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b262a8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d.png)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推动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文化的国家,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
为此,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方式,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化与提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明确了其基本原则和目标。
基本原则包括开放性、多样性、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
开放性意味着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鼓励国内教育机构与海外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多样性要求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鼓励国内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互惠互利强调国际合作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双方共同参与共同获益;可持续发展强调国际合作应该长期稳定进行,不仅仅是短期的一次性活动。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包括:一是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使中国高校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三是推动学术研究合作,促进学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四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吸引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鼓励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dea127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a.png)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人们的跨国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必然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还能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二、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合作项目、开设双学位课程、招收国际学生等方式,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同时,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就业环境,提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
通过与外国高校的合作,学校能够共享教育资源,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增加跨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四、留学的普及与提升随着全球留学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许多国家将留学视为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全球视野的重要途径。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不仅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还能够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增加个人竞争力。
同时,留学也为各国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和交流。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影响。
首先,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难度增加,需要解决语言、教育体系、文化差异等问题。
其次,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可能带来学术依赖和知识流失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还需要解决学术标准、学分互认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权益。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持续推动,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机会。
大学教育中的国际化视野
![大学教育中的国际化视野](https://img.taocdn.com/s3/m/956023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3.png)
大学教育中的国际化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教育中的国际化视野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视野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国际化视野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各国都互相影响。
如果大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将难以适应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挑战,也无法有效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其次,国际化视野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并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合作。
再次,国际化视野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通过接触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更广阔的视野,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比如,他们可以通过与国外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学习上互相借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国际化视野为了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国际化视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
大学可以与国外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这样的交流机会可以让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
第二,增加国际化课程设置。
大学可以开设涉及国际事务、跨文化交流和全球问题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三,提供外语教育支持。
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大学可以提供外语教育支持,帮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
这将为学生打开更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并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民族化与现代化
![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民族化与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43230ebbf242336c1eb95ed6.png)
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民族化与现代化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实质上是一回事,但基于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预设,可以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与民族传统的基础之上,因而教育国际化可以看作是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民族化的统一。
教育全球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虽与教育民族化也存在着差距与差异的事实问题,但两者的关系都可以在教育现代化中找到答案;同样,如果对教育国际化作一种价值限定,那么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标签]教育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民族化教育现代化本文将从教育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民族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指向及其相互关系上分析这几组概念是否分别具有相同的内涵和要义,以及如何肯定教育现代化对教育全球化、教育民族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的统率作用和涵盖意义。
一、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对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黄福涛博士从国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归纳出了四种观点,即:等同说、因果说、辩证说、区分说。
就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学者倾向“区分说”,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育全球化是从形成世界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出发,强调教育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进行,它无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政治利益;而教育国际化则是以维护主权国家的民族特色和自身利益为前提,不是去建立世界范围内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活动受到主权国家一定程度的控制与选择。
同时,主张将两者区别对待的另一个理由是两者实践活动的时间有差异。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教育全球化的产生时间在我国开始于孔子周游列国,而在西方则开始于智者学派在各城邦之间的流动教学。
但教育国际化则有其特定的产生时间;它往往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加剧以及广泛传播,世界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加强了国际间的相互交流、研讨、协作,以解决教育上一些共同的问题。
”从这里可看出,持“区分说”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历史的现象,是不可避免和改变的,与教育民族化、本土化是相矛盾的;而教育国际化则是国家一种有目的、自觉地应对教育全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教育民族化、本土化并不矛盾,是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民族化的统一。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方向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8168fc7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e.png)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方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
学生和教师们需要面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把握国际化机遇,发展国际化素养和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教育需要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国际化理念意识,从教育初步开始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国际化理念和意识。
学生应该首先获取国际化意识,认识到更加广泛和灵活的就业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而教师则应该注重提高自身国际化素质,寻求更多的国际化机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国际化意识和素质的提高需要从教育初步开始,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不同课堂中传播国际化理念和文化,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和素质。
教育大纲、课程设置和教材应该符合国际化标准和需求,注重国际化理念的渗透和传播。
二、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加速信息全球化进程大学教育要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和合作。
开展国际性学术交流、实习、培训、游学等项目,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教育机构应该采用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增加发展国际化人才的机会,培养适应全球化环境的人才。
此外,国际间的信息传播也是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的全球化属性,大学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手段与海内外高校建立紧密连接,合理利用跨国网络资源和在线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加速信息全球化进程。
三、开源节流,增加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大学教育要发展国际化,不仅需要在质量方面有所提高,还需要在教育资源管控和配置上做出优化。
开源节流和资源共享可以增加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国际化发展进程。
现代大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开拓教育新领域,提高教育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能力;同时,学术研究的开展也需要大力倡导资源共享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术品质。
总之,大学教育的国际化需要确立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定位,加强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素质和意识,加速国际化教育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源节流与共享,不断努力实践和探索新的国际化教育模式,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推进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8a3094e77232f60ddcca1ef.png)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评析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机构,它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至关重要。
我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的本质层面思考如何坚持民族化。
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
大学教育培育的杰出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知识及沟通合作等能力,还要能够坚守并发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民族化作者简介:庞蕊(1986-),女,新疆石河子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浙江?金华?321004)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03-02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
那时跨国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
所谓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
目前,大学发展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推进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国际化和民族化必须统一起来。
大学教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本文试从教育的本质,即育人角度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以期为大学制订推行国际化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教育1.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
纵观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各所大学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从留学生教育、教师访学及进修、课程的国际化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当前,我国借助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来说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弥补了智力资源的匮乏,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2.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7ce28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7.png)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全球高等教育体系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展望未来、措施建议和结论总结,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整篇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概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包括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探讨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对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影响。
最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3. 结论:展望未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措施。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教育事业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正文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数量大学生的国家。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2857所普通本科院校,拥有超过3800万在校本科生。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国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国内化](https://img.taocdn.com/s3/m/3a0930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5.png)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国内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逐渐从国内向国际转变。
国际化和国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
本文将围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国内化展开讨论,并探讨它们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与国际社会的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的形式主要包括人员流动、教学合作、科研合作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
首先,人员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国内学生赴海外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
而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则促进了国内大学的国际化进程,丰富了校园多元化文化。
其次,教学合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国高校之间可以开展课程交流和共建项目,提供学生参与国际教育的机会。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此外,科研合作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面。
科研项目的跨国合作可以提高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人员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加强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
二、高等教育的国内化高等教育的国内化是指高等教育向内发展和服务国内需求的过程。
在国内化的过程中,高校更加关注国内经济社会的需求,聚焦国内发展战略,通过研究和教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高等教育的国内化中,各个高校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根据地方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
这种紧密合作的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将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大学也加强了对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教学。
国内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推动科研与产业结合,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另外,高等教育的国内化还表现为推动学科建设和研究创新。
国内高校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https://img.taocdn.com/s3/m/481b387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9.png)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学校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国际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全球化的教育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意义和挑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国际化因此成为各国重要的发展策略。
通过国际化,各国院校能够吸引全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学生和教师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技术革新,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
2. 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他们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工作需求。
同时,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交流经历,使他们具备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和国际视野。
3. 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吸引国际学生留学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还有助于推动当地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另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创新中心的建设也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挑战1.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意味着接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学术和社会环境来促进跨文化交流。
同时,学校也需要为国际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2. 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提供适应全球化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这需要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3. 资源整合和共享要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整合和共享国际教育资源。
关于现代教育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思考
![关于现代教育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cbfafd4af45b307e97197c8.png)
关于现代教育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向世界,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但现代教育的国际性与民族性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教育民族性力求使各国教育有其个性,而教育国际性则力图使教育超出区域政治与民族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以发展。
处理好现代教育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现代教育民族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现代教育的根基现代教育的民族性是指国家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发展规划以及课程安排等教育活动中,始终体现国家民族传统、渗透民族精神的特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它的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在文化的真空中进行,总是需要一定文化土壤的依托、培育、浸润、涵养才能生存和维持。
各国的教育都扎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特性。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特征的民族教育。
现代教育必须肩负起保存、传递和创新这种民族文化的使命。
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
也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具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教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中,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建立有本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国际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属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通过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培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活动中,从而使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一种特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教育面向世界发展;四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25660d74431b90d6d85c716.png)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面对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人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当成是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一次发展机遇而不顾一切地追求,去顺应全球教育的同一性、国际化,其结果显然是要丧失“文化和教育的自我”;另一种情况是,把教育全球化、国际化过程的实现当作西方殖民统治结束以后西方对第三世界及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文化殖民,因此,这些国家就以自己的文化传统来抵御全球教育的趋同化和国际化,当然,这可能会使他们丧失顺应潮流、推动民族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机遇。
我认为:在全球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各国家、民族的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国际化之间不应该成为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独立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得到强调;珍视和保护世界上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国际性教育组织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追求。
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它由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所促成。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风险和严峻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交流。
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前,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因而教育也应全球化、国际化。
教育要适应国际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要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挑战和风险,一些西方国家乘机大量输出文化、政治、价值观,大肆推行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
要迎接这些严峻挑战,民族国家尤其应当保持自己教育的本土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关系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案
![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f877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7.png)
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案,以提升教育质量、吸引留学生、培养全球化人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案。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引入国际教育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增加视野,拓展思维。
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吸引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
留学生的来访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友谊的建立。
最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并增强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时代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案的实施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外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
通过合作研究,可以共享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
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开设双语授课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背景和视野。
同时,在校园内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如建立国际学生交流中心,提供文化和语言学习支持。
再次,增加留学生的招生数量。
通过设立奖学金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
此外,加强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案的实施需要各个层面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政府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资金和法规的支持。
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举措。
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参与,增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去。
克拉克_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_省略_育不能回避历史_21世纪的问题_谭诤
![克拉克_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_省略_育不能回避历史_21世纪的问题_谭诤](https://img.taocdn.com/s3/m/b06ce2de33d4b14e852468f5.png)
2009年第3期 现代大学教育 经典重读收稿日期:2009-02-26作者简介:谭诤(1972-),男,湖南洞口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厦门,361005。
克拉克 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思想评述读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21世纪的问题谭 诤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均属于高等教育本质、内在和固有的特征,二者贯穿于高等教育历史,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处于不同的轻重地位;在高等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国际化和民族化既是相冲突的又是相容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存在着并不唯一的 趋同 的国际化和民族化发展模式。
克拉克 克尔对上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关系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对正确处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克拉克 克尔;高等教育;民族化;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3-0077-05 克拉克 克尔(C lark Kerr)是美国当代知名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瑟 莱文赞誉其为 当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设计师[1]。
克尔的思想不仅引导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长期的校长和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主席任职使得他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经验和理论,这为他思考20世纪急剧变革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名著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21世纪的问题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思想。
他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历史发展、二者矛盾和冲突以及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同模式等等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本文归纳克拉克 克尔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思想,并对其进行评析。
一、国际化与民族化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发展历史,二者均属于高等教育本质、内在和固有的特征,但二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轻重不同的地位。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99553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2.png)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战略目标。
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计划,鼓励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吸引外国学生来本国学习。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对全球人才流动的认识,以及对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需求。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和文化交流。
其次,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语言障碍。
随着学生跨国留学的增加,语言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许多学生需要学习和使用不同的语言,而这对他们的学习和交流都带来了困难。
因此,大学教育机构需要提供更多的语言支持和培训,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其次是文化冲突和适应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感到不适应。
因此,大学教育机构需要提供文化适应培训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另外,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也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本国的知识和文化为中心,忽视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贡献。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大学教育机构需要重新审视教育内容,加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此外,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还对教师队伍和研究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队伍需要具备跨文化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和研究合作。
同时,研究活动也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总的来说,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不仅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为适应全球化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https://img.taocdn.com/s3/m/0eaba48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1.png)
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教育也正面临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
国际化使得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本土化则要求高校与本地社会和文化相融合,满足本地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普遍。
国际化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广泛的机会。
通过与来自各国的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培养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同时,国际化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到多种教育方法和学术理念,拓宽学习的思路和方式。
跨国企业对于具有国际背景和经验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际化的高校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就业铺平道路。
然而,高校教育的本土化同样重要。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高校教育要与之相结合,满足本地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本土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在本土化的教育中,高校应该关注本地社会的需求,培养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本土化的高校教育也能够在文化交流中保护和传播本地文化,促进国家和社区的发展。
如何在实践中平衡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呢?首先,高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国际课程和项目,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
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互动,本地学生可以学习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高校也应该注重本土课程的设置,为本地学生提供符合本地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可以与本地企业和社区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在本地社会中所需的职业能力。
此外,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培养。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研究水平。
中国高校教育国际化之路
![中国高校教育国际化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443b14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0.png)
中国高校教育国际化之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始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这一趋势不仅是中国高校的进步,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中国高校教育国际化之路。
一、国际化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国际化。
在教育领域,国际化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教育活动,包括吸引国际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提供国际课程等。
国际化的实现需要学校具备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等。
二、中国高校的国际化现状当前,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虽然一些名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国际排名中表现优异,但是整体上,中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吸引国际学生程度不高目前,中国吸引国际学生的数量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不足。
虽然近年来吸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差距。
另外,有关部门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教育环境。
2. 缺乏国际课程中国高校开设国际课程的数量比例较低,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以本土课程为主。
与此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国际课程项目,这为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限中国高校的师资队伍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国际化水平有限。
很多教师缺乏海外教育背景和海外学术交流经验,这对于推进国际化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性中国高校的国际化不仅仅是追求名气和排名,更是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中国高校通过招收国际学生、开办国际课程等,可以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同时,中国高校也会向国际教育领域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2. 推动文化融合国际化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和人才交流,也会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通过与国际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中国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国情,增强国际视野和文化意识。
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606a4203169a4517723a360.png)
鞘 国人育0年国 中成教 2 第期 0 2
大学教育国 际化9民族化的
辩 证 关 系
。韩 延明
大学教育国际化 ,是指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学 之问跨 国界 、 民族 、 文化的多边交流、 跨 跨 舍作与 援助的活动过程或发展趋势, 2 世纪世界各 国 是 1 大学的新兴理念。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 与民族化( 有
信 息和 内容 。 依托 现代 远程教 要
络课 程础) 中捆 科学 ‘ 鞋 )
f1 1 陈王立:加快曩育蔑 炭展步戗. 2 “ 革与
资进行讲授 , 实现跨时空的高等 要思想为指导, 加快创新、 改革
人 和理 员供 富样 教 誊 共 ,量 丰笪 考 与 展 步 为 立 满 力 喜 哩 享. 行 謦 发 的 , 建 充 活 员 管 人 多 提 生 机
密切 ,致使 许 多教 育 问题都 具 有 国际性 。 正 圆如 直接碰 到 的 、 既定 的、 过去 承接 下来 的条 件 下舒 从 l 此 , 学教 育 国际化反 映 了教 育改革 、 大 发展 与进 步 造 。 0 一个 国家 、 ”每 民族 的国 际化 实践都要 不可避
的世界性趋势。 吃尽 了闭关 自守之苦的中国大学, 像久旱 的禾苗需要雨水一样 ,伴 随着改革开放国 策的 实施和大 学教 育国际化的呼唤而冲 出校 园、 跨 出国门、 向世 界 , 不 同程 度上 以不 同方 式 同 走 在 国际高等教育进行 交流与合作, 充满生机 , 一改旧 观。 这是令人欣喜的。 因为闭塞 、 僵化 、 落后的大学 教育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大学教育。 就此而言+ 大 学教 育国际化是社会主义大学 自我完善、 自我提 高、 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正如有的学 增 但 者所指出的那样 : 我们参与国际竞争, “ 通过国际 化等手段采增强竞争能力,其 目 的是建设 自己的 国家 ,把 中华民族的文 明带八 一个新的发展 阶 段。 实行国际化, 是由一个民族环顾世界而产生的 生存危 机 感和 峙 未 采社 会发 展 前景 的展 望 而设计 的 . 因此 应 当 以 国 家 主权 与 民族 繁 荣 为 主 导 思 想” 0 。 因此, 我国在实施大学教育国际化这一现代 化 战略 时 ,应 注意 正确 认识 和 处理好 国际化 与 民 族 化 的关 系。其 实 , 者之 问也是 相辅 相成 的 : 二 一 方面,大学教育国际化现象的形成与存在是 走学 教 育民族化现惫强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 面 ,大学教育 民族化作为外采文化与本 土文化相 互碰撞 、渗透 、对接 乃至调 适 交融 的 一种 整合机 制 ,是大学教育 国际化现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 奉前提。因此, 我们既反对那种抛弃民族优秀教育 传 统 而被动 地屈从 于外 采教 育 的 “ 国际化” 也 反 , 对 那种 固步 自封 、 目排 外的情 绪性 的 “ 盲 民族化 ” , 我们 不应笼 统 、 简单地 提 中国教 育与 国际教 育 “ 接 轨 ” 这是 罔为, 了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 , 。 除 各国教 育都有 自己独特的所史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迥 异、 经济发展 水平 的参差 以覆教 育 宗 旨的偏倚 , 必 然会导致植根 于不同文化沃土上的各国高等教育 的 多元化发 展 , 而赋之 以鲜明 的个性特 征 。我们 从 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教育和外拳文化教育进行鼠重 “ 扬弃”的过程 中,才能创建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 意识并有 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体 系。实践证 明, 任 何超越本国所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而 击 盲 目膜拜 和 简单移 植 某一 国 家具体 的教 育模 式 的所谓 “ 接轨” 尝试 , 都会给后人留下深深的遗憾 甚 至渗痛 的教训 。 我们认为,大学教 育国际化 的实现并不意味 着各国大学会按熙 同样的模 式发展 ,更不意味着 世界 各 国大 学会 完全 “ 同” 趋 ,它必须从 具体 国 家 已有的教 育发展 、 文化 背景 、 民族 传统和 经 济基础
高等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0fc859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d.png)
高等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化教育理念是指教育机构在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时,面向全球,与国际接轨,将国际化的元素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环节中,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一、国际化教育理念的意义国际化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化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国际教育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实施,可以与全球优秀高校、教师和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借助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国际化教育理念可以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而增强其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使其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好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国际化教育理念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实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和学者来我国学习和工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
二、国际化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国际化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学校可以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吸引优秀的国际教师和学生来校任教和学习,借助其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其次,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面向全球的课程,例如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专业课程,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加强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学校可以制定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办法和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多样的国际化教育服务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和服务,帮助留学生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和我国社会,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与路径
![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8a3b73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b.png)
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与路径I. 前言高校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趋势。
高校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推动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路径。
II. 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以下是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几个趋势:1. 学生国际化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到国外留学。
高校需要创造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以便留学生的顺利学习和生活。
2. 课程国际化高校需要开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应该满足国内学生的需求,还应该吸引来自国外的留学生。
高校需要与国外的著名大学建立课程合作,以便引进国际先进课程。
3. 师资国际化高校需要拥有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力量,他们不仅应掌握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技术,还应掌握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为留学生服务。
III. 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1. 拓展合作高校需要积极寻求国内外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需要与其他高校、国际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推进课程、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2. 推进校际交流高校应该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校际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渠道。
加强教师、学生和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开展学术研究,提高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3. 实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要创新教育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
通过留学、交换项目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视野的人才。
IV. 总结高校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
要实现高校教育国际化,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校际交流。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让高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出具有国际背景和贡献的人才。
关于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a141b7960590c69ec37692.png)
V0 . 9 No. 12 6
长春师 范学 院 学报 ( 文社 会科学 版 ) 人
Ju a o lncu om l n esyH m ni n oi c ne) or l f m ghnN r a U i rt( u ai sadSc l i cs n C v i t e aS e
[ 收稿 日期 ]2 1 0 00— 7—1 0
[ 作者 简介]杨 福 (93 , , 16 一) 男 吉林镇赉人 , 长春 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教授 , 事英语教 学研 究。 从
一
、
式 ,以实现 提高人 才 培养 质量 ,推 动本 国高等 教育 的现 代化 进程 ,促 进本 国和世 界经 济发 展 ,相互 理解 与尊 重 的 目的 的过程 。可 见 ,国际 化 与强 调超 越 国家界 限 、忽视 民族 与 国家教 育愿 望 的 “ 育全球 化 ”不 同 ,国 教 际化更 强调 国家 与 国家之 间 的相互交 流 与合作 的活 动与 过程 ,在 承认 各 国差异 的基础 上展 开 ,从本 国 自身 的 条 件和 特点 出发 。所 以 ,它 与 教育 民族化并 不 是对立 的 ,而 是统一 的 ,是在 教育 民族 化基 础上 的 国际化 。民
“ 文化 选择 ” 。同时 ,它也 是外 来文 化与本 民族 传统 文化 相互 沟通 、融合 的过程 ,是 外来 文化 及传 统文 化 改变 自己初 始形 态 以适 应 新文 化发 展要求 的过程 。这样 看来 ,国 际化与 民族化 就不 是两 个截 然不 同指 涉意 义 的词 汇 ,而 是具 有互 相交 叠语境 的词汇 ,是 两种不 同文 化发 生碰 撞 中必 然要 出现 的一 个共生 阶段 。 其 次 ,国际化 与 民族化 具有 相互 依存 性 。一方 面 ,国 际化现 象 的存在 是 民族 化 的观点 和 实践 产生 和发 展 的前提 。隔 绝 国际交 流而在 封 闭状态 下发 展 的高等 教育 ,也 就根 本不 存在 所谓 民族 化问题 。另一 方面 ,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刘振天 杨雅文=摘 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生成着的两股力量和两大趋向,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而言,国际化是更为活跃和能动的因素,代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流;民族化则是相对稳定和被动的部分,构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扩大并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其主导目标、趋势和基本内容看,主要表现为西方化。
因此,加快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不仅要学习和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更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和借鉴当代西方高等教育经验,并以此更新和改造本民族的高等教育传统,生成新的更高形态的高等教育民族化。
作者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阶段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民族化西方化知识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2)06-0002-05 =收稿日期> 2002-07-15=作者简介> 刘振天,教育学博士、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011;杨雅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088众所周知,现代化既是目标,也是朝向目标的运动,同时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论框架。
基于现代化视野,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是存在并统一于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矛盾范畴,是不断生成着的两股力量和两大趋向,但二者在性质、方向、地位与作用上却存在着差异。
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更为重要,也更具主流,它指示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规范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就是不断走向国际化,不断扩大和加深国际化的过程。
而高等教育民族化则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它赋予了高等教育现代化以个性,为其涂上本民族色彩。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两大力量中,国际化是更为活跃和能动的因素,民族化则是相对稳定和被动的部分。
国际化总是通过冲破民族化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开辟道路。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扩大并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其主导目标、趋势和基本内容看,主要表现为西方化。
因此,加快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学习、乐于接受和善于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尤其是当代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经验,并以此更新和改造本民族的高等教育传统。
拒斥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拒斥高等教育西方化的观念和行为,都将是保守、落后、狭隘和短视的,其结果只能贻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机,断送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程。
以上是我们在研究和对待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关系问题时应敢于坚持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
一、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和主流,民族化则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表现形式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目前学术界虽有争议,但共识大于分歧。
对此,有学者进行了归纳:/(1)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以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仅从一国的角度进行考察和把握;(2)不同国家、地区的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3)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都能与那些符合教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国际高等教育惯例接轨,在教学制度、学位制度和科研制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通用性;(4)高等学校要培养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0[1]。
笔者认为,上述四方面内容也可以转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大特点,即: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视野上突破国界与着眼于世界的开放性;在高等教育发展内容上注重各国经验和趋势的同一性或共同性;在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水平上追求现代性和先进性。
而这三大特点,也恰恰同时内涵于高等教育现代化之中,并构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和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
这已为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史所证明。
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就已产生了国际化萌芽,当时几乎每一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拉丁语成为大学使用的统一的教学语言。
但作为一种自觉意识、目标与行动,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却兴起于18世纪末叶之后,是近代民族国家社会现代化运动的产物。
现代化是一场世界性的巨大变迁。
最先起步的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典型的内源型现代化,其现代化的动力来自社会生产方式自身矛盾运动的需要,主要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并最终导致经济活动超越国界的国际化。
/国际化是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的进一步延伸0[2]。
另一方面,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在决定意义上是生产生活的科学应用。
科学最为本质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客观性、统一性、普适性和可传播性,以及作为资源的共享性和超越国界性。
这样,科学就在革命的意义上彻底打破了自然经济时代行业技术的/哑谜0,为经济与生产在更大范围内协同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同样,生产与科学的上述特点也为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革,即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使高等教育突破了以往时代狭隘的地域局限,进而放眼于世界,注重了解、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鲜经验为本国高等教育服务。
早发内源型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如此,后发外生型国家经济与社会(包括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更表现出强烈的祛除本民族性向着国际化发展的特征。
日本、俄国、中国等概莫能外。
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在面临早发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巨大外在压力和示范作用下被迫启动的。
后发国家由于自身内部缺少产生现代化的土壤和资源,因此,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无一不是学习、借鉴甚至直接移植早发国家现代化模式的。
所以,后发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一开始就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而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动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在现代发展中国家也将是一个长期任务。
所谓高等教育民族化,主旨是强调保持、保护并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高等教育传统,即保持、保护并发扬本民族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构成现实高等教育成分的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制度。
它是一国一民族所特有的,构成该国该民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及发展的前提。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本国本民族高等教育传统及现有基础上展开的,脱离不开、也挥抹不去民族化。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化参与现代化、影响现代化,同时,民族化不断得到改造和升华,使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现出本民族的底调和特色,成为新的民族化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但是,不管怎样,这些民族性的东西,只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制约因素,只能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速度和水平,却不能改变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进一步说,不管本国的民族化传统有多么悠久,不论本国条件如何特殊,也不论其基础和起点如何低下,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不会逆转。
民族化只有不断开放,不断接受国际化洗礼,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国际化只有与民族化结合,取得民族化形式,才能合法生存并内化于现代化之中,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现代化。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是其实质与主流,民族化则是其形式与外衣;内容是国际的,形式是民族的。
国际化与民族化恰似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只能影响教学内容的进度、范围、结构和程度,却不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的性质。
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的西方化长期以来,由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包括高等教育理论界在内,一提起国际化,总是担心被西化或者被西方化,因而提出/国际化不等于西方化0,/要国际化但要防止西方化0,/要向西方学习,但不能全盘西化0等观点。
这些观点,在笔者看来,情感上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在理性上却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前面提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四个前后相联的含义。
问题是:强调一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置于世界背景,以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仅本国的角度进行考察和把握,那么,世界背景或国际视野中有无核心,谁是核心?强调要参考世界或国际高等教育共同经验和趋势来改革本国高等教育,那么,在国际体系和世界秩序中,谁能够或谁有资格代表国际经验、发展趋势和先进水平?强调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要能与那些符合教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国际高等教育惯例接轨,在教学制度、学位制度和科研制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通用性,那么,这个惯例是谁制定的,以谁为准,谁的惯例是世界通用的?这些问题是回避不了而且是必须回答的。
在国际事务中,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不管实际如何,在理念上强调国与国之间要平等共处与相互合作。
但撇开政治含义,就世界知识体系(主要指科学技术)而言,国与国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相当不平衡现象,这就是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所主张的/中心)))边缘0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知识是一个体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于世界知识体系之外。
世界知识生产和分配的手段是高度集中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居于知识体系的中心,占统治地位。
这些国家掌握着世界上90%的知识资源和知识力量,如集中了90%左右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占去了90%左右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垄断着世界公认的学术期刊。
它们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输出者,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新理论、新经验、新技术、新时尚的创造者,主导着国际知识的发展方向,制定着国际新知识的标准、规则甚至话语。
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世界知识圈的外围,在世界知识生产和发展中居于次要地位,它们主要是知识的进口者和消费者,新知识、新观念、新经验和新技术的模仿者和学习者,其自身一般不具备自主开发和创新核心知识的条件与能力,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
在世界知识体系的运动中,知识总是从中心向外围或边缘传播、扩散和辐射,外围总是跟踪、引进和消化中心知识。
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科学技术知识如此,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本土知识或民族知识也基本这样,它们/常常把眼光移向外域,以寻求最新的研究方法和获得西方学者的认可。
0就高等教育看,/高等教育和科学的体制以及知识结构在本质上都是西方的,而且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当代所有大学,不管它位于何方,都基于西方模式。
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认真尝试过建立新的大学模式。
在仅有的几次摆脱西方模式的尝试中,高等教育基本上都停滞不前了,如中国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为。
0[3]由上可见,在世界知识体系和秩序中,西方知识无疑具有先进性、普遍性和同化性。
所谓高等教育的国际经验、国际趋势或国际惯例,在总体上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创造和发明,是西方化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