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学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沉寂多年之后,文艺理论开始显露出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勇敢地承担起文艺
界激浊扬清
....、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②登上了那座高山,只闻松涛阵阵,蝉鸣声声;只见楼房如点,河流似镞。

我和几
位老同学谈景观,说古迹,指点江山
....,大家都好象远离了尘嚣,告别了烦恼。

③根据明清史专家顾诚的考究,李自成进京后对百姓秋毫无犯
....。

然后最大的过错在于对官僚阶层太狠,这也直接触犯了官僚阶级代表吴三桂。

④泰戈尔听闻此事,勃然大怒,拍案叫绝
....,从退隐生活中挺身出来,公开宣告放弃英国政府赐给他的爵士称号。

⑤既然被人抓了现行,肖婉也无活可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任杀任剐都随他了,只求他给个痛快。

⑥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
....,应有尽有。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B. 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C.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
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
D.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
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B. 为了回馈客户的长期惠顾,我店重磅推出名牌智能手机促销活动,欢迎广大新
老顾客进店咨询
C.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改进
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 你的文章,我已经看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4.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荆轲刺秦王》)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主人公从家门前走过而不入,于是思妇失望,那期盼已久的容颜才如莲花开落;那炽热的情才心灰意冷。

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

B.“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两个比喻写出了思妇多疑猜忌的心,使女子蕴含的古典风韵也大为减色。

C.“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连相呼应,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

D.这首诗语言清新,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2)有人评价“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请从本诗中选择两个“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分析其在诗中蕴含的情感。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6.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持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

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

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

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

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

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

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对应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7.文学类文本阅读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

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

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

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

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

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

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

这朋友叫吕尚。

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

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

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

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

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

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

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

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

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

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

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

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

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

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

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有改动)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B.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C.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心理描写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8.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
..事。

项羽既飨
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
..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
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
..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
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
..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谢无有闭关事闭关:闭门谢客,不与外界来往。

B.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C.哙乃排闼直入排闼:推开窗户。

D.垂名汉庭垂名:流传声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A.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鸿门宴》)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
B.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师》)
C.①顾.独与一宦者绝乎②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D.①高帝笑而.起②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______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都出自《鸿门宴》。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又称《左氏春秋》。

C.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

他的主要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等。

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小王子》中,狐狸说,“我从来不吃面包,小麦对我毫无用处。

麦田也不会使我产生任何联想。

这是多么可悲啊!但是,你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

一旦你驯服了我,那将是多么美好啊。

那金黄色的小麦会使我想起你来。

于是就连那滚动在麦浪里的风声,也会叫我喜欢听的……”
一些看起来疏远的东西,如果细细体会,你会发现它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以“竟与我有关”为题写作。

要求:①补全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7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析:
①激浊扬清指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这与“拨乱
反正”的语境相符,故该题正确。

②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

这里说的是同学们“谈景观”“说古迹”,所以该
题望文生义。

③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这里说的是李自成军纪严明,故该题符合语境。

④拍案叫绝指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

这里说的是泰戈尔生气、“勃然大怒”故“拍案叫绝”不合语境,应改为“拍案而起”。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这与“任杀任剐”“给他个痛快”语境相符,故该题正确。

⑥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该成语针对“图书”而言,不能形容“新产品”(商品)故该题错误。

故该题答案为B。

点拨: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
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可使用排除法,
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点评:
解答成语题的方法: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
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
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答案】A
【解析】
A.没有语病;
B.句式杂糅,“启动了…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行色”杂糅,可改为“启动的…
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或“启动了…系列活动;
C.重复赘余,“切忌”“不可”赘余,可去掉其一;
D.搭配不当,“提高…危险”搭配不当,应改“提高”为“加大”。

故选:A。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
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

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
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3.【答案】B
【解析】
A项,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不能称自己的父亲;
B项,表达得体;
C项,责成,就是明确责任。

对校领导不能用“责成“;
D项,“斧正”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不能用于自己。

故选:B。

这是一道关于语言得体的试题,“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
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
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表达得体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考虑对象。

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

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

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

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
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

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语体。

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

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
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4.【答案】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1)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重点字:阙)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重点字:兮)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重点字:絮、浮)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

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课外名句辑录: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车辖》)
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5.【答案】B
【解析】
(1)B项,“多疑猜忌的心”错,应该是写出了思妇封闭寂寞的心。

“减色”错,应为“增色”。

(2)诗歌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的“莲花”,实际上常用莲花喻少女,这里传达出的是一种内心的苍凉的悲伤情怀;“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中的“东风”,古诗中东风往往与伤春怀春有关,此处的“东风”衬托出女子内心的无限苍凉的感受;“三月的柳絮不飞”中的“柳絮”,古诗中杨花柳絮因其漂泊无定,常用来隐喻着人生飘忽,离合无常,表达一种愁绪。

此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