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研究——“者”语法研究70页PPT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ppt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古代汉语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培养人文素养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培养人的人文 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
修养。
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
古代汉语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如古装剧、历史小说等。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 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的学科,涉及古音、今音、方音等多个方
面。音韵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02
音韵学研究方法
音韵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审音法等。这些方法在
揭示古代汉语语音演变规律和特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音韵学与古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音韵学对于古代汉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
修辞手法种类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现代汉语在 继承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和发展。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注重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现代汉语修辞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 性。
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修辞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现代汉语修辞则更注重时代
性和普适性。
差异与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 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更加丰富, 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语法结构更加简化;音韵系统也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
02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音韵
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复杂,包括清浊音、送气与不送 气等区别。常见的声母如帮、滂、并、明等,在发音部位 和发音方法上各有特点。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PPT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 这就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有一下几类:
(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例如:
“币”古义指礼物。《屈原列传》:“厚 币委质事楚。”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 思。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 解。
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 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特点:今意大于古意, 词义扩大有以下几类: (1)原单指某些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
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 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 鸟”“雏形”等。
2、词义缩小
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 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缩小有以下三类:
(1)词义程度减弱。例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
威胁的程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 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 度减弱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词义的表示范围缩小。例如:
“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 女孩都称“子”。现在“子”专指“儿 子”。
“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自指难闻的气 味。
(3)词义义项的减少。例如: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 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今 义中就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 如“劝人改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 “国”之意
二、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 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 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 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 如:
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课堂PPT)
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小鲁:觉得鲁国变小了。小天下:觉得天下变小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见闻不广博。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节义不崇高。
3.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
怪之:觉得奇怪。
4.于身也,则耻师焉。《马伶传》耻:以…为耻辱。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以…为老 幼:以…为幼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8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名事物。例如: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同》 亲其亲:把(自己的)亲人看作是亲人。 子其子:把(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子女。 2.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客我:把我当作客人看待。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 侣鱼虾:把鱼虾当作伴侣。友麋鹿:把麋鹿当作朋友。 4.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师:以……为师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鉴:以…为镜子
把…看作是一致的 16
④动作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惧有伏焉。 伏兵 《曹刿论战》 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过秦论》 ⑤为动用法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也
为国家而死 《陈涉世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为…而悲哀 《阿房宫赋》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而死 《咏荆轲》 ⑥对动用法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对…感到惭愧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对…感到惭愧 17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 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
2024/1/30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பைடு நூலகம்
27
讲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的分类 、音韵的演变等。
2024/1/30
8
词汇与语法
2024/1/30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及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语法概述
阐述古代汉语的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
探讨古代汉语虚词的种类、用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
1 2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汉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准 确地理解文意。
注意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 现代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
3
避免望文生义
在阅读古代汉语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理解,需 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避免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 预览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古代汉语概述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 • 古代汉语的翻译与注释 • 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2
01 古代汉语概述
2024/1/30
3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互补关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 达上各有优势,可以相互 补充,共同丰富汉语的表 达能力。
6
02 古代汉语基础知 识
2024/1/30
7
文字与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汉语语法研究PPT资料优选版
代末期),大约40年。
• 基本倾向是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 以观察和描写汉语语法事实,生发 出比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 系统。
• 代表著作: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1946)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 • 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 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 。古代学者, 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 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 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 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 个时期:
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 末期),大约40年。
•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 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 代表著作: •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1898) •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
2、引发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70年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 吕叔湘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主张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把 语 言 单位 分 为 静态 和 动态 两 大单 位 , 在 此 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
•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 基本倾向是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 以观察和描写汉语语法事实,生发 出比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 系统。
• 代表著作: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1946)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 • 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 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 。古代学者, 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 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 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 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 个时期:
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 末期),大约40年。
•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 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 代表著作: •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1898) •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
2、引发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70年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 吕叔湘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主张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把 语 言 单位 分 为 静态 和 动态 两 大单 位 , 在 此 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
•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课件
•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 不成。”
•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 之宜,異於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 定俗成謂之實名。”
• 一些学者在给经书作注时,注意一些词的用法。 • 《春秋∙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 《春秋∙庄公十年》:三月,宋人迁宿。
二、草创期
• 二、草创期(1898~1936)
• 马建忠(1845~1900)187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摹 仿拉丁语系著《马氏文通》,出版于1898年。这是 中国语法学创立的标志。
• 此后,中国语法著作风起云涌。有五种类型: • 1、验证派。以英语作蓝本,用汉语进行论证。代表:
严复《英文汉语》用汉语解释英语语法。 • 2、摹仿派。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完全仿照《马氏文
• 2、出版新著作:如陈望道《文法简论》(197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 3、开始研究外国新理论,如转换生产语法,生成语义 学。
• 4、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 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颇具特色,系统的语法研究虽然迟 迟未至,虚词的研究却十分发达。主要原因有二:
三、革新时期
• 三、革新时期(1936~1949)
• 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标志汉语研 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陈望道发起关于文法的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出现了三部专著。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0)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 •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5年成,1948年上海开明
•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 • 吕叔湘《语法学习》(1951) •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
•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 之宜,異於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 定俗成謂之實名。”
• 一些学者在给经书作注时,注意一些词的用法。 • 《春秋∙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 《春秋∙庄公十年》:三月,宋人迁宿。
二、草创期
• 二、草创期(1898~1936)
• 马建忠(1845~1900)187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摹 仿拉丁语系著《马氏文通》,出版于1898年。这是 中国语法学创立的标志。
• 此后,中国语法著作风起云涌。有五种类型: • 1、验证派。以英语作蓝本,用汉语进行论证。代表:
严复《英文汉语》用汉语解释英语语法。 • 2、摹仿派。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完全仿照《马氏文
• 2、出版新著作:如陈望道《文法简论》(197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 3、开始研究外国新理论,如转换生产语法,生成语义 学。
• 4、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 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颇具特色,系统的语法研究虽然迟 迟未至,虚词的研究却十分发达。主要原因有二:
三、革新时期
• 三、革新时期(1936~1949)
• 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标志汉语研 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陈望道发起关于文法的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出现了三部专著。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0)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 •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5年成,1948年上海开明
•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 • 吕叔湘《语法学习》(1951) •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