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章教案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下⾯是店铺为您带来的⼈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章教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章教案:第⼀节⼤洲和⼤洋
⼀、背景与意义分析
(⼀)地球?⽔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2、结合课本,⾃主学习
观察地球仪,⽐较地球表⾯是陆地⾯积⼤?还是海洋⾯积⼤?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积⽐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乎是⼀⽚海洋,南极地区却是⼀块陆地。
(⼆)七⼤洲和四⼤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结合地图,⾃学课本上“⼤洲、⼤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板上列表,学⽣补充概念。
概念
⼤洲⼤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陆⾯积⼴⼤的陆地
岛屿⾯积较⼩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道
3、东、西半球图”,了解⼤洲、⼤洋的名称。
(1)、哪⼏个⼤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个⼤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洋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道横穿哪⼏个洲的⼤陆?哪⼏个洲的全部或⼤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个洲的全部或⼤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洋的名称与位置,并⽐较它们⾯积的⼤⼩。
⼤洲、⼤洋海陆分布图
4、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
掌握下⾯⼏条洲际分界线。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球?
(⼆)、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洲和四⼤洋
1、⼤洲、⼤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七⼤洲和四⼤洋的名称及分布
3、⼤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第⼆节海陆的变迁
⼀、学习和导学⽬标
知道地球表⾯的海陆变迁和⼤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系及⽕⼭、地震带的分布。
运⽤地图说明⼤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系及⽕⼭、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学程与导程活动
(⼀)、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阅读教材⾃主学习
1、“沧海桑⽥”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此成语⽐喻世事变化很⼤。
2、学⽣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章教案:第⼆节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海陆的分布
1. 地壳的变动
2. 海⾯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 ” 海陆变迁
3. ⼈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偶然的发现伟⼤的假说
1、⼤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板块与⼭系及⽕⼭、地震带的分布
第三章天⽓与⽓候
第⼀节多变的天⽓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的概念以及对⼈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预报中常⽤的天⽓符号; ⽅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对⼈们⽣活、⽣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的天⽓符号在天⽓预报中的应⽤。
[教学重点]:识别天⽓预报中常⽤天⽓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图及其应⽤
[教学过程]:
⼀.图⽚引⼊:
⼆.新课讲授
(⼀).天⽓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
①天⽓的概念
②出⽰⼀组天⽓图⽚,说出表⽰的天⽓状况,还有哪些天⽓?
③举⼀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天⽓?
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丽
天⽓与⼈类
(⼆)天⽓预报
什么是天⽓预报?播放⼀段天⽓预报的⽚段,观察天⽓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字出⽰).
②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
有风尾的⼀头指⽰⽅向,风从那⾥来,风尾所在⼀头在平⾯上的位置就是风向
第⼆节⽓温和⽓温的分布
教学⽬标
l.从学⽣的实际⽣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温与⼈类⽣产和⽣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温资料,绘制⽓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温的变化规律。
能⼒⽬标:培养学⽣读图,⽤图及简单的绘图能⼒。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温变化曲线图及⽓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天起状况
阴晴状况风⼒⼤⼩最⾼⽓温最低⽓温
时间
第⼀天
第⼆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引⼊新课:
教学新课:
⼀、⽓温与⽣活
⼆、⽓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些什么信息,然后⼜能间接地得出⼀些什么信息呢?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温,横坐标都是表⽰时间。
2.⼀天中,最⾼⽓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温出现在⽇出前后,⼤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年中,最⾼⽓温出现在7⽉,约为24℃,最低⽓温出现在1⽉,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天中的最⾼⽓温与最低⽓温之差就是⽇较差,约为
6.5℃;⼀年中,⽉平均⽓温的最⾼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教师⼩结:由此可见,这种⽤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个地⽅的⽓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温在⼀天或⼀年中的变化规律。
第⼆课时
复习旧课,引⼊新课:
l⽉(℃) 4 ⽉(℃)7⽉(℃)10⽉(℃)
北京4.310.222.710.4
伦敦3.05.017.010.0
教学新课:
三、⽓温的分布
世界的⽓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线有什么不同?
2.同⼀条等温线上,各点⽓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温中⼼还是低温中⼼?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温分布?
3.在炎热的⾚道附近的⾼⼭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使得⽓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章教案:第三节降⽔和降⽔的分布
⼀、背景与意义分析
⼆、学习与导学⽬标
1、降⽔与⽣活的关系,降⽔的季节变化规律,降⽔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
2、利⽤⾬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量,运⽤图表资料,说出降⽔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降⽔资料绘制降⽔量柱状图。
利⽤率达100%
3、通过共同探讨,⼩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对⼈类⽣活和⽣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的各种类型,某地特⼤暴⾬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活中经常发⽣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 阅读图表,⾃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多媒体课件,让学⽣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量的⽉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量分布的规律。
(三) 绘制图表,提⾼能⼒
笔记与板书提纲
(⼀) 降⽔与⽣活
1、什么是降⽔
2、降⽔量的测定
(⼆) 降⽔的季节变化
(三) 降⽔的分布
1、影响降⽔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道向两极,年降⽔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陆东岸与⼤陆两岸的年降⽔量有什么差别。
3、世界降⽔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
4、本地区的降⽔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产有何影响?
第三节世界的⽓候
学习与导学⽬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候”的概念并能区别“⽓候”和“天⽓”,世界上主要⽓候类型的分布,影响⽓候的主要因素及⽓候对⽣产和⽣活的影响。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候的数据,运⽤图⽚、地图、填表、观察、⽐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法获取知识。
利⽤率达100%。
3、智能提⾼与训导:通过观察图⽚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师合作、学⽣合作,能举例说明⽓候对⼈类⽣产和⽣活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幅不同⽓候的景观图⽚
1、学⽣:看世界⽓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较各地的⽓温和降⽔有什么特点?
3、学⽣: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4、学⽣: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录像:观看资料:⑴⽓温、降⽔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较各地⽓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师:最后归纳,⽓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
1、学⽣:从举例、⾃⾝体验出发,⽓候对不同地⽅⼈们的⽣活、⽣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笔记与板书提纲:
1、⽓候的地区差异
2、世界⽓候的分布
3、影响⽓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等
4、⽓候对⼈类活动的影响
⑴⽣产活动 ⑵⽣活
1.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
学⽣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的观点。
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 教学过程中注意⽣⽣互动、师⽣互动,培养学⽣独⽴性和⾃主性,尊重学⽣⼈格,关注个体差异,满⾜不同学⽣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式的⼤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各种能⼒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