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

合集下载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摘要: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介绍
二、共工与颛顼争位的原因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经过
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影响及后果
五、结论
正文: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古老的文言文,讲述了共工与颛顼争位,最终导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重要神祇,被认为是水神。

颛顼,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孙子。

【二、共工与颛顼争位的原因】
共工与颛顼争位,是因为共工不满颛顼的统治,认为自己更有能力来领导天下。

据《山海经》记载,颛顼在位时,水神共工和颛顼争夺天下,颛顼凭借智慧与勇气取得了胜利,共工被驱逐出境。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经过】
被驱逐出境的共工,心怀愤怒,决心报复。

他来到不周山,这是一座支撑天地的神山,山上有各种神奇的生物和宝物。

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试图摧毁这片天地。

顿时,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影响及后果】
由于共工的愤怒撞击,天地失去了平衡,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这次事件被认为是洪水泛滥的起源,也是女娲补天的原因。

最终,在女娲的帮助下,天地恢复了平衡,秩序得以重建。

【五、结论】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传达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秩序与和谐的向往。

故事中的共工,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的愤怒与复仇心理导致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反映出人类对权力与地位的争夺。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西汉·《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
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7.维:绳子。

8.绝:断。

9.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10.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11.潦:积水。

12.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13.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阅读理解:为什么江河都向西南流淌:“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感受到了震天动地的力量和气概。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3、触:碰、撞。

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4、维:绳子。

5、绝:断。

6、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7、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8、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
摘要:
1.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背景
2.列举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相关歇后语
3.分析这些歇后语的意义及实用性
4.给出如何运用这些歇后语的建议
正文:
在我国丰富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这个故事讲述了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间的一场激战,最终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告终。

这一神话传说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衍生出许多富有智慧和生活哲理的歇后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共工撞山——怒发冲冠”,“祝融灭火——易如反掌”等。

这些歇后语既形象地描绘了故事中的场景,又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某种心境或处事态度。

例如,“共工撞山——怒发冲冠”这个歇后语,用以形容人在极度愤怒或激动时的状态。

当我们遇到令人愤慨的事情时,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情绪。

同时,它也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另一个例子是“祝融灭火——易如反掌”,这个歇后语寓意着事情一旦到了关键时刻,解决起来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信心,坚信只要关键时刻把握住机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歇后语,增加谈话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们也可以成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总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不仅具有趣味性和哲理性,还可以引导我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

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处:《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而:表顺承。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为:做。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倾:倾斜。

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移:移动。

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故:所以。

归:汇集。

绝:断。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故事介绍共工,炎帝裔。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相传共工为水神。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

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摘要:
1.《共工怒触不周山》概述
2.文言文的特点和价值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内容
4.文章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概述】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出自《列子·汤问》的文言文,讲述了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两位神话人物之间的故事。

文章以古代神话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读以及对道德伦理的探讨。

【文言文的特点和价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它言简意赅、音韵优美,承载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阅读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和道德观念,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内容】
文章讲述了共工与颛顼两位神话人物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和,某日,共工越发愤怒,竟然撞上了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生灵涂炭。

颛顼为了拯救苍生,与共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颛顼击败了共工,使其归顺。

这场战斗展示了颛顼的英勇和智慧,也寓意着正义必将战胜邪
恶。

【文章的寓意和启示】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寓意着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文章告诉我们,面对冲突,应该坚持正义、勇敢应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同时,文章也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珍惜和平,不断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文言文通过对神话故事的描绘,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和对道德伦理的探讨。

文章言简意赅,音韵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完整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完整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完整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完整注释如下: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空,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以上注释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简短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简短

1.共工怒触不周山 ,简单的翻译,简单的翻译,,简单的翻译,简单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往东南方向汇集。

请采纳,谢谢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是什么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字词解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共工怒触不周山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④昔者:从前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为:做,动词3.《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要直译,越详细越好.急用《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古诗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翻译赏析

古诗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翻译赏析

古诗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翻译赏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出自古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动;orG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往东南方向汇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译文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共工”指的是传说中的部落领袖;“不周之山”是传说中的山名,“不周”是不完全、不周全的意思;“触”在这里是碰撞、触碰的意思。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共工因为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失败而愤怒地触碰了不周山,导致支撑天的柱子折断、拴系地的绳子也断了。

这反映了古代神话中关于天地分离的传说。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7)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8)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9)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10)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满的意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满的意思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满的意思“共工怒触不周山不满”的意思是指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导致大地塌陷,东南角陷塌,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在古代神话中,共工是水神,他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在争斗中,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导致支撑天的柱子折断,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因此,“共工怒触不周山不满”的意思是指大地东南角塌陷,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小古文共工触山

小古文共工触山

小古文共工触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解: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不触:碰到、撞到。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而:表顺承。

6、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7、为:做。

8、天柱八折,地维绝:提振天的柱子八折了,挂地的绳子割断了。

古人指出天圆地方,存有八根柱子提振、地的四角再有绳系摆。

佩,绳子。

绝,割断。

9、倾:倾斜。

10、西北:名词用做状语,向西北。

11、移:移动。

12、矣:并任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作为“这,这里”。

13、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14、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15、故:所以。

16、归属于:汇聚。

17、绝:断。

十几页: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神话典故。

共工,又称共工氏,相传妻室为桔大爷;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古书《淮南子》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

它充分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牵涉至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似乎还无法表述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出色表述就是借助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生硬的手法,去表述“天倾西北”“地反感东南”的现象。

这又是北部人民对于地形及现世界的并未十分美满所起的一种解答。

在开辟神话中,这该是尾声了。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所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相左,他带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反攻。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文言文,描绘了神话中的共工氏怒触神山不周山的故事。

下面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文及其译文:原文:上古之时,有共工氏,是盘古氏之后人也。

共工氏身材高大威武,聪明机智,善于水利。

当时人们都敬畏他,尊称他为“大禹”。

有一年夏天,北方山川发生洪水,淹没了很多居民的家园。

人们纷纷向大禹祈求帮助。

大禹倾尽心力,领导人们修建堤防,奋力抗洪,努力守护家园。

然而,共工氏心中嫉妒大禹的威名日盛,心中愈发嫉恨,下定决心要取代大禹的地位,成为万民之主。

于是,共工氏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水利项目,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带领着一群工匠,开挖山体,引水入海,打算在北方修建一道大堤,以掌控水的流向。

工程开展之后,共工氏毫不手软,毁掉了不少村庄和人们的家园。

人们对他的行为愈发恐惧和愤怒,请求大禹赶紧制止他。

大禹听从人民的请求,赶赴建设的现场,看到巨大的堤坝正在水势涨大的威胁下几乎要坍塌,他决定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共工氏的疯狂行为。

译文:远古时代,有一个姓共的人,他是盘古的后代。

这个人高大威猛,聪明机智,对水利很有才能。

当时人们都敬畏他,称他为大禹。

有一年夏天,北方山川发生洪水,许多居民的家园被淹没了。

人们纷纷向大禹祈求帮助。

大禹倾尽全力,带领人们修筑堤坝,奋力抗洪,努力保护家园。

然而,共工嫉妒大禹的声名日盛,心中更加憎恨,决心要夺取大禹的地位,成为众人的领主。

于是,共工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率领一群工匠开挖山体,引水入海,打算在北方修建一道大堤,掌控水的流向。

工程开始后,共工毫不手软,摧毁了不少村庄和人们的家园。

人们对他的行为越来越恐惧和愤怒,请求大禹赶紧制止他。

大禹听从人民的请求,赶到工程现场,看到巨大的堤坝在水势不断涨大的威胁下几乎要坍塌。

他决定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共工的疯狂行为。

以上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文和译文。

这个故事通过讲述共工氏破坏家园、危害人民和大禹英勇制止的情节,展现了大禹的智慧、勇敢和为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摘要: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
二、共工与颛顼的争斗
三、共工失败后的反应
四、不周山的破坏及影响
五、结论
正文: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古老的文言文,描述了共工这一神话人物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共工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水神,主管洪水。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共工与颛顼(音zhuān xū)两位天神发生争斗,最终导致不周山的破坏。

【二】共工与颛顼的争斗
传说中,颛顼为天上的一位主神,他有着非凡的能力,能够沟通天地,调节阴阳。

然而,颛顼与共工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

颛顼想要确立自己的权威,削弱共工的地位。

因此,颛顼与共工之间的争斗不可避免。

【三】共工失败后的反应
在争斗过程中,颛顼凭借强大的能力击败了共工。

共工在失败后,心生愤怒,决定报复。

于是,他找到了一座名为不周山的天柱,愤怒地撞向它。

【四】不周山的破坏及影响
共工撞向不周山时,山体破裂,天空倾塌,大地动摇。

这场灾难使得天地
失去了平衡,洪水肆虐,生灵涂炭。

人类在这场灾难中饱受痛苦,祈求神灵的拯救。

【五】结论
《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文言文,通过描述共工与颛顼的争斗以及共工失败后的愤怒反应,展现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破坏力量。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实用版】目录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来源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寓意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正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

这个故事讲述了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夺皇位,最终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的故事。

相传,古代中国的天空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照耀大地。

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同时升起,百姓遭受了严重的灾难。

为了拯救百姓,神射手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继续照耀大地。

后羿因此成为了英雄,得到了皇位。

然而,后羿并没有好好珍惜这个皇位。

他整天沉迷于打猎,把国家大事抛诸脑后。

于是,天上的太阳不再听从后羿的命令,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升起和落下。

这使得大地上的生物和百姓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这时,一位名叫共工的神出现了。

他非常聪明,具有超凡的智慧。

他决定帮助后羿解决这个问题,让太阳重新听从后羿的命令。

共工找到了后羿,告诉他要想重新掌控太阳,就必须去寻找一个叫做“不周山”的神秘地方。

后羿听从了共工的建议,开始了寻找不周山的旅程。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他终于找到了不周山。

在山的入口处,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钟,上面刻着奇怪的文字。

后羿知道,这就是控制太阳的秘密。

然而,就在后羿即将得到这个秘密的时候,共工突然出现了。

原来,共工并不是真心帮助后羿,而是想要利用这个机会篡夺皇位。

共工和后羿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后羿击败了共工。

失败的共工愤怒地撞上了不周山,结果山崩地裂,天地失衡。

这个故事寓意着:聪明才智要用在正道上,不能用来谋取私利。

否则,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灾难。

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共工撞山——自食其果”、“共工撞山——两败俱伤”等。

中国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国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国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

又名共工触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这个故事你了解多少?不如来跟我看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吧!●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版本1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

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

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

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

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

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

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启示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因:争帝
事 件
经过:共工惨败, 怒触不周山。
结果:天柱折,天倾西北; 地维绝,河流东南。
影 响
正面:改造了自然环境。 负面:天塌地裂,女娲补天。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 你觉得共工是 的英雄气概。 个怎样的人?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 后果、有勇无谋。
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展示预习成果。
2、重点字音:颛顼(zhuān
xū)、 倾(qīng)、潦(lǎo )、埃 (āi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从前 碰,撞 绳子 断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
代词兼语气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词,在这里, 所以 在那里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 归 焉。
月食图
“天狗食月”
龙津初中 李婷婷
学习目标
1.理解 课文,积累闻言词汇,理解文章 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与翻译课文,正确认识任人物形 象,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 的愿望和意志。
作品简介
《共工怒触不 周山》选自《淮南 子·天文训》。 《淮南子》又名 《淮南鸿烈》,是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 其门客集体撰写的 一部著作。
拓展延伸
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 神话宝库浩瀚博大,大家还 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
谢谢
积水 归向,这里指流向
共工:传说中炎帝的 后代,对农业十分精通, 尤其擅长水利,贡献卓越, 被后人尊称为水神。 颛顼(zhuān xū ):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 轩辕氏的孙子,聪明敏慧, 有智谋,在百姓中有极高 的威望。
五帝:黄帝、颛顼、帝 喾( kù )、尧、舜。
文意理解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 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 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 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 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 湖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角这里。
主题探究
1、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要这样解释这种 自然现象呢?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 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 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 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 现象。它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 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2、《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课文表达了远古 时期人们怎样的思想?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 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 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 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 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 然的强烈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