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两首》
苏教版六下《词两首》教案
苏教版六下《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词两首》一课,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较著名的词作品;2.学习词的基本表达方式;3.掌握词的韵律和格律,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要能够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并在朗读时体现出音乐节奏。
2.教学难点:相对于繁复的韵律和格律,学生可能更难通过朗读表达出词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本课时选取的《词两首》来自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所作,该词分别为《水调歌头·小小说》和《赤壁怀古》。
词的基本表达方式学习词的基本表达方式,包括表现诗歌的情感、意境和构思,方面有:比喻、比拟、象征、拟人、积淀、议论等。
词的韵律和格律学习韵律和格律,掌握句子的整洁有序、押韵齐肯、才思敏捷、极富意境等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沉浸式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对词作品情感细腻的表达;2.展现词作品的音乐性表现方法:抑扬顿挫、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韵律和格律;3.以小组朗读和研究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从而增强学生对于词的综合理解。
四、教学流程设计本单元共设计五个部分,预计课时需要完成2个教学周期。
第1部分:导入环节1.呈现视频:播放苏轼诗词原声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音乐性表现方法;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水调歌头·小小说》和《赤壁怀古》的诗歌语言特征。
第2部分:语言意境解析1.班级分组讨论;2.老师指导学生挖掘《水调歌头·小小说》和《赤壁怀古》诗歌语言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深意。
第3部分:朗读练习1.老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感悟《水调歌头·小小说》和《赤壁怀古》中所蕴含的意境;2.学生单独朗读,老师评价并指导调整,让学生理解韵律和格律。
第4部分:小组交流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展开小组交流,让学生们共同探讨韵律、格律以及情感表达;2.学生间互相模仿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_苏教版(共46张PPT)
整体感知
你觉得《渔歌子》这首词是对哪个 季节的描写?
春天
28
课堂演练
《渔歌子》前两句描写了哪些 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9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的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肥。
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
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春天的景物。
30
31
32
描写了西塞山、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富 有动态的春景图,展现了 鸟飞鱼跃的生机景象。
24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5
二、将下列词语和解释用线连起来。
日暮 藕花 沉醉
大醉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26
第二课时
唐宋名家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品析唐 朝张志和的《渔歌子》,体会它的 意境。
常见词牌名有:沁园春、蝶恋花、采桑子、 满江红、浪淘沙、卜算子、水调歌头、虞美 人等。
44
课堂练习
一、填空 《如梦令》中“醉”表明了词人 ( 心情非常愉快 ),两个“争渡” 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
的路径的焦灼心情。
45
二、《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 牌名,我还知道其他的词牌名。
沁园春
13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日暮”和“沉醉” 为什么埋下伏笔?
为后面的“误入” 埋下伏笔,使“误入藕 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体现词人心情的愉快。
14
想一想:让词人“沉醉”的仅仅是
酒吗? 让词人“醉”而忘路的不仅是酒,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9.词两首课件
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
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春雨垂钓
图”,塑造了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 渔家的生活情趣,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及自己淡泊情怀,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课堂总结
《如梦令》和《渔歌子》两首词所表达的 感情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活泼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欢乐;
沉醉 大醉。
兴尽
游兴得到满 足。
词人写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吗?你是 怎么知道的?
不是。“常记”一次表明这首词是追忆往事之
作,同时表明这件事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哪两个词为下文的“误”埋下了伏笔?
“日暮”与“醉”为“误”埋下了伏笔,
使“误入”显得自然合理。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
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听录音,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如梦令》作者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夏天
“误入藕花深处” 可以看出。
精读领悟 常记 经常记起。 理解词 语意思 日暮 傍晚的时候。
了什么?一个“惊”字也用得非常
巧妙,妙在哪里?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
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一个
“惊”字写出了水鸟惊飞的场面,词人由惊慌至 惊喜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表达作者早期 恬静的生活情趣和 愉快的心情。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最新(2019)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类文)
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
[ 宋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 宋 ]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渔父·青草湖中月正圆
[ 唐 ] 张志和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赛课课件)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共46张PPT)
9 词两首
结构梳理
环境
渔 歌 子 人物
西塞山前 桃花流水
青箬笠 绿蓑衣
白鹭飞 鳜鱼肥
心境:不须归
秀丽 春景
怡然 自得
9 词两首
主题概括
《渔歌子》,描绘了 春天秀丽 的 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 渔翁的形象, 赞美了 渔家生活情趣 ,抒发了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自己淡泊名利的情 怀,表现了 隐居生活的乐趣 。
9 词两首
拓展延伸
有关词的知识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 都合乐歌唱。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一说 萌芽于南朝),与宴乐的盛兴有关,形成 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 也称长短句。
9 词两首
词牌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 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 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整体感知
《如梦令》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郊 游活动。
9 词两首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李清照的这首词? 你最喜欢哪句?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9 词两首
互动课堂
《如梦令》介绍事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和事件的词句是?
9 词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交代了时间
交代了地点
“常记”总领全词。 说明这首词是追忆往 事之作,同时表明这 件事在词人的脑海中 留下深刻印象。
课后第二题
9 词两首
9 词两首
分别写出了什么?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表现词人急于 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 径的焦灼心情。“惊” 字写出了鸥鹭惊飞的场 面,词人由惊慌至惊喜 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9 词两首
9 词两首
苏教版六下《词两首》教案
苏教版六下《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同学三首》和《风筝》这两首唐诗;2.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3.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诗歌的美和深刻内涵,启发学生创作能力;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同学三首》和《风筝》这两首唐诗的意境及表达方式;2.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感知《同学三首》中“前日同门少年俱, 二十三四竟何如”的句子,领悟颓废情绪带来的深刻影响;2.学生理解《风筝》中“自出寒云又入云,无人接得五千钱”的隐晦意境。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分析、讲解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等,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深刻内涵;2.体验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共鸣;3.创作法: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锻炼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班级合唱一首经典的唐诗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2.进行简单的讲解,介绍唐诗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展示《同学三首》的整篇诗歌,让学生朗读并品味;2.分享诗人唐寅的简介和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唐寅的创作特色和时代背景。
3. 阅读与理解1.阅读诗歌的第一部分,理解诗歌中“同门”“半入荒庭”等词语的意义;2.单独讲解第二节“恰似梦中见”这一句,让学生感受唐诗的厚重气息;3.阅读最后一部分,分析诗歌中的思想和意境。
4. 诗歌朗读1.分角色表演全诗,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同学三首》中的情感;2.重点讲解唐诗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全面掌握唐诗的语音语调。
5.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同学三首》的内容展开讨论;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6. 学生创作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与《同学三首》主题相关的文章或小说;2.指导学生在创作中体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7. 新课教学1.展示《风筝》的整篇诗歌,让学生朗读并品味;2.关注诗歌中“五千钱”一词,引导学生领悟唐诗中的深刻寓意。
最新整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词二首(渔歌子如梦令)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词二首〔渔歌子如梦令〕教学目标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4.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两首词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1.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吗指名背,师生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
板书课题。
师介绍: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解题。
简介作者及背景。
张志和,唐代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自称烟波钓徒浪迹先生。
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的志趣。
张志和能诗善画。
相传公元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赴湖州任刺史。
一天,他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
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
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
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
片刻间,山水云石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
从此以后渔歌子风行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当时日本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渔歌子吧!请边朗读边欣赏。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1.用课件出示课文及朗读音频,营造气氛。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和《渔歌子》,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课文原文《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之《如梦令》赏析《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二首》
【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课外收集有关“李清照”其它 的词并摘抄其中的一两首。
张志和(730~810年),字子同, 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 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 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 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 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 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 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 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 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 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 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 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 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 《玄真子》集。
反复吟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那位渔翁 为什么在这样 的一个雨天还 不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 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 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 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 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 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 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 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 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 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读一读,说说从带点的词里,你能体 会到什么。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
“沉醉”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 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 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读句子,说意思,谈体会。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游兴满足了,天黑 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 了荷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 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 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 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 相呼应,显示了她的忘情心态。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词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中,《词两首》这一章节显得尤为重要。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这两首词,旨在深化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两首词——《如梦令》和《丑奴儿》均为宋代词人佳作,既有意境之美,又有情感之深,是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大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引导他们品味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本教学案例将围绕这一目标,结合课本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展开具体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如梦令》和《丑奴儿》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如何从词中感受到词人的心情?”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
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词作品。
(四)总结归纳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词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词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2.运用比较阅读、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词中的艺术手法进行评价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二、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如梦令》和《丑奴儿》两首词,掌握基本的词牌格式和韵律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两首词的字面意思,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如修辞手法、意象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全解
小结: 全诗色彩明丽,用词活泼, 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在的渔翁形象, 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淡薄的情怀和 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 , 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 仄和韵脚。 • 《如梦令》、《渔歌子》就是词牌。 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两 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南宋著 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 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 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 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 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 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 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 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3、画面中有没有人?从哪儿看 出来的?
4、“不须”是什么意思?渔翁 为什么“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 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 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 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 了,久久不愿回家。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青箬笠,绿蓑衣, 桃花流水鳜鱼肥。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是词牌名,又名《渔父 》或《渔父乐》。作者写了五首《渔歌 子》,这是第一首。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 金华(今属浙江)人。自号玄真子, 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 子》。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不是,“争渡”
(5)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词人回忆了一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词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 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 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 十分愉快的游赏。
读句子,说意思。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游兴满足了,天黑 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 了荷花深处。
读句子,说体会。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 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 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 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 的忘情心态。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 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 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我能行
பைடு நூலகம்
ǒu
藕
莲藕
【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溪亭:临水的亭台。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争:争着、抢着。
读一读,说说从带点的词里,你 能体会到什么。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
“沉醉”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 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同学:□中学■学校2.教学课题:苏教版六班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之一《如梦令》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材分析: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之一。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由于出身书香门第,家庭富有,父母百般呵护,因此她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幸福,能充共享受生活的欢乐。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回忆了一次郊游时归途中误入藕花丛里,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的欢快情景。
表现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欢乐。
教学这首词,读懂、理解词的大意和背诵整首词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并理解词的意境。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使同学在情境中体会、感悟。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 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了解词的有关学问,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并描述出来。
3. 培育同学古诗词的鉴赏力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释理解词义读"胖',接着是学会想象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读画面,最终查找词眼读"瘦'。
2.对词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想象画面,联想有关的词句,积累词语。
通过观赏、释词、想象画面,在层层推动中抓景、悟情。
让同学通过画面熟悉李清照。
2.引导同学懂得学习古诗词要做到读书韵味,诵出音律。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够理解、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难点:结合词句绽开想象,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能够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与"如梦令'、"李清照'相关的教学资料,选择相关学问内容。
依据课堂教学需要,通过课件教学以调动同学学习乐观性,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学具预备:多媒体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揭示课题,同学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
下面我们 再来学习一首 词
《渔歌子》
张 志 和
渔 歌 子
《渔歌子》是词牌名, 又名《渔父》。作者写了五 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认识作者
张志和
(730年~810年), 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 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自号“烟波钓徒”,又号 “玄真子”。唐代著名道 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 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 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 肃宗赐名为“志和”。因 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 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 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斜风
青箬笠
细雨
绿蓑衣
lù 白 鹭
xī
sài
shān
西
塞
山
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guì 鳜鱼
桃 花
ruò lì 箬 笠
suō
蓑
衣
【注释】
斜风:微风 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不须:不一定要。
归:回去,回家。
【注释】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 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 水。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如梦令》
李清照
作者简介
(1084—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 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 “婉约”、“豪放”两大派, 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 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 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行白鹭上青天。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 宋·李清照 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 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 昨夜雨疏风骤, 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 浓睡不消残酒, 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 试问卷帘人, 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 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 却道海棠依旧。 旧如故”。知道吗?知道 知否,知否, 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 应是绿肥红瘦。 凋零。
古人有“诗中有画” 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 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 词语就是一幅画,读读 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 中读出哪些画面?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渔歌子
中心思想
• 赞美了渔家悠闲自在的 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 哪座山?
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 《渔歌子》 诵一首词?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 两首词,背诵这两首词。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根据这首词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注释】
•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 •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 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 地翱翔。桃花盛开, 水流湍急,水中的鳜 【唐】张志和 鱼很肥美。漂浮在水 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 西塞山前白鹭飞, 艳。江上一位老翁戴 着青色的箬笠,披着 桃花流水鳜鱼肥。 绿色的蓑衣,冒着斜 风细雨,悠然自得地 青箬笠,绿蓑衣, 垂钓,他被美丽的江 南春景迷住了,久久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回家。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既是这首词的题 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
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 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guì
ruò 箬
lì
鳜
笠
【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 流水/ 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 细雨/ 不须归。
大家仔细朗读这首词,说说你发现了 哪些景物?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玩得尽兴 了,已不知道 回家的路,天 色已晚,只好 往回划船,不 小心闯入了荷 花池深处。
“兴尽”是用“兴尽而返”的典故:
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 一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shà n)溪, 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 了戴家门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 有人训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 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 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 密之处的失误。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只得尽 力地划,不 想,惊起了 在这里栖息 的水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 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 路的焦灼心情。
记:不忘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不经意。 藕花:荷花 。 争:怎么;如何。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 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 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 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 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 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词简介】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 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 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 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我能行
ǒu
藕
莲藕
藕花 兴尽
惊起
溪亭 误入
一滩
沉醉 争渡
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常常;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