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题及答案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阅读题及答案10
1.老舍《邻居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

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

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

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

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

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

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

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

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

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

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

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

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

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

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

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

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

他知道这是谁作的。

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

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

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

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

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

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

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

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

“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

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在因果上不关联,但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人物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B. 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C. 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嫉妒心强而又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D. 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8. 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

(6分)
9. 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结尾耐人寻味。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

(6分)
答案:
(三)(12分)
7.(3分)B
8.(6分)
幼稚,天真。

在“葡萄事件”中,杨先生“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的,自然会自动的过来道歉”。

懦弱,谨慎。

太太受气后,杨先生还决定“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

善良,有教养。

与明先生家发生“葡萄事件”后,收到寄给明先生的信件,觉得“扣下这封信”“不是好人应做的事”,告诉仆人送到邻家去。

用精神胜利安慰自己(精神胜利法)。

杨先生把两封信发出去,目的是让杨先生看看读书人“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甚至“满心痛快”地想到“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6分。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

)
9.(6分)
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困境。

文明沟通,难以解决,“野蛮”的方式,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收到了讽刺的效果。

揭露人性中的弱点。

如明先生的狭隘、嫉妒、骄纵,杨先生的忍让、迂腐等,并进行了善意的嘲讽。

写出新旧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

新旧市民之间的摩擦,实质上是民族文化自我反省年代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分。

答出一点得2分。


2.迟子建《逝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

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

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

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

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

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
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

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

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

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

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

”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

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

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

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

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

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

”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

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

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

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

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

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

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

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B. 胡会告诉吉喜:“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这是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却在于吉喜保守落后。

C. 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D. 作者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它会发出呜咽之声,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13. 请简要分析吉喜这一人物形象。

(6分)
14. 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6分)
答案:
12. (3分)B (“根源却在于吉喜保守落后”错。

)
13. (6分) 勤劳能干:能捕鱼,会接生,“什么都会”;孤单悲苦:至古稀之年仍孤身一人;乐观坚韧:面对不公,她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善良:愿意为村里的女人们接生,哪怕耽误祈福。

(每点2分,三点即可)
14. (6分) 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细节描写,富有画面感,具有感染力;表现了吉喜的疲惫与感动,吉喜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回报;升华主旨,体现作者对人性的礼赞。

(每点2分,三点即可)
3.《想北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想北平(节选)
老舍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
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6. 下列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诗似的美丽蕴含着诗意。

B. 不急的慌。

可是到底可爱呀,哼哼,口语化表达及亲切平易又富有文采。

C. 差点儿事儿,处处有空儿等典型京味儿的语言传递出安闲。

自在的北平气质。

D. 老舍的语言饱含温情。

结尾真想念北平洋一句,更直接倾诉了对北平的深挚情感。

17.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清、静、悲凉”的北平秋天。

与之相比,老舍笔下的北平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老舍怎样的情感、个性与审美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6. A 17. 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怀念、眷恋、赞美之情。

4.《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我与地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④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
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⑤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7. 第①段中说“……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下列选项中对“母亲面对的难题”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 疼爱儿子,理解儿子内心的苦闷而又不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

B. 渴望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但又知道有些事不宜问而不敢问。

C. 担心儿子出事,便给儿子出主意;儿子不听,她就非常苦恼。

D. 希望儿子活下去并找到幸福的人生路,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E. 想要为儿子承担痛苦和不幸,而又知道儿子是不会同意的。

8. 第③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一句中,“这样”一词指代了哪些内容?请分条作答。

【答案】
7. CE
8. 示例)①她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

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

③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她情愿自己去死。

④她盼望着自己的儿子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⑤通往幸福的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⑥儿子太年轻,只沉浸在自己不幸中,不能理解母亲的痛苦与忧虑。

5.
张诗青《为你唱首歌》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为你唱首歌
张诗青
娘走的那天,雪大如席。

村外,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刷得白茫茫,没有一个人。

除了娘和我。

娘的胳膊上挽个包袱,塞着几件旧衣服,一边哭一边走。

我跟在后边,也一边哭一边走。

不知走了多久,娘停下来,摸着我的头说:“娃,好好念书,长大后有点儿出息。

别像你爹,除了喝酒,就会打女人。


话没说完,泪水就淹没了我的腮帮子。

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

没一会儿,娘的背影,也刷得白茫茫,模糊不清了。

娘走后,家里只剩下爹和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