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理科学思维——关于《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二)
有机建筑的哲学思维
一、前言建築發展分為理性及感性的即二元性對立的設計觀,現今的機械論點支配時代的一切。
迄今現代主義起肇已百年之久,台灣的建築學子對非幾何的設計方法尚為陌生,將非幾何指稱為非理性的藝術創作,事實不然,在非幾何的建築背後隱藏極度的理性思考,只是我們不熟知其操作模式及原由。
以現代建築中的流派中的一個派別「有機建築」企圖尋找人類思考與情感上的交集,在建築領域上推演理性與有機和諧共存的關係。
本論文中企圖釐清有機建築中的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關係,及和諧共存的可能性,探究現代建築流派之一的「有機建築」的觀念及操作方式,以美國有機建築師萊特及德國建築師夏龍的建築創作理念與現代建築倡導的國際式樣有何偏差作一論述。
二、有機建築的背景「新建築」或稱「有機建築」,是本世紀現代主義運動的主要思潮之一。
其理論觀念與胡塞爾〈Husserl〉的現象學,伯格森〈Bergson〉生命哲學以及中國人文思想有密切關係。
主張可居品質在於構造物與居住者的互動關係。
設計者本身的任務是不斷探究居住的無限可能性。
「居住」的本質是生生不息的創造與脈動,而非靜止的形體組合。
在西方的主流建築論述中,「有機建築」常與「表現主義」、「機能主義」、「生物仿似」混為一說。
事實上「有機建築」理論並不指涉自然界生物造型模仿,在於闡述尋找一種更精確的造型過程。
「有機建築」的意思主要還是內容與形式合一,空間內部組織加各種外在因素所產生的形式。
有機建築考慮的要領,基本上是「天、地、人」,而人的行為在空間中感受的一切才是空間的目的。
十九世紀後半期世界同時流行著很多主義,如德國的唯物主義,法國實證主義,美國的實用主義,英國的功利主義…等。
這些主義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有共同的態度,就是將人性降低到物性的層次,只有少數哲學家持不同看法。
首先以生命哲學修正唯物主義的偏差,生命哲學生生不息的宇宙觀來代替科技主義平面式的物質世界。
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基本原理認為人從大自然吸收外在的物質世界,反映到內在的心靈世界;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不是二元劃分的,是靈魂的覺悟。
建筑师的设计哲学与创意思维
建筑师的设计哲学与创意思维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点,建筑设计既需要准确的技术基础,也需要灵感的创意思维。
建筑师通过独特的设计哲学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物,给人们带来空间美和实用性的双重享受。
本文将探讨建筑师的设计哲学以及创意思维的重要性。
一、建筑师的设计哲学设计哲学是建筑师设计的基石。
它涉及到建筑师对于空间、坚固性、美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等方面的原则和信念。
设计哲学不仅仅是对建筑的形式和结构的考虑,也包括对于人类需求和情感的关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建筑师设计哲学:1. 人性化设计:建筑师应该将人的需求和舒适度放在首位。
通过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身体比例,建筑师可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空间。
2. 环境友好设计:建筑师应该关注可持续性发展,通过运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源节约技术,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3. 文化融入设计:建筑师应该将当地文化和历史纳入设计中,通过建筑来传递特定地域的价值观和风格。
4. 引导人流的设计:建筑师应该通过设计来引导人们的行走路径,创造出合理的流线,提高空间的效率和流动性。
二、建筑师的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建筑师将设计哲学转化为现实的关键。
它体现了建筑师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筑师常用的创意思维方法:1. 观察与感知:建筑师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和需求。
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感知,可以发现设计灵感的源泉。
2. 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建筑师需要将建筑物的形式和功能相结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空间。
通过创意的设计手法,将功能要求融入到建筑的整体形式中。
3. 全局与细节的平衡:建筑师应该在考虑全局的同时,注重细节的处理。
通过细腻的设计细节,可以提升建筑物的整体质感和艺术性。
4. 跨学科思维:建筑师应该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善于从其他学科吸取灵感。
通过与艺术家、工程师等领域的合作,创造出更具创意性的设计方案。
三、建筑师的世界影响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哲学和创意思维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建筑学与哲学的视角下,中国传统建筑融合了众多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和哲学观念。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和哲学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和哲学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宇宙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认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宇宙与人类是相互渗透的。
在建筑学中,这一思想得到了体现。
在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师运用自然元素,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使建筑与自然形成有机的一体。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水池等元素都是根据山水意象创造而成,旨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思想。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中国传统建筑倡导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这些材料不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具有天然美观的特点。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学思想和哲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阴阳五行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阴阳五行理论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这一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
建筑师通过将建筑物划分为左右对称的部分,以及前后的主次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结构。
这种布局方式既符合了阴阳的哲学概念,也使得建筑物在视觉上更加美观。
在构造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五行的运用。
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五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得以体现。
例如,建筑的承重构件多采用木材,象征着木的特性;建筑的色彩和装饰中运用金、水、土等元素,表达了五行的哲学观点。
三、宜则久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寿命与耐久性,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思想和哲学的体现。
略论钱学森的建筑哲学思想
钱 学森 对现 代科 学技 术体 系 的建构 大约 经历 了 3 0年 ,建 筑科 学是 他最 后提 出的一个 独立 大部 门 。
按 照他 的科 学技 术体 系 ,建筑 科学 也具 有j 个 层 次 三
已经 属 于 哲 学 范 畴 ,应 该 同建 筑 科 学 的 基 础 理论 建 筑 学 划 清 界 限 。作 为 一 种 部 门哲 学 ,它 要 反 映 建 筑 领 域 的特 殊 矛 盾 和 矛 盾 的特 殊 性 ,一 方 面要
可贵 。但在 他 的文章 中除 了本 体论 篇 ,其余 几篇 的 内容 基本上 属 于建筑 学 范畴 ,还算 不上 建筑 哲学 , 钱 学 森对此 有 所评论 。所 以说 ,建 筑哲 学还 是一 门 有待建 立 的学 问 。为促 进这方 面的研究 ,本 文作 者
第2பைடு நூலகம்卷
第4 期
1 月 2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 中的]程 二
J OURNA L OF ENG I EERI N NG U DI ST ES
2() 3 4 3 2 4 : 2 — 3
De .2 O c. O1
201 年 0
Do I :l0 37 / . 24 SP. 1 J. 224 2 0. 324 . 01 00
略论钱 学森 的建筑 哲 学思想
苗 东 升
( 国人 民 大学 哲 学 院 ,北京 10 7 1 中 0 82
摘 要:钱 学森把 建 筑科 学作 为现 代科 学技 术体 系的一个 大部 门,而将 建筑 哲学看作 沟通 建筑科 学与辩 证唯 物主 义哲 学的桥 梁。 以 自身看 ,建 筑哲 学是 建 筑科 学体 系之 首 ,决定 着建筑科 学其 他层次 的发展 方向 ,十分重要 。钱 学森提 出建 立建筑 哲学 的学术任 务 ,发表 了一 些零 星 而极 富启发 性的见 解 ,
阐述建筑设计科技思维和技术的运用
阐述建筑设计科技思维和技术的运用前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其实可以看做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建筑师可以借助电脑进行模拟和思考得到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拓展设计的可能。
同时由于数字加工技术与数字设计技术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复杂异型构件的可能。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前沿科学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节约时间。
采用多种多样的绘图建模软件也可以得到手工绘图和制作模型较难达到的精确度。
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利用BIM技术碰撞检查等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把控,在建造前期及过程中掌握预测的主动权,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损失。
另一方面,高度依赖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也使得传统手工绘图、制作模型的工艺受到影响,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软件顺利的做出设计方案,但却未必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手工绘图很好的表达出来。
一、建筑设计必须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科学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也有着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以19世纪为分界,科学性的技术取代了靠直观感觉的技术,科学成为引起设计发展变化的因素,它改变了建筑的表达方式。
在人类所有创新活动中,取决于技术的因素越来越重要。
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建筑就有新的发展,现代建筑已深深打上了现代科技的烙印。
建筑技术、设备、材料以及科技手段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推动建筑发展的重大动力,使建筑的跨度、高度、空间和品质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这也使设计进人了新的阶段。
21世纪的科学技术必然会更迅速地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经验会大量涌现,建筑设计将面临知识、技能与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信息技术引起城市结构改变。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方兴未艾,科学技术闯入人类生活,改变了生活环境,创造了新的生活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扩大到许多领域,把人类带到更新的境界。
信息时代“建筑”注重“信息资源”。
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的迅速传播,设计出现了国际化、全球化、同一化的倾向。
建筑的哲学思考空间与存在的关系
建筑的哲学思考空间与存在的关系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建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提供实用的居住空间和工作场所外,建筑还与哲学相关联,探讨空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哲学的视角,探讨建筑与空间、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的影响。
一、建筑作为存在的表达形式建筑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痕迹,是人类对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表达形式。
通过建筑,人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例如,古代希腊的建筑体现了人的理性思维和对完美比例的追求,而哥特式教堂则展示了中世纪人们对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建筑是人类通过物质创造的精神产物,它承载了人类的情感与思想,是存在的标志。
通过建筑,人类能够置身于自己创造的空间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因此,建筑与存在紧密相连,是存在的一种方式。
二、建筑空间的哲学思考建筑空间是建筑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场所。
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考虑人类存在的情感、精神和文化需求。
因此,建筑空间的哲学思考十分重要。
1. 空间的意义哲学上,空间被认为是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相对和绝对的存在方式。
建筑空间通过划定界限和定义形状,使人们能够感知到自己与环境的分隔和联系。
空间的存在使得人类能够与世界相互作用,并从中获取意义。
2. 空间的体验空间并非仅仅是一个容纳人们的容器,它是人类体验和感知世界的媒介。
建筑师通过设计空间的尺度、材料和形式等因素,创造出不同的体验。
比如,大教堂的高大空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开放的公园空间让人感受到自然与宁静。
通过设计不同的空间体验,建筑能够引导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存在感。
三、空间对存在的影响建筑空间对人类的存在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创造了能够支持人类活动的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1. 空间对情感的影响建筑空间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引发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怀旧的建筑风格、熟悉的空间布局等都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哲学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哲学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哲学的联系日益凸显。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结构的堆砌,更是艺术与哲学的结合体,通过空间、形式、结构等元素的运用,传达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建筑作品的影响。
一、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哲学在建筑设计中,灵感源自于哲学思考。
哲学关注的是存在本身的意义与真理,而建筑设计关注的正是人与空间的关系。
建筑师通过对空间哲学的思考,将哲学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
比如,建筑师可以通过空间的安排与组织,传达出对人类生活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审美与思考的方向。
另外,建筑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也是哲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开放性的空间可以传递自由、开放、包容的哲学观念,而封闭性的空间则可以传达独立、安全、私密的哲学观念。
因此,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哲学对于塑造空间氛围和人们情感共鸣具有重要影响。
二、形式哲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设计中的形式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形式哲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形式不仅仅是物理外貌的展示,更是对观者情感与思考的引导。
形式的选择与塑造需要建筑师对形式哲学有深入的思考与理解。
形式哲学关注的是存在形式的本质、结构与意义。
建筑设计中的形式塑造应该通达真实的建筑内在。
比如,建筑师可以通过简洁的形式展现建筑的力学结构,体现建筑的“实用美”。
同时,建筑师也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表达对存在意义的思考,传递一种超越物质的哲学理念。
三、建筑与社会哲学的关联建筑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其设计与建造过程受到众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建筑设计中融入社会哲学的思考,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空间需求的物质层面,更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比如,设计师可以通过建筑的布局与材料的选择,传递出对于社会公平、道德伦理的思考。
此外,建筑也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象征,建筑设计中的社会哲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内涵。
通过建筑设计中的社会哲学思考,可以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改变的哲学思考
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改变的哲学思考摘要:建筑设计思维方式是建筑设计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建筑设计师通过对自身设计经验的人格化发挥,从而自觉的凝结于建筑结构框架的设计过程中的意识形式。
而设计思维方式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思维方式是时代与个人共同发挥和互相影响的结果。
本文从哲学层面思考这一转变的本质。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哲学一、简述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内涵及其转变的时代背景(一)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内涵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可以说是现代建筑设计实践和行为的人格化反映。
而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既是对现代建筑设计行为和实践的主观反应,又是现代主义思想意识在建筑领域上的体现,而后者则更为显要。
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适中集中于要让人拥有家的感觉,同时还重新定义了家的意义,即超越一个遮风避雨的屋檐、一个暖人的壁炉或一个舒适的睡床,而更是—个物质和精神的场所。
现代设计理念往往强调建筑本身给人提供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从形而上意义来说,就是对已知世界的占有。
在现代主义思想在现代社会所营造出了的是一种全新的意义环境,从直观的角度就是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正处在已知的充满意义的环境之中。
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就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其中一种形式,其对现代主义思潮的人本主义核心理念的表现和阐述,强调建筑是对人与自然全新关系进行调整和标榜的全新场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建筑的全新认识方向。
(二)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尤其在二战后,古典复兴建筑仍然流行,政府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发展,而同时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折中主义的建筑,其内涵是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结合在一起。
由于社会生活飞速发展变化,房屋的层数和容积量不断增加,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日益复杂,建筑材料和结构已与古代大不相同,因此学院派建筑师不得不对传统建筑加以改造和简化,同时革新的现代派建筑兴起。
现代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成熟起来。
建筑设计的哲学意涵——哲学文化思想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哲学意涵——哲学文化思想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是一门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涉及生活、文化和哲学的学科。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想、语言和行动的学问,建筑设计是人类创造物理环境的活动。
因此,建筑设计和哲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思想的角度,探讨建筑设计的哲学意义以及哲学文化思想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形而上学与建筑设计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存在及存在之本质。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空间、时间、物质和形式等多个方面,因此形而上学对建筑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筑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对空间、时间、物质和形式的感知和认知,从而创造出与人类心理和生理需求相契合的建筑作品。
在建筑设计中,物质是基础,形式是表现方式。
物质是建筑的实体,形式则是人们对物质的印象和感知。
形式可以是简单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抽象的、有寓意的符号。
建筑设计师需要使用形式来表达某种思想、意义或情感。
这也是建筑设计与形而上学的联系之一。
二、伦理学与建筑设计伦理学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作品的伦理意义,从而融入社会和文化价值观。
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要符合人类的伦理要求,这也是建筑设计与伦理学的联系之一。
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人类的幸福和福祉。
建筑作品应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如保持健康、安全、舒适和愉悦。
但建筑设计不仅是个性化的,也是文化化和社会化的。
建筑设计应该反映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价值观。
建筑设计师应该考虑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需求和平衡。
三、认识论与建筑设计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类认识和知识的本质。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人类在建筑中的认知过程和体验。
建筑设计师需要了解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知方式,从而创造出与人类感知相契合的建筑作品。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认知体验不仅包括感知,还包括情感和文化认知的因素。
建筑设计应该通过表现方式来表示某种情感、文化或思想,例如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和民族建筑等。
建筑与科学探索建筑的工程原理
建筑与科学探索建筑的工程原理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体。
作为建筑师或设计师,了解建筑的工程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工程原理。
一、建筑与科学的关系建筑和科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为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建筑则为科学提供了实践场所和验证平台。
建筑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1.1 建筑中的物理学原理物理学原理在建筑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建筑师需要了解光的传播规律,以确保建筑内部有足够的自然采光。
另外,建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也需要被考虑,以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这些物理学原理的应用使建筑空间更为舒适和可持续。
1.2 建筑中的工程学原理工程学原理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结构工程学可以帮助建筑师设计出安全稳固的建筑结构,让建筑物能够承受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
另外,流体力学则用于解决建筑内水流、风阻等问题,确保建筑的正常运行。
1.3 建筑中的材料科学原理材料科学在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
建筑师需要了解材料的特性和性能,以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建造。
例如,钢材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使其成为建筑结构的优选材料。
同时,建筑师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原理的应用2.1 结构设计原理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承载力、刚度、稳定性等因素。
工程师通常会运用力学原理和结构分析方法,以确定最优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更加精确和高效地进行结构设计。
2.2 能源管理原理能源管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日益重要。
通过合理规划建筑外立面、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建筑师和能源专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利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冷暖通风系统等,以使建筑能够高效地利用能源。
2.3 环境舒适性原理环境舒适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筑知识:建筑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
建筑知识:建筑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建筑知识与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哲学体现。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美观,更是为了表达人类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承载着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下面我将就建筑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展开阐述。
一、建筑作为生命的象征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人类建筑生命,用建筑诠释自己。
建筑是人类永恒存在的米黄落烟,体现人类的生活、信仰、情感,生成人类的历史、文化、性情和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建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灵魂的象征。
二、建筑与时间和空间建筑的形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考虑到建筑的寿命和日常使用,建筑必须耐用并且适宜。
同时,建筑必须与周围的空间相配合,使人类可以稳步前行。
一般来说,建筑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
静态建筑如古代宫殿、教堂、城墙、塔楼等惊人的时空力量,可以维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动态建筑如居所、商店、学校、机场等亦是时空的集合之一,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自由。
三、建筑与理性和感性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建筑艺术就如梦幻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因为建筑艺术结合了理性和感性,符合人类情感的需求。
理性指的是建筑技术的实用性和可被理解的内容;而感性则体现了艺术含义的表达。
只有在这两个方面达到平衡,才能成为美的建筑。
四、建筑与道德和伦理建筑对道德和伦理的影响不容忽视。
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风貌。
好的建筑能够体现和平、公正、和谐和互相尊重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反之,坏的建筑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浪费资金、破环环境、损伤人类尊严等。
五、建筑与当代人类生存的挑战建筑与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连接。
在现代时代,建筑专业需要面对非常严峻的挑战,比如人口的爆炸、城市扩张的问题、生活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缺乏等。
建筑在这样的日子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建筑师和建筑专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建筑不但是美丽、实用的艺术,更是一种哲学上的表达。
它在人类历史、文化、信仰、思想、情感等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类与自然交流的载体和生命的象征。
建筑与科学的关系(二)
建筑与科学的关系(二)
建筑与科学的关系
1. 相互促进的关系
•建筑与科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促进关系
•科学为建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与指导
•建筑则为科学提供了实践验证和应用场景
•两者相互合作,推动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
2. 科学对建筑的影响
•科学为建筑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如材料力学、结构计算等•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建筑师提供了创造力的来源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设计变得更加安全、可持续和高效3. 建筑对科学的贡献
•建筑领域的需求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
•建筑实践的需求促使科学家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建筑设计的创新为科学提供了实验场所和验证平台
4. 结合应用的创新
•建筑与科学的结合还引发了许多创新应用
•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领域是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典型代表•通过创新应用,建筑与科学共同推动了低碳环保和智能化发展5. 合作共赢的前景
•建筑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与科学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在未来,建筑与科学的合作将继续推动各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建筑与建筑师的设计哲学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理念
建筑与建筑师的设计哲学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建筑与建筑师的设计哲学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建筑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和技术的复杂领域。
在建筑师的心中,每个项目都是一项独特的挑战,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在每一个作品中得以体现。
建筑师的设计哲学承载着他们对空间、功能和美感的独特见解,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建筑师的设计哲学。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师深知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的设计哲学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师会考虑到自然光线和景观的运用,以创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建筑作品。
同时,建筑师还会结合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打造与环境相契合的建筑风格。
二、功能与美感的平衡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注重功能性与美感的平衡。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要具备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设计师的哲学思想是通过创造独特的空间布局、形态和材料运用,使建筑融入城市环境,同时又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建筑师的设计哲学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建筑师把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在当代社会中创造出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认同的建筑作品。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建筑师对创新和现代性的追求。
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建筑师的设计哲学逐渐注重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他们致力于创造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建筑。
建筑师会考虑到能源利用、材料选择和废物处理等方面,力求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建筑师的设计哲学强调以人为本。
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场所,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将人们的需求和体验放在首位。
他们通过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建筑师也会注重建筑的社交功能,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六、创新与实践的精神建筑师的设计哲学充满了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他们会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实现建筑设计的突破和创新。
建筑师会进行多次实践和实验,不断改进和优化设计方案,以最终实现优秀的建筑作品。
建筑艺术与哲学
建筑艺术与哲学建筑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哲学密切相关。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设计与建造,更是通过建筑作品传递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探讨建筑艺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建筑艺术的哲学基础建筑艺术是一门融合了空间感知、结构力学以及审美观念的学科。
而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首先,空间感知与空间哲学是紧密相连的。
建筑师通过对空间的灵感和理解,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受。
其次,结构力学与形而上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
建筑的结构既要满足功能需求,也要追求形式美。
这其中的平衡正是哲学思考的结果。
最后,审美观念是建筑艺术与哲学交叉的重要节点。
建筑作品既要具备实用性,又要表现出艺术性。
审美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哲学思辨。
二、建筑艺术与哲学的共同特征建筑艺术与哲学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的特征。
首先,它们都是思考人类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方式。
建筑通过空间的设计和建构来反映人类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哲学则通过思辨人类意义和价值观的探讨来启迪人们的思维。
其次,它们都是艺术性和理性思考的结合。
建筑艺术既要具备美的感受,又要满足实用性和经济性。
哲学思考既要符合逻辑,又要引发内心共鸣。
最后,它们都是与人类情感和精神层面相关的。
建筑作为人类的居住和活动场所,直接与人们的情感和心灵相连。
哲学则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追求真理和幸福的方式。
三、建筑艺术与哲学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建筑艺术与哲学的融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建筑艺术通过创造独特和具有艺术性的建筑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
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物理存在,更像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其次,建筑艺术还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来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理念。
优秀的建筑作品能够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提供舒适与和谐的居住体验。
最后,建筑艺术与哲学的结合还能够引发对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建筑基理科学思维——关于《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二)
建筑基理科学思维——关于《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
(二)
李行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08(002)002
【摘要】去年,《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研究报告在本刊2007.1期发表,受到了一些建筑系同学关注,李行教授在学校也举行了讲座。
内容包括:问题、症结与出路;“建筑”概念与范畴;建筑本质和特征;建筑与艺术;目的律;地点律;时间律;“人、地、天”建筑三律整体机制;建筑与城市根本关系。
现将讲座讨论参考的科学思维系列题分4期刊登出来,便于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思索研究,也
便于相互交流与探讨。
【总页数】2页(P1-2)
【作者】李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7
【相关文献】
1.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建筑学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报告 [J], 李行;赵俊义
2.建筑基理科学思维——关于《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一) [J], 李行
3.建筑基理科学思维——关于《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三) [J], 李行
4.建筑基理科学思维——关于《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四) [J], 李行
5.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建筑学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报告 [J], 李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与哲学的关联
建筑与哲学的关联建筑与哲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以下是建筑与哲学的关联的几个方面:一、形式美学与哲学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形式美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建筑的形式美学是指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所呈现出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的形式美学,包括建筑的比例、对称、色彩和材料等方面。
这些美学原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对称原则与柏拉图的理念有关,比例原则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有关,色彩与材料的选择与康德的审美哲学有关等。
二、空间哲学与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空间哲学的思想。
空间哲学是指对空间的本质、特征、形态和意义的哲学思考。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和空间感受等方面,这些都与空间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尺度、比例、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等,这些都与空间哲学有关。
三、人文主义与建筑建筑是一种人文主义的艺术形式,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人文主义的思想。
人文主义是指对人类的尊重和关注,强调人类的自由、尊严和价值。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使用性和人类的需求等方面,这些都与人文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舒适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等,这些都与人文主义有关。
四、历史与建筑建筑与历史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建筑师需要了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融入历史和文化元素。
例如,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这些都与历史有关。
综上所述,建筑与哲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应用。
建筑师需要了解和应用哲学思想,从而创造出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建筑作品。
“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与实践
“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与实践【摘要】通过分析建筑学和哲学的相关概念及二者之前存在的内在联系,从几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建筑学和哲学这两门不同学科交互的可能性,同时阐述了这种交互可能性的原因;另外,通过对这两种类型学科的交互实践进行审视,从而确定了哲学在建筑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拥有的价值。
【关键字】建筑学;哲学;交互;实践;可能性在建筑学中,属于科学范畴的是建筑体的建构性,而属于哲学范畴的则是建筑的目的,曾经建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造能力能不能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要,而如今建筑学所延伸出来的主要问题却是如何让建造能力与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相协调。
一、哲学与建筑哲学是属于一般性科学,而建筑学属于特殊性科学,想要论证建筑学有没有可能与哲学交互,首先就要了解建筑学与哲学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有了解两者的内容,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从中发现两者是否有交互的可能性,下面就谈谈哲学与建筑学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与人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建筑了。
从一个人的诞生、成长、学习、居住、工作、甚至是丧生都离不开建筑所建造的空间,也就是说人类存在的形式与建筑体是息息相关。
虽然建筑中部分结构的构建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但它却是人类主观目的下诞生的产物,还包含了人类思想认识等观念,所以建筑是一个复杂而且存在内在矛盾的存在事物。
(二)认识哲学与建筑学物质材料构成了建筑,构建的过程中其组合方式要与自然规律相符合,所以建筑是构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然而,建筑记录了人类历史与文化;因为历史,它成为了现在人类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因为文化,它被赋予了人类情怀,同时也赋予其一种带着沧桑的生命气息,所以建筑也就成为了哲学家文化探讨和研究的对象;因此建筑学拥有了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特征。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都无法否认建筑已然成为人类生存世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人类直观感受自己存在的一个参照物。
不同的建筑给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建筑客观存在的一般性及感知认识论的一般性使得其成为了哲学的探讨对象和研究对象。
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
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建筑学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报告李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01)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and Modern Scientific Architecture——A Stage Report of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 Research LiXi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arb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摘要:基于并针对源自西方的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0”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的首要前提,首创的关键问题;破译了“建筑”内涵系统与概念范畴;揭示了建筑绝对本质和根本特征——建筑本体根本矛盾之特殊性;定义了“建筑艺术”,推翻了“建筑是艺术”;发现并创立了建筑三大规律与法则;论断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阐明了建筑与城市的“同一性”根本关系,指出没有建筑便没有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关键词:建筑学基础理论建筑哲学现代科学建筑学本质与特征规律与法则建筑与城市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is report presents the epistemological "0"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scientific architecture and its theories, the initial premise of occurrence and the primary issue of its creation。
states the complete definition and category of "architecture"。
有关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创新的哲学思考
有关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创新的哲学思考跨入21世纪已有多个年头,我国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节省型的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需在建筑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中专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创新思维,切实搞好建筑工程设计。
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建筑工程设计学问和工程管理学问,而且还需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地把握工程设计产品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正确地运用并发展这方面的熟悉,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建筑设计与人的关系。
建筑工程与哲学的关系建筑工程与哲学,一个是创造,一个是思想。
两者间的关系,在很多人看来是很难融合,其实不然,当以哲学的思维去争论建筑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新的发觉。
在工程哲学这一学科领域,我国学者走在了国际同行的前列。
中国科学院的李伯聪教授领先倡导了工程哲学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观点和论述。
工程哲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主要是工程与哲学的交叉,它的内涵还涉及到广泛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科学的问题。
工程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它的研究和普及将使人们在工程活动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和效益;工程哲学不只具有指导工程活动的作用,反过来,人类工程活动及相关科技的深入发展也会影响推进哲学的大发展。
建筑工程哲学属于科学发觉的概念范畴,其结果往往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如建筑工程观、建筑工程概念等等;建筑工程设计属于技术活动的概念范畴,其结果往往是技术方法和专利之类的东西,如建筑设计图纸、结构设计图纸等等;建筑工程活动属于工程活动的概念范畴,其结果往往是房屋、构筑物之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从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出,建筑工程哲学是最根本的东西,它统领全局,是思想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工程的人对建筑工程总的看法。
建筑设计则是运用建筑工程哲学观念,针对详细的建筑项目,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学因素、伦理学因素等,形成的详细的技术方法和智力成果,其本质仍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 建筑的“ 政经文等实体 ” 本质 B 3属何层面?它是否建 Z 筑独 具、 普遍存在 、 终不改变?试科学思维论证其所 以然。 1 、适用 、 8“ 经济 、 美观” “ 或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作为 国
5 根本 矛盾规定事物的本质。箱子柜 子的本质是艺术 、 、 文
化、 空间、 实体?何 以建筑 的本质是艺术 、 文化 、 空间、 实体?
6 是箱子柜 子无艺 术 、 化 、 间 、 、 文 空 实体 , 还是 建筑 除艺 术、 文化 、 空间、 实体便 无 自身本质 , 或本质 已被抽离 消化? 7 否定艺术 、 、 文化 、 空间 、 实体 为建筑 的本质 和特 征 , 是要
1 、 筑 的 “ 对 本 质 ” 何 层 面 ? 是 否 以 建筑 的性 质 、 建 1 绝 属 它 规 模 、 别及 时 间 、 点 、 件 以 为转 移 ?试 论证 其所 以然 。1 、 级 地 条 2 何
邮轮那样盖多层 , 大邮轮不像大楼那样盖摩天?知其所以然? 2、 7 房屋 、 桥梁 、 皇宫 、 神殿 、 工厂 、 学校 、 村庄 、 镇 、 市 地下
2 、定居 生活设施 ” 对本质 B 与 “ 4“ 绝 Z1 固定 工程形态 ” 根 本特征 T Z是否 因果链接?何者为前提 性、 关键性 、 决定性?
2、 5 为何蒙古包 、 活动房 、 临时设施 、 暂设 工程 等生活生产
设 施 不 在 人 们 “ 筑 物 ” 念 外 延 范 畴 之列 ? 知 其所 以然 ? 建 概 2 、 何 火 车 不 像 城 市 巴 士那 样 盖 双 层 , 市 巴士 不 像 大 6为 城
街、 摩天楼这 “ 第二大 自然” 生成 , 之 其全部 大前提 何在?不在
于 B 1 Z札 根 大 地 之 生长 发 展 ? ZT
去 年 , 建筑 哲学与 现代 科 学建 筑学》 研 究报告 在 本刊 《
20 .期发表 , 0 71 受到 了一些建筑 系同学关注 , 李行教授 在 学校
也 举 行 了讲 座 。 内容 包括 : 问题 、 结 与 出路 ;建 筑 ” 念 与 范 症 “ 概 畴 ; 筑 本 质 和 特 征 ; 筑 与 艺 术 ; 的 律 ; 点 律 ; 间律 ; 建 建 目 地 时
维普资讯
建 筑基 理 科 学 思 维
Ar hie t r l scS i n i cTh o y c t c u a i c e tf e r Ba i
— —
关于《 建筑哲学与现代科 学建筑 学》二) (
LiX i g n
a o t’ c ie t r io o hy a d M o e n S i n i c Ar h t c u e b u Ar h t c u a Ph l s p n d r c e t c ie t r ’ l i f
2 、 谓建筑的“ 2何 固定 工 程形 态 ” 是 它 还 是艺 术 、 化 、 ? 文 空
2 何谓“ 、 物质生活资料” 如何解释? 又分衣 、 住 、 、 , 食、 行 用
… …
区分之 目的与依据何在 , 是否依据并表 明事物的本质? 3 何谓建筑的“ 、 本质” 指其物抑或术 与学 , , 为何 研究 它? 同
“ 、 、 ” 筑三 律 整 体 机 制 ; 筑 与 城 市 根 本 关 系。 现将 讲 人 地 天 建 建
1、 5 建筑 的“ 定居生活设施 ” 本质 B 1属何层面?它是否建 Z 筑独具 、 普遍 存在 、 终不改变?试科学思维论证其所 以然。 1、 建筑的“ 6 科技美学对象” 本质 B 2属何层 面?它是否建 Z
抹杀或消灭建筑中艺术 、 文化 、 间、 空 实体之一般共性存在? 8 为何学界对艺术 、 、 文化 、 空间、 实体 如此热中 , 为至宝 : 视
既可高谈阔论 天下万物 , 又可免却深究事物真谛之劳苦? 9 始终周旋于艺术 、 、 文化 、 空间、 实体 之类外层 泛化现象思 维 , 能生发 出真正反映事物 内层本质 的科学建筑学理论? 果 1、 0 何谓建筑的一元原始“ 绝对本 质” 建筑的“ , 自然 本质” , 建筑的“ 普遍本质” 建筑 的“ , 永恒本质” 它们是否同义? ,
座讨论参考的科 学思维系列题分 4 期刊登 出来, 于有兴趣 的 便 同学进 一步思索研 究, 也便 于相互 交流与探讨。
家方针原则反 映了我 国建筑 B 1 3中哪些共 同的本质? Z2
1、 9 何谓事物 的“ 根本特 征” 从何而来 , , 有何作用 , 对于事 1何谓事物的“ 、 本质” 为何研究它? , 对于识 别、 使用及变革 事物是否必须?生活 中人们是如何识 别各 类事物本质 的? 物本身和对于人类 生活 的意义何在? 试联 系常识科学论证。 2、 0 何谓建筑 的“ 根本特 征” 从何而来 , , 有何作用 , 对于建 筑本体 、 人类以及建筑学科 的意义何在?试深入科学论证 。 2、 1 艺术性 、 两重性 、 空间、 实体 、 文化是什么 , 从何而来 , 是 几乎人造物 品的共性现象还是惟建筑独具 的殊性形态?
为“ 物质生活资料” 其区别于衣食行用 的本质究竟在哪? ,
4 建筑是艺术 、 、 文化 、 空间 、 实体 么? 解 决什 么? 目的何 在 ? 有 别 于 箱 子柜 子锅 碗 瓢 盆 ?
间实体开创 了人类定居生活物理不动的时空场所与环境?
2 、 千 年 定 居 于 建筑 的 “ 定 工 程形 态 ” 开 创 物 理不 动 3万 固 所 的 时 空 生活 场 所 与 环 境 之 中 , 们 何 以熟 视 无 睹 一 无感 知 ?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