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谈《李陈合册》中之“辛巳秋日”与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6 |《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1期
c J u J13EI]L c J L n i~J[^
学界•商榷贸
有儿分证据说几分话
谈《李陈合册》中之“辛已秋日”与相关问题
刘广定
【提要】根据多种文字资料可证《李陈合册》中陈浩为李世倬画所题“辛已秋曰”应在汴城为之,且因不重视此事,故未为之留下诗文。
笔者质疑视曹芹溪即曹雪芹,曾以 李世倬世侄身份,或经福彭辗转介绍,携画远自相距约一千五百里的北京至汴城求题 之说。
曹芹溪可能只是一普通民人,而非旗人曹雪芹。
本研究又证陈浩极不可能以 “四立”分四季。
并再说明所谓“人际网络重叠”等关系即成有来往亲友的说法若未获 实证则正确性可疑。
【关键词】生香书屋诗集礼记月令陈浩曹雪芹曹芹溪开封北京间陆路里程
一 引言
对于曹雪芹本人的研究有一大困难是明确的直接相关史料太少。
2011年3月朱 新华①报导他发现张大镛的《自怡悦斋书画录》卷十九记有《李谷斋墨山水陈紫澜字合 册》(下文简称《李陈合册》)共十一幅。
其中奇数六幅均为李谷斋(世倬)画,二、四、
六、八幅都是陈紫澜(浩)的书法,第二幅落款为“辛已秋日陈浩”,第八幅除题诗外并
有跋言:
曹君芹溪携来李奉常仿云林画六幅质予并索便书。
秋灯残酒,觉烟云浮动在
①朱新华:《关于曹芹溪的一则史料》,《文汇报》2011年3月30日。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I137尺幅间,因随写数行,他时见谷斋,不知以为何如也。
生香老人再笔。
他说:“假如曹芹溪就是曹雪芹,那么可能是有关曹雪芹的新史料。
”随后,许多研红学
者如沈治钧①、崔川荣②、李歌③、黄一农④、顾斌⑤、宋庆中⑥、董志新⑦等都认为这一 “曹芹溪”就是“曹雪芹”。
黄一农并以陈浩于十月十一日立冬前之“辛已秋日”在北京
写下这四幅题跋⑧。
笔者前曾撰文⑨指出陈浩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已)离汴赴京师参加是年十一月二
十五日皇太后七旬寿诞时作《辛已十月自汴城人都诸生远送至时和驿是日雨雪载途晚
至新店却寄》诗中有“停车天正寒”“风雪缢袍单”“莫以三冬足”等句(全诗见下节)。
知是日有风雪,且陈浩以时令已是初冬,故用“三冬”之典故,勉励学生用功读书。
因此
推论“曹芹溪”应系辛已年秋(阴历七至九月)携画在汴城向陈浩求题。
该文中笔者亦
质疑曹芹溪即曹雪芹的说法。
文出后,有些研红学者如胡铁岩⑩赞同浅见。
但也有表
示异议者,如樊志斌以“画作题词落款的时间未必一定是当日”而认为陈浩实是乾隆二
卜五年(庚辰)题的字,却未提出任何证据,并认定曹芹溪即曹雪芹⑪。
又如黄一农于
其近作《红楼梦外》以十余页篇幅论笔者之非,如不知以四立(立春、立夏……)分四季
等⑫,唯其依据并不能证明辛已秋日陈浩已在北京之说。
现本“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①沈治钧:《读陈浩〈生香书屋诗集〉书后》,《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5辑。
②崔川荣:《“曹君芹溪携来李奉常仿云林画”的时间问题》,《红楼梦研究辑刊》2011年总第3 辑。
③李歌:《有关曹芹溪的新史料及其他》,《红楼研究》2011年第4期。
④黄一农:《试探曹雪芹在乾隆朝书画界的人际网络》,《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013年总 第35期;《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第十章,(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5^136页;
《曹雪芹现存书画考论》,《红楼梦研究辑刊》2015年总第11辑。
⑤顾斌:《贵州图书馆藏〈种芹人曹霑画册〉考释》,《红楼梦研究辑刊》2013年总第7辑。
⑥宋庆中:《“曹君芹溪携来李奉常仿云林画”及〈种芹人曹霑画册〉漫谈》,《曹雪芹研究》2015 年第2期。
⑦董志新:《卖画钱来付酒家—〈李谷斋墨山水、陈紫澜字合册〉陈浩跋文再解读》,《红楼梦 研究辑刊》2015年总第11辑。
⑧黄一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第412-^13页。
⑨刘广定:《陈浩周于礼未与曹雪芹交游之证》,《红搂梦研究辑刊》2016年总第12辑。
⑩胡铁岩:《陈浩所见“曹君芹溪”并非曹雪芹—陈浩与”曹君芹溪”见面时间三说辨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芹溪并非曹雪芹—畸笏叟批语中的芹溪
考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⑪樊志斌:《论〈种芹人曹霑画册〉的真伪及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曹雪芹研究》2016年
第4期。
⑫黄一农:《红楼梦外》,(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91^92、108—120页。
的原则,从陈浩乾隆二十六年进京时间与旅程再讨论《李陈合册》中辛已秋日及一些相 关的问题^
138 |《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1期
陈浩并无日记或年谱传世,但乾隆二十六年(辛已)离汴赴京途中曾赋诗多首,《生 香书屋诗集》卷五有连续十二首①如下:
1. 《辛已十月自汴城人都诸生远送至时和驿是日雨雪载途晚至新店却寄》:
暂别送何远,停车天正寒,泥途归路滑,风雪缢袍单。
莫以三冬足,而忘一篑 难,灯窗如有作,频寄老夫看。
2. 《渡河即目》:
河水秋来溢,金堤失故流,圣恩周葙屋,使节驻芦洲。
闻道杨桥绩,将于十月 收,两崖虽可辨,浅溜已通舟。
3. 《雨中过延津与江明府夜话》:
豫境同遭水,延津逼险门,双龙蟠宝气,百雉带沙痕。
辛苦神明宰,荒寒远近 村,经过谈往事,照雨一灯昏。
4. 《沙门早饭》:
雨止行人乐,登车夜未阐,薄云将吐日,疏f
晃不胜寒。
黄叶村村柳,平沙处处 滩,浊醪安可得,馎饨当朝餐。
5•《过卫辉教授季君母朱太孺人百岁建坊属为寿序喜成一律》:
寿域开天上,星驰过卫滨,喜从千里外,先见百年人。
壸德钟华胄,荣光煥紫 纶,箧中彤管在,我是老词臣a
6.《淇县道中》:
一车便坐卧,不觉道途长,泉响知淇澳,天清见太行。
由来秋汛水,未入武公 乡,亦有河干役,劳民幸小康。
①陈浩:《生香书屋诗集七卷》,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丨年版,第
552—554 页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139
7.《雨中过汤阴访苏生两峰洞东遂留一夕》:
冒雨寻前约,相留暂解装,古风门内见,情话别来长。
晚菊香盈几,霜筠绿过 墙,衔杯殊快意,云月放晴光。
8.《是日纵观所藏书画余往年杂临古帖油本亦皆缀拾装池成十余册矣并书卷尾》:
学古初无得,何须厕墨林,明珠盈合浦,敝帚享千金。
一览云烟过,重题岁月 深,平生嗤纸费,珍重素交心。
9. 《夜渡漳水》:
一川分两戒,隔岸即磁州,月色照寒水,霜华点敝裘。
榜人相见熟,帆影片时 收,后乘遥相待,停车古渡头。
10. 《磁州道中》:
晴暖磁州路,清流夹道长,小春过半月,疏柳未全黄。
车缓沙尤稳,垆红饼正 香,丛台何处问,暮色已苍苍。
11. 《邯郸纪梦》:
每过多仙梦,何由问夙因,身名粗已遂,面目恐非真。
有兴寻山水,无求谢缙 绅,安心惟待老,归作扫花人。
12. 《将至邢台遣人问同年张骏一家消息》:
路入邢台县,寒风酿雪天,亭皋疏落木,墟里淡炊烟。
老友曾归未,音书久缺 然,过门须问讯,剩有卖文钱。
回汴途中又有《新乐道中》与《雪霁后望太行》两首(为节篇幅,不录),可知此行乃经延 津、沙门、卫辉、淇县、汤阴、磁州、邯郸、邢台、新乐等地。
现依据明代黄汴等著《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①,网络版乾
隆四十年《直隶相距程限册》②及黄一农著《红楼梦外》所引清光绪二十一年河南省部
分地图③所志,列出明清时期开封到北京陆路(包括渡河)全程所经部分地点及里程于
表1。
①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h ttp://w w w.g u o x u e m /gjzx/893943drm m/75345/( 2020 - 12 - 20).
③黄一农:《红楼梦外》,第116页。
140 |《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1期
表1开封北京间陆路所经地之里程表
两地间里程(经过城驿数)
起达地名
甲乙丙丁幵封至延津100(2)90(2)
160(3)延津至沙门50(0)40(1)
沙门至卫辉府(汲县)20(0)30(0)
卫辉府至淇县50(0)60(1)50(0)
淇县至汤阴60(0)90(3)60(0)
汤阴至彰德府(安阳)50(0)60(1)70(0)45(1)彰德府至磁州60(1)60(1)70(0)
磁州至邯郸70(2)80(2)70(0)
邯郸至邢台(顺德府)114(3)90(2)115(1)
邢台至真定府(正定)268(6)300(8)280(4)
真定府至新乐90(0)105(3)90(1)
新乐至陉阳驿155(2)180(5)155(2)
陉阳驿至保定府45(0)45(1)45(0)
保定府至北京295(8)(顺天府)310(10)(正阳门)330(?)(京都)
注:甲:北京至河南湖广广西三省水陆,据《天下水陆路程》第16页。
乙:北京由真定府至汴城陆路,据《天下路程图弓丨》第474-475页。
丙:据《直隶相距程限册》第6、49一50页。
丁:据《红楼梦外》第116页。
由表1可知不同来源资料虽有出人,但差异不大。
例如自开封到卫辉府(汲县)(《直隶相距程限册》作汶县)为170里(甲)或160里(乙)(丁),自卫辉府至邯郸为 290里(甲)、350里(乙)或320里(丙)。
由邯郸到北京不同地点为967里(甲)、1030 里(乙)、1〇15里(丙)。
即以全程合计,(甲)为M27里,(乙)为1540里,(丙)(丁)为 1495里或1470里,彼此相差不到十分之一。
再据清初吏科都给事中魏象枢《寒松堂全集》所载:“凭限日期,查照官制,每日以 六十里为定,恐有规避,仍立法绳之。
”①故知每日行60里是正常情況。
由于陈浩另在 《恩光集》中有《乾隆二十六年十月自汴城赴阙恭祝皇太后七十万寿启程恭纪》一诗②,可确定陈浩系十月某日动身。
现由上述陈浩各诗内容推算他当年自开封到邢台的行
①魏象枢:《寒松堂全集》,见《故宫珍本丛刊》第588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陈浩:《恩光集》,见《古籍珍本丛刊》第34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153页。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141
程如下。
表2陈浩辛已年汴城一邢台途中行程表
日别行程依据
第一曰J卞城一►时和泽一►新店诗1
第二日新店(渡河)—延津,与江明府夜话诗2,3
第三日延津—沙门诗4
第四曰沙门(早饭)4卫辉,为朱太孺人百岁写寿序诗4,5
第五、六日卫辉—淇县—汤阴,访苏两峰,观所藏书画诗 6,7,8
第七日汤阴—彰德府—(夜渡彰水)诗9
第八日磁州—邯郸,夜宿诗1〇,11
第九曰邯郸至邢台途中诗12
故知,陈浩十月某日从时和驿至新店(诗1)“因雨雪载途”而次日才渡河(诗2),当晚宿延津“与江明府夜话”(诗3)。
第三日到沙门,次日早餐(诗4)后北行20里或 30里抵卫辉,为朱太孺人百岁写寿序(诗5),四天只走了 160里或170里。
从卫辉经
淇县(诗6 )、再到汤阴估计需两日。
在汤阴停留一夕(诗7、8)后登程,过彰德府,夜渡
漳水人磁州境(诗9)。
过磁州(诗10)后,夜宿邯郸(诗11)。
共需两日。
换言之,陈浩
自开封进京沿途访友、题诗、览书画,缓缓而行,并不赶路(诗10有“车缓沙尤稳”句),约八天始达距开封约五百里的邯郸,离京师还有约千里之遥。
诗10有“小春过半月,疏柳未全黄”句,小春指十月而知在磁州道中未到邯郸前已是十月十五或十六(乾隆辛
已十月只有29天),早已过了立冬(十月十一)。
夜宿邯郸(诗11),次日进入邢台县时
已“寒风酿雪天”(诗12)的冬季。
因此,陈浩绝不可能于“辛已秋日”在北京为李世倬 的画题字。
根据以上之讨论,拟再推敲陈浩自开封动身的日期。
既然第八天在在磁州道中是
十月十五或十六,则第一天应为十月初八或初九。
据《客商一览醒迷》(明人李晋德著,
又名《商贾一览醒迷》)中所载“逐月出行吉日”①,十月为庚午、甲戌、庚子、癸酉各日。
乾隆辛已十月只有庚午(初五),癸酉(初八)和甲戌(初九)三天②。
如果陈浩择“吉 曰”于初八或初九自开封启程,则与“小春过半月”的十月十五或十六在“磁州道中”
①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第334页。
②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42 |《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1期
正合。
三相关问题之讨论
前节已据开封(汴城)至北京里程与陈浩诗中所纪行程确证他“辛已秋日”不在北 京,题李世倬画之事应不在北京而在汴城发生。
现有几个相关的问题须再讨论。
(一)无论陈浩是否以立春、立夏、立秋、立 冬“四立”分四季,前文已证明他不可能在辛已 立冬前到达北京。
但笔者仍拟对“四立”分四 季问题略为讨论。
据《礼记》月令篇,以孟春为 正月,则七、八、九月分为孟秋、仲秋与季秋。
故 一般读书人多依此分四季,例如古文中著名的 王勃《滕王阁序》即云“时序九月,岁属三秋”。
又如丘迟《与陈伯之书》云“暮春三月,江南草
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亦从《月令》以三月为 暮春。
实际上,清代帝王及官府乃依月令行事 (图1)。
例如《钦定大清会典》即规定八旗之棒给如下:
图1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凡关支俸饷俸银禄米岁以春秋二季,支领与部官同兵米以四季,每季镶黄正 黄二旗以孟月,正白正红镶白三旗以仲月,镶红正蓝镶蓝三旗以季月赴仓支领 ……各册送部之限,俸册春季以豫岁之十二月,秋季于六月,均以十五日……由闲 散人升补之京官在春秋孟月晦日前者
①
唯算命看相者排八字、看流年之方式,乃按照二十四节气排算。
譬如依一般人的 说法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然该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为立春,故从术算家 言,他是卒于癸未春初②。
黄一农曾借助计算机数据库自宋至清查到六个依四立分四 季的例子③,可知可能也有少数相信命理术算的人,依四立分四季。
然其中有两个例 子据他说是:
①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见《钦定大清会典》卷九十七,台湾商务印书馆丨986年
版,第34—35页。
② 潘重规:《从曹雪芹的生卒年谈红楼梦的作者》,(台北)《国文天地》1994年第4期
③ 黄一农:《红楼梦外》,第112—丨13页。
大清高宗法尺备蓮至
A
先覺粒元立極
1-M
夂
备武考意神聖此皇帝
t 级表
V
六可四十
六、
氬
f
予
^
夂功^#*«夺务备、«-滿糾**L ff «:研含軍?»1>七«1.改«-1^.鼻爷»0-5:苹功也妹一久»氣杜
«*.,r «.4L ^T 夂子<傳*^*^夂《5•伯«1$&^-上脊1^>* t ^v 邙.;
t t -«:a F 3^2t s ^<K -1S V A>-一 ^f t 董名夏旗砰!笑
4卞tc l s 入f t 清4n *_m -r *v t r *.x -J f -J «f .^y:'f a ^-»f -A
故岭
_____
乾
皆
二十
六^;丰0
^十月内寅热享
4
浓
此.1帝t 來|
卷六方
十
六
j -j —
黄一农:《红楼梦外》,第丨丨3页。
黄一农:《红搂梦外》,第109页。
陈浩:《生香书屋诗集七卷》,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76册,第552页。
胡德平:《说不尽的红楼梦—
曹雪芹在香山》,中华书局2004年版。
黄一农:《红楼梦外》,第丨19页。
黄一农:《红楼梦外》,第119页。
1. 明人孙玺《云山履历》诗画册的第十五帧有“九月十九盖初冬日也,道出贵州
……”句,此应系于嘉靖十年,当年立冬在九月十九日。
亦即,九月已称冬日。
2.
清人祁离藻诗有“初冬天气尚单衣”句,其题下小注记该诗赋于道光二年九月
二十五日(是日立冬)。
亦即,九月已称初冬。
实因两诗皆赋于立冬日,故志以“初冬”而非以九月称冬日。
再者,陈浩十月北上所吟诗《渡河即目》(诗2)有“河水秋来溢”句,《淇县道中》(诗6)亦有“由来秋汛水”句,黄一农认为皆明指当时仍属秋日①。
唯笔者查《大清高 宗纯皇帝实录》知乾隆二十六年河南仅七月有严重水灾,十月并无水患,故陈浩这两句 诗应指当年秋日的大水,不能证明他是遵循以四立之日为四季起点的说法。
(二)陈浩的诗文集中没有曹芹溪携带李世倬画作至汴城求题之记载,黄一农认
为:“诗文集多经删削,其内容既非日志,亦非年谱,不见得会为曹芹溪代索题跋一事赋 诗记事。
”②这话虽是不错,然却可表示陈浩并不重视此事,而未为之留下诗或文作为 纪念。
盖《生香书屋诗集》卷五载辛已十月进京前有两题五首题画诗③:《题钱坤一太 史蓝笔牡丹为秦复堂学使和韵三首》有“秋风秋雨客梁园”句,《题钓月图为家鸿亭》有 “仰观卨秋月”与“霜风动林叶”句,表示都是秋日之作。
但诗文集中却无有关曹芹溪 携李世倬画求题事。
则黄一农由人际网络所推测曹芹溪即曹雪芹,为陈浩老友李世倬 之“世侄”远自北京送両索题却得不到重视,其原因费人猜疑。
若曹芹溪只是一普通民人,与李世倬也没有特殊关系,则《自怡悦斋书画录》所记 《李陈合册》十一幅中陈浩于辛已秋日在开封为其题字而《生香书屋诗集》无诗记载,似尚合理。
但若曹芹溪即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一般的认识,他是正白旗包衣,住在香山正白旗领地④。
则如黄一农根据乾隆年间《钦定大清会典》规定所言:“八旗 人丁不能擅自离开北京或驻防地,他得向所属之旗申请路引。
”⑤至于“闲散人”,则须 申请钤票,并规定:“(引票)均于回日缴销,其逾限不回、回不缴引票及不请假私往或往 非所指之地者并论。
”⑥当然,曹雪芹(曹芹溪?)即使与李世倬没有特殊关系,也可以申 请路引钤票前往开封。
唯北京开封距离约一千五百里,来回耗时甚久,所费盘缠不赀,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143
①
②③④⑤
@
144《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1期
难道走这一趟,只为捎W 求题?故若曹芹溪即是旗人曹雪芹,实有可商榷处。
沈治钧认为《李陈合册》为曹雪芹(即曹 序溪)所有。
因直隶总督方观承与平郡王福彭
嘉谊密切,又与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相识,曹 雪芹借福彭的关系再认识钱维城,又通过钱维 城结识陈浩之子陈本敬。
辛已秋日曾游汴城 而请陈浩题跋,使他易“卖得画钱付酒家”①。
然此一推测只是假设并无证据可以证明,且福 彭早于乾隆十三年逝世。
此外,另有两可疑 处:一是第十一幅钱维城题字在己卯五月而第 二幅陈浩题字反在辛已秋日(图2),为何隔了 两年且次序颠倒?故此画册之组成可商榷。
二是若为该画册“增值”,京师名门显宦甚多皆在黄、沈两位强调之曹雪芹“人际网络” 内,何以生活已有困难的曹雪芹非要花钱费时、千里迢迢去求陈浩题字不可?故此说亦 可商榷。
(三)黄一农认为曹芹溪即曹雪芹,并以李世倬于康熙五十一年出任苏州府太仓州 知州时,应与同在苏州担任织造的李煦颇多公私接触。
又因曹寅与李煦两家乃“至戚 骨肉”,而曹寅在世倬任职太仓前后,刚好病逝扬州,续任江宁织造不久即病逝的曹颗 (1689—17丨5)与只差两岁的李世倬(1687—1770)交往的时间虽不长,然因他们一为汉 姓包衣
,一
为八旗汉军,又皆出身辽东,更间接为姻亲——李世倬绘事所师承的母舅高
其佩,为曹寅友人,其佩的堂弟高其倬( 1676—1738)娶纳兰成德(其外祖阿济格曾是 雪芹高祖曹振彦的家主)之长女,成德孙女配高其倬的第三子高书勋,李世倬且是年羹 尧(初娶成德次女,继娶敦诚堂姑,他与曹寅妹婿傅鼐同为雍正帝的“藩邸旧人”)任用 的私人,而成德同母弟揆叙的长孙女亦配曹雪芹的二表兄福秀,因此李世倬确谊属曹 雪芹的父执辈,人脉网络想必多所重叠②。
故黄一农以曹雪芹(曹芹溪)为李世倬之 “世侄”。
然拙见以为这所谓的“间接姻亲”实在隔得太远!实际上李世倬与李煦,或李世倬
① 沈治钧:《重读〈生香书屋诗集〉札记》,《曹雪芹研究》2018年第1期;《关于〈李陈合册〉及 钱维城》,《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4期。
②
黄一农:《红楼梦外》,第91页。
i !, 4
--------
1i w —
i —
:!,—
第
I -幅 I ^丨»+九伸矩自
米
I
百泉±勝雪卜鄭^|;0»副然|^|太
右1±1
!«!
^|
辛
E f :日
^s /g !l l l — i :
n M M !.
. ■ i l _ :M '.l i I .~~M M M M . n !
I
十
一幅
.
_____伊
If #世
倬爲l —_l l ®i
t »道
甲于
l T ^W I 士來
推重
此
册
.H ^l
風
雅雖
If l^lx '
-r .'!^者
皆當退迹I-席
—已
卯
ij 牛
月
芡一百觀|^識^維,城—5|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145
与曹顒之交往皆无任何证据。
现只知李煦《虚白斋尺牍》中并无致李世倬之信函,二李
之间究竟是否“颇多公私接触”洵属可疑。
按,笔者前曾指出清太宗六世孙晋昌任盛京将军时,虽必然认识清太祖八世孙复
州守尉焕明,两人虽同为皇家宗室,都喜好吟诗,但未见有何私交。
另知焕明的舅父瑛
宝虽与张船山、法梧门、吴兰雪等都是好友,也教焕明作诗,但焕明自云与张船山等并
不相识。
可见“人脉网络重叠”或“交游圈子”等说法不确①。
现再举一例。
裕瑞(丨771—1838)为丰绅殷德(1775—1810)《延禧堂诗钞》作《润圃居士诗序》云:“润圃居士予于乾隆年间已识面,惟以供职不同,复不常见,故未订交。
自嘉庆四年 后,润圃授散秩大臣职,彼此日日相见,五鼓公所对灯兀坐,尝谈诗文以驱睡魔。
偶
或招邀来往,清樽小酌,唱和联吟,两情甚适,渐久而交深矣。
”②可见“识面”并不就等
于“订交”。
裕瑞在乾隆六十年为散秩大臣,乾隆年间已见过丰绅殷德,但到嘉庆四年
丰绅殷德任散秩大臣后,两人才渐订交。
故知人际关系有待实证而非仅凭假设。
曹
雪芹(曹芹溪?)是否有可能以李世倬“世侄”的身份去见陈浩一事亦因无证据而不能
坐实。
四结论
约百年前,胡适宣扬以科学方法治学③,提出“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
心求实证”三阶段的科学方法,讲求“拿证据来”。
他“教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
分证据而后信”④。
1936年给程靖宇(191X? —1997)的信中说:
我对于一切青年的劝告,是有几分证据,才说几分的话。
有一分证据,只可以 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只可以说三分的话。
⑤
同年对罗尔纲(1901—1997)⑥,1946年给刘修业(1910—1993)⑦的信中也都说过“有
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图3)。
1959年还写了一幅字“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
①刘广定:《焕明遂初堂诗与〈红楼梦〉研究》,《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I期。
②裕瑞:《枣窗文稿》下卷,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00册,第31页。
③刘广定:《谈胡适的科学方法》,《科学文化评论》2020年第1期。
④胡适:《胡适文存》第三集,(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版,第171页。
⑤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20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⑥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20册,第297页。
⑦1946年3月7日函,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台北胡适纪念馆编《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68页。
据,还不能说八分话”送给庄尚严(1899—1980)。
①
1943年胡适也用过“勤、谨、和、缓”对王
重民(1903—1975)讲治学方法②。
且于1952
年12月5日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③
建议“要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 东西”,随后在说明“勤、谨、和、缓”的意义时
他特别说:
缓,是很要紧的。
就是叫你不着急,
不要轻易发表,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许多问题,在证据
不充分的时候,绝对不可以下判断。
这是严谨之科学态度,治学时不可忽视^坦 白说,当年胡适自己做《红楼梦》考证时也未
能完全做到,但21世纪的研红学者,至少在“考据”方面应以此为追求之鹄的。
因此,本篇中笔者试凭证据下判断,而质疑无证据之假设。
综上文所述,得结论 如下:
(一) 依据《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直隶相距程限册》以及《生香书屋诗 集》陈浩自吟诗,知他离开汴城之第八日在磁州往邯郸道上已是“小春过半月”,早过了 立冬(十月十一),且距北京尚有千里之遥。
故陈浩绝不可能于“辛已秋日”在北京为 李世倬的画题字。
又据《客商一览醒迷》反推而知陈浩可能于十月初八或初九离汴。
(二) 传统读书人皆知《礼记》月令篇乃按月分季别,依据《清实录》与《钦定大清会 典》知清代帝王与官府皆是按月令行事。
又据《清实录》知乾隆二十六年河南仅七月有 严重水灾,十月并无水患,故陈浩十月诗句中之“秋汛”等乃指该年秋日的大水。
因此, 陈浩是极不可能以“四立”分四季的。
(三) 因陈浩诗集中辛已秋日有两首题画诗,但无曹芹溪携带李世倬画作至汴城求 题之诗,应可表示陈浩对此事并不重视。
故以曹芹溪即曹雪芹,为李世倬之“世侄”,受
146 |《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1期
① 庄灵:《翰墨知交情—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台北)《联合报》联合副刊2019年8月2 曰〇
②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台北胡适纪念馆编:《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第81— 84页。
③ 胡适:《胡适演讲集》(一),(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4一27页。
A
M s
图3
胡适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