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蝇王》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戈尔丁《蝇王》浅析
作者:王愿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10期
[摘要]在《蝇王》中,威廉·戈尔丁的用他特有的冷静与思维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是一部很好地揭示人性恶的现代版寓言。
通过故事的描述及人物心理的深层挖掘从而展示了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人性与兽性、原善与原恶、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并且故事中各种矛盾的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
它充分提示了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进一步向人们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社会易,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这正是《蝇王》的思考之所在。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理智与文明;野性与原始
《蝇王》的故事情节其实很容易理清:在未来的一场战争中破坏了人类的和平,其中有一群孩子乘着飞机在路过海上时发生了坠机事件并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
一开始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渐渐分裂成两派,代表理智与文明的一派与代表野性与原始的一派,最终爆发了两派中的矛盾。
《蝇王》是一部很注重心理描写的作品。
在整十二章的线性叙述过程中,主要以理性派的眼光出发,以理性的态度(非完全性的)来评价与施行荒岛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拉尔夫是理性派自然的主角,全书也是他的观念与角度看待问题。
拉尔夫是一个海军军官的儿子,受过良好教育,温文尔雅,始终相信只有文明社会的船来拯救他们,他们才能获得通往文明社会的出路。
于是在荒岛生活中,他不仅树立了“海螺”的权威性,建立起一个由大孩子领导的团队,从而解决了住宿,食物以及求救问题。
他永远都惦念着那冒出烟的求救信号。
虽然在某些时候他的理性最终被本性所征服,但他最后痛苦的掉下眼泪,也代表了他是唯一一个在人性转变的过程中还有理智的人物。
与之相对的则是代表野性的杰克,杰克是唱诗班的大孩子,有领导才能,虽然信奉基督但浑身充满自然的力量。
他从开始就睽视“海螺”的权威,企图以力量来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的野兽本性也充分的表现在对野猪的猎杀与屠宰上。
他改编式的将唱诗的圣歌歌词变为“杀野兽咯,割它喉咙,放它血咯”。
表现了一股震吓的威力,最终当野性派战胜理性派时,他就把拉尔夫当成了自己的猎物,疯狂搜索,并且要把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年龄朋友杀喉见血。
西蒙则是引起事件高潮的关键人物。
他有些懦弱且患有癫痫症。
但他思想敏感,遇事总会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也只是他最初提出“也许,也许…野兽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虽然引来了孩子们的一致反对与嘲笑,但他的想法却正好切入了事件的主题。
当他看到悬挂的猪头,从而隐约间见到“蝇王”对自己的话语,他似乎成了一个先知性的人物。
只是先知从来都是被遗弃的对象,“蝇王”也强烈的暗示了因为他的预言,也使得他死于非命。
Golding对人物的心理塑造采取了相当多的蒙太奇手法。
从拉尔夫在沙滩上满身大汗的行路,到他思想跳跃到夏天时凉爽快乐的英式农场生活,也从杰克对“海螺”的念念不忘到他猎杀野猪时的思想剧烈变化。
由于Golding出色的对人物心理进行了全方面的描写,从而使人物更加立体化,让人过目不忘。
在荒岛文学的整个范畴中,自《鲁宾逊飘流记》到《蝇王》,则是整个人类思想状态的一种记叙过程。
之前的荒岛文学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人与自然斗其乐无穷,并且在战胜自然,战胜自己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战争的迅速进化,远距离武器的广泛使用及巨大杀伤性武器的强烈摧毁性,使作家们没有办法再找到一种和谐平静的解决方案。
于是他们逃避到荒岛上自己深思人类的劣性与罪恶。
然而他们找不到出路,只好让荒岛成为埋葬一切的总根源。
虽然故事最后整个荒岛被熊熊燃烧,但如果最后没有象征文明的大人们的出现,孩子们也恐怕没办法继续生存下去。
从暴风雨夜孩子们(包括拉尔夫)失手打死了西蒙之后,其实《蝇王》的本性就已经很清楚的表现给了读者。
虽然猪崽子辩解说着原由,但拉尔夫还是很痛苦的哭泣着自己的过失,人的本性是恶的,当《蝇王》降临时,所有的理智都似乎败给了仇恨与罪恶。
不管结局理智派被解救这一机械降神手法到底代表了作者何种的意图,仰或是他找不到解决途径而无可奈何的一种自我安慰方法。
但只要读者仔细思考《蝇王》的本质与其来源,并将从中引申出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理念运用于自我的哲学思维中,那么Golding这一本薄薄的小说也达到了它本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iregor,Ian&Kinkead-weekes,Mark。
william Golding,A CriticalStudy[M]。
London:Faber &Faber。
1967。
[2]Jauss,HansR。
trans。
Bahti,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
T。
HarvesterWheatsheaf:HemelHempstead,1982。
[3]李风侠。
象征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Eliot,TSLiteratureandthe Modem World[J]。
American Prefaces I,1935,(11)。
[5]陆建德.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潘绍中.讽喻·现实·意境·蕴涵[J].外国文学研究,2002,(2)
[7]张和龙.战后英国小说[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愿,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