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会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

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河外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运动共性: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²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²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²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²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相关概念:温度(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3.对人类的影响:²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²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

²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4.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低位向两极高纬逐渐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2.太阳活动类型: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⑶日珥:太阳表层巨大的火焰喷射物向外延伸太阳风:太阳表面向外抛出的高能带点粒子常出现在耀斑之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²对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相关(高纬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数基本吻合)²电离层的干扰(无线电短波中断)、对磁场的影响(磁暴)、极光等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①自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

必修一会考要点

必修一会考要点

必修一会考要点第一单元1,分封制内容P6分封制是的政治制度,它实行的目的是。

内容是,可以看出连结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的纽带是。

2,宗法制内容P7在宗法制中是按来分配政治权力的。

其核心是。

这样确定为大宗的都是,由的亲疏,形成了的宗法等级。

3,秦统一P8秦朝统一时间在,统一意义是。

4,秦朝郡县制P10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秦始皇采纳的建议,把制度推广到全国。

其中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有等级官职。

职责分别是,县则录属于。

在少数民族地方设,县以下设有作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其特点是,从而建立起了。

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P10~11秦朝中央官制是,其中三公是指,它们的职责分别是。

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为。

6,秦朝皇帝制度P13皇帝是创立的,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7,写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8,汉朝的刺史制度P14刺史制度的创立者是,其职责是,作用是。

具体史实是。

9,唐朝三省六部制P14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是,其职责分别是。

画出中央官制的示意图?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皇权与相权关系来看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11,明内阁制度P17原因:明太祖废除制度,使皇权加强同时,也使皇帝事务增多。

目的:,设立内阁人物是。

其性质是。

12,清朝军机处P18时间,职权,特点,影响。

13,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影响: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第二单元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P24主要侵华战争有。

其中,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是,圆明园被焚毁的战争是,侵略者是。

中国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的战争是。

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战争是。

2,3这场海战在发生哪次战争,海战牺牲人物是,认图P30人物。

其舰队名称是,体现精神是。

4,义和团运动P31~32近代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代表有和。

义和团原是,这场运动兴起于,之后,义和团与侵略者进行斗争,典型例子有、。

这场运动主要意义在于它粉碎列强企图。

【授课】高中数学新课标会考知识点(必修一)

【授课】高中数学新课标会考知识点(必修一)

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一节.集合 1.集合(1)、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φ,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 ;整数: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2、子集(1)、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2)、性质:①、A A A ⊆⊆φ,;②、若C B B A ⊆⊆,,则C A ⊆;③、若A B B A ⊆⊆,则A =B ; 3、真子集(1)、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2)、性质:①、A A ⊆≠φφ,;②、若C B B A ⊆⊆,,则C A ⊆;4、补集①、定义:记作:},|{A x U x x A C U ∉∈=且;②、性质:A A C C U A C A A C A U U U U ===)(,, φ;5、交集与并集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性质:①、φφ== A A A A , ②、若,则B B A = A B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性质:①、A A A A A ==φ , ②、若B B A = ,则B A ⊆6.集合相等①、定义: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同时集合B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记作A = B ②、性质:A B B A ⊆⊆,第二节.函数及其表示以及基本性质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AA C UABBA记作f :A →B ,若B b A a ∈∈,,且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b 叫a 的象,a 叫b 的原象。

山东地理会考会考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山东地理会考会考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2、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4、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外因: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因: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不长;质量体积适中;5、航天器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①纬度位置②气候③地形④交通⑤安全因素6、哈雷彗星回归周期76年7、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2)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光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

(3)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少、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青藏高原,最少的地区——四川盆地。

8、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9、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影响气候,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⑵耀斑放出电磁波,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10、地球自转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转基本要素基本内容特征方向自西向东绕地轴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速度线速度1670cosа千米/时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为零角速度15°/小时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都一样1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现象昼夜现象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更替原因:地球自转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晨昏线判断:沿着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黑夜为昏线,黑夜进入白昼为晨线。

必修一必会知识点

必修一必会知识点

1、货币的本质、职能、发行规律(公式)2、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外汇(本币)汇率升高、降低的含义。

3、影响价格的因素(直接、间接),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影响4、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对生产)5、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决定因素和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6、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7、消费心理和科学的消费观8、生产与消费的关系9、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10、基本经济制度;国有和共有的区别;混合所有制的意义11、企业的组织形式、性质、目的、地位12、企业的社会责任13、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三大因素及劳动者的素质、企业的凝聚力)14、劳动及劳动者的重要意义15、就业的意义、怎样扩大就业16、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义务17、投资理财的几种主要方式、风险和收益的对比18、按劳分配的原因及意义19、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及意义20、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需要我们怎样做?怎样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21、财政的含义、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22、个人所得税、企业增值税、关税的作用23、几种违反税法的行为2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及其实现过程25、如何规范市场秩序26、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7、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各自的表现、地位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9、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30、掌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1、理解我国开启新征程的两个阶段目标32、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33、掌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

34、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5、了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6、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影响。

37、知道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38、了解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39、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0、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1、懂得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

高二地理必修一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一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一会考知识点1、地理学的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组织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2、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3、地球的尺度与地图的绘制地球尺度指地球上某一物理量与对应现象在地图上的比例关系。

4、地球的重力与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重力是由地球自身质量吸引物体的结果,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5、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

6、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组成。

7、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大陆之间的纬带上。

8、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活动又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9、地理技术地理技术是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研究和应用的方法。

10、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

11、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所形成。

12、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统计数据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13、地球与环境保护地球与环境保护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探究地球表面的空间组织、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尺度与地图的绘制、地球的内部结构、大气圈和水圈等基本知识点是掌握地理学的基础。

同时,认识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等内容也十分重要。

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球与环境保护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地理学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归纳数学必修一通常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必考的知识点归纳:1. 集合与函数:- 集合的概念、运算(交集、并集、补集、差集)。

- 函数的定义、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 函数的图像与变换(平移、伸缩、对称)。

2. 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

-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 数列:- 数列的概念、分类(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 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 数列的极限和无穷等比数列的求和。

4.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 三角恒等变换(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倍角公式、半角公式)。

- 反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5. 解析几何:-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一般式)。

- 圆的方程(标准式、一般式)。

-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6. 立体几何:-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

7. 概率与统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 条件概率和独立事件。

-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频率分布表、直方图)。

8. 复数:- 复数的概念、代数形式和几何意义。

- 复数的四则运算。

- 复数的共轭、模和辐角。

9. 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

-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的导数。

10. 积分:-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 积分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

- 定积分在几何和物理中的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课程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进一步学习数学至关重要。

在复习时,建议结合课本、习题和历年真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练习,以加深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会考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会考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会考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必考知识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地的运动和地理坐标系: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等运动规律,掌握地理坐
标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地球的图像和地形:熟悉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了解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3. 大气圈和气候: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了解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等气象要素,理解气候类型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4. 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增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了解城
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问题。

5. 区域可持续发展: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一些必考知识点,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考试要求,还可
能涉及其他相关知识点。

建议你详细参考教材和教师要求,做好复习准备。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解析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解析

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河外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运动共性: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相关概念:温度(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3.对人类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

·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4.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低位向两极高纬逐渐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2.太阳活动类型: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⑶日珥:太阳表层巨大的火焰喷射物向外延伸太阳风:太阳表面向外抛出的高能带点粒子常出现在耀斑之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相关(高纬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数基本吻合)·电离层的干扰(无线电短波中断)、对磁场的影响(磁暴)、极光等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①自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诗歌】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

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预习要点: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

会考考点总结(必修一)一、质点当物体的大小与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看成质点. 质点是一个理想物理模型1、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是次要因素可忽略. 可看成质点.2、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 不能看成质点.3、研究乒乓球的悬弧球时,不能把乒乓球看成质点4、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时,不能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二、参考系1、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2、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取地面为参考系 公式:A 相对B 是运动的,那么B 就是参考系 例如:船在河里穿行。

分析:可以说成船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那么船就是参考系 三、坐标系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 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四、时刻和时间间隔 五、路程和位移1、路程: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的 物理量 路程只有 大小,没有 方向。

是标量2、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是矢量 ① 初位置 → 末位置(方向)② 线段长 (大小) 符号:x ,单位:m六: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 间的比值。

速度是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2、速度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3、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七、加速度1、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a 表示。

34、a 、v 0;a 、v 0反向, 减速运动 a 、v 、Δv 三者之间无必然联系 例题: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向东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可知在0~10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 ,在10~40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在40~60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 .八、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v 0+at2、位移公式:3、位移与速度关系:4、平均速度: 九、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特点:V 0=0 只受重力3、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方向: 竖直向下 大小: g =9.8m/s 2或g =10m/s 2十、理解图象1、x-t 图像斜率表示速度2、v-t 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 十一、重力1、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二、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

3、太阳辐射能波长范围在微米,分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部分,约占总能量。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不利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杀伤地球生物。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

语文会考知识点高一必修一

语文会考知识点高一必修一

语文会考知识点高一必修一高一必修一语文会考知识点高一语文是学生走进高中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

高一必修一语文内容丰富,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下面将从课文内容、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讲解。

一、课文内容高一必修一语文课本内容涉及到多篇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读书》、《狂人日记》等。

对于这些课文内容,学生需要对作者的背景、作品的主旨和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要注意对一些术语和修辞手法的辨析和理解,例如,词语的义项选择、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二、阅读技巧阅读理解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下面给出一些高一必修一语文阅读的常见技巧:1.注重提取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要学会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可以通过圈点、划线等方式来标记重点信息,以方便后续理解和复习。

2.注意文意把握:阅读理解的核心在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要善于捕捉文章的思路和脉络,通过理解文中的观点、论证和词语的语义等,来把握文章的核心意思。

3.理解上下文关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生词或难句,这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生词的意义,以及通过上下句的关系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三、写作技巧高一必修一语文写作主要包括议论文和记叙文两个体裁。

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1.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通过论述和说理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形式。

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构建清晰的逻辑结构,合理地组织段落和句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2.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来表达作者意图的写作形式。

在写记叙文时,要注意自然流畅地叙述故事情节,注意描写细节,提炼主旨,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四、总结高一必修一语文会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课文内容、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

对于这些知识点,学生需要进行科学的学习和掌握,并在实际的学习和考试中灵活应用。

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学生能够在高一语文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的概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缺一不可)2.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①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②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还是商品)4.货币的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标价,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③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赊账)、世界货币5.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价值)6.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7.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要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

8.通货膨胀: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反之9.结算方式:①现金②银行转账10.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11.信用卡的优点: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了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无安全)12.支票的分类:转账支票(不能提现)和现金支票13.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4.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外币可兑换更多本币-→外汇汇率升高(本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抑制进口、刺激出口-→资本流入。

反之亦然。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反之亦然★15.影响价格的因素: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卖方市场。

高一必修一语文会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会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会考知识点语文是中学生学习的核心科目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科目。

高一学习语文时,需要掌握必修一的知识点,下面就来讨论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必考的一部分。

在高一必修一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古文篇目,如《沁园春·长沙》、《醉翁亭记》等。

古文阅读不仅要理解词句的意思,还需要了解其背景和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作文写作技巧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考中的重点。

高一必修一提供了一些作文写作技巧,如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通过描写细节生动形象地写作、运用写作方法提高文采等。

学生在学习这些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诗歌鉴赏高一必修一中有几首诗歌需要进行鉴赏,如《观落叶》、《阳关三叠》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通过鉴赏诗歌,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的抒发。

通过对诗歌的鉴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考点之一。

高一必修一中提供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学生需要学习这些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运用方法,通过分析古文和记叙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五、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中的考点之一。

高一必修一中涉及了一些文言文,如《论语集解》等。

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通过阅读文言文,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六、鲁迅作品阅读高一必修一中涉及了一些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

学生需要学习鲁迅的思想和作品风格,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总之,高一必修一语文会考知识点涵盖了课文的阅读、作文写作、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运用、文言文阅读和鲁迅作品阅读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历史会考知识要点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室的第一个儿子)(3)内容:①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血缘关系的亲疏)②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2.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维护奴隶制政权。

(2)基本内容:①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贵族等,成为诸侯。

②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③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3)影响:作为西周的地方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削弱。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1)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BC230—221BC)(2)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中国二千多年。

2.皇帝制度的创立(1)创立者: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2)其最大特点:皇权至高无上3.秦朝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制度)(1)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2)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职能(3)太尉:负责军务。

备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4.郡县制(地方制度)(1)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郡设郡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和县的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4)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制度)(1)基本内容: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另外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直辖中书省,称之为“腹里”;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地区。

(2)作用: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现代省制的开端。

2.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制度)(1)基本内容:唐朝中央设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和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2)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君权。

3.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新增点)(1)先秦时期:世官制(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察举制(汉武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3)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概况: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2)影响: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的设立(1)设立: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清朝设置军机处设立(1)时间:清朝雍正皇帝时(2)最初目的:适应西北用兵需要。

(3)地位:后发展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5)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君主专制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2)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至清)君权与相权(中央制度)中央与地方(地方制度)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三省六部制元:行省制度明: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设内阁(明成祖朱棣)清:设军机处(雍正帝、发展到顶峰)趋势:君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列强侵华的史实(1)鸦片战争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影响: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概况:1894—1895年日本发动,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1900—1901年德、奥、美、法、英、意、日、俄等八国发动。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间、地位: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日《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条约》时间、地位:1901年,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④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壮烈殉国。

三、侵华日军的暴行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沈阳;不久,侵占整个东北。

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2)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937年7 月7日。

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对中国军民进行长达6周的屠杀,30万人遇难。

3.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的部队,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日双方在上海附近进行的大会战。

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

是在太原会战期间(3)台儿庄战役:1938年,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是在徐州会战期间。

2.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发动的、沉重打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1)建立过程初步建立——a.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尖锐。

b.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e.1937年七七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f.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抗战。

g.国共两党协议,将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四军h.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也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作用:①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4.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

中国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被日本割占五十年的台湾,回归祖国。

)(2)意义: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它捍卫了民族尊严,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献。

⑤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意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起义军称“太平军”,国号为“太平天国”。

它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标志。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标志着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北伐、西征(1)时间:定都天京后,太平军进行了北伐、西征。

(2)结果:北伐:北伐军奋战两年失败,但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有利条件;西征:取得重大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二)两部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1)基本内容:①土地分配: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方法: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3)评价①积极性:a.它是太平天国的反封建革命纲领b.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a.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均贫富、产品归公b.它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1)作者:洪仁玕(2)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3)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设新闻官、广开言路)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医院外交上:自由通商,平等往来(4)意义:进步性——它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