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所学院系所全英文研究生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简介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改革与实践《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简介中文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C课程编号00005596英文课程名称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开课系所号25学时40学分 2.5课内总学时32实验总学时0上机总学时8开课学期6课程属性专业选修基本面向应用物理学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线性代数课程负责人张丽课程团队邓霄、赵彤教材姚敏《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参考书Rafael C.Gonzalez,Richard E.Woods著,阮秋琦、阮宇智等译.《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章毓晋《图象工程(上册)》—图像分析和处理图像分析和处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主要内容(300字内)一、课程目的:数字图像处理是应用物理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与信息类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方法,学习图像分析的基本理论、典型方法和实用技术,具备解决智能化检测与控制中应用问题的初步能力,并能应用这些基本方法开发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为学习图像处理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为在工程实践、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章节简介:1、绪论2、图像获取3、图像变换4、图像增强5、图像复原6、彩色图像处理三、教学重点:1、图像变换;2、图像增强;3、图像复原。

四、教学难点:1、图像增强的频域与空域处理方法;2、图像复原方法。

备注撰稿人:课程群教学团队。

学院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中英文各一份

学院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中英文各一份
5.1方块图表示
5.2等效结构
5.3基本FIR数字滤波器结构
5.4基本IIR数字滤波器结构
5.5全通滤波器
5.6可调IIR数字滤波器
第6章.IIR数字滤波器设计
6.1双线性变换
6.2 1阶低通和高通滤波器
6.3 2阶峰值和陷波滤波器
6.4参数化均衡滤波器
6.5梳状滤波器
第7章.FIR数字滤波器
7.1加窗法
负责人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较强,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过论文POST汇报,并是PEDG2010国际会议分会场的主持人之一。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FIR和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同时对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有初步了解。
课程大纲:(章节目录)
第0章.数字信号处理简介
附件
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
课程代码:131.503
课程类型:□博士专修课程硕士专修课程
考核方式:全英文考试
教学方式:全英文讲授
适用专业:电气专业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秋季
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工程数学,高等微积分,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方向
蔡涛
副教授
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
[2]S.J.Orfanidis. Introduction To Signal Processing,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6
[3]Oppenheim, A.V., Schafer, R.W, Discrete-Time Signal Processing, 2nd Edition, Prentice-Hall, 1999

计算机图形学中英文课程简介

计算机图形学中英文课程简介

计算机图形学中英文课程简介实施和推进“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趋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被推荐选为双语教学课程。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是国际计算机学科领域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国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

计算机图形学是最令人兴奋并且发展最快的计算机领域之一,已经成为人机交互、可视化、游戏、动画、虚拟/增强现实、计算机仿真、CAD、GIS等共性基础问题。

开设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基本内容,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初步实现双语教学,突出教学改革目的。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图形系统的硬件体系结构、软件架构和典型应用。

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算法。

重点掌握图形在计算机系统内部显示的全过程,包括:扫描转换、几何变换、投影、剪裁、消隐、颜色理论、交互技术、真实感显示。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通过对OpenGL图形的编程和初步应用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对图形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深化。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最好已经具备以下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掌握基本 C /C++编程能力、基本数据结构、几何数学知识、简单线性算法。

教材选用美国原版教材,由新墨西哥大学ANGEL教授所著INTERACTIVE COMPUTER GRAPHICS: A TOP-DOWN APPROACH USING OPENGL (5TH EDITION) 。

ANGEL教授自从1997年发布该书第一版以来,一直活跃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教学科研第一线。

2009该书连续发布到了第5版,被国内外众多大学选为教材和参考书。

参考书将采用Addison-Wesley 出版社的The OpenGL Programmer’s Guide (the Redbook中文称为红宝书) 和the OpenGL Reference Manual (The Blue book中文称为蓝宝书)。

研究生英语课程简介

研究生英语课程简介

研究生英语课程简介研究生英语是针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英语必修课,该课程的宗旨是贯彻执行国家教委所制定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并兼顾培养学生的写译能力。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上、下册)》,《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供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一年两个学期内使用。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上、下册修订版)每册各12个单元。

每一单元由课文(Text)、生词(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注释(Notes)、练习(Exercises)和副课文(Supplementary Reading)五部分组成。

单单元配有练习A、B、C;双单元配有练习A、B每课安排6~8学时,视课文的长度和具体情况而定。

两次Mini-Test 各安排2.5小时。

课文全部选自原文材料。

每篇正课文长度均在1,000词以上(个别课文除外)。

正课文主要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教师帮助下达到完全理解。

副课文的长度和正课文差不多,也有一定难度,主要用来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对内容只要求掌握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要求100%理解。

练习A(Exercise A)是为巩固本课所学单词和短语而编写的练习,形式紧扣原国家教委所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所以Exercise A 又俨然是一份模拟试卷。

练习B (Exercise B) 是专门设计的覆盖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研究生英语词汇表》、《研究生英语词组表》的练习,主要是弥补课文中由于多种限制,不可能全部出现《词汇表》中所规定的词汇这一缺陷。

练习C (Exercise C) 也是专门设计的覆盖《研究生英语词根、词缀表》的练习。

通过这一练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借以扩大词汇量。

以上三部分练习相互联系,又各自成体系。

全部练习量大,形式式样,内容丰富,难易搭配适当。

管理学院学院(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中英

管理学院学院(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中英
计量经济学分析基础
最小二乘法的理论和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广义最小二乘法的理论和应用
内生和联立方程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第二部分:基础经济学分析工具、理论和训练
经济学分析工具和理论
非合作博弈论
经济建模研讨
第三部分:信息系统经济学前沿课题
隐私经济学
盗版经济学
信息安全经济学
电子商务经济学
全英文教材:
Econometric Analysis. William H. Greene, 5thedition, Prentice Hall.
课程教学目标:
向研究生介绍信息系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帮助研究生掌握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和信息系统经济学领域经典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信息经济环境下的新兴商业模式、信息产业所面临的战略挑战和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经济问题。
课程大纲:(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高级计量经济学基础
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 Robert Gibbon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主要参考书:
设计、最优化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与收益管理中的应用
课程负责教师留学经历及学术专长简介:
汪秋泓,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2010年入选湖北省教育厅“楚天学者计划”,2012年作为内地优秀学者入选香港城市大学田家炳教育基金(该项基金每年资助约10名内地优秀学者到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曾任职埃森哲亚太总部(新加坡),是该公司市场深度部雇佣的首位中国籍咨询分析师。后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专长是信息系统经济学,并侧重于信息安全的战略与公共政策研究。近年来,在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因子2.13以上的SSCI/SCI国际期刊发表文章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国际著名的一流期刊发表论文3篇, 包括: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JMIS,IF2.66),Decision Support Systems(DSS,IF2.62)和Communicationsof the ACM(CACM,IF2.35)。同时作为同等贡献作者在JMIS发表论文1篇,在教育类的国际知名期刊Computers & Education(IF2.617)发表论文1篇。另外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IF1.59)发表论文1篇。多次受邀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如ICIS、HICSS和PACIS做论文报告。受邀担任2010年国际信息系统领域顶级会议ICIS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和2012年国际会议TRANSILIENCE组委会成员,2012 和2013年亚太信息系统年会(PACIS)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并两次受邀在金融商务智能与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和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FIRM-EPECC)做报告。MISQ、ISR、JMIS、DSS、IJEC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数学与统计学院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中英文各一份

数学与统计学院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中英文各一份
附件
课程名称:随机过程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博士专修课程■硕士专修课程
考核方式:全英文考试
教学方式:全英文讲授
适用专业:概率论域数理统计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秋
总学时:64
学分:4
先修课程要求: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方向
王湘君
副教授
概率统计
40
随机分析
刘继成
副教授
概率统计
36
随机分析
§8.7平稳过程
全英文教材:
Sheldon M. Ross, Stochastic Processes, 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主要参考书:
1. I.I.Gihman A.V.Skorohod. The Theory of Stochastic ProcessesⅠ.Ⅱ. Springer-Varlag, 2000
胡吉卉
副教授
概率统计
36
随机分析
课程负责教师留学经历及学术专长简介:
王湘君,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随机分析
最近的研究论文:
[1] J. Duan, C. Li, X. Wang, Modeling colored noise by 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Interdisciplinary Mathematica Sciences, Vol.8, (2009) 113-124.
第三章更新过程
第四章Markov链
§4.1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例子
§4.2 CK方程与状态的分类
§4.3极限定理

图像处理(中英文)

图像处理(中英文)

天津大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160063 课程名称:图像处理学时:32 学分: 2学时分配:授课:24 上机:实验:8 实践:实践(周):授课学院:计算机学院更新时间:2011.6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系先修课程: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科学系的一门专业必选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图像基础知识、图像增强和图象分割等基本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掌握基本的图像处理方法,为后续模式识别等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1、图像基础知识(1).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2).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与发展。

(3).理解视觉模型和人眼的视觉特性。

(4).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字图像的概念。

2、图像空域增强(1).掌握灰度级线性变换、分段线性变换等图像对比度增强的方法。

(2).掌握直方图均衡化方法、中值滤波和加权平均等平滑算法。

(3).理解图像频域增强方法以及其与时域增强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图像锐化的意义,掌握Robert梯度法,了解同态滤波等技术。

3、图象分割(1).理解图象分割技术。

(2).理解图象的目标表达和描述的基本概念4.数学形态学(1).理解并掌握基本形态学运算。

(2).利用形态学运算能够实现图像增强、图像分析等操作。

5.附录-彩色图像基本知识(1).了解彩色图像的表示及颜色空间。

(2).了解彩色图像的处理方法。

四、学时分配五、评价与考核方式实验:80%平时成绩:2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图像工程(上册):图像处理和分析》,章毓晋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主要参考资料:1,《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冈萨雷斯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2,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朱虹,科学出版社,2005,10TU Syllabus for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Code: 2160063Title:Digital ImageProcessing Semester Hours: 24 Credits: 2Semester Hour Structure Lecture:24 Computer Lab:Experiment:8 Practice:Practice (Week):Offered by: School of CS Date: 2011.6fo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Prerequisite:1. Objective“Digital Image Processing”is a selective courses of specialized subject of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in school of C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digital image, fundamentals, image enhancement and image segmentation etc.2. Course DescriptionThe students should know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d the basic image processing methods, which can be used in further study, such as pattern recognition.3. Topics1、fundamentals in digital image(1).Know about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processing. (2).Know about the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image processing. (3).Comprehend vision model and human vision characteristics.(4).Know about some basic concepts of digital image.2、image enhancement in spacial domain(1).Comprehend the basic image contrast enhancement method. (2).Comprehend the basic image smoothing method, such as median filter, KNN, etc.(3).Comprehend the image enhancement methods in frequency domain3、image segmentation(1).Comprehend and realize the basic image segmentation technologys. (2).Comprehend the target representation and description.4.(1). comprehend and be able to use fundamental operation of mathematical morphology.(2). be able to realize image enhancement and image analysis using different operations of mathematical morphology.5. appendix-(1).know about color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lor space.(2).know about the basic color image processing methods.4. Semester Hour StructureExperiment: 80%Attendance: 20%6. Text-Book & Additional ReadingsText-book:Image Engineering(1st volume):imag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Zhang Yujin,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9, 3.Additional Readings:1,Digital image processing(2nd edition),Gonzalez,Electric Industry Press,2003,3 2,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fundamental,Zhu Hong,China Science Press,2005.10。

表7.教育科学研究院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

表7.教育科学研究院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实施概述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
第五章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
§课程评价的功能与方法
§课程评价的类型
§课程评价的模式
第六章课程编制模式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
§课程编制的批判模式
教材: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美]威廉 F.派纳 等 着,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美]亚瑟.K.埃利斯 着,张文军译:《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秋季Βιβλιοθήκη 总学时/讲授学时:32/20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先行学习过《教育学原理》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 称
专 业
年 龄
学术专长
李伟
讲师
教育学原理
33
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的课程理论,了解和跟踪课程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学生能运用将所学知识和理论,比较具有批判性地、深度地、理性地分析与评价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深度感受中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复杂性、多变性、系统性和艰巨性,初步领悟“改革之道”的激情与智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5.吕达:《中国近达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生双语课教学思路与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生双语课教学思路与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生双语课教学思路与实践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研究生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将有助于他们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在《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生双语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思路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需要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图像处理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设计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数字图像处理涉及图像获取、图像增强、图像恢复、图像编码与压缩、图像分割和图像识别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结合实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具备实际应用的能力。

4. 创设优质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优质教学环境,提供学生们充分的学习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字图像处理。

二、教学实践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倡合作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7.图像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模板】

表7.图像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模板】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
第一章信息融合概述(2)
1.1信息融合基本概念
1.2信息融合分类
1.3信息融合算法概述
1.4信息融合基本模型
1.5信息融合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检测融合原理(4)
2.1分布式融合检测系统概述
2.2分布式检测融合策略
2.3自适应决策融合分布式检测系统
第三章多源属性融合原理(4)
3.1属性融合算法概述

课程名称: 信息融合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fusion
课程类型:■讲授课程□实践(实验、实习)课程□研讨课程□专题讲座□其它
考核方式: 考试、作业教学方式:ຫໍສະໝຸດ 讲授适用专业: 信息类学科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 春季
总学时/讲授学时:32/32
学分: 2
先修课程要求:矩阵论、数理统计
5.3图像像素级融合方法
5.4图像特征级融合方法
5.5多谱图像融合分类与目标识别
第六章信息融合性能评估(4)
6.1多传感器管理的基本概念
6.2不同传感器组合的融合问题
6.3基于效能函数的多传感器管理系统
6.4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管理
第七章信息融合应用实例(8)
7.1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系统
7.2多模复合制导信息融合技术
7.3多目标跟踪技术
7.4智能机器人应用
7.5 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7.6 工业过程监控
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最新科技文献,写出一篇富有见解的信息融合研究与综述报告(10000字左右)。
教材:
何友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主要参考书:

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简介The basic English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s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essential language skills necessary fo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The course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including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In the reading component,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comprehend and analyze academic texts, as well as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discussions and written assignments. The writing component focuses o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write clear and coherent academic essays, reports, and research papers.The listening component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through exposure to a wide range of authentic spoken English, such as lectures, interviews, and presentations. In the speaking component, students will practice expressing their ideas and opinions in a clear and organized manner, as well as develop their public speaking skills through presentations and group discussions.In addition to these core components, the course also include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exercises to help students expand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interactive activities, group work, and individual assignments, student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pplyand practice their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a supportive and communicative environment.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能力,以便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研究生精品课程简介

研究生精品课程简介

研究生精品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语音信号数字处理(全英文)课程代码:0501012选课人数:40开课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授课教师:王晶育人要点成效简介教师风范王晶,女,工学博士,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教授,曾为香港中文大学人机通讯实验室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语音和音频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

主要承担北京理工大学与瑞典爱立信公司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移动基金等科研项目,承担国内外研究机构(ITU、3GPP、AVS、爱立信、华为等)委托的音质评测任务,参与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

目前是IEEE会员、AES会员、CCF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AVS标准工作组音频组专家等。

至今已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批电子行业标准1项,提交标准组织提案和报告20余份。

价值塑造本课程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音视频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理论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讲授、教学互动以及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对于应用实践能培养,本课程配套建有2个符合国际标准的“语音实验室”,可用于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培训。

本课程具备长期的教学基础,结合学科发展内容进行设计,课堂上除了讲授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就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进行背景综述,引导学生力争为我国在本领域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本课程探索融合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分组研讨、专家专题讲座、课后设计分析、专业实验培训等多维度立体式的教学方法,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打造研究生全英文精品课程。

知识教育本课程包含中文和英文双语的教学课件及课程资料,同时满足中文和英文两方面学生的教学需求。

课程内容兼顾广度和深度,以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为基础,同时拓展了移动通信和信息论等研究生课程的应用场景,形成了长久以来有特色的理工类课程。

表7.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

表7.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
§7.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理论
§7.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原理
§7.3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教学理论
第八章教学设计
§8.1加涅教学阶段过程设计
§8.2教学设计模型理论
§8.3一般教学设计基本程序
§8.4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要点
第九章教学评价
§9.1教学评价基本问题
§9.2传统教学评价特点及发展趋势
§9.3教学评价理论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教育心理学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专长
张晓明
教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60
学习心理
课程教学目标:
教师与教学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教师及其教学过程的心理特征,以及教师发展、有效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心理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教师与教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与教学的关系,教师职业特点与角色特征,有效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发展及其激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课程名称:教师与教学心理学
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Teacher and Teaching
课程类型:√□讲授课程□实践(实验、实习)课程√□研讨课程□专题讲座□其它
考核方他相关专业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总学时/讲授学时:32/22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强调研究性学习,要求研究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中英文研究报告(约10篇),收集分析教育案例,并撰写一份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设计报告。
开课形式: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占40%,课程论文占60%。

能源学院(系、所)全英语研究生课程简介

能源学院(系、所)全英语研究生课程简介
4. Acou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physic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cGraw-Hill, Inc., 1981
5. Applied asymptotic methods in nonlinear oscillation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8.罗志昌,流体网络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9.H. B. Gatl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two-port networks,Oxford: Pergamon, 1976)
10.Richard H. Enns, and Georege C. Mcguire,Nonlear physics with mathemat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John Wiley & Sons, LTD,2002
该课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郭方中教授开设以来(硕士和博士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教学内容随热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已出版一本研究生教材(郭方中,热动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目前,课程负责人张晓青正在根据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与积累,以及国内外技术的发展需求,编写《热声学》的教材。热声技术是一种新型环保的能量转换技术,其实质是关于热-声转换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与技术,利用它可实现热致声、热致声发电、声致冷,以及声-电等能量转换装置和器件的应用基础技术。《热声学》是介绍热声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的课程,内容涉及热声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设计理论与方法、数值分析模型与方法、实验测试技术及各种应用装置等综合多学科、多技术的课程,适合从事新型环保热机、制冷机及发动与发电机研究;以及交变流动与传热;太阳能利用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以及声学换能技术研究的研究生学习。

外国语学院(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模板】

外国语学院(系、所)全英研究生课程简介【模板】

课程名称:美国文学导论
课程代码:411.534
课程类型:□ 博士专修课程 □硕士专修课程
考核方式: 全英文考试
教学方式:全英文讲授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 春季
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英语文学导论;英国文学导论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 称
专 业
年 龄
学术方向
郭晶晶
副教授
2.Horton, R.W. & Edwards, H.W.Background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ought.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74.
3.斯力勒.罗伯特:《美国文学的周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Emory Elliott(Ed.),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Y: Columbia UP, 1988.
第七章战后文学
§7.1战后诗歌
§7.2战后小说
第八章少数族裔文学
全英文教材: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P, 2004.
主要参考书:
1.Baym, Nina.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Norton. 1994.
课程负责教师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在本领域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中国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近五年主编、参编英美文学教材6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电磁波的感应探测机理
5.5灵巧感应探测器阵列架构
第六章先进光学成像元件
6.1光子晶体的光敏特性
6.2光子晶体的设计、仿真、制作、测试、评估与应用*
6.3先进成像探测体制中的微光学透镜
6.4基于微芯片集成的多维成像探测控制*
第七章衍射微光学器件*
7.1衍射微光学基础
7.2典型的衍射积分变换算法
7.3基于衍射变换的光学图像处理与仿真
课程大纲:(章节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and Survey
1.1 Optics Foundation
1.2 Imaging Detection Theory and Method
1.3 Arrayed imaging Sensors
1.4 Imaging Optic辐射的传输行为
3.4灵巧谱成像探测
第四章THz成像探测原理与关键技术
4.1 THz波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4.2 THz辐射的传输特征和行为
4.3 THz探测系统
4.4 THz成像探测典型应用
第五章光频射频成像探测架构
5.1问题和对策
5.2麦克斯韦方程组
5.3人工超材料研究进展
3.2 Radiation Characters of Target
3.3 Transmission Behavior of Optical-Frequency Radiation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方向
张新宇
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47
多谱成像
左峥嵘
副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40
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
颜露新
副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35
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
课程负责教师教育经历及学术成就简介:
张新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红外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同年分配至“中国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从事反坦克导弹制导技术研究。1992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理学硕士)。同年9月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工学博士)。2000-200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作第一站博后,2002-2003年在荷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作第二站博后。2004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近二十项。
5.Kazuyoshi Tanaka, Tokio Yamabe, Kenichi Fukuit.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arbon Nanotubes.ELSEVIER SCIENCE Ltd, 1999.
6.ROBERT K. TYSOH. ADAPTIVE OPTICS ENGINEERlNG HANDBOOK.Marcel Dekker, Inc., 2000.
(
课程名称:多谱成像原理与技术
Multi-spectral Imaging Principle & Technology
课程代码:186.603
课程类型:□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基础课□其它: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秋季
总学时:32
7.5典型应用
第八章MEMS技术在成像探测中的应用
8.1 MEMS技术基础、现状与发展趋势
8.2 MEMS谱成像探测器
8.3典型应用
第九章纳光学与光电技术
9.1基础理论
9.2纳光敏器件
9.3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典型特性*
9.4纳器件的设计与关键工艺*
9.5纳成像探测研究进展
第十章谱成像探测文献阅读
教材:
1.Gerald C. Holst. CMOS/CCd Sensors and Camera System. SPIE Press and JCD Publishing
2.Warren J. Smith. Modern Optical Engineering. Mc Graw Hill
主要参考书:
2.1.Victor A. Soifer. Methods for computer design of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Wiley series in lasers and applications)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2002.
1.5 Imaging Electronics
1.6 Typical Applications
Chapter 2 Miniaturized- and Micro-Adaptive Imaging Detection
2.1 Basic Features of Modern Adaptive imaging structures
课程教学目标:
Multi-spectral imaging dete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modern high technology means, which is usually used to acquire two-dimensional or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information from both the background and target. Because of the extreme complexity of target pattern information in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 the effective multispectral imaging detection must be based on several types of high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fashion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consideration. Currently, the key steps of realization multi-spectral imaging includes: developing advanced imaging method and then constructing core photosensitive devices, and further exploiting the spectral resource from current optics radiation (about 200nm~1030μm) extending radio wav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urse involves: (1) optics pattern detection, processing, emission,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s, and (2) high performance imaging detection device utilized to obtain pho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both the optics radiation and radio wave detection system, and (3) high performance micro-optics and micro-opto-electronics integrated system, integrated micro-electronics architecture, and soft system.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basically comprehend the core content of modern imaging method and technology, and familiarize with the most recently research trends and milestone results, so as to lay a concrete theoretical and method foundation fo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方向
张新宇
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47
多谱成像
左峥嵘
副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40
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
颜露新
副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35
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
课程负责教师教育经历及学术成就简介:
张新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红外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同年分配至“中国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从事反坦克导弹制导技术研究。1992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理学硕士)。同年9月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毕业(工学博士)。2000-200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作第一站博后,2002-2003年在荷兰“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作第二站博后。2004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近二十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