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zt01火力发电厂锅炉系统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火电厂的锅炉规程

火电厂的锅炉规程

火电厂锅炉规程.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第一章 辅机设备运行通则1.1 辅机启动前检查1.1.1 检修后的辅机设备,必须进行试转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运行或列为备用。

1.1.2 辅机启动前应进行检查,确认启动条件具备后方可启动。

备用辅机应处于随时可以启动的状态;另外,备用设备均应按规定进行定期切换运行。

1.1.3 辅机启动应具备的条件1.1.3.1 检修工作结束,设备及周围清理干净,外观完整。

各人孔门关闭严密、地脚螺丝牢固,与系统连接完好,有关表计应投入且指示正常。

盘动对轮转动灵活,转动部分安全罩已装好,检修人员已撤离现场。

1.1.3.2 设备润滑部位油位正常,油质、油温符合要求,冷却水管畅通,流量充足。

1.1.3.3 电动机接线及接地线完好,测量绝缘合格;如电机经检修,应单独试转合格后方可与辅机连接。

1.1.3.4 各风门、挡板的执行机构齐全,连接杠杆完好,气动门的进气门已开启并确认操作灵活、无卡涩现象,限位装置动作良好,且须校验中央控制室的开度指示与实际相符。

各风门、挡板已经过传动试验。

1.1.3.5 控制回路、电气联锁、热工保护及自动装置应校验完毕,确认工作正常。

1.1.3.6 辅机送电必须在启动检查工作完成 、具备启动条件后进行。

1.1.3.7 DCS系统已投运,供操作和监视用的CRT画面显示、声光报警正常。

1.1.3.8 事故按钮及保护罩完整,试验良好。

1.1.3.9 不同的辅机启动还应根据其设备特点进行检查。

1.2 辅机的试转1.2.1 风机试转应在炉膛、烟道、预热器等工作结束,人孔门、检查门均已关闭,有关工作票收回,并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

1.2.2 辅机检修后的试转应由检修人员在场主持进行。

运行人员应根据主持人的要求进行操作。

1.2.3 辅机试转中应连续运行,直至各部温度稳定、振动均符合要求方可结束。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火力发电技术是当前全球发电行业最为普遍而且重要的发电方式。

随着当前国际能源,特别是煤炭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发电技术的进步,火力发电建设工程的发展正在迅速推进。

为了保证火力发电建设工程的安全有效运行,需要严格统一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是针对火力发电项目设计
工程机组建立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设计装填比、热技术参数、电技术参数、热效率、燃料消耗率、水处理技术、机组运行参数调整等,是发电厂建设工程机组性能调试的依据。

首先,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的设计装填比需要能够满足发电厂设备负荷的要求,对于较大容量的机组,也要能够满足高运行稳定性的要求。

热技术参数和电技术参数的设计也需要满足当前国家标准的要求,特别是蒸汽凝结温度、压力等参数,需要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另外,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中还要求热效率和燃料消耗率达到合理水平,在保证安全和经济性的前提下满足技术性能要求。

同时要求从水处理技术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机组冷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能,满足水处理技术的要求。

此外,机组运行参数调整也是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整后的参数必须能够满足机组的正常运行要求,并且要有利于提高机组热效率和燃料消耗率,以保证发电厂的经济性。

总之,《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是火力发电厂建
设工程进行调试的重要依据,应该严格遵循规范要求,以确保发电厂的安全有效运行。

同时,也要积极地开展火力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进一步提升火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水平。

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与维护手册

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与维护手册

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与维护手册一、引言火力发电厂是一种利用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装置。

而锅炉作为火力发电厂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其操作和维护对于发电厂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手册将介绍火力发电厂锅炉的基本操作和维护要点,以确保锅炉运行的安全稳定与高效。

二、锅炉操作要点1. 前期准备在操作锅炉前,操作人员需要仔细检查锅炉及其附属设备的各种阀门、管道和设备是否完好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如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报告并予以修复。

同时,必须确保锅炉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处在安全范围内。

2. 燃料供给在进行锅炉点火之前,需要将适量的燃料投放到燃烧器中。

燃料的投放量应根据燃烧器的参数和锅炉的负荷情况适当调整。

点火后,需要掌握良好的燃烧状态,确保燃料完全燃烧,减少燃烧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 水位控制锅炉水位是操作和维护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之一。

水位过高会导致炉水冲入蒸汽管道,造成管道破裂的危险;水位过低则会导致锅炉过热,甚至燃烧器失火等问题。

因此,操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锅炉的水位变化,并根据需要补充或排放水分。

4. 温度控制锅炉温度的控制对于火力发电厂的运行至关重要。

高温和低温都会对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操作人员需要准确监测和控制燃料供应和水的注入量,以保持锅炉的温度在预定范围内,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效率。

5. 压力控制锅炉的压力控制同样重要。

过高的压力会威胁设备的安全性,而过低的压力则会影响锅炉的供暖和发电效果。

因此,操作人员需要根据设备的要求,调整和控制锅炉的进水量和出水量,以保持压力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锅炉维护要点1. 清洁和除垢锅炉内部的清洁和除垢对于维持锅炉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定期清洗锅炉的燃烧室和传热面,以去除积灰和污垢,提高传热效果。

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化学除垢,以去除锅炉内部的水垢,保证水流通畅。

2. 润滑和维修锅炉内部的运转设备需要定期润滑和维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设备制造商的要求,添加适量的润滑剂,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部件。

锅炉设备技规范

锅炉设备技规范

1. 设备技术规范1.1 锅炉主要设备1.1.1 锅炉本体型式:具有螺旋水冷壁的,一次中间再热超临界直流锅炉制造厂:CE_Sulzer1.1.1.1 炉膛尺寸及技术数据a. 炉膛总高度(自水冷壁进口联箱至炉顶过热器) 62125mmb. 炉膛深度16576mmc. 炉膛宽度18816mmd. 炉膛截面积311.89m2e. 炉膛容积 12405m3f. 炉膛截面积热负荷 4.8MW/m2gh. 炉膛容积热负荷 0.1234MW/m31.1.1.2 锅炉技术参数(煤种:神木煤)1.1.2 汽水分离器1.1.2.1 汽水分离器是锅炉启动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带扩容器式炉水回收启动系统,在锅炉负荷<35%湿态运行(包括机组启停过程)时能回收汽水分离器疏水和能量(至汽机凝汽器和除氧器),分离器的水位由ANB阀、AN阀和AA阀按顺序进行自动控制。

随着锅炉热负荷的增加,分离器内的水位逐渐下降,直至ANB 阀关闭锅炉转为干态(纯直流)运行。

1.1.2.2 汽水分离器水位控制阀的参数1.1.3 锅炉受热面受热面结构尺寸1.1.4 燃烧器1.1.4.1 本锅炉燃烧器分段、四角切向燃烧(偏转二次风),有轻、重油燃烧器及煤粉燃烧器各三层,分四角布置。

1.1.4.2 轻、重油枪的设备特性1.1.4.2.1 轻油枪1.1.4.2.2 重油枪1.1.4.2.3 高能点火器a. 激励器b. 火花棒1.1.4.3 煤粉燃烧器的特点a. 本锅炉的燃烧方式为四角切园燃烧,每台锅炉配有24只分叉式煤粉燃烧器,燃料和空气经风箱送入炉膛燃烧。

风箱由垂直布置于四角的燃料小室和空气小室组成,二者间隔布置。

每个小室具有单独的风挡板。

b. 固定分叉式煤粉喷咀具有水平分隔板,在喷咀出口形成浓相和稀相两股气流;具有易于着火和稳定燃烧的优点。

c. 煤粉燃烧器可以摆动,摆动角度为±300上下摆动,可作为再热调温手段。

d.燃烧器垂直方向布置,每个角为上、中、下三排,每一排分隔成辅助二次风,煤粉、油枪(轻、重油),煤粉几个窗口。

1 锅炉设备主要技术规范

1  锅炉设备主要技术规范
数量 只 12
油压 MPa 3.0
每只油枪出力 kg/h 800、1500、800
1.2.5.3 屏式再热器位于后屏过热器和后水冷壁悬吊管之间,折焰角的上部,共30片、每片由14根管子并联组成,管径Ф63mm,节距456mm,沿炉宽方向布置。
1.2.5.4 末级再热器位于炉膛折焰角后的水平烟道内,在水冷壁后墙悬吊管和水冷壁排管之间,共60片,每片由7根管子并联组成,管径为Ф63mm,横向节距228mm,沿炉宽方向布置。
1.2.5.5 在后屏过热器下方,炉膛左、右侧各装有—只烟温探针,在锅炉启动过程中,监视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当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超过530℃时自动退出,以保护再热器受热面不超温。
1.3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项 目 单位 BMCR(最大连续出力) BRL(额定出力)
过热蒸汽流量 t/h 1065 951.9
1.2.4.6 末级过热器位于后水冷壁排管后方的水平烟道内,共81 片,每片由4根并联蛇形套管组成,管径Ф51mm,以171mm的横向节距沿整个炉宽方向布置。
1.2.5 再热器:
1.2.5.1 再热器由三部分组成:墙式辐射再热器、屏式再热器、末级再热器。
1.2.5.2 墙式辐射再热器布置在水冷壁前墙和侧墙之间靠近前墙的部分,约占炉膛高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前墙辐射再热器布置204根,管径Ф54×5mm,两侧墙各布置119根,管径Ф54×5mm,节距50.8mm,沿水冷壁表面密排而成。
1.2.3.2 汽包筒身顶部装焊有18根饱和蒸汽引出管座、放气阀管座,两侧装焊有106根汽水混合物引入管座;筒身底部装焊有4个大直径下降管座、给水管座及紧急放水管座;封头上装有人孔门、安全阀管座、加药管座、连续排污管座、左右侧各一对就地双色水位计表管座、一对电接点水位计管座、二对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管座、液面取样器管座、试验接头管座等。在筒身两端下部各设1只下降管的连通管,以消除锅筒两端的“死角”。沿着锅筒长度分三个断面布置了上中下共9对内外壁问测点,供锅炉启停是监控锅筒壁温差。3只安全阀管座分别布置在左右封头上部(左1右2),连排管座放在锅筒两端下方,汇总后引出,在安装现场不能在汽包筒身上进行焊接。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2 应用功能
2.0.1 完整的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包括下列功能:
(1)锅炉炉膛吹扫及燃油泄漏试验;
(2)锅炉点火;
(3)锅炉火焰监视;
(4)锅炉炉膛压力(正、负压)和灭火保护,以及主燃料跳闸;
(5)燃烧器控制。
2.0.2 容量为220t/h及以上锅炉的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有炉膛吹扫功能;容量 为1000t/h及以上锅炉还宜具有燃油泄漏试验功能。
2.0.3 容量为220t/h及以上锅炉的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有锅炉炉膛压力(正、负 压)保护、锅炉火焰监视及灭火保护功能。
容量为670t/h及以下锅炉,可采用全炉膛火焰监视和灭火保护;容量为1000t/h 及以上的锅炉,宜采用基于单个燃烧器的火焰监视和灭火保护。
2.0.4 锅炉至少应具有“就地点火”功能;容量为670t/h及以上锅炉,还应具有“远 方点火”功能;对具有燃烧器控制功能的锅炉,还应设置“自动点火”功能。
表4.0.4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报警信号配置
续表4.0.4
续表4.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0.5 当具有CRT屏幕显示功能时,应设置吹扫条件、点火条件、吹扫失败、点火 失败、主燃料及主燃料跳闸原因等专用显示画面。
4.0.6 系统至少应设置主燃料跳闸和油燃料跳闸的首出原因显示。当采用分散控制 系统或装设计算机监视系统时,表4.0.4中拟送入光字牌报警的信号均应送入这些 系统作为事件顺序记录的信号。
2.0.9 容量为410t/h及以上锅炉,宜装设监视炉膛火焰的工业电视。
3 逻辑设计
3.1 炉膛吹扫
3.1.1 锅炉点火前必须对炉膛进行吹扫,吹扫开始和吹扫过程中必须满足一定的吹 扫条件。吹扫条件应根据锅炉容量和制粉系统的类型按表3.1.1所列确定。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常用符号的单位和意义σts(0.2%)λmax1 总则1.0.1 本规定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的设计,以保证火力发电厂安全、满发、经济运行。

1.0.2 本规定适用于火力发电厂范围内主蒸汽参数为27MPa、550℃(高温再热蒸汽可达565℃)及以下机组的汽水管道设计。

机、炉本体范围内的汽水管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与制造厂共同协商确定。

发电厂内的热网管道和输送油、空气等介质管道的设计,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不适用于燃油管道、燃气管道、氢气管道和地下直埋管道的设计。

1.0.3 本规定所引用的相关标准管道元件的公称通径 (GB1047)管道元件的公称压力 (GB1048)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5310)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3087)碳素结构钢 (GB7 00)螺旋焊缝钢管 (SY5036~5039)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GB3092)钢制压力容器 (GB150)碳钢焊条(GB5117)低合金钢焊条 (GB5118)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 (SDGJ6)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DJ56)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 (DL5007)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缝射线检验篇) (SDJ143)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DL438)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SD167)2 一般规定2.0.1 设计要求管道设计应根据热力系统和布置条件进行,做到选材正确、布置合理、补偿良好、疏水通畅、流阻较小、造价低廉、支吊合理、安装维修方便、扩建灵活、整齐美观,并应避免水击、共振和降低噪声。

管道设计应符合国家和部颁有关标准、规范。

2.0.2 设计参数2.0.2.1 设计压力管道设计压力(表压)系指管道运行中内部介质最大工作压力。

对于水管道,设计压力的取用,应包括水柱静压的影响,当其低于额定压力的3%时,可不考虑。

DRZT01-2004火力发电厂锅炉系统技术规定(doc 6页)

DRZT01-2004火力发电厂锅炉系统技术规定(doc 6页)

DRZT01-2004火力发电厂锅炉系统技术规定(doc 6页)_New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补偿、安装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厂高压、超高压及亚临界压力的汽包锅炉。

2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2.1 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必须采用两种或以上工作原理共存的配置方式。

锅炉汽包至少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2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

新建锅炉汽包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3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或1套就地水位计、1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和6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

2.2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和保护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控制器。

在控制室,除借助DCS监视汽包水位外,至少还应设置一个独立于DCS及其电源的汽包水位后备显示仪表(或装置)。

2.3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应分别取自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

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信号应分别通过3个独立的输入/输出(I/O)模件或3条独立的现场总线,引入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冗余控制器。

2.4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应分别取自3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或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当采用6套配置时)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

当锅炉只配置2个电极式测量装置时,汽包水位保护应取自2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以及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

3个独立的测量装置输出的信号应分别通过3个独立的I/O模件引入DCS的冗余控制器。

2.5 每个汽包水位信号补偿用的汽包压力变送器应分别独立配置。

2.6水位测量的差压变送器信号间、电极式测量装置信号间,以及差压变送器和电极式测量装置的信号间应在DCS中设置偏差报警。

2.7 对于进入DCS的汽包水位测量信号应设置包括量程范围、变化速率等坏信号检查手段。

2.8 本标准要求配置的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应是经实践证明安全可靠,能消除汽包压力影响,全程测量水位精确度高,能确保从锅炉点火起就能投入保护的产品,不允许将达不到上述要求或没有成功应用业绩的不成熟产品在锅炉上应用。

锅炉设备及系统-设计规范说明

锅炉设备及系统-设计规范说明

8. 锅炉设备及系统8.1锅炉设备8.1.1发电厂锅炉的型式、台数和容量,按下列要求选择:锅炉设备的选型和技术要求应符合SD268-1988《燃煤电站锅炉技术条件》的规定。

锅炉设备的型式必须适应燃用煤种的煤质特性及现行规定中的煤质允许变化范围。

对燃煤及其灰分应进行物理、化学试验与分析,取得煤质的常规特性数据和非常规特性数据。

2 中间再热机组宜一机配一炉。

锅炉的最大连续蒸发量宜与汽轮机调节阀全开时的进汽量相匹配。

3 对装有非中间再热供热式机组且主蒸汽采用母管制系统的发电厂,当一台容量最大的蒸汽锅炉停用时,其余锅炉(包括可利用的其它可靠热源)应满足:1)热力用户连续生产所需的生产用汽量;2)冬季采暖、通风和生活用热量的60%~75%,严寒地区取上限;此时,可降低部分发电出力。

4 装有中间再热供热式机组的发电厂,对外供热能力的选择,应连同同一热网其它热源能力一并考虑;当一台容量最大的蒸汽锅炉停用时,其余锅炉的对外供汽能力若不能满足上述第3款的要求,不足部分依靠同一热网其它热源解决。

(条文说明)8.1.2 大容量机组锅炉过热器出口至汽轮机进口的压降宜为汽轮机额定进汽压力的5%;过热器出口额定蒸汽温度对于亚临界及以下参数机组宜比汽轮机额定进汽温度高3℃;对于超临界参数机组宜比汽轮机额定进汽温度高5℃。

冷段再热蒸汽管道、再热器、热段再热蒸汽管道额定工况下的压力降宜分别为汽轮机额定工况高压缸排汽压力的1.5%~2.0%,5%,3.5%~3.0%;再热器出口额定蒸汽温度比汽轮机中压缸额定进汽温度宜高2℃。

8.1.3 锅炉燃烧制粉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应与锅炉本体设计及锅炉安全保护监控系统相适应,并必须符合DL435《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烧室防爆规程》的规定。

(条文说明)8.2 煤粉制备8.2.1磨煤机和制粉系统型式应根据煤种的煤质特性、可能的煤种变化范围、负荷性质、磨煤机的适用条件,并结合锅炉炉膛结构和燃烧器结构形式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火力发电厂锅炉技能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火力发电厂锅炉技能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3 、合理利用乏汽及汽动设备
乏汽是过热蒸汽做完功后从汽轮机排出的蒸汽,如何有效利用 乏汽也是电厂节能的重要措施。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乏汽用 来对锅炉水进行预加热,提高锅炉水温度。但现实运行过程中 ,高加(锅炉水预加热系统)投入率在60%--80%之间有的甚 至更低。保证高加的投入率在95%以上,将大大提高电厂的热 效率。另外,一些电厂采用乏汽进行供暖,但供暖后的蒸汽无 法进行回收,不仅降低了蒸汽的利用率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水资 源。利用汽动泵代替电动泵也是节能的重大措施,一些电厂由 于安全稳定性的考虑以及对气动泵的认识方面不足的原因,将 气动泵作为备用泵使用而不是作为给水装置是一个误区,使用 气动泵代替电动泵经过计算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节能20%,节能 效果显著。
火力发电厂锅炉技能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现阶段中国发电厂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每 年都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其排出的大量 CO2、SO2、SO3、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给周围 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因此,在火力发电厂的设 计中大量采用节能设计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并且符 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火力发电厂锅炉技能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结语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但是在现如 今,很多时候人类只是注重索取,而忘记了给予。如果现在不 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 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所以,国家相关部门或行业内需要对电厂建筑节能设计了解 和重视, 建筑节能设计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行业之 间不断交流, 才能使电厂建筑的节能逐渐走向成熟, 走出一条切
火力发电厂锅炉技能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7、汽轮机缸效率偏低 由于机组负荷较低、以及频繁参与调峰的影响,机组的实际缸 效率与其设计值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造成机组热耗率与其 设计值有较大偏差的原因。 8、其他 实际运行中发现,机组效率的提高除了初参数的因素外,还有 其它许多方面的因素,如:较低的锅炉排烟温度;高效率的主、 辅机设备;煤的良好燃烧;较高的给水温度;较低的凝汽器压 力;较低的系统压损;蒸汽再热级数的选择等。

火力发电设备技术手册第一卷 锅炉

火力发电设备技术手册第一卷 锅炉

火力发电设备技术手册第一卷锅炉第一章:概述火力发电设备是利用化石燃料(如煤、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通过汽轮机转换为机械能,再由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设备。

其中,锅炉作为火力发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其运行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火力发电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

本手册以火力发电设备锅炉为主题,对锅炉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运行调试、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阐述,并涉及了锅炉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和协作,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火力发电设备锅炉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要点。

第二章:锅炉结构火力发电设备锅炉包括水力学(自然循环、强制循环)、燃烧系统、废气处理系统、给水系统、汽疏系统、热工计算与设备结构、电气控制及仪表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自然循环锅炉主要由炉膛、受热面、烟气道等组成;强制循环锅炉在自然循环锅炉的基础上增加了循环泵、巡回水箱、水冷壁等部件。

第三章:锅炉工作原理锅炉工作原理可简单概括为:燃料通过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受热面,将水变成蒸汽,经过排汽局部后,利用汽轮机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终由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变压器升压输出到电网中。

第四章:锅炉热工计算锅炉的热工计算是锅炉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热力计算、热工水力计算和结构计算。

其中,热力计算主要涉及燃烧和传热过程的计算,热工水力计算主要是确定锅炉的水循环、蒸汽流量和温度等参数,而结构计算主要针对锅炉的材料和设计要求进行计算。

第五章:锅炉运行调试锅炉运行调试是保证火力发电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

锅炉运行调试主要包括锅炉的试运行、调试、检查和试验,主要涉及锅炉的燃烧控制、水循环、排污、水处理、汽轮机保护控制等方面。

第六章:锅炉维护管理锅炉的维护管理包括对锅炉各部位的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以保证锅炉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锅炉维护管理主要包括锅炉设备的日常维修、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排污和化学水处理等方面。

结语:火力发电设备锅炉是火力发电设备的核心部件,是保证火力发电设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规章制度细则

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规章制度细则

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规章制度细则火力发电厂是一种常见的发电方式,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利用这种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而发电厂锅炉作为火力发电厂中非常重要的设备,负责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蒸汽能量,是发电过程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

为了确保发电厂的操作安全、高效,锅炉操作规章制度细则的制定与执行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锅炉操作规章制度细则的制定应该依据于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行业标准。

发电厂作为一个关乎能源生产和能源安全的行业,其运营必须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要求。

因此,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规章制度细则的制定宜参考并依从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行业标准,确保发电厂的运行安全合规。

其次,锅炉操作规章制度细则要明确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火力发电厂的锅炉操作确实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因此操作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应该在规章制度细则中明确规定,以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正确有效地开展锅炉的操作工作。

同时,规章制度细则还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相关操作工作。

此外,规章制度细则要规定锅炉操作的各个环节和要求。

在火力发电厂锅炉操作中,有一系列环节和要求必须被遵守和执行,以确保锅炉运行的安全和效率。

规章制度细则可以涵盖以下内容:1. 各种运行模式的要求:锅炉的运行状态有多种模式,如启动、加载、卸载、停炉等,规章制度细则可以明确各种模式下的操作要求,确保每个操作都符合安全规范。

2. 日常巡检和维护要求:锅炉作为一个长期运行的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检和维护。

规章制度细则可以规定巡检和维护的时间表和要求,确保锅炉的正常运行和发现潜在问题。

3. 火炉燃烧控制要求:锅炉燃烧是发电的核心过程,规章制度细则可以规定火炉燃烧控制的要求,包括燃料的供给、风量的调节、炉温的控制等,以确保燃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4. 锅炉水处理要求:锅炉水是锅炉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规章制度细则可以规定锅炉水的处理要求,包括给水质量、水位控制、排污处理等,以确保锅炉水的质量和稳定性。

火力发电厂锅炉本体技术负责人岗位规范

火力发电厂锅炉本体技术负责人岗位规范

火力发电厂锅炉本体技术负责人岗位规范岗位介绍锅炉本体技术负责人是火力发电厂锅炉本体部门的核心职能,是锅炉本体部门的技术管理者,负责锅炉本体的技术规划、技术研发、技术支持及技术保障工作。

岗位要求岗位人员具备丰富的锅炉本体设计、研发和运维经验,能够保障锅炉本体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工厂的产能和正常生产。

岗位职责1.制定本体技术开发计划,对锅炉本体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指导技术改进。

2.负责锅炉本体布局、机械结构、材料及工艺等技术规划,完成工厂的锅炉本体设计、制造及安装等工作。

3.督导锅炉本体的技术流程和技术检查,负责技术评估及技术监督。

4.负责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参与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技术改进,协助工程部门解决技术难题。

5.对锅炉本体设备的技术数据及工艺文件等资料进行管理、整理和归档。

6.检验锅炉本体设备的工艺品质,确保设备的质量及可靠性,协助控制成本。

岗位要求1.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机械、热能、动力等专业优先。

2.具有锅炉本体相关设计、研发及运维工作经验10年以上。

3.熟悉国内外锅炉本体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

4.具有创新意识,能够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与产品重构。

5.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6.必须符合工艺的安全、卫生和环保标准,并熟悉有关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及各类规程。

7.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岗位培训为了更好的发挥火力发电厂锅炉本体技术负责人的作用,需要不断地增强个人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在开展实际工作的同时,岗位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培训班和提高技能的训练。

岗位评价锅炉本体技术负责人是火力发电厂锅炉本体部门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工厂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一位优秀的锅炉本体技术负责人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及坚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在高强度工作中不断突破自己,保证锅炉本体设备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为公司的生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火力发电厂技术标准汇编

火力发电厂技术标准汇编

火力发电厂技术标准汇编一、前言火力发电是指利用燃煤、燃气、燃油等燃料进行燃烧,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

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火力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设施,其技术标准直接关系到发电效率、环境保护和安全运行。

为此,我们将对火力发电厂技术标准进行汇编,以便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建设与设计标准1. 火力发电厂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环保标准和能源规划,遵循科学合理的选址、排放控制和环境保护要求。

2. 火力发电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燃料种类、供应可靠性、发电效率、安全性等因素,合理配置设备、布局结构,最大程度降低燃料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设备选型和安装标准1. 燃料选择:根据火力发电厂运行条件和区域资源特点,科学选择煤、燃气、燃油等适宜的燃料,结合环保要求进行燃料处理和燃烧优化。

2. 锅炉和蒸汽发电机组:应选择高效、安全、可靠的锅炉和蒸汽发电机组,确保稳定的蒸汽供应和优质的蒸汽质量。

3. 发电机组:应选用高效节能的发电机组设备,确保电能的稳定输出和运行的可靠性。

四、运行管理与维护标准1. 热能利用:应优化锅炉、汽轮机等设备的热力循环系统,充分利用热能,提高发电效率。

2. 燃料管理:严格控制燃料质量,加强燃烧过程监测,预防燃料堆积和爆炸危险。

3. 环境保护:应配备污染物治理设施,控制废气、废水的排放,保护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

五、安全监控与应急处理标准1. 安全生产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设备巡检维护,规范作业流程,做好设备投运、停车、检修等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2. 应急处理标准:建立应急预案,加强火灾、泄漏、事故等危险事件的防范与处理,确保人员安全和设施完整。

火力发电厂技术标准汇编从建设与设计、设备选型和安装、运行管理与维护、安全监控与应急处理等方面对火力发电厂技术标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为火力发电厂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这份汇编能够得到相关行业的关注和应用,为我国的火力发电事业贡献力量。

锅炉技术规范

锅炉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1.1概述1.1.1主要规范本期工程,新建二台煤粉锅炉,自然循环、单筒、半露天布置、全钢架结构。

燃用烟煤,固态排渣。

(1) 锅炉容量和主要参数主蒸汽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要求与汽轮机参数相匹配。

锅炉型号:过热蒸汽:额定蒸汽流量:100t/h蒸汽压力: 5.30Mpa·g蒸汽温度:485℃给水温度:150℃排烟温度: 140℃注:压力单位中“g”表示表压。

(2) 锅炉热力特性锅炉计算热效率(按低位发热量)≥91%保证锅炉效率(按低位发热量)≥90%1.1.2 设计条件和环境条件(1) 煤种(2) 点火及助燃用油油种:0号轻柴油(GB252-87)恩氏粘度(20℃时): 1.2-1.670E灰份:≤0.01%(3) 环境条件多年平均大气温度:14.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9.8℃多年极端最低温度:-18.5℃多年平均风速: 3.1米/秒最大风速:基本风压: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锅炉炉架按国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

地基承载力:135~200kpa厂区土质和类别:三类场地、桩基基础厂房零米高度(黄海高程): 3.80m(4) 锅炉给水锅炉正常连续排污率(B-MCR)2%补给水制备方式:反渗透+一级除盐+混床锅炉给水质量标准总硬度:≤2.0μmo1/L氧:≤7μg/L铁:≤30μg/L铜:≤5μg/L二氧化硅:≤20ppbPH值:8.5-9.2(25℃)联氨:10~50μg/L油:≤0.3mg/ L(5) 锅炉运行条件锅炉运行方式:带额定负荷具有变负荷调峰能力。

给煤系统:采用中间贮仓式热风送粉系统。

除渣方式:采用埋刮板捞渣机或螺旋出渣机待订技术协议时定,锅炉排渣口布置应考虑水封及除渣机的布置。

锅炉在投产后的第一年内,年利用小时数要求不低于7000小时。

(6) 锅炉动力设备电压:直流220V、交流380V、6000V。

1.1.3 设计制造标准锅炉的设计、制造所遵循的标准及原则为:(1) 凡按引进技术设计制造的设备,须按引进技术相应的标准如ASME、ASTM、NFPA及相应的引进公司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检验。

锅炉规程及完好技术标准

锅炉规程及完好技术标准

动力车间关键设备规程及完好技术标准锅炉运行操作规程一、运行前检查准备:1、锅炉内部检查:主要炉筒、集箱、人孔、毛孔等。

2、炉膛烟道检查:主要炉膛及烟道内.3、锅炉附件检查:主要压力表、水位表、安全阀、排污阀、主汽阀、管道阀等。

4、自动控制系统检查:主要电路及盘、管路、操作机构、点火装置等。

5、附属设备检查:主要水处理、给水、通水设备等。

6、燃烧设备检查:主要炉排及变速箱、出渣设备、除尘设备等。

7、辅助受热面检查:主要过热、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

二、点火前检查准备:1、检查与调整锅炉水位,上水略低于正常水位。

2、排污试验。

3、压力表检查.4、给水系统检查。

5、炉内通风换气.6、检查燃烧及通风设备。

三、点火:用木柴和其它易燃物引火,严禁用挥发性强的油类易燃物引火,锅炉刚点燃时,应该缓慢升温,防止砖墙开裂。

四、烘炉:用火焰烘炉时将木柴集中在炉排中间,点燃后用小火烧烤将烟道挡板开到1/4-1/3,炉膛负压0.5-1mmH20锅水温度保持70-80℃,3天后,可加少量煤逐渐代替木柴烘烤,锅炉水可达到轻微沸腾,时间轻型炉墙3-7天,重型炉墙7-15天。

五、煮炉:将NaOH和Na3PO4·12H2O 用热水溶解后与给水同时缓慢送入锅炉,至水位表低水位;加热升温至空气阀或安全阀冒出蒸汽时,即可开始加压,同时冲洗水位表和压力表弯管。

煮炉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升至15%设计压力,保牙8小时,第二天升压至30%保压8小时,第三天升压到30%设计压力保压8小时.六、升压:锅炉点燃后,水温逐渐上升,内部开始产生蒸汽,气压渐渐升高,此时一方面排出空气和锅炉内产生蒸汽直至空气阀或抬起安全阀冒出蒸汽是关闭,另一方面检查个连接处无渗漏和紧固。

当压力升到0。

05-0.1MPa时应冲洗水位表.当压力升到0.1-0.15MPa时应冲洗压力表弯管。

当压力升到0.2MPa时,检查个连接处无渗漏。

当压力升到0.2-0.39MPa时试用给水设备和排污装置。

火力发电厂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清单

火力发电厂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清单

火力发电厂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清单A、安装调试试运通用规程标准1《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国家电网公司工[2003]153 号2《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原电力部[1996]3《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原电力部[1996]4《模拟量控制系统负荷变动试验导则》电力部[1996]5《火电机组热工自动投入率统计方法》电力部[1996]6《汽轮机甩负荷试验导则》电力部[1996]7《火电机组启动蒸汽吹管导则》(电综[1998]179 号)8《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DL/T794-20019《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备化学监督导则》SDJJS03-8810《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建质[1996]111 号)11《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电综[1998]全套)12《火电机组启动验收性能试验导则》电综[1998]179 号13《电力建设基本工程整套满负荷试运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14《火电机组达标投产考核标准》(中建企协[2006]6 号)15《化学监督制度》SD246-8816《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督导则》DL/T 561-951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8《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定》19《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5009—9620《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DL408—9121《火力发电厂安全、文明生产达标考核实施细则》22《火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国电公司[2000]23《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大纲编制纲要》DZB07-199824《火电工程启动试运实施细则》DZB04-199825《火电工程竣工验收实施细则》DZB05-199826《火电工程调试措施编制纲要》DZB06-199827《新建发电机组启动试运行阶段可靠性评价办法》B、2010年度火力发电厂13项技术监督用标准规范(西安热工研究院电站技术监督部发布)1)、绝缘监督部分1.GB/T 5582-1993 《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2.GB/T 7252-200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3.GB/T 16434-1996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4.GB/T 20833-2007 《旋转电机定子线棒及绕组局部放电的测量方法及评定导则》5.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6.DL/T 404-2007 《3.6kV~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7.DL/T 417-2006 《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现场测量导则》8.DL/T 474.1-2006 《现场绝缘试验实施导则第1部分:绝缘电阻、吸收比和极化指数试验》9.DL/T 474.2-2006 《现场绝缘试验实施导则第2部分:直流高电压试验》10.DL/T 474.3-2006 《现场绝缘试验实施导则第3部分:介质损耗因数tan δ试验》11.DL/T 474.4-2006 《现场绝缘试验实施导则第4部分:交流耐压试验》12.DL/T 474.5-2006 《现场绝缘试验实施导则第5部分:避雷器试验》13.DL/T 475-2006 《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的测量导则》14. DL/T 492-2009 《发电机环氧云母定子绕组绝缘老化鉴定导则》(2009-12-1实施)15.DL/T 506-2007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绝缘气体湿度测量方法》16.DL/T 555-2004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耐压及绝缘试验导则》17.DL/T 572-1995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18.DL/T 573-1995 《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19.DL/T 574-1995 《有载分接开关运行维修导则》20.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21.DL/T 603-2006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运行及维护规程》22.DL/T 607-1996 《汽轮发电机漏水、漏氢的检验》23.DL/T 617-1997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24.DL/T 618-1997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试验规程》25.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26.DL/T 626-2005 《盘形悬式绝缘子劣化检测规程》27.DL/T 627-2004 《电力系统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28.DL/T 651-1998 《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的技术要求》29.DL/T 664-2008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规范》30.DL/T 722-2000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31.DL/T 727-2000 《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32.DL/T 729-2000 《户内绝缘子运行条件电气部分》33.DL/T 801-2002 《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34.DL/T 804-2002 《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35.DL/T 838-2003 《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36.DL/T 864-2004 《标称电压高于1000V 交流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37.DL/T 866-2004 《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38.DL/T 970-2005 《大型汽轮发电机非正常和特殊运行及维护导则》39.DL/T 1054-2007 《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技术监督规程》40.DL/T 1093-2008 《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的电抗法检测判断导则》41.DL/T 1095-2008 《变压器油带电度现场测试导则》42. 发输电输[1999]72号《高压开关设备管理规定》43.发输电输[1999]72号《高压开关设备反事故技术措施》44.发输电输[1999]72号《高压开关设备质量监督管理办法》45.发输电输[2002]158号《预防11OkV~500kV变压器(电抗器)事故措施》46.发输电输[2002]158号《预防110kV~500kV互感器事故措施》47.国电发[1999]579号《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48.国电发[2000]589号《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49.电安生[1996]589号《电力工业部变压器类设备管理规定》50.能源办[1993]45号《电力系统电瓷外绝缘防污闪技术管理规定》(试行)51.电供[1991]30号《高压断路器运行规程》52.能源电供[1990]146号《高压开关设备管理条例》2)、电测监督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4. 《计量标准考核办法》(2005年1月1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2号发布)5. 《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2007年12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05号发布)6. JJG 01-1994 《电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7. JJG 124-2005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8. JJG 126-1995 《交流电量变换为直流电量电工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9. JJG 166-1993 《直流电阻器检定规程》10. JJG 307-2006 《机电式交流电能表》11. JJG 313-1994 《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12. JJG 314-1994 《测量用电压互感器检定规程》13. JJG 366-2004 《接地电阻表检定规程》14. JJG 494-2005 《高压静电电压表检定规程》15. JJG 505-2004 《直流比较仪式电位差计检定规程》16. JJG 531-2003 《直流电阻分压箱》17. JJG 596-1999 《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18. JJG 597-2005 《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19. JJG 603-2006 《频率表检定规程》20. JJG 622-1997 《绝缘电阻表(兆欧表)检定规程》21. JJG 690-2003 《高绝缘电阻测量仪(高阻计)》22. JJG 780-1992 《交流数字功率表检定规程》23. JJG 1005-2005 《电子式绝缘电阻表检定规程》24. JJG 1021-2007 《电力互感器检定规程》25. 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26. JJF 1022-1991 《计量标准命名规范》27. JJF 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28. 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29. JJF 1094-2002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30. DL/T 448-2000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31. DL/T 460-2005 《交流电能表检验装置检定规程》32. DL/T 614-2007 《多功能电能表》33. DL/T 630-1997 《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34. DL/T 645-2007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35. DL/T 732-2000 《电能表测量用光电采样器》36. DL/T 973-2005 《数字高压表检定规程》37. DL/T 979-2005 《直流高压高阻箱检定规程》38. DL/T 980-2005 《数字多用表检定规程》39. DL/T 1112-2009 《交、直流仪表检验装置检定规程》(2009-12-1实施)40.DL/T 5043-1995 《火力发电厂电气试验室设计标准》41.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42. DL/T 5137-2001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43. SD 110-1983 《电测量指示仪表检验规程》44. Q/GDW 140-2006 《国家电网公司交流采样测量装置运行检验管规程》45. 国家电网营销[2005]347号《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校验规范》46. 国家电网营销[2005]347号《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校验作业指导书》3)、继电保护监督1.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2. GB/T 50062-2008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3.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4.DL/T 553-1994 《220~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5. DL/T 559-2007 《220kV~75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6. DL/T 584-2007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7. DL/T 587-2007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8. DL/T 623-1997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9. DL/T 624-1997 《微机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技术条件》10.DL/T 684-1999 《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11. DL/T 994-2006 《火电厂风机水泵用高压变频器》12.DL/T 995-200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13.DL/T 1073-2007 《电厂厂用电源快速切换装置通用技术条件》14.DL/T 1075-2007 《数字式保护测控装置通用技术条件》15. DL/T 1100-2009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2009-12-1实施)16. Q/GDW 267-2009 《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17. 国家电网生技[2005]400号文《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18.调继[2005]222号《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19. (82)水电生字第11号《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20.电安生[1994]191号《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21.国电调[2002]138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继电保护实施细则》4)、励磁监督1. GB/T 7064-2002 《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2. GB/T 7409.1-2008《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定义》3. GB/T 7409.2-2008《同步电机励磁系统电力系统研究用模型》4. GB/T 7409.3-2007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大、中型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要求》5. DL/T 1049-2007 《发电机励磁监督规程》6. DL 5000-2000 《火力发电厂技术规程》7. DL/T 650-1998 《大型汽轮发电机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技术条件》8. DL 755-200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9. DL/T 843-2003 《大型汽轮发电机交流励磁系统技术条件》10. SD 325-1989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11. 国家电力公司标准《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1999年版)》12. 国家电网公司Q/GDW 142-2006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导则》13. 国家电网公司 Q/GDW 143-2006 《电力系统稳定器整定试验导则》14. 国家电网生[2004]203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15. 国家电监委电监市场[2006]42号《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5)、节能监督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7年10月28日修订)2.国电发[2001]476号《火电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3.国电发 [2001]477号《火电厂节约用油管理办法(试行)》4. 电综[1998]179号《火电机组启动验收性能试验导则》5.GB/T 2587-200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2009-12-1实施)6. GB/T 2588-2000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7. GB/T 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8. GB/T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2009-11-1实施)9. GB/T 6422-2009 《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2009-11-1实施)10.GB/T 8117.1~8117.2-2008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2009-4-1实施)11.GB/T 10184-1988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12. GB/T 13471-2008 《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13.GB/T 14100-2009 《燃气轮机验收试验》(2010-1-1实施)14. GB/T 15316-2009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2009-11-1实施)15.GB/T 15317-2009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2010-5-1实施)16. GB/T 15587-2008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2009-5-1实施)17. GB/T 16614-1996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18. GB/T 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19.GB/T 18666-2002 《商品煤质量抽查与验收办法》20.GB/T 18916.1-2002 《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21.GB 21258-2007 《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22. GB/T 21369-2008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23.GB 24500-2009 《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2010-9-1实施)24.DL/T 455-2008 《锅炉暖风器》25. DL/T 467-2004 《电站磨煤机试验规程》26.DL/T 469-2004 《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27.DL/T 520-2007 《火力发电厂入厂煤检测实验室技术导则》28.DL/T 552-1995 《火力发电厂空冷塔及空冷凝汽器试验方法》29. DL/T 567.1-2007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一般规定》30.DL/T 581-1995 《凝汽器胶球清洗装置和循环水二次滤网装置》31.DL/T 606.1-199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总则》32.DL/T 606.2-1996 《火力发电厂燃料平衡导则》33.DL/T 606.3-200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第3部分:热平衡》34.DL/T 606.4-1996 《火力发电厂电能平衡导则》35.DL/T 606.5-2009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第5部分:水平衡试验》(2009-12-1实施)36. DL/T 686-1999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37. DL/T 747-2001 《发电用煤机械采制样装置性能验收导则》38. DL/T 748-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39. DL/T 750-200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运行维护规程》40.DL/T 783-2001 《火力发电厂节水导则》41.DL/T 839-2003 《大型锅炉给水泵性能现场试验方法》42. DL/T 892-2004 《电站汽轮机技术条件》43. DL/T 904-2004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44. DL/T 926-2005 《自抽式飞灰取样方法》45. DL/T 932-2005 《凝汽器与真空系统运行维护导则》46. DL/T 933-2005 《冷却塔淋水填料、除水器、喷溅装置性能试验方法》47. DL/T 934-2005 《火力发电厂保温工程热态考核测试与评价规程》48. DL/T 958-2005 《电力燃料名词术语》49. DL/T 964-2005 《循环流化床锅炉性能试验规程》50. DL/T 994-2006 《火电厂风机水泵用高压变频器》51. DL/T 1027-2006 《工业冷却塔测试规程》52.DL/T 1051-2007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53. DL/T 1052-2007 《节能技术监督导则》54. DL/T 1055-2007 《发电厂汽轮机、水轮机技术监督导则》55.DL/T 1106-2009 《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2009-12-1实施)56.DL/T 1111-2009 《火力发电厂厂用高压电动机调速节能导则》(2009-12-1实施)57.DL/T 5210.2-200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2部分:锅炉机组》(2009-12-1实施)58.DL/T 5210.3-200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3部分:汽轮发电机组》(2009-12-1实施)59.DL/T 5435-2009 《火力发电工程经济评价导则》(2009-12-1实施)60.DL/T 5437-2009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2009-12-1实施)61.JB/T 4358-2008 《电站锅炉离心式通风机》62.JB/T 5862-2001 《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63. JB/T 8059-2008 《高压锅炉给水泵技术条件》64.JB/T 9633-1999 《凝汽器胶球清洗装置》6)、环保监督1. GB/T 212-2008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2. GB/T 214-2007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3. GB 1556.2-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4. GB/T 3286.1-1998 《石灰石、白云石化学分析方法》5. GB/T 6719-2009 《袋式除尘器技术要求》(2009-10-1实施)6.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7. GB 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8. GB 13223-200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9. GB/T 13931-2002 《电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10. 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11.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12. GB 18599-2001 《一般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13. GB/T 19229.1-2008《燃煤烟气脱硫设备第1部分:燃煤烟气湿法脱硫设备》14. GB/T 21508-2008 《燃煤烟气脱硫设备性能测试方法》15. GB/T 21509-2008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16.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17.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18. HJ/T 92-2002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19. HJ/T 178-2005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烟气循环流化床法》20. HJ/T 179-2005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石灰-石膏法》21. HJ/T 212-2005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22. HJ/T 255-2006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23. HJ/T 353-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24. HJ/T 354-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25. HJ/T 355-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26. HJ/T 356-2007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27.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28. HJ/T 397-2007 《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29. HJ/T 398-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格林曼烟气黑度图法》30. HJ/T 416-2007 《环境信息术语》31. DL/T 414-2004 《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2. DL/T 461-2004 《燃煤电厂电除尘器运行维护管理导则》33. DL/T 514-2004 《电除尘器》34. DL/T 519-2004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定》35. DL/T 748.7-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7部分除灰渣系统检修36. DL/T 748.9-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9部分干输灰系统检修37. DL/T 748.10-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10部分脱硫装置检修38. DL/T 894-2004 《除灰除渣系统调试导则》39. DL/T 895-2004 《除灰除渣系统运行导则》40. DL/T 938-2005 《火电厂排水水质分析方法》41. DL/T 960-2005 《燃煤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订货技术条件》42. DL/T 998-2006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43. DL/T 1050-2007 《电力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导则》44. DL/T 1051-2007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45. DL/T 1121-2009 《燃煤电厂锅炉烟气袋式除尘工程技术规范》(2009-12-实施)46. DL/T 5046-2006 《火力发电厂废水治理设计技术规程》47. DL/T 5142-2002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48. DL/T 5190.4-200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4部分电厂化学49. DL/T 5403-2007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调整试运及质量验收评定规程》50. DL/T 5417-2009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2009-12-1实施)51. DL/T 5418-2009 《火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施工及验收规程》(2009-12-1实施)52. DL/T 5436-2009 《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工程调整试运及质量验收评定规程》(2009-12-1实施)53. JB/T 10921-2008 《燃煤锅炉烟气袋式除尘器》5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55.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20025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200257.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200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59.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200560.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200661.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管理暂行办法》200662.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0763. 《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200764. 《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20107)、金属监督1.能源部电[1992]1069号《防止火电厂锅炉四管爆漏技术导则》2.国电发[2000]589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3.GB 5310-2008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4.GB/T 9222-2008 《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5.DL/T 438-2009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2009-12-1实施)6.DL/T 439-2006 《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7.DL/T 440-2004 《在役电站锅炉汽包的检验及评定规程》8.DL/T 441-2004 《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规程》9.DL 612-1996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10.DL/T 616-2006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11.DL 647-2004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12.DL/T 652-1998 《金相复型技术工艺导则》13.DL/T 654-2009 《火力机组寿命评估技术导则》(2009-12-1实施)14.DL/T 674-1999 《火电厂用20号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15.DL/T 678-1999 《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16.DL/T 679-1999 《焊工技术考核规程》17.DL/T 694-1999 《高温紧固螺栓超声波检验技术导则》18.DL/T 715-2000 《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选用导则》19.DL/T 734-2000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20.DL/T 752-2001 《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21.DL/T 773-2001 《火电厂用12Cr1MoV钢球化评级标准》22.DL/T 787-2001 《火力发电厂用15CrMo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23.DL/T 819-2002 《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24.DL/T 820-2002 《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25.DL/T 821-2002 《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26.DL/T 868-2004 《焊接工艺评定规程》27.DL/T 869-2004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28.DL/T 882-2004 《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名词术语》29.DL/T 884-2004 《火电厂金相检验与评定技术导则》30.DL/T 939-2005 《火力发电厂锅炉受热面管监督检验技术导则》31.DL/T 940-2005 《火力发电厂蒸汽管道寿命评估技术导则》32.DL/T 991-2006 《电力设备金属光谱分析技术导则》33.DL/T 999-2006 《电站用2.25Cr-1Mo钢球化评级标准》34.DL/T 1051-2007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35.DL/T 5054-1996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36.JB/T 3375-2002 《锅炉用材料入厂验收规则》37.JB/T 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8)、化学监督1.GB/T 474-1996 《煤样的制备方法》2.GB/T 475-1996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3.GB/T 2536-1990 《变压器油》4.GB 7252-2001 《变压器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5.GB/T 7595-2008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6.GB/T 7596-2008 《电厂用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标准》7.GB/T 7597-2007 《电力用油(变压器油、汽轮机油)取样方法》8.GB/T 8905-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9.GB 11120-1989 《L-TSA汽轮机油》10.GB/T 12145-2008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11.GB/T 14541-2005 《电厂运行中汽轮机用矿物油维护管理导则》12.GB/T 14542-2005 《运行中变压器油维护管理导则》13.GB/T 18666-2002 《商品煤质量抽查和验收方法》14.DL/T 246-2006 《化学监督导则》15.DL/T 502-2006 《火力发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16.DL/T 520-2007 《火力发电厂入厂煤检测实验室技术导则》17.DL/T 561-1995 《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督导则》18.DL/T 571-2007 《电厂用抗燃油验收、运行监督及维护管理导则》19.DL/T 595-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气体监督细则》20.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21.DL/T 651-1998 《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的技术要求》22.DL/T 677-2008 《火力发电厂在线工业化学仪表检验规程》23.DL/T 712-2000 《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管选材导则》24.DL/T 747-2001 《发电用煤机械采样装置性能验收导则》25.DL/T 771-2001 《火电厂水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选用导则》26.DL/T 794-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27.DL/T 801-2002 《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28.DL/T 805-2006 《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29.DL/T 838-2003 《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30.DL/T 855-2004 《电力基本建设火电设备维护保管规程》31.DL/T 889-2004 《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备化学监督导则》32.DL/T 913-2005 《火电厂水质分析仪器质量验收导则》33.DL/T 941-2005 《运行中变压器用六氟化硫质量标准》34.DL/T 951-2005 《火电厂反渗透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35.DL/T 952-2005 《火力发电厂超滤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36.DL/T 956-2005 《火力发电厂停(备)用热力设备防锈蚀导则》37.DL/T 957-2005 《火力发电厂凝汽器化学清洗及成膜导则》38.DL/T 1029-2006 《火电厂水质分析仪器实验室质量管理导则》39.DL/T 1039-2007 《发电机内冷水处理导则》40.DL/T 1051-2007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41.DL/T 1076-2007 《火力发电厂化学调试导则》42.DL/T 5068-2006 《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43.DL/T 5190.4-200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四部分电厂化学篇》44.SH 0040-1991 《超高压变压器油》45.SD 202-1986 《火力发电厂垢和腐蚀产物分析方法》9)、热工监督1.国电发[2000]589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GB/T 4213-2008 《气动调节阀》3.GB/T 50093-2002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DL/T 435-2004 《电站煤粉锅炉炉膛防爆规程》5.DL/T 589-1996 《火力发电厂燃煤电站锅炉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6. DL/T 590-1996 《火力发电厂固定式发电用凝汽汽轮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7.DL/T 591-1996 《火力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8.DL/T 592-1996 《火力发电厂锅炉给水泵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9.DL/T 655-2006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验收测试规程》10.DL/T 656-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11.DL/T 657-2006 《火力发电厂模拟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12.DL/T 658-2006 《火力发电厂开关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13.DL/T 659-2006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14. DL/T 677-2009 《发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检验规程》(2009-12-1实施)15.DL/T 774-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16.DL/T 775-2001 《火力发电厂除灰除渣热工自动化系统调试规程》17.DL/T 855-2004 《电力基本建设火电设备维护保管规程》18.DL/T 924-2005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19.DL/T 996-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技术条件》20.DL/T 1012-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视和保护系统验收测试规程》21.DL/T 1056-2007 《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技术监督导则》22.DL/T 1083-2008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23.DL/T 1091-2008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条件》24. DL/T 1112-2009 《交、直流仪表检验装置检定规程》(2009-12-1实施)25.DL 5000-2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26.DL 5004-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实验室设计标准》27.DL 5031-199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28.DL/T 5175-2003 《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29.DL/T 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30.DL/T 5190.5-2004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5部分:热工自动化》31. DL/T 5210.4-200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4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2009-12-1实施)32.DL/T 5227-2005 《火力发电厂辅助系统(车间)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33. DL/T 5428-2009 《火力发电厂热工保护系统设计技术规定》(2009-12-1实施)34.JJF 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35.DRZ/T 01-2004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10)、电能质量监督1.国家电监委电监市场[2006]42号《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2.SD 325-1989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3. 国家电网生[2004]203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4.GB 156-2007 《标准电压》5.GB/T 1980-1996 《标准频率》6.GB/T 12325-2008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7.GB/T 12326-2008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8.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9.GB/T 15543-2008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2009-5-1实施)10.GB/T 15945-2008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2009-5-1实施)11.GB/T 18481-2001 《电能质量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12.GB/T 19862-2005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13.DL/T 497-1992 《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工作管理规程》14.DL/T 500-2009 《电压监测仪使用技术条件》(2009-12-1实施)15.DL/T 723-20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16.DL/T 1028-2006 《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仪检定规程》17.DL/T 1040-2007 《电网运行准则》18.DL/T 1053-2007 《电能质量技术监督规程》11)、汽轮机监督1. GB/T 6075.2-2007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第2部分:500MW以上,额定转速1500r/min、1800r/min、3000r/min、3600r/min陆地安装的汽轮发和电机组2.GB/T 8117.1~8117.2-2008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2009-4-1实施)3.GB/T 13399-1992 《汽机安全监视装置技术条件》4. GB/T 11348.2-2007 《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量和评定_第2部分》5.DL/T 552-1995 《火力发电厂空冷塔及空冷凝汽器试验方法》。

火电厂热控专业规程解读

火电厂热控专业规程解读

火电厂热控专业规程解读
火电厂热控专业规程是指对火力发电厂的热控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
一系列操作规程。

其目的在于确保火力发电厂的热控系统能够稳定、
高效地运行,同时保证安全生产。

火电厂热控专业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热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规范:热控系统是指对火力发电厂中的锅炉、汽轮机等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的系统。

该规程要求在设计和安装热控
系统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 热控系统运行管理规范:该规程要求对火力发电厂中的热控系统进
行全面、细致的管理。

具体包括定期检查设备状态、检查传感器、执
行器等元器件是否正常工作,及时处理设备故障等。

3. 燃料供应管理规范:该规程要求对火力发电厂中使用的各种燃料进
行严格管理。

具体包括检验燃料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存储方式是否正
确等。

4. 值班人员操作规范:该规程要求值班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要求值班人员必须具备应急处理
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

5. 安全生产管理规范:该规程要求在火力发电厂的热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具体包括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设备维护、提高安全意识等。

总之,火电厂热控专业规程是保障火力发电厂热控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各项规范的执行将有助于提高火力发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某电厂启动锅炉技术规范书

某电厂启动锅炉技术规范书

某电厂启动锅炉技术规范书1. 引言本技术规范书主要针对某电厂的锅炉启动过程提供指导和规范。

锅炉启动是电厂运行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启动过程能够确保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2. 目的和范围2.1 目的本技术规范书的目的是确保锅炉启动过程安全可靠,防止事故发生,减少设备损坏,提高电厂的生产效率。

2.2 范围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某电厂的所有锅炉启动过程。

3. 安全准备3.1 安全检查在启动锅炉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包括但不限于锅炉本体、燃料供应系统、给水系统、排烟系统、控制系统等的检查。

确保各项设备完好,不存在安全隐患。

3.2 安全措施在启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作业区域的通风条件良好、遵守动火作业规定等。

4. 启动前的准备工作4.1 清理检查在启动锅炉之前,必须对锅炉及其周围进行清理检查,确保不会有任何杂物或障碍物影响启动过程。

4.2 加热准备在启动锅炉之前,必须进行预热操作,包括预热锅炉本体、加热给水系统等。

4.3 检查仪器设备在启动锅炉之前,必须对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启动过程5.1 燃料供应系统的启动首先,启动燃料供应系统,确保燃料能够正常供应到锅炉。

在启动过程中,必须注意燃料的质量和供应压力。

5.2 给水系统的启动接下来,启动给水系统,确保给水能够正常进入锅炉,并且达到所需的压力和流量。

在启动过程中,必须注意给水泵的运行情况和给水质量。

5.3 点火和燃烧系统的启动在完成燃料供应和给水系统的启动后,进行点火和燃烧系统的启动。

确保燃烧系统正常工作,同时监测燃烧的温度和压力。

5.4 检查运行参数在锅炉启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检查各项运行参数,如水位、压力、温度等。

确保参数在正常范围内,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5.5 监控和记录启动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控各项参数,并进行记录。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的分析和改进提供依据。

6. 锅炉启动后的处理6.1 关注余热利用锅炉启动后,必须关注余热利用情况,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热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
A 01
备案号:0401-2004
DRZ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
DRZ/T 01-2004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
Code for level Measuremet System of Boiler drum in Fossil
Fuel Power Plant
2004-10-20公布 2004-12-20实施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依照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委员会的安排进行编制。

本标准为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颁发的新编标
准。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要紧起草单位: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起草工作组。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侯子良。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委员会解释。

目次
1 适用范围
2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
3 汽包水位测量信号的补偿
4 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安装
5 汽包水位测量和爱护的运行维护
编制讲明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补偿、安装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厂高压、超高压及亚临界压力的汽包锅炉。

2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
2.1 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必须采纳两种或以上工作原理共存的配置方式。

锅炉汽包至少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2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

新建锅炉汽包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3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或1套就地水位计、1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和6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

2.2 锅炉汽包水位操纵和爱护应分不设置独立的操纵器。

在操纵室,除借助DCS监视汽包水位外,至少还应设置一个独立于DCS 及其电源的汽包水位后备显示仪表(或装置)。

2.3 锅炉汽包水位操纵应分不取自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进行逻辑推断后的信号。

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信号应分不通过3个独立的输入/输出(I/O)模件或3条独立的现场总线,引入分散操纵系统(DCS)的冗余操纵器。

2.4 锅炉汽包水位爱护应分不取自3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或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当采纳6套配置时)进行逻辑推断后的信号。

当锅炉只配置2个电极式测量装置时,汽包水位爱护应取自2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以及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进行逻辑推断后的信号。

3个独立的测量装置输出的信号应分不通过3个独立的I/O模件引入DCS的冗余操纵器。

2.5 每个汽包水位信号补偿用的汽包压力变送器应分不独立配置。

2.6水位测量的差压变送器信号间、电极式测量装置信号间,以及差压变送器和电极式测量装置的信号间应在DCS中设置偏差报警。

2.7 关于进入DCS的汽包水位测量信号应设置包括量程范围、变化速率等坏信号检查手段。

2.8 本标准要求配置的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应是经实践证明安全可靠,能消除汽包压力阻碍,全程测量水位精确度高,能确保从锅炉点火起就能投入爱护的产品,不同意将达不到上述要求或没有成功应用业绩的不成熟产品在锅炉上应用。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其它产品和技术也应是先进的、且有成功应用业绩和成熟的。

3 汽包水位测量信号的补偿
3 .1 差压式水位测量系统中应设计汽包压力对水位-差压转换关系阻碍的补偿。

应精心配置补偿函数以确保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均能保证补偿精度。

3.2 差压式水位表应充分考虑平衡容器下取样管参比水柱温度对水位测量的阻碍。

应采纳参比水柱温度稳定、接近设定温度的平衡容器,或采纳经实践证明有成功应用经验的参比水柱温度接近饱和温度的平衡容器。

必要时也可装设能反映参比水柱温度的温度计,监视与设计修正温度的偏差,及由此产生的水位测量的附加误差。

4 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安装
4.1 每个水位测量装置都应具有独立的取样孔。

不得在同一取样孔上并联多个水位测量装置,以幸免相互阻碍,降低水位测量的可靠性。

当汽包上水位测量取样孔不够时,可采纳在汽包上已提供的大口径取样管中插入1~2个取样管的技术增多取样点。

当采纳此方法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各个取样系统互相干扰。

不宜采纳加连通管的方法增加取样点。

4.2 水位测量装置安装时,均应以汽包同一端的几何中心线为基准线,采纳水准仪精确确定各水位测量装置的安装位置,不应以锅炉平台等物作为参比标准。

4.3 安装水位测量装置取样阀门时,应使阀门阀杆处于水平位置。

4.4 水位测量装置在汽包上的开孔位置应依照锅炉汽包内部结构、布置和锅炉运行方式,由锅炉制造厂负责确定和提供。

取样孔应尽量避开汽包内水汽工况不稳定区(如安全阀排气口、汽包进水口、下降管口、汽水分离器水槽处等),若不能避开时,应在汽包内取样管口加装稳流装置。

应优先选用汽、水流稳定的汽包端头的测孔或将取样口从汽包内部引至汽包端头。

电极式水位
测量装置的取样孔应避开炉内加药阻碍较大的区域。

作为锅炉运行中监视、操纵和爱护的水位测量装置的汽侧取样点不应在汽包蒸汽导管上设置。

4.5 汽包水位计的取样管孔位置,汽侧应高于锅炉汽包水位停炉爱护动作值,水侧应低于锅炉汽包水位停炉爱护动作值,并有足够的裕量。

4.6 三取二或三取中的三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孔不应设置在汽包的同一端头,同一端头的两个取样口应保持400mm以上距离。

三个变送器安装时应保持适当距离。

4.7 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的单室平衡容器应采纳容积为300~800ml的直径为约100mm 的球体或球头圆柱体。

4.8 差压式水位表安装汽水侧取样管时,应保证管道的倾斜度不小于1:100,关于汽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低,关于水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高。

4.9 汽水侧取样管和取样阀门均应良好保温。

平衡容器及容器下部形成参比水柱的管道不得保温。

引到差压变送器的两根管道应平行敷设共同保温,并依照需要采取防冻措施,但任何情况下,拌热措施不应引起正负压侧取样管介质产生温差。

三取二或三取中的三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管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且不应将它们保温在一起。

电极式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排水管不应与取样管紧挨并排布置。

4.10 就地水位计的安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