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计算公式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导电线芯
一、导电线芯及裸导体制品
1.圆单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
(1)单一材料的圆单线:
截面 F=0.25π*d
1
2(mm2)
重量 W1=F*r=0.25π*d
1
2*r (kg/km)
W 1铜=6.982 d
1
2 (kg/km) W
1
铝=2.121 d
1
2 (kg/km) W
1
钢=6.126 d
1
2 (kg/km)
F—圆单线截面积 mm2 W1 --导线重量 kg/km d1—圆单线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2)双金属线:
1)重量系数法:
W
2=W
1
*K W
2
锡=W
1
铜*K=6.982d
1
2 *K
2)综合比重法:
W
2=0.25π*d
1
2*r
2
*(r-r
1
)/(r
2
-r
1
)
W2—镀层材料重量 kg/km K --镀层的重量系数见表1
d2—镀层单线的直径 mm r –有镀层材料的比重 g/cm3
r1—内层材料的比重 g/cm3 r2—镀层材料的比重 g/cm3
表1.
<DIV align=center>
1)裸扁线的截面和重量计算
(1)截面 F=a*b - f=a*b-[(2R)2-πR2] = a*b - 0.358 R2 (mm2)
(2)周长 C=2(a+b) - L=2(a+b)-(8R-2πR) =2(a+b) - 1.72R (mm)
(3)重量 W1=F*r (kg/km)
a—扁线厚度 mm b—扁线宽度 mm
R—扁线的圆角半径 mm r—方角一圆角截面的差数 mm2
L—方欠与圆角周长的差数 mm F—扁线截面积 mm2
C—扁线的周长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2)双沟形电车线截面和重量计算
双沟形是车线截面可用作图法分块计算,然后相加而得,或使用求积仪测得。
但在计算重量时可用标称截面计算。
(1) 铜电车线
W=F*8.89 (kg/km) F —标称截面 mm 2
(2) 铝合金电车线
W=F*r (kg/km) r —铝合金比重 g/cm 3
(3) 钢铝电车线
W=W 铜+W 铝=F 钢*r 钢+F 铝*r 铝 (kg/km)
(参照电线电缆手册 第二册709页 表12—5) 3)高压电缆用型线芯重量计算 (1) 空心绞合线芯直径D
D=D 0+2(t z+t 弓) (mm) (2) 重量
W=(F Z n Z +F 弓n 弓)*r*K (kg/km)
tz 、t 弓—Z 形及弓形线厚度 mm D 0 —油道直径 mm
F Z 、F 弓—Z 形及弓形线厚度 mm n Z 、n 弓—Z 形及弓形线根数
r —所用材料比重 g/cm 3
K —线芯绞入系数
一、 绞线
1. 绞合线芯的结构计算 1)线芯按正规绞合时总根数
表2
2)线芯绞合外径计算 (1)按正规绞合时,中心为1—6根,线芯外径比M 的计算按表3绞合线芯外径比M 可查表4计算
表3
(2)非正规绞合时,线芯外径比M 的计算:
M=D/d=d[1+1/sin(1800/Z)]/d=1+1/sin(1800/Z) (3)线芯外径: D=M*d
Z —外层根数 d —单线直径 mm n —层数 D —线芯直径 mm M —外径比
表4
(1)普通绞线:由相同线径的同一种材料构成
截面 F=π/4 *d2Z (mm2)
(kg/km)
重量 W=F*r*K
m
其中: d—单线标称直径 mm Z—单线根数;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 m—平均绞入系数
(2)组合绞线由不同材料的单线构成,不同材料的单线直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不同材料相同单线直径的截面和重量:
截面:F=F
1+F
2
=π/4*d2Z
1
+π/4*d2Z
2
=π/4*d2(Z
1
+Z
2
)(mm2)
重量:W=W
1+W
2
=F
1
*r
1
*K
1m
+F
2
r
2
*K
2 m
=π/4*d2(Z
1
*r
1
*K
1 m
+Z
2
*r
2
*K
2 m
)(kg/km)
不同材料不同单线直径的截面和重量:
截面:F=F1+F2=π/4*f*Z
1+π/4* d
2
2 *Z
2
=π/4(d
1
2Z
1
+d
2
2Z
2
)(mm2)
重量:W=W1+W2=F
1*r
1
*K
1 m
+F
2
*r
2
*K
2 m
=π/4(d
1
2Z
1
r
1
K
1 m
+ d
2
2Z
2
r
2
K
2 m
)(kg/km)
其中:d1、d2—两种不同材料的单线标称直径 mm r1、r2—两种不同材料的比重 g/cm3
Z1、Z2—两种不同材料的单线根数 d 单线标称直径 mm
K1 m、K2 m—两种不同材料单线绞合的平均绞入系数
对于钢芯铝绞线的材料重量计算,应该采用组合绞线的计算方法。
先计算出每公里各种材料的重量以后,再算出每吨产品各种材料的重量。
W=W1+W2
其中: W—钢芯铝绞线总重 kg/km W1—钢线重量 kg/km W2—铝线重量 kg/km
每吨钢芯铝绞线中钢重量为: W1ˊ=W1/W*1000 (kg/t)
每吨钢芯铝绞线中铝重量为: W2ˊ=W2/W*1000 (kg/t)
注: 对探测电缆、野外电缆用钢、铜混绞线也用此公式)
(3)复绞线:
重量: W=W股*Z股*K复(kg/km)
其中:Z股—复绞线中股数 W股--绞制股线的重量 kg/km K复--复绞线绞入系数
(4)束线:
重量:W=π/4*d2 Z*r*K kg/km
其中: d--单线标称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绞入系数查表7
Z—单线根数
1.绞入系数K值的理论计算:
∵Mp=h/D
∴h=Mp*D
∵L=[h2+(πD)2]1/2=[(MpD)2+(πD)2] 1/2=D(Mp2+π2
∴K=L/h= D(Mp2+π2)1/2/Mp*D=[1+(π/Mp)2]1/2
其中: Mp—节距比 h—节距 D—导线直径
三、紧压圆形线芯的重量计算:
1.单芯 W=F*r*η*K1
m
(kg/km) S=π/4*d2*Z*η(η=1/μ)
2.多芯 W=F*r*N*η*K1m *K2m(kg/km)
其中:截面为25—70 mm2 η=0.95 μ=1.05
截面为95—120 mm2η=0.97 μ=1.035
截面为150— mm2η=0.96 μ=1.04
F—线芯面积 mm2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1m—线芯平均绞入系数
K2m—成缆时平均绞入系数
N—成缆线芯根数μ—延伸系数
线芯高度与相当圆直径的关系
表8
注:t—绝缘厚度毫米2.扇形线芯重量计算:
绞线 W=F*r*N*η*K1
m *K2
m
(kg/km)
独根扇形线 W= F*r*N* K2
m
(kg/km)
(符号同紧压圆形线芯)
五、通讯电缆的结构和重量:
1.通讯是缆的绞线组及成缆直径的计算见表9
(1)绞线组直径的计算见表9
其中: D—绞线直径mm d--单线直径mm
Δ1—绝缘厚度mm Δ2—屏蔽层厚度 mm
(2)电缆外径D
a.纸带绝缘对绞市话电缆外径
D=M*d组 (mm)
其中:d组—对绞组直径 mm
M—外径比(查电线电缆手册、二册768页表12—37)
b.塑料绝缘对绞市话、局用及配线电缆外径
5对以下的电缆芯外径 D=2Md mm
10—100对电缆外芯 D=(4/π*S*K)1/2 mm
其中:S—所有单根绝缘线芯的总截面积 mm2 K—绞缆外径系数(查电线电缆手册、二册769页表12—38)
绞线组直径的计算
表9
(1)内导体 W1=π/4*d12*r* Z1*K (kg/km)
(2)外导体 W2=b*δ*r*Z1*K (kg/km)
(3)对称四线组、信号线:
=π/4*d2*r*Z2*K1*K (kg/km)
W
3
其中:d1—内导体标称直径 mm d2—对称线或信号线标称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1—星绞或对绞绞入系数查表7
K—成缆绞入系数查表7
Z1、Z2—一根电缆中,同轴对或对称线、信号线单线根数
第二部分挤压式绝缘层及护层
一、圆形挤压式:
1.绝缘层:
(1)单线挤压式绝缘层的重量
=D+2t mm
直径 D
截面 F=π(d+t)t mm2
重量 W=π(d+t)t*r (kg/km)
N根单线挤压式绝缘层重量:
W=π(d+t)t*r*N*K (kg/km)
(2)绞线(或束线)芯边隙无填充物挤压绝缘层重量:
1)挤包 W=[π(D+t)t+Q1]r*N*K (kg/km)
2)纵包 W=[π(D+t)t+4/5*Q1]r*N*K(kg/km)
(3)复绞线(束绞线)芯挤压式绝缘层重量:
重量 W=[π(D+t)t+Q1+Q2] r*N*K (kg/km)
其中:D0、D—单线或绞线(束线)、复绞线(束绞线)直径 mm
t—绝缘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N—绝缘线芯根数 K—成缆绞入系数 Q1—绞线(或束线)边隙面积 mm2 Q2—复绞线(或束绞线)边隙面积 mm2
的计算,见表11
绞线(或束线)芯边隙面积Q
1
=Z*π/4*d2{(2K2-Z-2/2Z)-[K(K-2)]1/2/π} mm2
Q
1
其中:d--单线直径 mm K—绞线外径比(见表4、N) Z—最外层单线根数绞线(或束线)芯边隙面积Q
1
表11.
复绞线股线边隙面积Q2的计算,见表12
Q2=2/3*A*Z*d12
其中:A—股线是7根绞线为1.33 股线是19根绞线为2.54
Z—股线最外层根数
d1—单线直径 mm
复绞线股线边隙面积Q2
表12
(4)其它形式的绝缘层的重量计算:
1)鱼泡式绝缘层的重量
W=π(D-t)t*r*N*K kg/km
其中:D—鱼泡管外径 mm r—鱼泡管材料比重 g/cm3
t—鱼泡管厚度 mm N—一根电缆中所用同轴对根数
K—绞缆时,同轴对绞入系数
2)垫片式绝缘层的重量
W=G/P*103+G/103
其中:G—垫片重量 kg/km P—垫片间的距离 mm
1.护层
(1)有填充物和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D+t)t*r kg/km
(2)不填充和不包带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1)W=[π(D+t)t+Q*K]r kg/km
其中:D—护套前直径 mm t—护套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K—成缆绞入系数,查表7 Q—边隙面积 mm2 d—绝缘线芯直径 mm
相同截面的绝缘线芯成缆时时的边隙面积Q
表13
2)线芯截面不同的多芯电缆护层的重量计算:
1.两大一小:
成缆直径 D=Ad
1
mm
边隙面积 S1=aπ/4*d12 mm2
S2=bπ/4*d12 mm2
中间空隙 S3=cπ/4*d12 mm2
护层重量 W=[π(D+t)t+(δ
1+2δ
2
)K]r (kg/km)
2.三大一小
成缆直径 D=A*d
1
mm
边隙面积δ
1
=a*π/4* d12 mm2
δ
2
=b*π/4* d12 mm2 中间空隙δ3=c*π/4* d12 mm2
护层重量 W=[π(D+t)t+2(δ
1+δ
2
)K]r (kg/km)
其中: D—成缆直径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S1、、δ1、δ2—边隙面积 mm2 S3、δ3-—中心空隙面积 mm2 d1--大圆形绝缘线芯直径 mm d2--小圆形绝缘线芯直径 mm A、a、b和c可查二大一小、三大一小相应的曲线图
K--成缆绞入系数,可查表7
三大一小可采用
D=1.91d
1+0.502d
2
δ
1=0.45 d12-0.145d
2
2δ
2
=0.045 d12+0.26 d
2
2
δ
3=0.02 d12+0.2 d
2
2 δ
总
=0.99 d12+0.23 d
2
2
W=[π(D+t)t+δ总]r (kg/km)
δ总—填充面积 mm2
(3)金属纺织后挤包及嵌隙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D+t)[t+(1-P%)2d]r (kg/km)
其中:D—纺织后直径 mm t—护层厚度 mm
P%-—纺织密度 1-P%—空隙面积百分数
d—金属丝直径 mm 2d—空隙近似高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1)皱纹铝包外径D1的计算:
D1=D+2t+皱纹常数 mm
皱纹常数表表14
皱纹铝包重量 W=π(D+皱纹常数+t)t*K*r (kg/km)
其中:D—铝包前直径 mm t—铝包厚度 mm
r—铝的比重 g/cm3 K—皱纹压缩系数为1.005
一、扇形挤压式:
(1)两芯平行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
(2) W=[π(D0+2t0+t)+2D0]t*r (kg/km)
(3)两芯平行有填充有包带护层的重量计
W=[π(D0+2t0+t)+2D0] t*r (kg/km)
(4)两芯平行不填充式不包带护层的重量计算
1)平行嵌入式:
W=[π(D0+t)t+(D0+2t)D0-π/4D02]
=(3.14t2+5.14D0t+0.215D02)r (kg/km)2)8字形
W=2[π(D
+t)t-F弓]r (kg/km)
F弓= t(19t+16D0)[(D0+t)t]1/2 mm2
12(D
+t)
(5)套管式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D
0+t)+2D
]t*r (kg/km)
(6)三芯平行护层的重量计算:1)嵌入式
W=[π(D
0+t)t+2D
2+4D
t-π/2*D
2]r
=[3.14t2+7.14D
0t-0.43D
2]r (kg/km)
2)包代式:
W=[π(D
0+2t
+t)t+4D
t]r (kg/km)
其中:D
—绝缘线芯直径 mm t—护套厚度 mm
t
—包带层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7)椭圆形护层的重量计算:
W=π/2(a+b+2t)t*r (kg/km)
其中:a—护套前内壁高度 mm b—护套前内壁宽度 mm
t—护套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第三部分绕包、浸涂、浸渍和纺织
一、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带状式绕包层重量计算:
(1)圆线
1)按比重法计算:
W=π(d+nt)nt(1±K‘)N*K (kg/km)
2)按平方米计算:
W=π(d+nt)g*(1K‘)N*K (kg/km)
3)按绝缘带宽度计算:
W=b*g*N*K (kg/km) b=π(d+nt)(1±K‘)sinα mm 其中:d—绝缘前外径 mm nt—绝缘厚度 mm
α—绕包角 g—每平方米重量 g/m2
K‘—B%/(1±B%) B% 重叠率 b—绝缘带宽度 mm
N—绝缘线芯根数 K—成缆绞入系数可查表7
(2)扁线
1)按比重法计算:
表15.
(1)玻璃丝绕包:
1)按纤维根数及绕包系数计算重量:
W=G*J*K K=[(π/m)2+1]1/2
其中:G—单根玻璃丝纤维材料重量:如160/2支为0.0125 (kg/km)
Z—玻璃丝总根数 K—绕包系数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表12—30
m—节距比
对于扁线的K值,可先计算出截面积与它的相当圆直径手可求得
2)按被覆宽度计算重量:
圆形线芯:W=G*π(d+t)/δ
扇形线芯:W=G*[(a+b+t)*2-1.72r]/ δ
其中:G—同上 d—绕包前直径 mm
a、b—扁线的厚度、宽度 mm r—扁线的圆角半径 mm
t—玻璃丝绕包厚度单层为0.06 mm;双层为0.12mm;三层为0.18 mm
δ—玻璃丝被覆宽度160/2为0.12mm
3.绳状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纸绳 W=G*J*K
其中: G—纸绳单根重量(kg/km),可查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中表12—28
Z—纸绳根数 P—绕包节距 K—绕包系数 D—绕包前直径
mm
K=1/sinα d—纸绳直径 mm α—tg-1P/π(D+d) 棉纱和聚乙烯圆丝的疏绕材料用量计算方法相同
(2)钢丝;
1)圆钢丝W=π/4d2*Z*r*K=6.126 d2*Z*K 其中: Z=π(D+d)/d
或者: W=G*Z*K
其中:d—钢丝直径 mm r—钢丝比重为7.8g/cm3
G—单根钢丝重量 kg/km 见表16 D—绕包钢丝前直径 mm
Z—钢丝根数 K—钢丝绞入系数
单根钢丝重量表16
扁钢丝: W=G*Z*K (kg/km)或者: W=F*r*Z*K (kg/km)
其中:F—扁钢丝截面 mm2 R、Z、K —同上
第三部分绕包、浸涂、浸渍和纺织
一、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带状式绕包层重量计算:
(1)圆线
1)按比重法计算:
W=π(d+nt)nt(1±K‘)N*K (kg/km)
2)按平方米计算:
W=π(d+nt)g*(1K‘)N*K (kg/km)
3)按绝缘带宽度计算:
W=b*g*N*K (kg/km) b=π(d+nt)(1±K‘)sinα mm 其中:d—绝缘前外径 mm nt—绝缘厚度 mm
α—绕包角 g—每平方米重量 g/m2
K‘—B%/(1±B%) B% 重叠率 b—绝缘带宽度 mm
N—绝缘线芯根数 K—成缆绞入系数可查表7
(2)扁线
1)按比重法计算:
表15.
(1)玻璃丝绕包:
1)按纤维根数及绕包系数计算重量:
W=G*J*K K=[(π/m)2+1]1/2
其中:G—单根玻璃丝纤维材料重量:如160/2支为0.0125 (kg/km)
Z—玻璃丝总根数 K—绕包系数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表12—30
m—节距比
对于扁线的K值,可先计算出截面积与它的相当圆直径手可求得
2)按被覆宽度计算重量:
圆形线芯:W=G*π(d+t)/δ
扇形线芯:W=G*[(a+b+t)*2-1.72r]/ δ
其中:G—同上 d—绕包前直径 mm
a、b—扁线的厚度、宽度 mm r—扁线的圆角半径 mm
t—玻璃丝绕包厚度单层为0.06 mm;双层为0.12mm;三层为0.18 mm
δ—玻璃丝被覆宽度160/2为0.12mm
3.绳状绕包层重量的计算:
(1)纸绳 W=G*J*K
其中: G—纸绳单根重量(kg/km),可查电线电缆手册第二册中表12—28
Z—纸绳根数 P—绕包节距 K—绕包系数 D—绕包前直径
mm
K=1/sinα d—纸绳直径 mm α—tg-1P/π(D+d) 棉纱和聚乙烯圆丝的疏绕材料用量计算方法相同
(2)钢丝;
1)圆钢丝W=π/4d2*Z*r*K=6.126 d2*Z*K 其中: Z=π(D+d)/d
或者: W=G*Z*K
其中:d—钢丝直径 mm r—钢丝比重为7.8g/cm3
G—单根钢丝重量 kg/km 见表16 D—绕包钢丝前直径 mm
Z—钢丝根数 K—钢丝绞入系数
单根钢丝重量表16
扁钢丝: W=G*Z*K (kg/km)或者: W=F*r*Z*K (kg/km)
其中:F—扁钢丝截面 mm2 R、Z、K —同上
一、浸涂及浸渍层的计算:
1.漆包线用漆的重量计算:
漆包线用干漆膜的重量:
圆形 W=π(d+t)t*r(kg/km)扇形 W=2t(a+b+2t)r (kg/km)
其中:d—导电线芯直径 mm a、b—导电线芯的厚度、宽度 mm t—绝缘层的径向厚度 mm r—所用材料比重 g/cm3
(2)绝缘漆的重量 W1=W*u (kg/km)
其中:u--液化系数; u=1/固体含量% W=干漆膜重量(kg/km)玻璃丝包用干漆膜的重量:
W=C*N*t*r (kg/km)其中:C—导电线芯周长 mm
圆形 C=π*d 扇形 C=2(a+b)-1.72R
其中:N—浸渍次数(两层玻璃丝包线浸渍三次,三层玻璃丝包线浸渍四次)
t—每次浸渍假想厚度为0.0125毫米
r—所用材料比重克/厘米3
W1=W*u W—干漆膜重量(kg/km) u—液化系数
(1) 3.浸渍剂的重量计算:
(1)纸力缆浸渍剂的重量W=π/4(D2-N*d*η)ε(kg/km)
(1)其中:D—包带绝缘后电缆芯外径 mm d--导电线芯外径 mm
(1)N—芯数η—线芯紧压系数
(1) ε—浸渍系数粘性浸渍取0.56—0.6 滴干浸渍取0.4—0.5 (1)4.浸渍电缆纸和电缆麻
(1)浸渍电缆纸:
W=π(D0+nt)nt(1+K‘)r*ε(kg/km)
其中:D0--绕包浸渍电缆纸前电缆直径 mm Nt—绕包浸渍电缆纸厚度 mm 1+K‘--绕包浸渍电缆纸绕包系数 r—电缆纸的比重 g/cm3
ε—浸渍系数为1.35
(2)浸渍电缆麻 W=π(D0+t) ε/Nδ(kg/km)
其中:N—电缆麻公制湿支数δ—单根麻的覆盖宽度 mm
--绕包电缆麻前电缆外径
t—麻的浸渍系数为1.35 D
mm
麻层厚度与覆盖厚度表18
三.编织层的重量计算:
1.纤维编织层的重量计算:
1)按根数、锭数的计算法
W=2a*n/N*sinα
其中:2a—编织机锭子总数 n—每个锭子的纤维根数 N—纤维号数
sinα—编织角正弦 N、a、n、sinα—按照工艺的规定
BS标准中填充系数即编织密度:
填充系数=mnd/πD*(1+π2D2/L2)1/2
其中:m—锭子数 n—每个锭子上镀锡铜线根数 L—编织节距长度 mm
d--镀锡铜线有效宽度 mm D—编织节圆直径 mm
2)按外径和编织密度计算法:
*n/N*1/δ*π(D+△)(kg/km)
W=2.04*P
1
其中:P1—单向排列密度系数 n—纤维股数△--单面被复厚度 mm 1/N—单根纤维重 kg/km P—编织密度 N—纤维号数
δ—编织后单根纱被复宽度 mm
编织密度P与单向排列密度P
的换算表19
1
(1)按根数、锭数计算法:
W=(π/4*d2*2a*n*r)/sinα(kg/km)
其中:d—金属丝直径 mm r—金属丝比重 g/cm3 sinα、2a、n—同前
W=2(D+d)d*Y*0.90*K
其中:K—不均匀系数 1.05 Y—金属丝比重 g/cm3 D—编织层直径 mm d—金属丝直径 mm
(2)按外径和编织密度计算:
W=π2/2*d(D+2d)*P
1*1.02*r=1.6P
1
*d*r*π(D+2d)
=5.03P
1
*d*r*(D+2d) (kg/km)
W
铜=44.75*(D+2d)*d (kg/km) W
钢
=39.26*(D+2d)*d (kg/km)
其中:D—编织前直径 mm P1、d、r—同前
编织密度: P=(2P
1-P
1
2)*100%
编织单排密度: P
1
=a*n*d/(h*cosα)
圆形: α=tg-1 { h/[π(D+T) ]}
二芯椭圆: α=tg-1 ( h/{2D+[π(D+T) ]} )
其中:D—编织前直径 mm d—纤维或金属丝直径 mm h—编织节距 mm
a—编织绽数为编织机锭数的一半
(3)铠装或屏蔽铜(钢)带的重量
W=π(D+nt)nt*r/(1+B%)(kg/km)
其中:D—编织前直径 mm t—钢带厚度 mm B%—间隙(重叠)率
n—层数 r—比重 g/cm3
W
钢
=49.01(D+2t)/(1+B%) 双钢带间隙绕包
第四部分成缆填充材料和外护层
一、成缆填充材料:
1.填充电缆麻、纸绳、塑料绳、纱等材料的重量计算:
(1)W=g*N*K (kg/km)
其中:g—每根填充材料重量 kg/km N—填充材料根数 K—成缆系数(2)成缆线芯截面相同时,填充材料的重量计算:
W=[π/4(D2-nd2)-S
3
]*r*K (kg/km)
(3)成缆线芯截在不同时,填充材料的重量计算:
W=[π/4(D2-n
1d
1
2-n
2
d
2
2)-S
3
]*r*K (kg/km)
其中:d、d1、d2—绝缘线芯直径 mm n、n1、n2—绝缘线芯根数 r—填充材料比重 g/cm3 K—成缆系数
2.填充圆形填芯;
(1)填充在边隙时 W=Q*r*N*K (kg/km)
其中:Q—填充材料截面 mm2 N—填充材料根数
r—填充材料比重克/厘米3 K—成缆系数
(2)填充在中习时 W=Q*r (kg/km)Q、r同上
二、外护层材料重量的计算:
1.对于裸带铠装,裸钠丝铠装及塑料护层的外护层材料重量计算,请参照前面的计算。
2.用电缆纸或塑料代做垫层的材料重量计算参照绕包层重量计算方法。
3.麻被层的重量:
W=π(D+δ)/d *g (kg/km)
其中:D—包麻前电缆直径 mm d—麻的直径 mm δ—麻被厚度 mm
g—每根麻公里重量 kg/km
4.浸渍混合物重量:
W=0.4(W
1+W
2
) (kg/km)
其中:W1—麻的重量 kg/km W2—电缆纸的重量 kg/km
5.沥青层的重量:
W=π(D+D
)/2 *n*ε kg/km
其中: D—涂沥青前直径 mm ε—浸涂系数为0.5
D0—涂沥青后直径 mm n—涂沥青次数3—5次
6.白粉的重量:
W=0.9D
H
kg/km 其中: D H—电缆直径 mm
附录:电线电缆常用材料比重
金属材料比重表 NO.1
橡皮材料NO.4塑料材料 NO.5
填充材料重量表 NO.7
电线电缆常用计算公式
1.护套厚度:挤前外径×0.035+1(符合电力电缆,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
2.在线测量护套厚度: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2π
或护套厚度=(挤护套后的周长—挤护套前的周长)×0.1592
3.绝缘厚度最薄点:标称值×90%-0.1
4.单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5%-0.1
5.多芯护套最薄点:标称值×80%-0.2
6.钢丝铠装:根数= π×(内护套外径+钢丝直径)÷(钢丝直径×λ)
重量=π×钢丝直径²×ρ×L×根数×λ
7.绝缘及护套的重量=π×(挤前外径+厚度)×厚度×L×ρ
8.钢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2×厚度-1) ×2×厚度×ρ×L}/(1+K)
9.包带的重量={π×(绕包前的外径+层数×厚度)×层数×厚度×ρ×L}/(1±K)
其中:K为重叠率或间隙率,如为重叠,则是1-K;如为间隙,则是1+K
ρ为材料比重;L为电缆长度;λ绞入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