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魅力贺兰
——《家乡的变化》调查成果展示设计
活动目的:
1、调查家乡近年来各方面的变化,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2、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整理资料,绘制图表,选择汇报形式。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近年来,令世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令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家乡贺兰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里,窄窄的街道不见了,一片连着一片的平房不见了,贺兰县城生命中的春天已经悄然而至,正以他独具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魅力贺兰:《家乡的变化》调查成果展示,现在开始
二、分组展示
主持人甲:人是一个城市的主要风景,而人的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在服装上,请看,来自服饰组的汇报。

1、服饰组:
(1)组长简介:妈妈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操劳着,我们展示的主题是“漂亮的妈咪”,通过我们最亲爱的妈咪的穿着来感受贺兰人民服饰的新起点。

请看张雪婷同学的展示“妈妈的变化”。

(2)“妈妈的变化”
妈妈告诉我,她94年大学毕业时,穿的都是姥姥亲手缝制的衣服,比较朴素,一个季节就两件衣服换着穿;到2000年的时候,家里条件好了,妈妈常穿一些带花的衣裤、裙子;现在,妈妈的衣服可多了,各式各样的短裙、套装、穿在身上端庄漂亮,天冷了,妈妈又换上了皮衣、皮裤、羽绒服,保暖又漂亮,十几年来,妈妈的变化可真大呀!(3)照片简报“漂亮的妈咪”
A、90年的时候,妈妈刚上班,穿着缝制的衣服,上衣和裤子都比较宽,没什么样式,平底拉带皮鞋,看起来很舒服。

B、1995年的时候,妈妈变胖了,因为我在妈妈的肚了里,大花的棉质短裙,使妈妈漂亮了,也更温柔了。

C、2005年妈妈身着职业女装,套裙配着短靴,大方得体,妈妈长发披肩,笑容满面,充满着现代女性的自信。

D、2012年的妈妈是不是更时尚了。

组长:十八年过去了,而妈妈却越来越漂亮了,这反映出人们的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请听服装店的阿姨是怎样说的:
(4)采访录相(光盘)
(5)组长小结:美丽的服装让我们变得更漂亮,让我们成为一道亮的风景,同时也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

2、饮食组
(1)组长简介: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饮食组调查了从解放到现在人们食物上的变化,听了爷爷、奶奶的介绍,我们仿佛回到了那充满饥荒的年代,请听:(2)介绍食物的变迁
A、刚解放时,国家还很贫穷,人们好时能吃点黄米、高梁米、玉米面,有时还用野菜充饥。

B、50年代末60年代初,温饱不能解决,尤其是59、61、62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生活更艰苦,人们吃的半糠半菜,听爷爷说那时饿死了不少人,食油分配下降到0.19公斤,63年以后,开始逐步上升。

C、70年代,温饱还是未能解决,77年人们主食面粉和粗粮,有高梁米、玉米面。

城市居民每人每月仅供应大米0.5公斤,到73年,每人每日大米1.5公斤,面粉占6%,其余为粗粮、副食人们用玉米面蒸制馒头,提倡忙吃稠、闲吃稀,几个月一顿肉,只有在过年时吃大米、白面,平时吃粗粮。

D、70年代末80年代初,温饱问题解决,人们的主食变为大米、面粉、吃30%的粗粮,有玉米糁、黄米,那时做米饭把大米和黄米掺起来。

1982年—1984年大米供产量每人每月4公斤,其余都是面粉,食油每月0.5公斤,年底额外增加0.8公斤,至83年时,年底定量增1.25公斤。

E、90年代后,市面上各种主食、副食、肉类、蔬菜应有尽有,人们饮食从优。

3、住房、环境组
(1)组长简介:一盏盏掩映在绿树下的精致美观的路灯,一幢幢风格各异,颜色搭配协调的高楼大厦,使贺兰显得高贵典雅,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已很难想象这里的昨天是什么样,请看“今昔建筑变化”(简报)
(2)今昔建筑的变化
土房:约在80年代前,那时房屋结构简单,人们住房条件极差,几乎都住这样的房子。

这种房子叫土坯房,房檐是用木头做的。

每当雨季来临,这屋里总会有一滩一滩的水。

砖房:80—90年代,是城镇居民的普遍住房,主要用砖和水泥来完成,它要比土坯房结实、牢固。

楼房:90年代的楼房,它的面积小一些,样式、结构单调,看上去显得十分老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样式也十分新颖。

洋楼:2000年后的住宅,是西式小洋楼,样式美观大方,是漂亮的花园别墅,在蓝天、花草的映衬下,这一排排小洋楼显得那么端庄、美丽。

别墅、高层:这是望都郡附,位于贺兰县以南,它里面建满了一栋栋漂亮的别墅,这些别墅样式新颖,十分端庄,里面环境优美。

而一幢幢正在兴起的小高层是大家住房的新选择。

(3)“我家的变化”
A、1994年,我家住的是平房,约有68平方米,用砖、瓦建成,门、窗都是木头的,地面是水泥铺成的。

那时家里有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和和一台半自动的双缸洗衣机。

B、1997年,我家搬进了楼房,约有80平方米,主要建筑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房屋冬暖夏凉,地面铺着30平方厘米的瓷砖,屋子新增加了电冰箱、热水器、还装上了太阳能,摆着木质沙发。

C、2005年,我家搬进了“居安苑”,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框架结构,地上铺的是木地板,装修特别漂亮,里面换了皮沙发,电器更是一应俱全,住在这样宽敞的房子里,爷爷、奶奶总说:“还是现在好啊!”
D、2011年,我家搬进了了位于贺兰县城东南边的“一品尚都”的高层,视野开阔,别提有多舒服了。

组长:这是贺兰人民居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确实,贺兰乘着西部大开发之机,在短短的几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四通八达,高楼拔而起,漂亮的欣兰广场,绿树成阴的兰山公园,没有一处不在变化着,让我们听听爷爷、奶奶们是怎么说的?
(4)采访录相
(5)组长小结:贺兰县城总规划面积23.5平方公里,人口3.4万,2002年以来,贺兰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建设富裕的城市化新贺兰为目标,围绕“一年新变化,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战略,大力实施了“道路硬化,县城绿化,卫生净化、街道亮化和住宅建
设”五大工程。

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卫生县城,并在全区“明珠杯”中小城镇规划中建设管理竞赛中荣获第一名。

2005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园林城和环境模范城工作,力争年底实现国家级卫生城的创建目标,2008年全面实现“三创”目标,贺兰县城已被建设成银川市靓丽的卫星城。

4、交通组
(1)组长简介: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交通,我们主要调查了贺兰近年来的道路,交通变化情况,对这一情况最有权威的要数交警叔叔了,为此,我们采访了贺兰县交警大队的吴叔叔,请看:
(2)采访录相
(3)汇报:从1992年至今的道路、交通、安全变化情况
A、车辆情况(增加)
①1992年,出租车不足40辆,现在已增加到2000多辆;、
②1992年,面包车不足40辆,现在已增加到200辆;
③1992年,大客车8辆,现在增加至36辆;
④1992年,私人车,大约有300辆,现在已到15000辆左右。

B、交通工具
最早,人们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摩托车,县委书记是吉普车,而且县委只有4辆车,现在小轿车,随处可见。

C、道路
1992年,只有现在的银河路是柏油路,而且是单车道,从贺兰县城到各乡镇的道路最早也就是个石子路,而在柏油路宽敞平坦,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通往各乡镇的路也修建成油路,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

D、客流量的增加
1992年,从贺兰到银川的客流量只有1000多人,通往各乡镇的客流量最多达500人,而现在,从贺兰县到银川的客流量已达10000人以上,到乡镇的客流量增长到5000人。

(4)组长小结:美丽的贺兰县城,已在大银川建设的规划之中,是大银川建设举足轻重的部分,交通便利,必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可是交通组要给大家亮一盏红灯:“遵守交通,珍爱生命”。

5、旅游组
(1)组长简介:贺兰历史悠久,具有西夏文化、回乡文化、黄河文化等人文资源,
也有湖泊、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优势,请跟我们的导游去看一看:
(2)历史遗迹
A、贺兰岩画,贺兰岩画,产生于青铜器时代,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动物,手掌,还有西夏文字,是当时文化最真实的记载,为人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B、“陶罐和陶甑”这是在暖泉汉墓群中出土的陶罐和陶甑,制造于东汉时候,看上去简单、大方。

C、“宏佛塔,拜寺口双塔”,这时在西夏时建造的宏佛塔,和拜寺口双塔,宏佛塔在潘昶境内,虽然它们长年经历日月的浸蚀,但看上去依然雄壮、有力,透着历史的风骨。

贺兰境内已发现的历史遗迹还有:新石器遗址,暖泉汉墓群,明代的长城、瓷窑遗址。

这些都是历史遗迹成为贺兰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

组长:贺兰不光有悠久的历史遗迹,自然风光也异常迷人,请看
(3)自然风景——张羽中
贺兰即是塞上风光,又擅江南景色
A、“贺兰晴雪”:每年初秋,贺兰山微雨成雪,雪积成山,日照不化,树木郁郁葱葱,山顶白雪皑皑,夏日清晨,贺兰山常有晴雪出现,俗有“贺兰积雪六月天”之说。

B、“暮蔼人面”:每值黄昏,暮蔼四垂,落日余晖,耀映贺兰山顶,群峰组合,显出苍穹人面,成为新发现的一个奇观(史文静)
C、“黄沙古渡”;在今通义乡,黄河东岸,漠漠黄沙,气势雄浑,天水相接,难分崖际,阴晴朝暮,景色各异。

贺兰境内还有森林公园,X星谷等风景名胜。

(4)组长小结:贺兰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而是一个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的美丽家园。

让我们好好爱护美丽的家园。

6、经济组
(1)组长简介:近年来,贺兰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大银川”战略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览全局,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国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作,国民经济呈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请看图表(2)图表一:《王阿姨的工资增长表》
小结:从上升的折线,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的工资正在逐步上升,近几年上升较快。

个人的收入在增加,全县人民的平均收入是不是都在增长呢?请看
(3)图表二:《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表》
从这些增长的数字上和上升的折线我们可以看到,全县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也在逐年稳步上升,贺兰人民的生活也正如歌中所唱“越来越好”。

(3)图表三:国民生产总值
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942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8%,我们可以看到国民总质的增长,同时带动了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又有增长。

(4)组长小结;是啊,贺兰的经济迅速发展,马路修宽,楼房变高,人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我们相信,贺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7、学校组
(1)组长简介:伴随贺兰县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社会其他各项事业也协调稳步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显著,学校的硬件不断更新,这通过我们贺兰一小的变迁就可以看出,请吴昊同学。

(2)一小的变迁
贺兰一小是县重点小学,它的变迁就是贺兰教育发展的一个侧面。

贺兰一小始建于1919年,当时叫谢保初级小学,1944年称为习岗中心小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全校共有6个班,学生102名,教职工8人;1978年改称“贺兰县第一小学”被县政府定为重点小学,到1982年发展到有学生1047人,23个班;2000年时,学校共有27个班,学生有1500多人,教师74人,到2002年学校搬迁新楼,现在有36个教学班,学生有1900多人,教师86人,近几年,在几届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办出了特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大家的认同,特别是2003年搬迁新址后,校园面积55.44亩,教学楼可供2000多人就读,实验、阅览、办公多媒体设备配套,体育场绿草成菌,现在,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学校设备全部更新,教师人人一台电脑,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上网,教室里班班通电子白板,正真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们的学校已走过了392个辉煌的春秋,为贺兰县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县城政治、生活、文化作出贡献。

(3)幻灯图片:(相关学校展示)
现在全县共有中小学50所,在校学生2.9万人,教学质量逐步提高,2004年全县教育投入800余万元,新扩建了贺兰一中、回中、二中、三中、一小、二小等,义务教育基础不断巩固提高,2005年贺兰县被定为全区教育先进县,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在我县胜利召
开,使家乡的教育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几年加大投入。

现在,已经进入了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教育均衡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扩建后的一中,新建加了新的教学楼,综合楼,仅学生餐厅就投入20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就餐质量,同时体现了学校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扩建后的回中,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设施都处于领先水平,现在新建的贺兰二小,投资70万元,是一座标准的现代化小学。

8、通迅组
(1)组长简介;大家好,本小组通过调查采访,了解了贺兰县近十五年来的通迅工具的变化情况,请听王岩、郭亚舟、孙译阳三位同学:
传呼机是90年代被广泛使用人群为干部、工人,传呼机是有显示屏的通迅工具,分为数字机和汉字机两种。

汉字机平均每部2000元左右。

数字机平均每部为500元。

传呼机主要可以发短信,被人们使用了五、六年。

大哥大是1993年后发的通迅工具,厂长、经理、领导等社会高层人群所使用,平均每部大哥大约一万元左右,大哥大是没有显示屏的通迅工具。

贺兰县城市第一部电话是1965年贺兰县成立后装的,那时计划经济年代,政府下命令电信局免费安装的,农村第一部电话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陆续安装的,从16世纪爱迪生发明电话以后,电话都一直被人民广泛使用着,起初电话是富有人家所有,但随着科技的飞快发展,现已被基层人民广泛使用。

并且已有了显示屏,现在全县共有4万余部电话。

手机最初是由大哥大演变过来的,最初,手机被一些社会上层人所使用,那时平均每部手机为一万元左右,但随着RT业的不断迅猛发展,现在已被广大群众广泛使用,现在平均每部手机为500到1万元不等。

手机是最发达的通迅工具,也是普及率最快的通迅工具。

手机不但能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内存非常广,能储存许多功能,现在全县共用手机十万余部,小灵通十万余部。

三、主持人小结
通过8个组的汇报,我们的感受越来越深,我想同学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家乡的变化大”。

贺兰县地处银川北郊,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北接平罗县,交通便利,通迅发达,物流畅通,109国道,110国道,京藏高速和包兰铁路纵贯全境。

距银川市区12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厂25公里,距银川火车站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1599平方公里,下辖4镇1乡,2个农牧场,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7.8万人,有汉、回、满、蒙等11个民族,水电气供应充足,黄河流径县境19.6 公里,地下水诸量达2.71亿立方米,农业
发展快。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成为西北的示范县城。

四、赞家乡
1、数板《赞贺兰》
过渡:我们为家乡的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让我们大声的抒发,我们对它的热爱和赞美。

2、诗朗诵《贺兰——我爱你》
3、谈体会: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体会。

五、辅导员讲话
六、活动结束
活动效果:
这次《魅力贺兰》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发现式、创新式认知、感受。

通过学生的调查、实践,感受家乡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的精神品质。

这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实现了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能力向素质能力的内化,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