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春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墨春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平日最喜读《诗经》中的这首《桃夭》,最不曾细细领悟过桃花盛开的盛景,但其中洋溢的愉悦之情依旧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寒假远方归来,坐到书桌前读着《诗经》,却依然觉得自己漫步在楼后山间,踩着未融的积雪作响,慢慢踱步在寒意料峭的冬春之交的山间坡头,眺望远方的楼宇田舍与车水马龙,这就是我的故乡。

我如候鸟般半载一归栖息的地方。

虽不是“之子于归”的谈婚论嫁,却丝毫不减“宜其家室“的温馨之感。

而现在,我又可以坐在这张熟悉不过的书桌前,木色纹理延伸到两个桌边,像离家之后断开的时间线,一头是春暖花开,出门道别的光景,一头是夏日炎炎,亟不可待的回家之情。

它已经很久没有在莺飞草长,抑或是枫叶纷飞的时节见到我伏在桌前的模样了。

但现在,我又可以在时日无多的休憩里,一如昨日重现般地回到桌前继续功课。

记得以前最喜欢写书法,每次放假回来,都会从书柜上拿出略沾尘土的纸与毡,还有已经干涸很久的砚台,用温水开始浸泡已经粘连许久的毛笔,直至它再次如羽翼般缓缓的张开。

然后铺好毡,倾满墨,拓平纸,调好笔。

慢慢的又开始字字临摹,可惜现在写字的时间不多,几瓶墨汁,用了很久还剩很多。

但写字一直陪我从孩提到现在,每次临摹的那本字帖,凝视久了竟可以听见历史中深沉的呼喊。

就这样如多年挚友般的喜欢书法,也喜欢毛笔和墨香。

小时候,写字唯恐不快,急盼速速完成后去玩耍,那时的字就像是一个个手舞足蹈的小人,串出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长大一点,发现了每个字中包含的行笔结构,开始努力模仿并偶尔会写出惟妙惟肖的手法。

但依旧可以看出其中的瑕疵。

而现在,一笔一笔,轻而慢的还原出它们在碑帖上千年不变的模样,练习很久书法以后,就仿佛能看见颜真卿稳健的背影和《千字文》后孩童们摇头晃脑背书的情形。

书法有时更像是一位智者,他阅尽历史沧桑变迁却笑而不语,看着一代又一代练字人来来往往,又如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将喜怒哀乐尽数倒映了出来。

焦虑之时,提笔就如惊弓之鸟,首尾不定。

平和心下,字亦如水,不疾不徐,缓缓流过。

真的一晃眼就这么长大了。

幼时渴盼不已的长大,长大,就这么来了。

当还在羡慕别的大孩子背着书包出门求学,远方游历的时候,殊不知它已经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我们幼时亟不可待的长大,现在却开始拼命寻觅从前的足迹。

却发现它们如岁月桃花,渐行渐远了。

小时候的纸飞机,伸手一丢,就顺着时间轴飞快的消失不见。

当我们颓然的找不到似乎已经无迹可循的从前时,书法,却巧妙地把它印刻下来了。

我翻开了从前的草纸,发现上面静静的印着从前那些歪歪扭扭的墨迹。

就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孩,右手握着毛笔,左手抓着糖果,其实眼睛盯着远处的玩具一样。

这时母亲走来轻声责备他的分心,他一紧张将墨汁打翻了一纸,又在慌慌张张地擦拭墨痕去了。

而现在,糖果吃了,玩具丢了,孩子也长大了。

但是墨痕还在,透过黑色的扩散,还原出一个干净如水的从前。

真的一晃眼就这么长大了,我们亟不可待的长大、长大,就这么轻轻地来了。

就像稚嫩的孩子在照相时,淘气的穿上了军装,戴上了博士帽一样,但单纯的眼睛和成熟服装间的代沟却是无法消弭的。

记得小时候,母亲看着调皮的我说:“你什么时候才会长大?”上中学时,母亲看着不上进的我说:“你什么时候才会长大?”现在,母亲也会偶尔问起我这个它,这更像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一条细细的皮鞭,愈发催人快马前行。

而一路疾驰过后的尘土平息,回首一看,竟没有留下自己的足迹。

其实生命本和旅行无异,不能太急于目的地而忽视路旁的繁花似锦。

我宁愿回头静静眺望自己一行歪歪扭扭的足迹,也不愿一路向北,不会回首的前行。

就像我没有太多儿时的影集抑或是旅行,但我有笔墨,一个永远不新不旧的砚台,一本褶褶皱皱的字帖,一沓歪歪扭扭的笔迹,就串联成了我不谙世事的童年。

而现在,毛笔也旧了,毛毡也破了角,它们正在被时光慢慢分解与洗涤着,就像当初笔上洁白的一丝不染的羊毫,现在怎么洗都去不掉那深沉的墨色一样,它开始越发的深黑,同父母开始有点白的发梢对比鲜明。

多希望用那笔毫上的黑,换去父母发梢的白。

这样多好,我又可以有一支崭新的毛笔,和从前一样年轻的父母。

但是,时光是不会倒流的,砚台中倾满了又渐渐变干,而后又被再次倾满的墨汁,竟最后在周围形成了一圈砚台的年轮。

它每日看着斗转星移,日月更替却沉默不语。

不语也罢,它们陪我一同看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时光,就像我多年不见的一位挚友,不客套、不寒暄、我写字,它就静静地看着我,我离开,它无声的告别,我回来,它仍旧在那里,如同昨日一样不见不散。

有人说,想家时,晚霞里就升起了一道炊烟,它仿佛母亲绵长的爱,朝我离家的方向倾斜。

其实,家和母爱一样,我们都是在人生中最美丽的年华里遇见了呈现出最美丽姿态的她们,她们从未脆弱过。

没有任何一段羁旅或任何一处桃源可以代替月夜窗前的低头凝思。

席慕容的《七里香》中说:“溪水竭力地奔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相比之下,我宁愿做东流的溪水,但家永远是充当起点与结局的港湾。

我的笔墨,我的父母,我的流年,如同牵风筝的细线,让我远行却并不走远,我不是断线的风筝,会一笔一墨地挥出我的七菫流年。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一支笔,一张纸,两双等我回家的眼睛,就是我永远的牵挂。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