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五篇)
第一篇:《中西人物造型特点》课程分析与教案设计
中西美术作品外在形式上的异同,不仅仅是中西美术家风格手法的个体差异,更是中西文明传统差异的艺术化表现
一、主要知识概述:
1)“神似”与“形似”的涵义。
2)“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
3)中西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与“形似”方面体现不同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的理解。
难点是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三、作品以及人物背景介绍
1,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2,苏长春,字仁山,别署教圃,又号菩提再生身尊者鲋潺,广东顺德人。
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
生卒年约在道光、咸丰(1821至1861)间。
其画法,自癖蹊径,故一般大夫之画传不载。
古时候有五位仙人骑五羊,手执谷穗,在这儿播下五谷,广州从此兴旺起来,画中六人,除五羊仙外,还有一人是否就是题款上所提到的蝗神?
此图有全焦墨完成,落笔草草,风致宛然。
人物头像似不经意,欲刻划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苏长春代表作品之一。
3,《琉璃堂人物图》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玻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
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
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旁若无人;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一手轻捧纸绢,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似在细细琢磨推敲,一作沉思状,一扭头回视,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
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
此卷内容,据有关史料及比较研究,是画唐代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
画上色彩淡雅,格调清逸,衣纹线描顿挫转折,做“战笔”描,与今传《重屏会棋图》用笔一致。
周文矩画风上承晚唐的周防,设色简淡,又受李后主书法“金错刀”的影响,其画中靠背椅、榻、书箱等据考古及文献记载,都证明系五代以后才有,排除了作者是韩幌的说法(图左是宋徽宗“瘦金体”题字)。
4,任熊(1823-1857)〔清〕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
能诗词,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
尤擅长人物,笔法圆劲,形象奇古夸张,衣褶如银钩铁画,直入陈洪绶之室而别开生面,堪与并驾。
任熊与弟任董,儿子任预、侄任颐称“四任”。
形成“海上画派”的中坚,而任熊则是开派之祖,对近代画坛影响很大。
任熊画过一幅顶天立地的《自画像》,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一幅前无古人的自画像。
以前画家的自画像,大多反映文人生活,以看书、赏菊、弹琴、宴饮等背景,任熊的自画像是一种怒目金刚石的人物画,而且比他本人还要魁伟。
自画像中作者准确地刻画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矛盾。
5,“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翚(1631 ~1717),王原祁(1642~1715),又称「江左四王」。
6,曾鲸,字波臣,明隆庆二年(1568)生,莆田人。
曾鲸肖像画的杰出成就在于,它强调骨法用笔,先以赭色或胭脂色复勾五官主要部位,并晕染凹处,以增加体质感,谓之“强其骨”,再以赭、绯、粉等色染面部暖色区域,即面颊或眼皮,此称“润其表”。
通过多层复染,使面部阴阳、凹凸隐含于整体厚度之中,人物面部结构含蓄、厚实而富体积感,曾鲸谙熟此种独具民族风格的“凸凹法”。
7,《太
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
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
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
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从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情况看,两汉各时期陶俑,有较大的差异,但汉代陶俑与前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区别,突出地表现对神韵的追求上,汉代杰出工匠所遗下的艺术品上所体现的风格,表明这一时期艺术家对神韵的理解与追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刻划精神,以形似求神似,这一创作理念在说唱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家截取说唱艺术最精彩的说唱举动,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看似头大身小,躯体粗短,身材比例失调,但恰恰如此,其丰富的说唱内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艺成功者的自然流露(图人),被刻划的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说唱俑席地而坐,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
上身光赤,下身著长裤,赤脚,额前布满皱纹皱,眯缝双眼,活泼诙谐憨厚之态。
说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翘起的右脚,扬起的握着鼓椎的右手,都着意表现出一位神采飞扬的说书人的滑稽形象。
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9,《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
《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
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
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
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
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
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
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
10,列宾的《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奇苏丹写回信》,是构思达13年之久的杰作。
这幅画可说是列宾集人物性格刻画之大成,它展示了一种学派,一种19世纪俄国写实主义绘画最光辉的学派——重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
列宾以很大的热情来塑造哥萨克查波罗什人的不同类型,注意他们每个细节,搜集他们特有的民族服装、道具,选择每个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并用俄国学院派所讲究的构图方法去处理这个多人物的戏剧性场面。
这幅油画给俄国近代油画史增添了光辉。
11,维米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
荷兰在十七世纪是欧洲经济繁荣的强国,文化艺术相当发达,产生了哈尔斯、伦勃朗,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维米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
他留下的画,据专家们鉴定,共存34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
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
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
《倒牛奶的女仆》即是其中之一,也是维米尔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画作于1658年,构图单纯、轮廓清晰、环境纯朴。
女仆身体健壮,她塞起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在准备早餐,倾倒牛奶。
整个厨房非常简单,左墙有一扇窗户,挂着藤篮和马灯。
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
画面表现得朴素、宁静,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一切都显示出生活的真挚。
画家注重的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去发掘诗意,以朴实的抒情风格去打动观众。
12,《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这幅巨幅的油画,反映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盛况。
作品宏大的构图,众多的人物以及华丽的服饰和辉煌的色彩,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典型特征。
这是法国著名画家大卫(1748—1825)的一幅著名写实油画。
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才完成这幅画。
这幅画构图宏大,气势磅礴,构思巧妙,以肖像写实手法创作而成,虽为拿破仑歌功颂德,但作为历史画卷是不朽的,是欧洲绘画史上仅见的作品之一。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案例
作者:姜艳文章来源:乳山一中点击数:825 更新时间:2009-11-2
课题设计的背景:
每天到动画片《三国演义》的播放时间,我儿子都静静地坐在电视机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
《三国演义》那么多鲜活的人物,随着动画片的播放,儿子能绘声绘色地把每个人物的相貌、动作、武器都一一说出来。
每次说的时候整个身心都透出难以掩饰的快乐感。
这种快乐和效果是他看书所得不到的。
而《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这一课,也主要是研究人物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中国人物画与西方的肖像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艺术追求的共同点。
怎么让学生跨越长长的文化历史,迅速地投入到对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整体了解?我何不尝试着采用学生们较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的切入本课,也许也能得到开头提到的效果,和快乐呢?所以我认真钻研教材,把知识点认真罗列出来,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认真的设计好它们之间先后出现的顺序,为了使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顺利地转化,我精心设计好知识点之间衔接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从课堂学习中寻找到快乐。
主要内容:
有效教学的“有效”,必须包括组织有效、教的有效、学的有效三个方面。
老师在知识点的转折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除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按教学目标要求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开阔思路的作用。
在本节课,学生们表现出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整堂课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语
故事情境导入迅速生动典型作品启发一点带面主动参与
人物角色台词设计自主性,整合性潜移默化拓展思路问题提领有效教学的“有效”,必须包括组织有效、教的有效、学的有效三个方面。
课堂组织必须符合学生原有的思维和知识结构水平。
教学包括学生地学与教师地教。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固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在《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做了如下的努力。
一、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立体生动地把握主要内容和精神。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地孕育,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实际上就是中西方艺术异同的缩影。
如何能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迅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不同手法有个整体概括的了解。
上课一开始,我把《达·芬奇画蛋》卡通故事片放在多媒体上,让学生欣赏。
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贴近主题,我根据故事片设计两个问题:
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达芬奇画蛋是借助什么来塑造形象的?
二、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让中国人来画鸡蛋,会怎样来画?
观看后学生踊跃的回答:
生:老师,达芬奇画得是鸡蛋的体积。
生:画的是角度变化画它的光影变化。
生:中国人画鸡蛋是画鸡蛋的外轮廓形,不注重其角度的变化与体积的表现。
师:通过观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主要是用线条描绘形象,而西方人是靠光影、色彩、体积来描绘形象。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我又设置一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发现学生们已经通过《达·芬奇画蛋》这一卡通故事片初步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本质不同。
我趁热打铁,抛出导语:“通过《达·芬奇画蛋》卡通故事片,我们了解中西方的绘画理念是不同的,他们表
现技法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在一起研究一下在古典人物画方面会有什么不同好吗?”学生们胸有成竹的说“好”。
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对人物绘画的分析上。
二、典型作品启发,整体理解把握。
如何能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揉碎整和在一起,我采用典型启发的方法。
比如,如何理解中国古典人物画的“神似”贵于“形似”。
我把东汉时期的雕塑作品《击鼓说唱俑》放在多媒体上,请学生全面欣赏这幅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学生们一直认为从衡量正常人的角度来看《击鼓说唱俑》这件作品,无论是人体结构还是比例关系都不符合正常人的标准,有点接近侏儒的特征。
当我把人物面部图片剪切下来,展示在多媒体上,学生马上惊呆了。
为了能使学生的思维更靠近主题,我用神秘的语气问:“请大家感受一下这张脸,能不能把说唱俑边说边唱、眉飞色舞、欢快无比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如梦方醒,赞许地说:“能,太能了。
”“那请同学们根据这幅作品说一说中国古典人物画画的造型特点是什么?”我趁机又抛出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概括、深远的思考。
刚抛出问题学生就自行概括出“神似贵于形似”这样中国人物绘画的理论概念。
在《击鼓说唱俑》典型作品启发了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我又把中西古典人物画一起放在多媒体上,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通过内在自行产生地举一反三的思维,概括出西方古典人物画“形似贵于神似”的理论概念。
顺利完成本节课核心内容——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三、画中人物角色台词设计,深化人物性格,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
刚与学生们共同领悟出,中西方古典人物画造型特点中“形神”的辩证关系。
就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西方古典人物画造型特点是“形似贵于神似”。
那能不能说中国古典人物画造型就只追求神采就不追求形体了呢?而西方古典人物画只追求形体而不追求神采了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首先映出的是西方肖像画《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
可是脑海深处又隐隐感觉列宾的《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这一作品能较愉快较深刻地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
我就把作品《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放大展示在屏幕上,并把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娓娓道给学会。
通过背景地了解,抓住这封信是由一人一句组成这一环节,我们展开下列活动。
师:“同学们通过作品,我们能不能感受到人物的鲜明的个性?”
学生响亮的回答:“能”。
师:“现在我们一起做个联想式的游戏好吗?”
生欢快地喊:“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从作品《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中任选一个角色,请为角色设计一句符合画中人物个性的台词。
”
学生们踊跃地发言与表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再现当时历史情境的同时,也深深体会着画面中不同人物鲜活的个性。
紧接着我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现在能不能说,西方古典人物画只追求形体而不追求神采了呢?”没等那位学生还没来及回答,班上的学生跟着争着回答:“不对,要求的是“形神兼备”!”
为了证明学生是真正的理解了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特点,我感觉应该推出作品《蒙娜·丽莎》,让学生讨论鉴赏。
学生们踊跃发言,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他们描述着西方绘画写实能力,描绘着画面中感人的微笑。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心里感觉特别欣慰,因为这正是我所预期的目标。
四、通过名作鉴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整合性。
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会灵活地运用,如何能发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地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整合起来呢?我把作品《倒牛奶的女仆》与作品《李白行吟图》一起放在多媒体屏幕上。
但是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呢?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行吟图》寥寥数笔表达了怎么样的中国情结?而西方人竭尽能力来描绘人物真实形象目的是为表达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
生:梁楷作品看似很简单,但是李白那种边走边吟的神态被充分刻画出来了。
生:几乎没有体积感和空间感,却能感觉到中国人物画家对神采的追求。
生:由于窗户上透出的那股阳光,是整个人物形象感觉很生动,西方人画人物追求形体的同时也很注重神采的追求。
生:中国的人物画过于简单,西方的人物画太真实,但是我很感觉到它们都很生动很美。
……
师:你大家考虑一下中西方的人物画分别都侧重于那个方面?
生:中国侧重于神彩,西方侧重于形体。
生:中国注重主观地表现,西方注重于客观形象的表现。
生:形神兼备。
……
五、拓展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到此为止,我们大家一直用“形”与“神”这个词语来理解中西方人物造型特点。
思维一直有点没有放开。
为了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鉴赏。
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现在老师如果让同学们用“客观形象”与“主观形象”这两个词语来分析一下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
问题一抛出来,学生的思维马上就又活跃起来,我学生起来试探着回答。
生:中国人物画人物造型特点是“主观形象”贵于“客观形象”,而西方的人物造型特点是“客观形象”贵于“主观形象”。
生:“形神兼备”我们可以换成“客观形象与主观形象”的紧密结合。
师:纵观中西方人物画特点,中国人侧重于“主
观形象”的表现,而西方侧重于“客观形象”的表现。
好的画家能在“神与形”或“主观与客观”之间把握住一个很好的度。
在以后鉴赏中我们要注重多种语言的表达。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去理解事物,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事物、鉴别美与丑。
教师要在课前充分的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好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和活力的问题,使学生在
潜移默化中按知识的结构或发展线索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做到组织有效、教的有效、学的有效。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与发言,我发现学生们会用分别鉴赏,整体归结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的人物画。
老师在知识点的转折处,设计一个好的问题,除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按教学目标要求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开阔思路的作用。
在本节课,学生们表现出的主动性和热情使整堂课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整个愉快的气氛也深深感染着我,我与学生一起呼吸、思考、一起向前……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时间:2009-01-05 15:26:12 来源:艺搏云天作者:艺搏云天
美术导学案制案人王善文制案时间 2008.11.25 第三课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画造型手法的异于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理解与热爱。
教学重点: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于同。
主要知识点:(1)、“神似”与“形似”的含义。
(2)、“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
(3)、中西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与形
似方面所体现的不同热点。
教学过程:(举例)以双胞胎画像为例,导出形与神的关系。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和发展过程。
2、提示:描写人物及其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
中国画分类: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2、中国传统人物画讲究传神;西方人物画集众美于一身,追求写
实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创作理想。
一、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以人物及其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中国人物画分来:(1)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
A: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B: 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C: 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 D: 描写妇女者称仕女; E: 肖像画称写真。
(2)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
A: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
B: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C: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
D: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
E:以线描为主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
介绍中国人物画: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大体三种观点:
1、传神而不弃形似。
顾恺之既是如此,他一方面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强调传神的重要性,指出人物画造型中形与神的内在关系。
2、重神韵(传神),不求形似。
北宋苏轼既是此类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曾在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此类美学观点的艺术家们,重传神而不求形似。
3、主张绘画神似与形似并重。
换言之,此类美学观点的艺术家们认为在绘画中,形似与神似并重。
总之:在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是一对互生、辩证的关系。
“神似”离不开“形似”,以“形似”为载体来表现“神似”。
而“神似”也只有在具有了神韵,达到神似的效果时才变得有意义,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中国古典绘画讲究传神,推崇“象外之意”,“象”就是指形象,形体,借助形体表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