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与对策
摘要: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救育观念国际化、人才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市场国际化,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和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主要表现;国际化的进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法由来已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把它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高校内部的变化,又有高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断地探讨和研究。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如果从14世纪初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学创立算起,发展到今天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以1895年和1896年奏请筹办天津西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大学上院(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创办为肇始,至今也已有103年的历史。几百年来高等教育的职能、结构、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每次变化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有关。然而,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战后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历了五次伟大的革命,基本上是每十年一次。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复合型人才。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迟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影响人才的培养。(2)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已经结束,但竞争却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有下降的趋势。吸毒者的增加,犯罪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其他伦理问题日益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同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这些变革都要求高等教育作出相应的回答、进行必要的改革。(3)目前我国还面临着
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一种文化冲突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的部分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图强,促进现代化的建设,但糟粕的部分则可阻止现代化的进程。例如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本位观念、学历主义等,都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展。另一种文化冲突是中西文化的冲突。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西方文化有些是先进的,例如他们开放的思想、务实的精神、民族的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吸收和融化。但是也有一些腐朽的,或者有些在西方是可行的,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则要加以分析和摒弃。如何对待西方的文明,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对于文化——不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还是外来文化的传统——都有一个选择、改革的功能。教育不是被动地传播文化,而是要选择其中优秀的部分,且要结合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创造出符合本民族要求的和符合现时代要求的新文化。高等学校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选择和改造,需要在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目的,而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能力诸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它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合作三个方面的国际化为特征。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就是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就是通过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增加相应的内容,以实现上述目标;教育合作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高等学校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推动中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有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由于具有后发优势(如制度、技术引进与模仿优势等),可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发展也不例外。通过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的优秀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体制和经验(如管理的民主化与参与性等),通过合作办学及建立引进国外人才与吸引人才回流的机制,可以尽快缩小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改变中国高校的学生构成、师资构成和经费构成。它将进一步促使中国高校学生来源国际化、师资来源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这些现象已经不同程度地在我国高校出现,尤其是在一流大学。
再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将给中国高校带来许多新问题:一是随着外国高校招生向我国敞开大门,国内高校招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二是国外高校远程
教育的开通和新教育目标的确立将对国内大学师资与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三是智力外流,即我国高校中的许多优秀教师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流失到国外高校和外资企业去。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
(一)教育观念国际化
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因此,没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将难以胜任。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在思考问题时不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部门、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而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和广度去思考。
教育的发展应该朝着三个方向:一是能够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二是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三是能够充分对外开放。教育的产物是知识和人才,知识应该是开放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没有国界;尽管人才有国界,但是其观念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容纳多民族、跨国界和跨文化的习惯、宗教和观念,求同存异,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察,从而确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乃至具体的教育措施。
(二)人才标准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科技和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要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就业的人才。
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对人才需求的角度,高等教育应突出关注两类人才的培养:第一类是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直接参与科技竞争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门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国际意识和文化视野,知识结构合理,精通12门外语,熟悉WTO规则,具有较强的开拓、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或企业工作,并能与异体文化者共事的金融、管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