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
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
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2.《汉书·艺文志》记述了部分稷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先生的著作目录。
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
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
这主要表明()
A.国家大分裂容易出现“百家争鸣”B.稷下学宫造就“百家争鸣”的局面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规模大D.诸子百家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3.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
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
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
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
4.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
由此可见( )
A.儒家思想的理想化
B.儒学内容的思辨化
C.儒学变为政治奴婢
D.儒学利于士人发展
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荀子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
A.强调以人为本,敬天保民
B.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
C.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D.主张和而不同,万物归一
6.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7.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
这一变化表明()
A.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B. 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
C. “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
D. 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
8.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韩非此举旨在论证 ( )
A.君主地位的特殊性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C.变革旧制的迫切性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
9.《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0.春秋战国时期书籍传入民间,使图书不再为极少数上层贵族所垄断。
上阶层成为官府藏书的读者群体,使得图书更能够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这()
A.加速了宗法观念的普及
B.形成了法家独尊的局面
C.有助于诸子思想的传播
D.有利于宗法观念的强化
11.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
这一现象( )
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
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
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12.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相应的治世之道。
春秋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罕见论述,待到战国时期,诸子关注人性善恶的问题,有的主张性善,有的主张性恶,有的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这说明战国诸子( )
A.借鉴融汇异己之说
B.有相同的治国方法
C.深切关怀社会现实
D.重视提升个体道德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
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 显得更为正规。
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 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
表批评性的议论。
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
正由于此,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材料二早在东林书院建立前,明朝政府已有三次禁毁书院之举。
1604年,顾宪成等人创建了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讲学比较拥护程朱学说,反对引儒入禅、不务实用的王学末流。
讽议朝政,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东林书院开创的独特新学风。
顾宪成宣称:是非者,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无庸效市贾争言耳。
随着魏忠贤势力扩大,朝廷下令焚毁东林书院。
黄宗羲认为: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其为讲院亦不过一郡之内耳……乃言国本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阉者谓之东林……东林何不幸而有是也?东林何幸而有是也?
——摘编自熊红《试论东林书院与明末政治的密切关系》(1)据材料一,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东林书院的创办与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林书院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一一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可以看出稷下学宫模式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因此得到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诸侯争霸,故B项错误。
C项是儒家思想主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稷下学宫模式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不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的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2.答案:B
解析:由“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可知,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即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B项正确。
国家大分裂与“百家争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A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中“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的曲解;诸子百家的活动侧重于学术,不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孔子)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以其学易天下”意为用自家的学说变革社会,为政治服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时弊有待革新,故选D项。
“诸子百家皆源于儒”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材料虽然反映了诸子百家都主张改革社会时弊,但不能说明百家争鸣同大于异,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变革,而非偏于保守,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据材料“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新儒学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依所学可知,宋明理学推动了儒学思辨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利于士人发展,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都涉及天人关系和对自然的敬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本思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崇德尚贤”,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A在材料里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信息反应出不同政治家的不同主张,不能看出思想趋于统一,排除B;政治立场各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历史,排除C;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家各自主张,说明此时政治思想权威尚未确立,故D正确。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早期道家认为严刑峻法福得人失去正常的人性,但后期拼家却认同了法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
这一转变是因为战国中后期,法家崛起,各诸侯国为了提高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以法家为主的变革,所以法是顺应了时代要求的,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到“礼治”被“法治”取代的现象,故A项错误。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使后期认可法,也是援法人道,认为法的来源是道,故B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虽出现融合的现象,但它们的核心主张并不一样,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表明韩非意在强调权势地位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材料未能体现政治制度变革的要求,排除C;材料并没有说明国策要与时俱进,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批判复古主义思想,排除D。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圆”“正方形”“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出自墨家学派的著作《墨子》,结合所学,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因此以上科学成就是在人民在日常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没有汇集和体现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墨子》一书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探索和发现,不足以说明它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派别代表人物是墨子,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材料所示,春秋战国时期图书不再为极少数上层贵族所垄断,图书更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这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展开,有助于诸子思想的传播,故答案为C项。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A.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是在汉代,故A选项错误;B.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通过改革与变法来实现的,和题干无关,故B选项错误;C.从“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可知,百家争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体现传统文化的贵中尚和、和而不同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D.“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有利于吸收各家思想的优点,促进各自思想体系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旧制度分崩离析,逐渐壮大的士阶层出于安身立命的需要,也出于文化上的使命感,开始关注社会发展方向,并积极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故C项正确。
材料只表明各家提出关于人性的主张,并未说明是否借鉴吸收别家思想,故排除 A项。
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相应的治国之道,诸子看法不同,说明治国理念多样,故B项错误。
对人性的探讨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但是战国时期的这些观点反映的是各家的治国之道,而非重视个体道德的提升,故D项错误。
13.答案:(1)特点:学术自由开放(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办学规范化;具备官学私学双重身份(学术水平高 );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
原因: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诸侯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 齐国政局相对安定;齐国势力相对强大。
(2)不同:办学方针不同;创办主体不同 ;与政府关系不同;学术思想不同。
作用:传承儒家思想;致力社会参与;批判政治腐败;引领明淸学风。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信息分析归纳。
第二小问成因,从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关键是找到比较点,可从办学方针、创办主体、与政府关系、学术思想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作用,从批判政治腐败、推动儒家思想传承创新等方面分析。
14.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
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
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