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桃花心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育人的道理。

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阅读《桃花心木》的重点句段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
1.齐读课题
2.词语认读
3.《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4.学生汇报。

二、激趣导课: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片树叶可以呈现大地的生机,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让我们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下面就让我们继续走近《桃花心木》,朗读感悟种树人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三、品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主旨。

1.课件示:我会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学生带着问题读文。

3.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

4.课件示: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5.自由读读这段话,并且边读边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6.指明读这段话,并且简单精炼的话说一说主要写了什么。

7.课文的哪部分还让我们知道作者对种树人的作法感到奇怪?
8.学生汇报,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含义。

导语:种树人种树的方法真的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9.学生汇报,导入12、13自然段。

10.课件示:
默读12、13自然段,画一画意义深刻或对你有启发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简单地写一写你的感受。

11.学生自学种树人的话。

12.学生交流汇报。

1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部分交流。

(1)交流12自然段:
①树木为什么要学会自己在土地例找水源?
②树木为什么要拼命扎根?
③课件示:桃花心木和桃花心木苗的图片。

④教师引导: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作为林区人,我们联系实际猜一猜,桃花心木苗长成桃花心木可能需要多少年?
⑤现在,我们九假定为10年,那就是3650天,40各春夏秋冬,我们联系实际想一想,桃花心木苗会遇到哪些不确定的自然因素?
⑥联系实际,结合种树人的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教师板书:自找水源拼命扎根
(3)指导朗读12自然段
(4)交流13自然段
(5)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依赖”和“语重心长”的含义
(6)指导朗读13自然段
过渡语:课文学到这,我们发现,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写桃花心木和种树人,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树吗?他更是为了写人,写作者通过种树悟出的人生哲理。

教师板书:树人
(7)课件示14自然段
(8)总结12、1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课件演示。

(9)学生自学课文。

(10)学生汇报
(1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A.“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B.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想到哪些“不确定”?
C.课件示:联系生活实际或你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为什么说在艰苦生活环境生存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D.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E.教师板书:生活考验独立自主
(12)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14.种树人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种树的目的达到了吗?课件示16
自然段,学生齐读。

15.为什么种树人不去了,桃花心木反而簿枯萎了呢?
1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借喻
四、教师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课件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曲。

六、总结:
正如歌曲所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你们的成长道路会像小树那样遇见许多的困难、挫折和失败,老师希望你们能够迎难而上,作个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七、课件示作业:1.抄写有启示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借树自找水源拼命扎根
喻人生活考验独立自主
九、教后反思:
研究教材后,教师发现种树人的话和作者从种树人的话语悟出的人生哲理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此,教师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自学课文,朗读感悟课文。

并且,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本文时,教师感觉种树人所说的“不确定”学生理解得不透彻,因此,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桃花心木和桃花心木苗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界中的不确定,既抓住了重难点,又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由于孩子们经历的少,因此,对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仅仅停在表面,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文中的哲理,真正受到教育,于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或你的所见所闻说说为什么在艰苦环境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完成了本单元的训练点,较好的达到了学习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