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案例借鉴
(1)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 万。

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 年,历经16 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 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

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 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

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 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图5-9 :苏州工业园空间布局图
○4发展历程
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 年建园,其发展步骤是从工业发展——高端、规模工业集聚——商业、住宅配套——文化设施综合完善。

从建园至今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
1994年—1997 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人口构成以农村人口迁移和普通制造业工人为主。

1998年—2003 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出现城市人口的迁移,并产生了较高端的技术工人。

2003 年—至今,发展成熟期: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聚居之地。

表5-1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
(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张江高科技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有多条地铁线路直达,且与外环路相接,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

该园区成立于1992年,规划面积25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2 万,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

截至2008 年底,张江高科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421.4 亿元,经营总收入839.7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98.3 亿元,吸引投资总额13.25 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52 亿美元;注册企业数为1540 家,从业人员达到12.56万。

○1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产业发展战略: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等级;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开发模式:公司建设——政府回租——授权经营
○2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及产业业态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链”带动园区产业发展,通过设计和制造整合产业链发展,形成“设计+代工”的产业整合发展模式。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

其中,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目前张江已经成为国内最集中、技术水平最高、产业能级最优的集成电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产业基地。

园区内已经形成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业为龙头的“设计+代工”的产业模式,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制造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园区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探索形成“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 的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服务能力最强、新药创制潜力最大的生物医药基地之一。

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生物医药集群,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创意产业园区,包括低层多样化园区、特色化低层办公楼;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图5-10 :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图
张江高科技园区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布局。

形成了多个产业基地,包括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浦东软件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科研教育区,以及居住区和扩展地区等功能区。

1.1.2 案例启示
综合这两个案例,本规划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链、人才结构、园区布局六大方面总结出案例对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的六大启示:
(1)发展阶段:园区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工业发展主导到综合新城的过程
通过对园区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园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先进园区的发展基本都经历了从‘纯工业工业+配套综合新城'的过程:发展
之初以纯粹工业主导,随着工业的发展,相应的配套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拓展,人口不断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发展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生产生活结合的综合新城逐渐形成。

同时,园区发展还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

2003 年起,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从开始的缓慢变化转变为急速上升。

可以说,10 年是一个工业区发生质的蜕变的重要节点。

杭州湾新区发展至今,已经接近10 年,这将是园区发展与蜕变的重要的节点。

杭州湾新区已经到了思考转型寻求质变的重要阶段。

图5-11:苏州工业园与杭州湾新区的比较,10 年的拐点
2
)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是先进园区的重要特点
比较先进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发现,较为成熟的园区的产业结构都相对均衡,即二三产比重较协调,三产为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且有较大比重的三产业从业人员。

张江科技园的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0.1:58.6:41.3,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比重为0.5:67:32.5。

三产比重均超过30%,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杭州湾新区产业结构比重为1.6:92.1:6.3,产业结构过于偏工业化,二产比重过于突出,超过90%,产业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

从就业人员构成比中,苏州工业园区三产就业人员占20%,张江高科技园三产就业人员占70%,而杭州湾新区仅占6.5%。

比重远远低于二产就业人员。

从杭州湾新区自身产业构成而言,化纤制造、机械制造、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造构成区域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端研究型制造业较为缺乏。

同时,杭州湾新区产业构成中化纤染整等企业比重过高,影响新区品质进一步提升。

自2006 年起,化纤企业一直占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杭州湾新区工业门类产值之首。

然而,化纤产业较高的污染性、较高的资源消耗力直接制约杭州湾产业等级的提升。

化纤产业的污染也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杭州湾
新区打造国际化的新城有较大的落差。

金属制品业
4.95%
2.47%
塑料制品业 2.82%
塑料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96%
3.67%
3.87%
3.9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27%
4.29%
4.94%
7.4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50%
化学纤维制造业
22.23%
24.64%
0.
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
图5-13 :杭州湾新区现状产业构成
3)产业效率:高产出、集约化是先进园区发展的共同特征
与苏州工业园较为相似,杭州湾新区规划面积为242 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为
35 平方公里。

但发展效率来看,杭州湾新区远远落后于苏州工业园区与张江科技园区。

图5-14:三大产业区规划面积(上)、生产效率(中)、人均GDP (下)比较
注:其中苏州工业园是2007数据,张江是2008年数据,杭州湾新区为2009 数据。

地均产出效率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地均GDP 为14 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1.65亿元/平方公里;地均工业产值方面,苏州工业园为33 亿元/ 平方公里,张江科技园为21 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9.46 亿元/平方公里,不足苏州工业园区的三
分之一和张江科技园的一半。

人均生产效率方面,2009年杭州湾新区人均GDP为5.5 万元,苏州工业园区为15.5 万元,是杭州湾的三倍。

地均产值低、人均产值不足是杭州湾新区现状的主要特点。

(4)产业链:形成强而有带动力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产业发展的特点
以少量强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并形成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色。

最终形成为主导产业为带动,周边产业协调发展的集群化、规模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主为导,集成电路微电子生产软件开发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又如,张江科技园区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 一体的四类产业链发展模式:技工贸一体化模式、技工贸分离模式、“研发+技术转让”模式以及研发服务外包模式。

而杭州湾新区的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与集中区,但总体来说,目前还处理各自独立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联系性与协作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确定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并依托主导产业规划横向、纵向相联系的产业体系是当务之急。

(5)人才结构: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结构是保证新区领先的必要支撑
苏州工业园区从业人员总量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11%,专科以上学历占60%;张江高科技园就业人员为,其中硕士上以占16%,专科以上占68%。

两个园区均有超过70%的就业人为专科以上学历,且硕士以上的高端人才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比而言,杭州湾新区总就业人员为8 万人,硕士以上学历仅占0.2%,专科以上占37.9%。

60%以上的人在专科以下学历。

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来看,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到7%。

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先进园区差别明显。

杭州湾新区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等级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差距明显,影响区域创新、设计功能的发挥。

硕士以上专科以上学历其它
图5-15 :三大产业区从业人员构成比较企业引进就要留得住人才,而稳定的居住条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筑巢” 才能“引凤”!没有合适的居住、服务配套,以及足够的人才安居计划,杭州湾新区将无法构成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吸引力;而没有足够多高素质的人才,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将会是一纸空谈!新区现有服务业主要以基础社会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小,等级较低,无法满足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与其国际化新区定位相之甚远。

6)园区布局:围绕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点
如下图所示,张江高科技园空间布局围绕有活力的、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区,形成环绕式布局,外围是由主导产业园区构成的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中心也为居住与公务服务区,周边布局主要产业区,并在不同的产业园区中形成一定的服务配套,构成次级组团。

图5-16 :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
图5-17 :苏州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相比之下,杭州湾新区目前空间布局则主要围绕化工产业园布局,不尽合理,未来发展应当考虑化工企业的搬迁。

空间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