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感悟与思考
2005年1月,一部长达58集的历史剧《汉武大帝》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在全国上下引起巨大反响。

长达54年的铁碗统治,铸就了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的独特性格和高大形象,他奠定了中华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将汉王朝推向了封建社会的第一座高峰。

思考与判断:西汉建立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另外六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王侯子弟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西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后期,后周世宗的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知识运用】
1.汉武帝实行中朝、外朝制度的直接原因及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汉武帝将汉朝中央政府分为“中朝”、“外朝”,以此把执掌朝政的实权,由原来外朝的宰相转移给中朝的尚书,根本目的自然是剥夺相权,强化皇权,但其直接的考虑是:(1)中朝的朝官地位很低,起而用之,可以减少皇帝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

(2)中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他们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一般不致
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

(3)中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能,皇帝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西汉中朝外朝的划分,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个重大变化。

它不仅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所必然呈现出的趋向。

这个历史的趋向就是:皇帝必然实行专制独裁,而实行专制的方法无非以近臣、在朝官排抑外朝大臣,以中朝侵夺外朝实权,中朝官权势渐重而有震主之危时,皇帝再引用新的心腹近臣,以主中朝,抑夺权臣。

如此循环往复,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B.尚书被中书取代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的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措施的理解。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是在汉武帝时期采取的。

[答案]A
2.唐朝中期以后我国社会形势是怎样的?它对后来的社会形势和南北方的政治经济各有什么影响?
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末年,藩镇势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在北方,由于安史之乱的发生和平叛后唐朝政府大量封赏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在南方,局势相对稳定。

一些政权保境安民,劝课农桑,所辖区域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例2]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分别从原因、影响、启示等方面对中国
古代多次出现的分裂现象进行了分析,其表述都是正确的。

[答案]D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和影响
宋太祖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造成“外重内轻”的局势,把加强中央集权,作为防止割据势力,巩固宋朝政权的根本政策。

他采纳赵普的建议,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政府构成的严重威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有宋一代,虽然忧患不已,山河破碎,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再没有发生汉代“七国之乱”、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乱,君弱臣强的局面再也不见了。

但事物往往走向它的反面。

尽管宋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是势在必行,也曾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矫枉过正,过分集权中央,使地方无权无力,又带来许多严重的弊端和负面影响。

(1)权力过分集中。

全国只有一个皇帝有权,其他人人无权,遇事则人人皆可不负责,政治上因循苟且,萎靡不振。

(2)官僚机构臃肿,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增加了许多机构,结果必然造成衙门多而效率低,空头机关多而办事机关少,官员干拿薪而不干事,朝政废弛。

(3)军制紊乱,战斗力衰退。

为了集中军权,将统兵权和调兵权严格分开,都抓在皇帝手里,结果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遇有战事,临时凑合,岂有不打败仗之理。

(4)财政危机严重。

由于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巨额兵饷和薪俸,造成了北宋一代财政上无法承受的负荷。

总之,北宋一代,军权过分集中,地方贫弱。

首都一失,全国瓦解;财权过分集中,财富集于上,统治集团迅速腐化,各方费用捉襟见肘,国库空虚,危机四伏。

[例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解析]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选项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影响。

而分封制自汉朝以后就基本上没有实施过。

[答案]C
拓广与探究
[例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
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请回答:(1)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柳宗元评论的原因和结论是否正确?
(3)结合史实并从制度的继承性方面说说你的认识。

[解析]本段材料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入手,对比分析了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种地方制度的利弊,结合课本史实,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西汉地方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这是与秦制的主要差别。

(2)柳宗元评论的原因和结论基本正确。

(3)秦朝确定的专制主义重要集权制度是新生事物,在汉初出现反复现象是正常的。

汉初刘邦分封同姓王,是从确保刘家天下考虑的。

秦汉确定的封建制继承了三代以来奴隶制天下为家的传统。

汉初封国制削弱了中央集权,地方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础。

此后历代主要封建王朝基本上吸取汉初的教训,没有再实行封国制,“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的结论是正确的。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含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2: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

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

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中国通史纲要》
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解析]材料1主要讲述了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导致官僚机构臃肿的现象。

材料2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危害。

结合课本内容,不难得答案。

[答案](1)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吏过多,开支巨大。

(2)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增设地方官吏,科举录用名额增多。

其结果:财政困难,效率低下,赋税增加,统治危机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