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
1.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性引诱剂可以通过降低乙来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
B. 图中的丙表示性别比例,丁可表示年龄组成
C.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 任何一个种群都只有甲、乙、丙、丁四种数量特征
【答案】B
【解析】解:A.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丙(性别比例),通过性别比例失衡影响出生率,A错误;
B.图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丁表示年龄组成,B正确;
C.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错误;
D.种群的数量特征除了图示外,还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B。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
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 实验中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答案】D
【解析】解: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以及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B错误。

C.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C错误。

D.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这样
可以排除死酵母菌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D正确。

故选:D。

3.图一表示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与鸭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二表
示农田中甲、乙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_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_t+1)之间
的关系,虚线P表示(N_t+1)=(N_t)。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图2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
B. 由图1分析可知,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_2
C. 由图2分析可知,A点、F点时的λ均等于1
D. 由图2分析可知,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C点
【答案】D
【解析】解:A.图1表示鸭与蝗虫之间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的数学模型,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A正确;
B.由图1分析,蝗虫的种群数量围绕N_2进行周期性变化,因此可以判断蝗虫种群数
量的K值为N_2,B正确;
C.根据种群数量公式N_t=N_0λ^t中,λ的含义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即
λ=N_t+1/N_t,由于虚线P表示(N_t+1)=(N_t)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虚线P 相交,所以A点、F点时的λ均等于1,C正确;
D.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因此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
数量增长,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D错误。

故选:D。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最接近实际数值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后吸出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
D.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答案】B
【解析】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田鼠身上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
到的标志个体减少,求得的该种群数量变大,A错误;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振荡几次,计算的酵母菌数值比较接近实际结果,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在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数值会
偏大,C错误;
D.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要在人群中调查,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
中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 当种群数量为含dfrac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 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A
【解析】A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通过种群年龄组成来预测,A正确;
B项,当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错误;
C项,三种年龄结构类型中,稳定型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C错误;
D项,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A. 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 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 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 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答案】A
【解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
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
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故选A。

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B. 种群的特征与个体的特征相同
C. 调查各种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都是样方法
D.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 A 、调查某地布氏田鼠数量的增长方式属于种群数量变化,则属于种群水平
的研究,A正确;
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特征,B错误;
C 、用样方法可以调查校园草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对某些簇生植物不易区分植株数,不适用样方法调查,C错误;
D、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8.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B. 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C. 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答案】A
【解析】解:A、由于开始时营养物质和空间比较充足,因此酵母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后期时酵母菌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酵母菌数量有下降的趋势,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B错误;
C 、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均须严格灭菌,C错误;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的菌体,D错误.
故选:A.
9.穿梭育种是近年来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育种采用的新模式。

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等优良特征的农作物新品种。

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穿梭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 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禾本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C. 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
D.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水稻基因库产生差异
【答案】B
【解析】解:A.依据题意,穿梭育种本质为杂交育种,所以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A正确。

B.穿梭育种只是将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杂交,故没有涉及到物种多样性,B错误。

C.穿梭育种突破了不同品种的地理隔离,可增大地区品种的基因库,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B。

10.某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2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1 mm \times 1 mm \times 0.1 mm )的计数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最适状态的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罝中酵母菌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B.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醉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C. 对酵母菌样液稀释时,如果加入的无菌水过多,会使酵母菌细胞膨胀破裂
D. 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B,则l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ABtimes 10^6个
【答案】C
【解析】解:A、在最适状态的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罝中酵母菌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A正确;
B、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醉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B正确;
C 、由于酵母菌细胞有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所以用无菌水稀释菌液,不必考虑酵母菌细胞会吸水胀破,C错误;
D、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B,则l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AB\times 10^6个,D正确.
故选:C.
11.如图表示一种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种群数量的年度和季度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1937~1938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B. 图中1936~1937年的环境容纳量最小
C.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蓟马的种群密度
D. 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答案】
【解析】
12.葡萄花翅小卷蛾主要以幼虫蛀食葡萄为害,受害后的葡萄更易受到灰霉菌等真菌感染。

针对此害虫,除了喷施杀虫剂、利用信息素干扰成虫交尾外,还可摘除葡萄上面的遮挡叶片,使葡萄在光照下温度升高,利用高温降低卵和幼虫的存活率。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喷施杀虫剂可直接改变小卷蛾种群密度,属于物理防治
B. 利用信息素防治可通过改变小卷蛾的性别比例来降低种群出生率
C. 通过摘除葡萄上面的遮挡叶片的方法可改变小卷蛾种群的年龄组成
D. 小卷蛾种群密度降低后,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C
13.某种昆虫对经常使用的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生了可遗传的抗药性变异
B. 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
C. 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在使用此杀虫剂过程中保持不变
D. 已经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种群属于一个新的物种
【答案】B
【解析】解:A、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生的,杀虫剂只是对原有的抗药性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
B、基因突变的不定向的,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B 正确;
C 、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在使用此杀虫剂过程中,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而升高,C 错误;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已经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种群与原来的种群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属于一个新的物种,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14.下图表示在光照强度为660lx(未达到光饱和点)时(其他条件均适宜),小球藻和鱼腥藻单独培养的生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估算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出的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及变化趋势
B. 混合培养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但不利于鱼腥藻的繁殖
C. 适当增大光照强度,鱼腥藻和小球藻单独培养时的K值可能增大
D. 单独培养时鱼腥藻由于不存在生存斗争,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A, B, D
【解析】解:A.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小球藻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共同培养时小球藻的藻细胞数低于单独培养时,混合培养不利于小球藻的繁殖,B错误;
C.适当增大光照强度,可以为鱼腥藻和小球藻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单独培养时的K 值可能增大,C正确;
D.单独培养时鱼腥藻个体之间存在生存斗争,D错误。

故选:ABD。

15.如图所示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此图中的增长曲线上的b点表示“K值”
B. 该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大约在第2年
C. 第7年开始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在第10年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A, B, C, D
【解析】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该图是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模式图,d点对应的值100,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50,即为\dfrac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0∼10年之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值时增长
速率下降至0,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A.由分析可知,K值是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A错误。

B.该种群是S型增长曲线,在第5年时,种群数量达到\dfrac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

C.第7年,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但是种群数量仍然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第10年,种群数达到最大值,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ABCD。

16.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2的h点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B, C
【解析】解: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B.图2的h点种群密度最大,鱼类捕捞在该点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正确;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C 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BC。

17.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第1年乌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B. 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C. 第6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
D. 乌鸫种群数量受气候、病原体和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答案】A, C, D
【解析】解:A.第1年λ>1,说明乌鸫种群数量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无法确定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关系,A错误。

B.虽然第3年和第9年λ均为1,但是第3年以后至第9年的λ均小于1,而第9年以
后的λ为1,故第3年为衰退型,第9年为稳定型,B正确。

C.第3年~第9年λ<1,种群密度一直减小;第9年之后λ=1时,种群密度不变,因此
乌鸫种群数量最少为第9年,C错误。

D.领域行为是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D错误。

故选:ACD。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8.(1)若要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中亚洲着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若调查中发现亚洲著个体数较小,则样方面积应________。

18.(2)草原的________(任答2点即可)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8.(3)该草原发生严重退化的过程,是否属于群落演替?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

18.(4)草原发生严重退化后,草原中消费者的数量下降,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
是________。

【答案】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适当扩大
【解析】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适当扩大
【答案】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解析】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答案】属于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或生物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答案
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属于;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或生物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答
案合理即可给分)
【答案】草原严重退化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流人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减少,
消费者数量下降(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草原严重退化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流人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减少,
消费者数量下降(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19.(1)为确定放牧量,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_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________(回
答两点)。

19.(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
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
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
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②甲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
因是________;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________。

③乙图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甲图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
组成。

④牧民为减少田鼠数量,在甲图所示的某时刻向草原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
鼠种群数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多的样方(答出其中两项即可)【解析】(1)对该草原上某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

为了
减小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数量足够多。

【答案】(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 a×(1+m)^n, ②迁入之初,
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 生存斗争所淘汰的个体数,
③D, ④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解析】(2)甲图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的。

对田鼠来说,
繁殖一代后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个体总数应为 a×(1+m);繁殖n代以后,田
鼠的种群数量为 a×(1+m)^n。

乙图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

甲图
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不可能出现乙图所示增长型年龄组成。

投放灭鼠药后,田鼠的
种群中大量个体被杀死,但是种群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选择出来,通过选择作用使
抗药性个体数量不断增加,所以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20.(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

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
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计算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
为________。

20.(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________型。

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
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

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60只、
标记的有20只。

据此可以估算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_______只。

20.(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
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________,由此降低种群的________,从而有效防止蝗灾;
也可以通过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措施使C点下移。

【答案】(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 50times 1.35^20
【解析】解:(1)图中曲线X为“J”形增长,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
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也就是第二年是第
一年的(1+35%)倍,即λ=1.35,根据最初数量为50只,可以计算 N_20=50\times
1.35^20。

【答案】(2)增长, 800
【解析】(2)图中B点时种群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标志重捕
法的计算公式为该区域某动物总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再捕个体数/再捕个体中
带标记的个体数,故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数量是(80×100)/20=400(只),B点时的
种群数量等于K/2,故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为800只。

【答案】(3)性别比例, 出生率, 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
【解析】(3)诱杀雄虫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
群数量。

使C点下移的实质是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以通过向环境中引入蝗
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措施实现。

21.(1)K值的含义是________,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K值的条件________。

21.(2)若图中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
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请分析a点可能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

21.(3)若图中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_1”“K_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
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

21.(4)在实验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呈J型指数增长。

请分析种群在呈指数增长时
________(增长率/增长速率)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环境容纳量,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解析】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K值的条件是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答案】食物减少、活动范围缩小
【解析】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生物逐渐灭绝,食物减少。

【答案】K_2, I
【解析】种群数量在增长率最大_2小于,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_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控制在K和K_8,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
【答案】增长率
【解析】在实验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呈J型指数增长,种群在呈指数增长时增长率是恒定不变的。

22.(1)如图是采用________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________模型,该模型说明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

22.(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________,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的是________。

22.(3)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________(填“不发生变化”或“提前”或“推后”),这说明人类活动________。

【答案】样方, 数学, 垂直, 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调查植物的数量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构建数学模型,该模型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次生演替, 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
【解析】分析曲线图,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6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

【答案】提前, 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
【解析】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因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