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24.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 “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
……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25.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
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8.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
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
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B.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29.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
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 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C.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 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30.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31. 1957—1978 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
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 B.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
C.两种经济形态共存和竞争 D.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系
32.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
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
该规定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33.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34. 1929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建成投产,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1932
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
这表明当时
A.苏联严重依赖美国资本技术
B.苏联适时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
C.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D.美苏逐渐抛开意识形态分歧
35.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的海峡条款,与二战后美国
提出的过境船舶和飞机享有国际海峡无害自由通过权相一致。
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美国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
B.美国对国际和平的维护
C.两极格局之下弱势苏联的妥协
D.全球化时代的利益共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
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
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
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
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45.【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
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
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
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
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9分)
46.【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战后,德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美国与国联分离的现象,重入世界强国。
英法选择了妥协退让来满足对和平的愿望。
1935年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进入莱因兰地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鲸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威逼波兰,凡尔赛体系的和平之梦从建立到破灭只有20年。
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拟定了《大西洋宪章》,拉开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
经过三年的酝酿磋商,新体系创建者们拟定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共有36国提出了1200件修正案。
“鉴于旷日持久的战争苦难使人们几乎普遍渴望建立一个国与国关系的新基础”,创建者们确定了“轻重缓急次序,即在战时重点创建联合国,战后再处置战败国”。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使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规模的大战,甚至其崩溃也是通过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实现的,这无疑是给体系创建者们最好的“奖赏”。
——摘编自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赛体系“和平之梦”破灭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7分)
47.【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
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
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奋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
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与盲人卖花女的“悲与喜”“笑与泪”。
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
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
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
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
去的权力即将归还于人民。
”《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高峰。
——摘编自盛祥瑞《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6分)
石嘴山三中2018届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答案
24-25 AC 26---30 ADADC 31----35 BBCBD
41.(25分)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6分)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6分)(任答三点得6分)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
(三点6分,四点7分)
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6分)
42.(12分)
说明:1.只有论点不得分,有论述无论题扣2分;
2.学生所选取的论题及论证援引的史实需与表格中信息密切相关;
3.除以下三论题外,有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围绕论题论证即可得分,但教师评判需要以评分标准为严格依据。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准确,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事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事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
答案示例
论题1: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均需改善自身外交和经济状况。
阐述:中国:外交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孤立、封锁的对华政策; 20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我国急需改善外交环境以满足国内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
经济方面,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的破坏,加上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我国经济发展缓慢,急待调整经济政策与体制。
美国:外交方面,由于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迫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改善外交处境。
1969年“尼克松主义”发表。
经济方面,20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滞涨”,美国总统采取措施效果有限,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论题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20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但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随着中国“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美建交并开展广泛的合作。
论题3: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阐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军民坚持抗战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和伤亡,美国积极援华抗战;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并签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从中国攫取大量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敌视和包围,以服从于美苏争霸格局的需要。
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面临经济危机,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及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为扭转困境积极改善与中国关系。
45.(15分)
(1)特点:兼治黄河、运河;分段管理;机构逐步完善。
(6分)
(2)原因:黄河改道:急剧动荡的政治局势;清政府财政危机;新兴运输方式的兴起;商品市场的扩大。
(任答4点得9分)
46.(15分)
(1)大国矛盾;德国重新崛起;经济大危机,德国法西斯上台;德国的对外扩张;英法绥靖政策(或妥协退让)。
(答出4点得8分)
(2)战争产物;大国主导;广泛性(或普遍性);主次分明(或轻重缓急);渐进性、和平性。
(答出3点得7分)
47.(15分)
(1)背景:①柯立芝繁荣期间,美国社会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个人奋斗就能取得成功②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生活水平大幅下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不公平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专制独裁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威胁(任答三点得9分)
(2)原因:①科技进步推动电影工业的发展②卓别林的作品体现出对人性美好品质的歌颂和对社会弊病的思考③卓别林的卓越努力。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