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交集:贵州摆贝苗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现实的交集:贵州摆贝苗寨
摆贝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兴华乡,是一个青山环绕、古树苍翠的苗族山寨。
全寨共有372户,近两千人。
耕地面积915亩,其中有近一半儿的是山地。
粮食不能自给自足,40%的粮食要到市场上去购买。
苗族是一个群体认同感很强的民族,历史上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是连在一起的,30年代的一场大火几乎烧光了整个寨子。
可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房屋依然是紧挨着的。
在摆贝,不管你是谁家邀请去的,都是全摆贝的客人。
曲折绵长的迁徙历史,悲歌慷慨的民族战歌,成就了摆贝人坚忍执著的血性人格。
清新淡远的自然风光,神秘古老的文化传承,孕育了摆贝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
轻快活泼的古瓢舞,华美炫目的百鸟衣,荡气回肠的芦笙曲,朱元璋时的古奇石,动静皆宜,物我同一。
织布声声里,历史如影随形;书声朗朗中,生活光明纯净。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无间。
历史的残酷与凄美,生存的艰难与诗意,是如此和谐地浸渍在摆贝人的血脉中。
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义,敬畏神灵。
听都柳江潮涨潮落,看月亮山物换星移,沧桑阅尽,情怀依然。
梦回前朝边塞远,半醉半醒摆贝间。
根据记载,摆贝的苗族人都是从外地迁入的。
汉代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南下进入广西,其中的一部分沿都柳江进入榕江,分布于全县各地。
明代时,广西大苗
山苗族继续沿都柳江北迁,居住在月亮山一带。
到了明代中叶,杨姓、龙姓、潘姓等才分别从江西朱市巷与湖南迁入本地。
杨姓和潘姓是寨子里的大姓。
杨姓的祖先杨老老更因其英勇善战被尊为苗王。
如今寨子里的苗王是杨写巴,寨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寨老。
70多岁的杨写巴从18岁起就开始在摆贝当干部,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凭借着公平、仁义的处事原则和正直、刚毅的人格魅力成为寨子里的无尚权威。
摆贝是一个与自然为伍,与神灵为伴的村寨。
摆贝人崇拜自然,信奉神灵。
在摆贝,家家户户都爱在门口挂牛角,那是祭祖用过的,据说可以保佑平安;门前挂着的狼鸡草,是用来驱鬼避邪的;有的人家在门板上刻着走兽,瓦顶上雕着莲花和石鸟,这绝不仅仅是装饰,它体现了摆贝人对远古文化的遥远记忆和诗意想象。
寨子里还有一块神秘石碑,上面镌刻着"朱"字、女阴、太阳等符号,传说这是朱元璋时的遗物。
摆贝人的主食是米饭,平常吃的菜通常是白菜蘸辣椒水,生活是很清苦的。
在摆贝,牛是家庭的主要财产,猪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从炖肉锅旁边热气腾腾的猪食盆就能看出,猪在摆贝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寨子的清晨总是繁忙的,大人们要劈柴、生火、做饭,小孩子干的活也不少。
他们每天早晨都要挑水。
其实,摆贝村早就通了自来水,但从总管道引到自己家里还需要将近100块钱的费用,有些人家拿不起,至今还靠挑水吃。
这个时候,寨子里的马帮队也要
出发了。
在摆贝的后山上有一个锑矿,马帮负责运输矿石。
原先运一斤矿石到乡政府所在的矿石收购站,可以赚1块钱,他们一天可以拉300多斤。
在锑矿最红火的那几年里,有的人家赚了几万块钱,他们已经搬出了摆贝。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活越来越少,干的人却越来越多,现在一斤能赚到2毛钱就算很不错了。
清脆的马蹄声渐渐远去,无奈的背影里饱含了太多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