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用爱心教育感化民族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用爱心教育感化民族学生
发表时间:2013-08-13T09:39:23.76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成连
[导读] 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民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王成连(雷波县民族中学四川雷波 616550)
【摘要】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当前民族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用爱心教育感化现在的中学生。
【关键词】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民族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民族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民族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民族中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民族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当前,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
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
主要表现:①厌学。
如:初三(12)班的尔且同学在初一时由于某些原因对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多次通过谈心的形式,慢慢的转变了他,现在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学生。
②逆反易怒。
如:初三(6)班的小月同学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
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多次通过互换角色的形式,慢慢的说服了他,现在是一个称职的好班委。
③抑郁恐慌。
如:初三(6)班的小伟同学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总想跳楼、自杀等轻身行为。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为此多次亲自送他回家,还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对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对于学生,对于特殊学生,需要关爱和呵护,在呵护与关爱之时,更需要照顾内心的感受,保护脆弱的心灵。
有时忽视不足,忽视缺陷,恰恰是一种保护,是最好的教育,最大的帮助!④不良品行。
如:初三(6)班的小强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
小强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殴现象在他身上时有发生。
虽然孩子有所缺点,但是相信这并不是孩子的本性,通过教育会积极向善,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
民族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民族中学生遇到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民族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
由于照顾太多,这些民族中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孩子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③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于父母,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唱歌、吵闹等。
④中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
中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中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中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如果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就给中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加强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①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学生难得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如:在班会中布置《写给老师的秘密》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
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
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要及时帮助和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
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
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③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
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民族中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
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
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
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