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8cabc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1.png)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实验一: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苗圃土、小型盆栽、光照强度计、棚架方法:1. 在小型盆栽中加入适量苗圃土。
2. 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放置小型盆栽,分别为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3. 使用光照强度计分别测量不同组的光照强度。
4. 每天固定时间浇水,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1. 高光照组植物生长较快,叶片较绿。
2. 中光照组植物生长适中,叶片呈浅绿色。
3. 低光照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黄绿色。
四、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光照强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适当的光照强度能够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
3. 低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和观察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形态特征,增加对微生物的了解。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琼脂培养基、培养皿、微生物样品、显微镜方法:1. 使用洗净的培养皿倒入适量琼脂培养基。
2. 在培养皿表面均匀划几道划痕。
3. 采集微生物样品并在琼脂培养基上划线。
4.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得到以下结果:1.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产生不同的形态特征。
2. 一些微生物形成白色菌落,而另一些微生物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
2.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实验三:果实腐烂速度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果实的腐烂速度,了解果实腐烂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不同种类的水果、塑料袋、计时器方法:1. 准备各种水果,并进行标记。
如何写生物实验报告3篇
![如何写生物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edde5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5.png)
如何写生物实验报告如何写生物实验报告3篇如何写生物实验报告3篇篇一:怎么写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实验名称。
二、实验原理。
将该实验的主要原理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如果所用仪器和材料较多,可写重要的部分,常用的可以不写。
四、实验步骤。
该实验如何操作的,方法和顺序。
可以用方框图表示,这样一目了然。
五、实验结果。
将该实验最后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的方式进行表达。
推荐用表格或图进行表示。
要注意将度量单位写清楚。
六、实验讨论。
该部分主要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有的是对实际操作中实验现象或结果和实验指导不一致的原因进行讨论,有的是对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实验现象的原理或原因进行讨论,有的是对实际操作中可以改进的方法进行讨论,有的是对该实验的进一步应用进行讨论等等。
篇二: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专业学号姓名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六、思考题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实验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四、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六、思考题1、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实验三平板培养测数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四、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五、实验结果六、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七、思考题1、平板菌落计数法中,为什么溶化后的培养基再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2、本次实验是否成功?如果失败,试分析原因。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15e4bfbb68a98270fefa9a.png)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篇1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
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四、实验过程(见书p30)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五、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篇2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生物调查小实验报告(3篇)
![生物调查小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2fdf4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b.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们小组开展了本次生物调查小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掌握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实验材料1. 生物调查工具:望远镜、放大镜、记录本、相机等。
2. 生物样本:昆虫、鸟类、植物等。
3. 实验地点:公园、树林、河流等。
四、实验方法1. 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对象等。
2. 观察与记录:通过望远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生物,并记录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 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采集,以便后续研究。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过程1.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2. 实验地点:某公园(1)调查准备:提前了解公园内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准备好调查工具。
(2)观察与记录:在公园内观察各种生物,并记录其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
(3)样本采集:对感兴趣的昆虫、鸟类等进行采集,并做好标记。
(4)数据整理:将观察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种类:在本次调查中,共观察到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30余种。
2. 生物数量:昆虫数量最多,达数百只;其次是鸟类,有数十只;植物种类较多,但数量相对较少。
3. 生活习性:昆虫多在早晨和傍晚活动,鸟类多在清晨和傍晚鸣叫,植物则在阳光下生长茂盛。
七、实验结论1. 我们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繁多。
2. 生物调查方法简单易行,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意识。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生物,尊重生命,遵守相关规定。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生物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0a04e7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d.png)
生物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篇一」霉菌的培养与形态学观察:实验一真菌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实验目的:(1)了解培养基的配置原理和方法,掌握分离培养微生物的有关准备工作。
(2)掌握高压灭菌方法及原理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的混合养料。
从营养角度分析:营养:碳源、氮源、能源、生长素、水分和无机盐等?适宜的酸碱度(pH值)和一定缓冲能力?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合适的渗透压。
琼脂是从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的胶体物质,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
加琼脂制成的培养基在98~100℃下融化,于45℃以下凝固,不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但多次反复融化,其凝固性降低。
(2)湿热灭菌原理-高压蒸汽灭菌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
在0.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121℃。
在此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
实验材料与方法配制培养基所需器材实验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
实验器材:500ml三角烧瓶、蓝盖瓶、5ml刻度吸管、培养基、天平、砝码。
称量纸、药勺、500ml、100ml量筒、牛皮纸、硫酸纸、橡皮筋、铁丝筐、平皿、剪刀等。
培养基等集中放讲台前高压桶内,送到洗刷室统一高压灭菌条件及注意事项高压灭菌条件:121.3℃,15min。
含糖培养基113℃,15min。
倒平板电炉加热灭菌好的培养基打开平皿包装倒平板(10块)注意事项:空气环境无菌(应在酒精灯火焰周围无菌区)。
a.在酒精灯火焰处,倾斜打开瓶口。
b.瓶口要过火焰。
c.左手掀开平皿小口。
d.倾注满皿底再多一点,约10ml(7cm直径平皿)。
e.推放一边要轻缓,不能晃起琼脂挂壁,易在培养过程中污染杂菌。
f.完全凝固再翻转平板放塑料筐内,4℃备用。
分析与讨论(1)如何证明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把灭菌后的培养基按灭菌锅内的不同位置,每处抽取数管(瓶),标上记号,置25℃~30℃培养一周左右进行检查。
培养真菌生物实验报告(3篇)
![培养真菌生物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a76c8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4.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2. 掌握真菌的培养方法。
3. 学习显微镜观察真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等结构。
真菌的生物量巨大,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真菌的培养是研究真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本实验旨在通过培养真菌,观察其生长状况,学习显微镜观察真菌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 真菌菌种:香菇、木耳、金针菇等。
2.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3. 实验器具:无菌培养皿、无菌镊子、无菌移液器、酒精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方法1. 真菌菌种的活化(1)将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控制在25-28℃。
(2)待菌落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取出培养基,用无菌镊子将菌落挑取至新的PDA培养基上,重复操作2-3次,使菌种活化。
2. 真菌培养(1)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时间、生长速度等数据。
3. 显微镜观察(1)将生长良好的菌落挑取至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封口。
(2)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中,调整焦距,观察真菌的菌丝、子实体等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真菌菌落的生长情况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真菌菌种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下:(1)香菇:菌落生长迅速,菌丝白色,呈放射状分布,菌落边缘整齐。
(2)木耳:菌落生长较快,菌丝白色,呈网状分布,菌落边缘较不规则。
(3)金针菇:菌落生长较快,菌丝白色,呈束状分布,菌落边缘整齐。
2. 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以下真菌结构:(1)香菇:菌丝细长,无色,有横隔,呈链状排列;子实体呈伞状,菌柄短,菌盖宽,表面光滑。
(2)木耳:菌丝细长,无色,有横隔,呈网状排列;子实体呈耳状,菌柄短,菌盖宽,表面不平。
(3)金针菇:菌丝细长,无色,有横隔,呈束状排列;子实体呈针状,菌柄长,菌盖小,表面光滑。
大学生物实验报告范本三篇
![大学生物实验报告范本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e9f581964bcf84b8d57b38.png)
大学生物实验报告三篇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20594大学生物实验报告三篇篇一: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名称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姓名徐梦浙学号专业生物系统工程指导老师王建平/叶尊忠一热电偶传感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原理和调理电路,熟悉调理电路工作方式。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学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了解热电偶特性曲线;2.观察采集到的热信号的实时变化情况。
3. 熟悉热电偶类传感器调理电路。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所需仪器四、myDAQ、myboard、nextsense01热电偶实验模块、万用表注意事项五、在插拔实验模块时,尽量做到垂直插拔,避免因为插拔不当而引起的接插件插针弯曲,影响模块使用。
六、禁止弯折实验模块表面插针,防止焊锡脱落而影响使用。
七、更换模块或插槽前应关闭平台电源。
八、开始实验前,认真检查热电偶的连接,避免连接错误而导致的输出电压超量程,否则会损坏数据采集卡。
九、本实验仪采用的电偶为K 型热电偶和J型热电偶。
十、实验原理:热电偶是一种半导体感温元件,它是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特性实现测温。
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热电偶是一种使用最多的温度传感器,它的原理是基于1821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即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A或B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只要两节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T,另一端温度为T0,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见图50-1(a),即回路中存在电动势,该电动势被称为热电势。
生物实验报告8篇
![生物实验报告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9ae75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5.png)
生物实验报告8篇生物实验报告篇一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现就自己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体会。
一、亲自动手,激发兴趣比如“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
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只是这个活动需要近一个星期的观察时间,在融洽整个活动中要安排时间就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交流。
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了七个步骤的记忆,忽略了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注重了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骤的独立性。
所以老师应该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和教材示例让学生理解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
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某一步骤的强化训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
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
1、是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
如“解剖观察鸡翅”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组织构成了器官,我们可以将鸡翅换为柑橘,价廉物美,效果一样。
生物实验科研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科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e66097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e.png)
实验名称:DNA提取与鉴定实验目的:1. 学习DNA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DNA的鉴定技术。
3. 了解DNA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材料:1. 人头发样本2. 无菌蒸馏水3. 10%的氯化钠溶液4. 1.4M的NaCl溶液5. 95%的乙醇6. 0.1M的NaOH溶液7. 1M的醋酸溶液8.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9. 紫外灯10. 移液器11. 离心机12. 显微镜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将人头发样本剪成小段,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
2. 提取缓冲液处理向研钵中加入10%的氯化钠溶液,研磨样本,使其充分溶解。
3. NaCl溶液处理将溶解后的样本转移至离心管中,加入1.4M的NaCl溶液,充分混合。
4. NaOH溶液处理向离心管中加入0.1M的NaOH溶液,充分混合,室温下放置15分钟。
5. 离心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
6. DNA沉淀取上清液转移至新的离心管中,加入1M的醋酸溶液,充分混合,室温下放置10分钟。
7. 乙醇沉淀向离心管中加入95%的乙醇,充分混合,室温下放置10分钟。
8. 离心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
9. 洗涤弃去上清液,用无菌蒸馏水洗涤DNA沉淀,重复洗涤两次。
10. 溶解将洗涤后的DNA沉淀溶于无菌蒸馏水中,制成DNA溶液。
11. DNA鉴定取少量DNA溶液,加入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进行电泳。
12. 观察结果在紫外灯下观察DNA电泳结果,记录DNA条带的位置。
实验结果:1. 在电泳图谱中,观察到一条明显的DNA条带,表明成功提取了DNA。
2. DNA条带在凝胶中呈现明亮、清晰的色带,说明DNA质量较好。
实验讨论:1. DNA提取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缓冲液和NaCl浓度对DNA提取效果有重要影响。
2. 在NaOH溶液处理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对DNA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doc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fc428a0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f.png)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doc★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范文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报告单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2015年秋季上学期学校三台花园初中班级七年级姓名目录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2)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3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4)四、观察植物细胞........................................................................5五、观察动物细胞 (6)六、人体的基本组织........................................................................7七、观察草履虫 (8)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9九、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0)十、植物茎内水分的运输...................................................11十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12)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目的:1、尝试调查的方法,初步学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生物和生活环境实验器材:调查表、笔、望眼镜、放大镜实验设计:1、选择调查范围。
校园、公园或农田2、分组。
8人一组,确定组长3、设计调查路线。
选择生物多、环境变化多得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
6、进行整理,系在笔记本上。
7、汇报调查结果。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目的: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器材:10只鼠妇、湿土、铁盘(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实验设计:1.取一个方形的月饼盒,清洗干净,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
2023生物实验报告通用15篇
![2023生物实验报告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8220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8.png)
2023生物实验报告通用15篇生物实验报告1一、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二、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及其他细胞装片。
三、实验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最后整理器材。
四、使用注意事项:1、取送显微镜时,应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
2、镜检时,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实验报告纸画图。
两眼须同时睁开。
3、切忌一面从目镜进行观察,一面使镜筒下降,这样容易使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而损坏。
4、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时,切勿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坏标本,损坏物镜。
5、显微镜使用完毕必须先上升镜筒,移开镜头后再取出玻片标本,以免取玻片时擦损镜头的镜面。
五、实验原理:利用教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六、创新点: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细胞装片,以供学生操作、观察,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在实验中经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的过程,从而熟练掌握教学教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生物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
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bc270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a.png)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三、实验过程(见书P18)四、实验用品(见书P18)五、注意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9b68a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b.png)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3篇)初一生物实验报告(通用3篇)初一生物实验报告篇1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8.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物象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说明了在目镜中看到的像是真实的像的倒像。
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讨论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答: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放片、调焦)4、清洁与收镜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答:物镜把载玻片压碎,也容易划伤物镜。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答:看不到,不透明的纸会阻挡光线从物镜进入光筒再从目镜射出,所以可能什么也看不见。
实验时间:20__.9.15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实验目的: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办法.2、认识植物细胞等基本结构.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植物生物学实验实验报告(3篇)
![植物生物学实验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afc5b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f.png)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2. 初步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
3. 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
实验原理:在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根据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变化情况,可以识别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便于观察。
实验材料:洋葱根尖、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培养皿、铅笔、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或紫药水)实验步骤:1. 洋葱根尖的培养:提前3-4天,将洋葱根尖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培养,使其生长良好。
2. 解离:将洋葱根尖置于盛有15%盐酸和95%酒精的混合液中,在室温下解离5分钟。
3. 漂洗:用蒸馏水漂洗根尖,去除解离液。
4. 染色:将根尖置于盛有质量分数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5分钟。
5. 制片:将染色后的根尖取出,用镊子夹取根尖,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6. 镜检:用显微镜观察制片,调整焦距,观察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在分裂间期,细胞核呈圆形,染色体呈细丝状;在前期,染色体开始缩短变粗,细胞核膜逐渐消失;在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呈赤道板状;在后期,染色体分离,向细胞两极移动;在末期,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结果分析:1. 观察到的有丝分裂过程符合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基本规律。
2. 通过实验,掌握了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技能。
3. 通过绘制生物图,加深了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
讨论:1. 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在于解离充分,使组织分散,细胞不会重叠;漂洗时间要足够,使细胞染色;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要掌握好。
生物八年级实验报告单
![生物八年级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9fb5d8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c.png)
1、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和用具进行实施实验。
2、教师点拨学生绘图时,可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习惯绘制,这样便于分析问题,提醒学生将测量的数据统计并记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
3、巡视各组完成情况并选择绘制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和大小花生果实平均值,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实验结果
花生果实的大小异同是环境变化引起的,是营养问题。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生物八年级实验报告单
班级
科目
生物
时间
第1周星期一。
实验学生
教师:
实验名称
扦插材料的处理
实验器材
剪刀,葡萄枝,花盆,肥沃湿润的土壤。
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1、准备生长健壮的植株材料,还有插器、基质、剪刀及标牌等。
2、要注意设置对照,还要注意实验的样本不要太小,以便减少统计误差。
3、确定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当同时观察和照料。
4、设计一个表格,记录每次观察的情况。
5、判断扦插的枝条是否成活。
实验结果
经过插条下切口、插条上切口、精剪、插条、移栽等过程的成活率更高
实验名称
观察家蚕生殖发育过程
实验器材
纸盒,蚕种,桑叶等
实验过程
(1) 用蚕种孵化家蚕,孵化温度一般在20~25℃,孵化时间在10天左右。采摘桑叶饲养,并 需每天清理饲养纸盒。
实验名称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实验器材
卡纸一张,用于模拟生物生存的环境。彩色小纸片70张(5种颜色,各14张),模拟动物不同的体色。3人一组,1人组长
实验过程
(1)组长监督,其余组员扮演“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
(2)每次“捕食”完剩下14纸片(幸存者)。
生物大实验实验报告
![生物大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bb678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8.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了解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生物学理论,发现生物学现象,探索生物学规律。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镜头、洋葱鳞片叶、酵母菌、盐酸、酒精、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酒精灯、镊子、剪刀、滴管、烧杯、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1)取一片洋葱鳞片叶,将其放在载玻片上。
(2)用镊子轻轻压扁洋葱鳞片叶,使其细胞排列整齐。
(3)在洋葱鳞片叶上滴一滴盐酸,使细胞壁软化。
(4)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洋葱鳞片叶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
(5)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记录细胞的结构特点。
2. 观察酵母菌(1)取一滴酵母菌溶液,滴在载玻片上。
(2)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酵母菌溶液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
(3)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记录酵母菌的形态、大小、繁殖方式等。
3.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1)取一片洋葱鳞片叶,将其放在载玻片上。
(2)在洋葱鳞片叶上滴一滴盐酸,使细胞壁软化。
(3)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洋葱鳞片叶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
(4)将载玻片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5)将载玻片取出,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再次放入培养皿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复原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洋葱鳞片叶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较薄,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2. 酵母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酵母菌呈椭圆形,大小不一,繁殖方式为出芽繁殖。
3.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在蒸馏水中,洋葱鳞片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壁与细胞质分离;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洋葱鳞片叶细胞发生质壁复原现象,细胞壁与细胞质重新接触。
生物实验报告结论
![生物实验报告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d2cb2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e.png)
生物实验报告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实验结果表明,物种间的竞争对于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竞争可以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进而导致某些物种优势,而其他物种则受到压制。
竞争的强度越大,物种多样性越低。
2. 实验中观察到的竞争现象也表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群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竞争可以减少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这可能会导致生物群落的不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3.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出物种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性。
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竞争力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物种在适应不同环境和资源条件下的策略。
适应性强的物种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从而在生物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
4. 实验结果还提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实验中通过调整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观察到了物种分布和生物群落的变化。
这表明环境因素可以影响物种的分布范围、竞争力和适应性,从而对生物群落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竞争、相互作用、适应性和环境因素是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
理生物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恢复。
生物实验报告范本【三篇】
![生物实验报告范本【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2ee438561252d381eb6e1c.png)
生物实验报告【三篇】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20710生物实验报告【三篇】篇1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
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三、材料用具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四、实验过程(见书p30)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五、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篇2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生物鉴定类实验报告
![生物鉴定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e1e81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0a.png)
实验名称: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制方法及作用原理。
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对生物大分子鉴定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1.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使用斐林试剂可以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存在与否。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
在加热条件下,斐林试剂中的Cu(OH)2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还原糖本身则氧化成相应的酸。
反应式如下:\[ CH_2OH-(CHOH)_4-CHO + 2Cu(OH)_2 \rightarrow CH_2OH-(CHOH)_4-COOH + Cu_2O + 2H_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 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是一种非极性物质,不易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在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红色,从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红色的脂肪颗粒。
3.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
双缩脲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
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反应式如下:\[ H_2NOC-NH-CONH_2 + Cu^{2+} \rightarrow [H_2NOC-NH-CONH_2]_2Cu^{2+}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验原理
(一)啤酒发酵实验
1.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技术将生物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的基质上,可以重复利用,从而提供酶或细胞的利用效率。本实验中采用包埋法把酵母细胞固定起来。酵母细胞在载体中能迅速增殖,单位体检中的酵母数目比通常的液体高,并且增殖酵母都凝集在凝胶表面形成浓厚的菌体层,能迅速与基质接触,从而缩短周期提高啤酒产量。
2.利用固定化酵母进行啤酒的发酵:(由于实验中没有提供玻璃棒,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利用涂棒的另一头在酒精灯火焰下消毒后充当玻璃棒。)在“玻璃棒”的帮助下倒掉CaCl2溶液,倒生理盐水于制得的固定化好的酵母细胞的瓶子中,把生理盐水分成两份,分两次洗凝胶珠(个人觉得分两次洗更干净,且已经征得助教和同组同学的同意),将100mL发酵培养基(麦芽汁)倒入制得的固定化小球的瓶子中, 25℃静止培养24小时;4℃下放置于冰箱。
实验仪器:
取液器(100μl,若干),100μl无菌吸头若干,培养皿(12个),无菌涂棒,培养箱,酒精灯,打火机,记号笔
四、实验步骤
(一)制作无菌平板
将已经准备好的热的液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叠皿法均匀倒入灭菌处理过的12个培养皿中,使每个培养皿都有足够的培养基且内部培养基均匀分布,并且尽量不要让培养基有剩余。操作需在酒精灯火焰边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动作要快,以免杂菌进入。倒完后待培养皿冷却凝固,然后倒置待用。
4、为何有的同学无法制得凝胶珠而得到无规则的固体?
从我们这组操作中出现的情况来看,如果滴海藻酸钠溶液太快的话会导致凝固不完全,好几滴凝聚在一起,就会得到无规则的固体。其他原因不清楚。
5、在制作酸奶时,为什么要求使用“无抗奶”作为原料?
因为无抗奶中不含抗菌素,对原味酸牛奶中的乳酸菌不会起到抑制杀灭作用,否则原味酸牛奶中的乳酸菌便不能繁殖进行发酵,酸奶的制作便会失败。
•酸性乳饮料
•发酵型酸乳饮料
以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发酵,添加水和增稠剂等辅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其中由于杀菌方式不同,可分为活性乳酸菌饮料和非活性乳酸菌饮料。
•调配型酸乳饮料
以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糖液、酸味剂等调制而成的制品,经过灭菌处理,保质期比乳酸菌饮料长。
2.本实验中制作酸奶的原理:
本实验制作的酸奶为凝固型酸奶。由于市售酸奶(搅拌型酸奶)是已经发酵完成的酸奶,富含活性的乳酸菌,故可以直接取用作为发酵的菌种来源。实验中选取市售鲜牛奶作为材料,加入市售酸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即可制作出凝固型酸奶。
5·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对着培养基咳嗽(必须使口腔中喷出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6·取一个平板,将稍稍打开的嘴唇在培养基上压一下,检查嘴唇上的细菌。
上述实验操作完成后,将培养皿放在35℃培养箱里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一)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实验的结果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为培养24h后的结果。
3、纯种发酵和传统发酵在无菌操作方面的差别?
纯种发酵是在成分单一的发酵基质中,仅接入一种微生物,通过对该微生物的培养,得到纯度较高的单一性产物,因此对无菌要求比较高,对发酵设备和环境要求较高,要有严格的灭菌措施和空气净化系统。而传统发酵是以成分复杂的谷物为原料,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酶系参与,水解与发酵混合进行,将原料成分转化成多种风味和营养物质的过程,多采用开放式,对无菌操作的要求比较低,因为在操作过程中必然会有杂菌混入。
六、实验讨论
你所取的土壤中细菌数量级为多少?
约为4*10^7个/g。(不知道准不准)
从你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观察,你认为无菌操作应注意什么?
从结果来看
说明饭前洗手,饭后刷牙的重要性;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无论是洗过还是没洗过手接种后都会有菌落存在,但是很明显,洗过手和用肥皂洗过手后细菌会少很多。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饭前洗手可以大大减少细菌的潜在的危害,是十分重要的。而饭后刷牙这一点,虽然我没做过关于牙垢的实验,但可想而知,既然是牙垢,牙垢是残留的食物,必然已经有很多细菌在上面繁殖。如果饭后刷牙的话可以减少大多数牙垢,从这个角度将自然也大大减少了细菌的潜在危害。
2·取一个平板,分成4个区域,做好标记。分别用未使用过的餐巾纸,旧纸币,硬币,学生卡在培养基上拖动2~3次,确保物品均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3·取一个平板,分区,用100μl取液器分别取100μl的自来水和河水分别涂布在平板上,并分别用灭菌过的涂棒涂抹均匀。
4·取两个平板,一个打开皿盖,置实验台上(空气中)10min,另一个按无菌操作要求在酒精灯火焰边打开皿盖1min。
1·取一个平板,分成6个区域,做好标记。同一个同学(潘霖)用同一指头按如下要求用力一致均匀进行实验:分别用未洗过的手指头;用自来水打湿的手指头;自来水认真洗过的手指头;用肥皂或洗手液洗过并冲洗干净1遍的手指头;用肥皂或洗手液洗过并冲洗干净2遍的手指头;肥皂洗后冲洗干净并用75%酒精棉球擦过消毒后的手指头。分别将以上手指在分好的六个区上涂抹(所有实验都不用毛巾擦)。
3.计数:同组同学分别观察并统计菌落数,相互对照后舍去离群值,计算出平均值。舍去有较大片菌苔生长的培养皿。若成片的菌苔大小不到培养皿的一半,其余一半分布均匀,则将分布均匀的一半计数后乘以2作为菌落数。
(计数公式: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菌落平均数*10*10^5)
(三)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在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上作如下实验:
(二)酸奶的制作实验的材料用具
8.袋装三元鲜牛奶
9.酸奶菌种:市售光明酸奶
10.煮沸和搅拌酸奶的锅等设备
11.一次性杯子(用于盛装酸奶)若干,和封口用的白纸
四、实验步骤
(一)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啤酒
1.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凝胶:在5mL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2ml预热至35oC的酵母培养液,混合均匀,以无菌滴管吸取混合液,滴管口离液面5cm以上,缓慢而稳定滴加到CaCl2溶液中,即可得到直径约3mm左右的凝胶珠;全部滴入.钙化30min;
6、谈谈你对微生物学实验的理解和感想.
微生物实验以微生物为研究主体,作为微观世界的重要研究手段,它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与宏观世界同样精彩的领域,电镜下各种菌类丰富多彩的形态、肉眼不可见区域下蕴藏的多彩世界等等无不吸引着人类对于微生物的兴趣。通过微生物实验,我了解到身边微生物无处不在,有好的有坏的,检测周边环境中的微生物实验提高了我的卫生意识,要勤做清洁工作,而固体化酵母细胞发酵啤酒与酸奶制作则展现了微生物奇妙的作用,看到了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一面。
(二)平板菌落计数法:将待测样品经过适当稀释之后,使其中微生物尽量分散成单个细胞,接种到平板上,使之形成单菌落。通过统计菌落数,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含菌个数。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用具
实验材料:
(1)菌源:10g土壤
(2)事先配置好的土壤稀释液(稀释倍数10^5)1ml
(3)液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足够倒满12个)
3.品尝啤酒。(若发酸或其他异味,证明实验失败,请勿品尝)
(二)酸奶的制作
1.取足量的鲜奶,在教授和助教的安排下,分成两部分做两组实验:第一组是对鲜奶搅拌煮沸消毒,第二组只进行搅拌,并不煮沸消毒。两组都加入等量白糖搅拌溶解。然后待煮沸的鲜奶冷却后,两组实验组都加入等量的光明酸奶按5%(体积分数)的比例加入鲜牛奶中,搅拌均匀。
清华大学实验报告
系别:机械工程系班号:机11姓名:潘霖(同组姓名:肖鹤翀胡志鹏)
实验日期:2011年9月25日
微生物实验
第一部分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
二、实验原理
(一)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微生物数量和种类都极其丰富,因此可以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微生物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是平板分离法。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根据不同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温度好、氧等的条件要求的不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者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抑制其他菌生长而利于此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杂菌,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该微生物,得到纯菌株。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讲究饮食卫生?
首先自然要吃东西前洗手,吃东西后漱口或者刷牙,然后还要注意不要去不卫生的地方吃东西,还有不要随便把东西往嘴里面塞,因为细菌无处不在。
第二部分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啤酒实验与酸奶制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方法和意义。
2.了解酵母发酵产生啤酒的过程。
3.学习酸奶制作方法。
2.每位同学取一个一次性杯子,按照各自喜好取用煮沸或未煮沸过的鲜牛奶一杯(当然不同组的牛奶混在一起也可以),用白纸封口。
3.把纸杯放在42℃条件下,静置发酵培养10~12h,至变为不流动的酸奶。然后置于4℃冰箱中保存。
4.品尝酸奶。
五、实验结果(以图片展示为主)
六、实验讨论
1.你酿制的啤酒和酸奶风味如何?
(二)周围环境中微生物检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1
没洗过的手指头涂抹过的区域有较多淡黄色菌落带状集中分布,自来水打湿过的手指头涂抹过的区域有淡黄色斑点状菌落分布,用自来水认真洗过的手指头涂抹过的区域有较多白色和淡黄色的菌落均匀分布,肥皂冲洗过一次的手指头涂抹过的区域有白色菌落均匀分布,肥皂冲洗过两次的手指头涂抹过的区域有少量白色菌落均匀分布,用酒精棉擦拭过的手指头涂抹过的区域有淡白色菌落带状分布。
啤酒有甜味,入口有很轻微的点点涩,喝起来更像是米酒的味道
酸奶口感很好,味道和市面上出售的差不多
2.谈谈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意义?
固定化技术有以下优点:固定化细胞能重复使用;发酵后菌体与发酵液易于分离;后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可连续发酵,过程自动化。固定化技术可以实现对菌体的多次利用,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使用包埋法固定酵母菌,由于细胞与载体不发生反应,细胞可以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同时有载体为屏障,可以避免外界的比例浓度,提高菌种的浓度,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到产品产量。该技术既不需要把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又不需要加以纯化,因而酶活性损失小。有利于原料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和应用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有微生物密度高、反应速度快、耐毒害能力强、微生物流失少、产物分离容易、处理设备小型化等优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如难处理的有机废水及重金属污染的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