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⑵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古诗阅读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
(宋)范成大
玉雪飘零贱似泥,
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
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
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
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1)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2)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⑴松篁,竹与松,另比喻坚贞的节操。
桃李花开代表春天的到来。
这几种植物起到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兰花和它们都不一样,在幽暗处悄然开放,春意盎然,具有不显眼、不媚俗的高贵之美。
⑵这两句描写突出兰花格调高雅,是世间不俗之物,“ 斜倚、笑傲”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兰花人的性格,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⑴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⑵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句子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谈,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解释句子的内容和含义。
4.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的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隐退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一九五六年八月
(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
(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解析】【分析】(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
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结合诗歌
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故答案为:⑴《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⑵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点评】⑴考察对诗篇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答案】“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长”指振作、增加、增长。
“长精神”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表达了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表明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决心。
故答案为:“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ēi:指山坡。
③漪yī: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
“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
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
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9.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答案】(1)黎明的通知;艾青
(2)酌痛;灼痛
(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解析】【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
(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
“酌痛”应改为“灼痛”。
(3)结合诗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
“祈愿”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
“先驱”在选文的最后一句:“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
“诗人”的任务在第①②节;“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⑤节:“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故答案为:⑴黎明的通知;艾青
⑵酌痛;灼痛
⑶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⑸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1)D
(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1)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故答案为:⑴D;
⑵“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
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