Please be a decent visitor and queue one by one.
在翻译公示语时首先要考虑准确表达文字信息,然后充分体会读者的接受能力和价值标准,恰当的传达文化信息。

当然,语用学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和英汉互译结合的方面,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语用学翻译建议我们要对语境的上下文有很好的理解。

我们应该进行一些对比语用分析和尝试着去表达最初的原意。

翻译应该和语用自身相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语用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导翻译实践。

但是由于翻译自身的复杂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语用学介入翻译还需要在理论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丽萍.从语用学角度浅谈实用问题的翻译[J].科技信息, 2011(11):255~256
[2]王淼.从语用学角度剖析Frege的语义观[J].英语广场,2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