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江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地理位置
合江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原的过渡地带,地跨东经105°32′⾄106°28′,北纬28°27′⾄29°01′之间。

东临江津,紧邻西南重镇重庆;南接贵州⾚⽔、习⽔,扼守川南黔北门户;西与纳溪、叙永接壤;北同江津县,永川毗邻。

全县东西长81公⾥,南北宽61公⾥,幅员⾯积2422平⽅公⾥。

⼆、历史沿⾰
合江县历史悠久,是长江上游建⽴最早的三个县之⼀。

公元前135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军经巴郡符关(现合江镇南关)到夜郎(今贵州省关岭县附近)说服了夜郎候归西汉,设置了犍为郡。

元⿍⼆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在益州部犍为郡下设置了符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符县的城址在今合江镇南关。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改名安乐县,⾪属益州东江阳郡。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置合江县,⾪属泸州江阳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合江⾪属泸州,县址曾迁移⾄今⽩沙镇。

⽽后,合江⾏政⾪属随建制年代时有分合,分别⾪属于四川合江专区、泸州专区、宜宾专区等。

1983年6⽉,设泸州市,合江县⾪属泸州市⾄今。

全县现辖15个镇,14个乡,政府⾏政驻地合江镇。

三、⾃然条件
(⼀)地质构造
合江县介于娄⼭褶皱北缘与川东平⾏岭⾕区向西南延伸尾部之间的⼴⼤⽔平岩层地带,沉积岩层较新,地质构造由5个短背斜与3个向斜组成。

总体构造特点是:长江以北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的华蓥⼭帚状褶皱束向西南逐渐散开延伸⾄县境内的⼀部分,为背斜成⼭,向斜成⾕的构造地形。

长江以南,因受到先天性造⼭上升运动和后天性长期严重冲刷侵蚀,形成向斜成⼭、背斜成⾕的逆构造地形。

(⼆)地形地貌
合江属四川盆周⼭地地区。

全县分布有娄⼭⼭脉尾部向北延伸的两条半⼭脉,以及⼀些因长江、⾚⽔、习⽔和其他河溪长期冲刷侵蚀⽽形成的中、低孤⼭和断头⼭。

县境中部和西北部,⼩丘起伏,地势较为平坦,⽥园密布,多为丘陵地带;东南和西南,⼭地起伏,沟壑纵横,多为中⼭、低⼭的⼭地地区。

县域海拔多在200—300⽶之间。

最⾼海拔1751⽶(天堂坝互隘轿⼦⼭),最低海拔203⽶(望龙下观桥)。

全县地貌可分为四种类型:
沿河台阶地貌——⾯积71.6平⽅公⾥,占幅员⾯积的2.96%,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

海拔在210—300⽶之间。

低中丘宽⾕地貌——⾯积1180平⽅公⾥,占幅员⾯积的48.86%,包括长江以北的全部和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

海拔在300—420⽶之间。

⾼丘中⾕地貌——⾯积154平⽅公⾥,占幅员⾯积的6.38%,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向斜低⼭下部。

海拔多在300—500⽶之间。

低中⼭窄⾕地貌——⾯积1009.8平⽅公⾥,占幅员⾯积的41.80%。

包括县域东部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海拔多在700以上。

(三)⽓候⽔⽂
合江属亚热带湿润⽓候类型,热量丰富,⾬量充沛,光照充⾜,春季回暖早,夏季⾼温炎热,秋季降温快,冬季冷冻⼩。

光、热、⽔同季,⽓候优势显著。

多年年均⽓温18.2℃,最⾼为40.7℃,最低为-1.2℃。

年降⾬量为1184.2MM,蒸发量670MM。

年均相对湿度为82%。

全年⽇照总时数为1348.9⼩时。

合江的灾害⽓候主要有三⾄九⽉低温多⾬、⼲旱、冰雹、洪涝和寒潮,其中⼲旱和冰雹危害严重。

全县为长江、⾚⽔河两⼤⽔系,有河溪104条,其中较⼤的有⼤漕河、⼩漕河、习⽔河、佛拢溪等18条。

境内地表⽔资源丰富,长江境内流长57公⾥,⾚⽔河境内流长65公⾥。

单位⾯积产⽔量为22.5升/秒·平⽅公⾥,年径流量为
17.2亿⽴⽅⽶,过境⽔量为2725亿⽴⽅⽶。

地下⽔资源相对贫乏。

四、⾃然资源
合江县地层较新,矿藏不富,但⽣物资源繁多、旅游资源丰富。

(⼀)矿产能源资源
全县主要的矿藏资源有:
天然⽓:县境天然⽓贮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浅丘区。

现已打井104⼝,⽇产天然⽓180万⽴⽅⽶。

具体分布在马街、⽩⽶、印⼦、⿅⾓、旭照、佛荫、中⾳、沙坎、三桥、⼆⾥、盘龙、凤鸣、九层、堰坝、⽩⿅、化育、马庙、先市⼀带。

盐矿:主要分布在马街、榕佑、⽢⾬、三桥⼀带。

煤和铁矿:主要分布在榕佑、福宝和识字⼀带,距离地表多在1500—2000⽶。

此外,⽩沙产⽯英沙。

县域⽔能蕴藏量为70780千⽡,可开发量为35180千⽡,待开发量为1500千⽡。

主要集中在长江和⾚⽔河流域。

县内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主要有天然⽓、页岩、沙岩、卵⽯和河沙,贮量⼗分丰富。

(⼆)动植物资源
合江县属亚热带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带,介于四川南部中⼭植被区与丘陵低⼭植被区之间,⽓候温暖湿润,植被资源丰富。

有天然植被760多种,其中国家⼀、⼆、三级保护树⽊21中。

主要的有桫椤、⽔杉、连⾹树等。

有楠⽵、慈⽵等30多种⽵类。

有中药材857种,其中国家收购的有181种。

县域还有鸟类、兽类、鱼类、蛇⾍类等多种动物资源分布。

(三)旅游资源
合江地处川黔要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古⽼的巴蜀⽂化,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东部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省级佛宝风景名胜区;西部有闻名川南黔北的佛教圣地“法王寺”;北部有南宁泸州城遗址“神臂城”;中部有誉为盆景式风景区的笔架⼭等;省级历史⽂化名镇——福宝古镇、尧坝古镇。

.
五、⾏政区划及⼈⼝
2005年,全县辖29个乡镇(15镇14乡),60个居民委员会,502个村民委员会,3497个村民⼩组。

⼈⼝密度354⼈/平⽅公⾥。

全县总⼈⼝85.7万⼈,其中⾮农业⼈⼝10.8万⼈,占总⼈⼝的12.6%。

六、经济状况
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产总值40.25亿元(当年价,下同),其中:第⼀产业14.33亿元,第⼆产业11.75亿元,第三产业14.17亿元。

⼈均国内⽣产总值4697元。

七、城镇状况
(⼀)城镇发展历史
合江县发展历史悠久,⼈类活动源远流长,城镇的建设也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西汉元⿍⼆年(公元前115年),合江境地设置了符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

优越的农业⽣产条件和便利的⽔运交通,带来了农业和⼿⼯业的发展,促进了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和城镇的发展。

清宣统⼆年(1910年)境地就设有⼀城四镇,即合江城、三汇镇(⽩沙场)、榕⼭镇(王家场)、龙会镇(先市场)和岷⼭镇(佛荫场)。

解放后,县境区划时有调整,⾄1985年,全县共有10个区,71个乡,2个镇(合江镇、榕⼭镇)。

改⾰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等为核⼼的⾮农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农业⼈⼝向⾮农产业,进⽽向城市(城镇)集中,农业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变,城镇的发展建设进⼊了⼀个繁荣兴旺时期。

到2002年,全县共有17个建制镇,12个乡,60个居民委员会,502个村民委员会,33493个村民⼩组。

⾮农业⼈⼝99015⼈,占总⼈⼝的11.82%。

城镇⼈⼝171630⼈,占总⼈⼝的20.5%。

⼀个以县城——合江镇为中⼼的县域城镇体系初具规模。

(⼆)城镇化发展进程
合江县的城镇化发展⼤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5年以前,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县域城镇化⽔平在10%以下(以⾮农业⼈⼝计算);
1985—1995年,随着改⾰开放和国家经济的⼤规模发展,⼯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

县域城镇化⽔平逐步提⾼,由1985年的9.2%发展到1995年的10.1%;
1996—2001年,改⾰开放的逐渐深⼊和旅游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县域城镇化⽔平由1995年的10.1%发展到2001年20.5%(以城镇集聚⼈⼝计算),基本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

合江县1975—2001年⼈⼝发展状况
(三)城镇等级
按⾏政等级划分,合江县可划分为县城、建制镇、乡场三个等级。

县城:合江镇;
建制镇:望龙镇、⽩沙镇、佛荫镇、先市镇、饶坝镇、
九⽀镇、五通镇、凤鸣镇、榕⼭镇、⽩⿅镇、
⽢⾬镇、福宝镇、先滩镇、⾃怀镇、⼤桥镇、车辋镇
乡场:密溪乡、⽩⽶乡、焦滩乡、参宝乡、⼆⾥乡、锁⼝乡、实录乡、虎头乡、榕佑乡、天堂坝乡、南滩乡、⽯龙乡
(四)城镇规模
合江县共有17个镇,12个乡。

城镇总⼈⼝19.93万⼈。

城镇化⽔平为23.3%。

城镇⼈⼝规模⼤于1万⼈的城镇有合江、先市和榕⼭3个城镇,城镇⼈⼝合计11.54万⼈,占全县城镇⼈⼝的67.25%。

城镇⼈⼝规模在0.5—1万⼈的城镇有福宝和九⽀2个城镇,城镇⼈⼝合计1.33万⼈,占全县城镇⼈⼝的7.75%。

其它城镇的规模均⼩于5000⼈,最⼩的城镇⼈⼝只有185⼈(天堂坝乡)全县城镇平均⼈⼝规模为5918⼈,除去县城外,城镇平均规模为3204万⼈。

全县城镇化⽔平为20.5%,最⾼的是合江镇(92.87%),其次是榕⼭镇(46.21%)和九⽀镇(36.05%),其它的均⼩于30%,最⼩的是锁⼝乡,只有2.58%。

(五)城镇职能
全县城镇中⼼职能明确。

县城是全县的政治、⽂化、经济和交通中⼼;各建制镇和乡场是各镇乡的政治、经济、⽂化中⼼。

全县城镇的经济以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旅游、物资交易为主。

主要产业有化⼯、建材、旅游、农产品加⼯等。

县城是以商贸服务、旅游、物资集散、交通运输等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其余城镇的职能可分为⼯贸型、农贸型、边贸型、旅游型四种。

(六)城镇分布
县域城镇⼤部分分布于长江、⾚⽔河两岸或⼲线公路两侧,总体上以县城为中⼼呈放射状分布。

城镇的地域分布与⼈⼝的分布基本⼀致,并且主要集中在县域北部和西南部,东部城镇较为稀少,700余平⽅公⾥的⼟地⾯积上只有4个建制镇。

参见:城镇现状⼀览表。

合江县城镇现状⼀览表
⼋、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
1. 交通运输现状
改⾰开放以来,特别是通过“⼋五”、“九五”期间的建设,合江交通得到了较⼤发展,与周边的重镇泸州、江津、习⽔、⾚⽔形成了⼲线公路运输⽹络。

全县87%的乡村通了公路,基本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体,辅以⽔运的交通运输⽹络格局。

⽬前,全县公路通车⾥程已达1310公⾥。

其中⼆级路45公⾥,三级路380公⾥;客货车达1690辆,⽔上通航河道达218公⾥;年⽔陆运输能⼒货运量达70万吨,货物周转量达3100万吨公⾥,客运量达900万⼈次,客运周转量达30000万⼈公⾥。

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泸合、合习、合⾚(佛⾚)、合福路为⾻⼲的放射状交通运输⽹,路⽹密度达54.1公⾥/百平⽅公⾥。

全县共设有⼤⼩港⼝码头70余个,其中机械化装卸煤码头1个,年吞吐能⼒达25万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合江现有的交通状况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和改⾰开放的需要,交通运输与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盾,主要表现在以下⽅⾯:
(1) 多数公路等级较低
县域公路形成时间较早,技术标准低;全县尚⽆⼀公⾥⼀级路,完全空⽩,⼆级公路也不⾜50公⾥;县、乡道中多为简易公路,道路弯多路窄,线型差,通⾏能⼒弱。

(2) 路⾯质量较差
全县1200余公⾥三级和四级路,均属泥结⽯路⾯,加之严重紧缺的公路维护资⾦,使得公路养护没有跟上,原来就低级的路⾯状况越来越差,造成公路承载⼒弱,⾏车不畅。

(3) 长江黄⾦⽔道的作⽤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公路交通的发展,⽔运受到冲击,地位不断下降。

除习⽔煤炭在此集散出川⽽建成的密溪沟码头较⼤外,其余的客、货运输⼤多都是利⽤⾃然岸线停
靠;⽬前连建成多年的密溪沟码头也远未达到设计量。

良好的⽔运条件利⽤很不充分,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黔北⼩区域物资集散中⼼地位的提⾼。

(⼆)电信
1. 电信⼯程现状
通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发展,合江县通信能⼒有了很⼤的提⾼。

⾄2001年6⽉底,全县已安装电话31709部,交换机总容量为46154门,其中模拟46026门,ISDN 128门,实装率为68.70%。

全县现状主⼲电缆对数为52460对,实占对数为32439对,实占率为61.8%。

合江县境内现有3个C5电信端局,即合江母局、少岷分局、马街分局,其中合江母局带有汇接功能,下带有C5端局,本地⽹内为3级交换2级汇接⽹络,建有SDH接⼊传输环2个。

全县共有交换模块局33个,即:榕⼭、南滩、⽢⾬、佛荫、⼤桥、沙坎、旭照、密溪、先市、新店、⼆⾥、尧坝、九⽀、五通、锁⼝、车辋、凤鸣、堰坝、虎头、榕佑、实录、望龙、⽩⽶、印⼦、⽩沙、参宝、焦滩、福宝、天堂坝、先滩、⽯龙、⾃怀、⽩⿅。

县城⾄各镇乡均已实现光缆传输,乡镇⾄村社为普通电缆。

2. 存在的问题
(1) 全县电话普及率偏低,现状全县装机总数为31709部,其中市话17728部,农话13981部;全县电话普及率3.79%,其中,市话17.90%,农话1.89%。

(2) 本地电话⽹⽹络结构现为3级交换2级汇接结构,应进⾏⽹络优化,使之过渡到双汇接全覆盖的2级交换1级汇接结构。

(3) 电信接⼊⽹以铜缆为主,⼿段单⼀,难以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特别是数据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燃⽓
1. 燃⽓⼯程现状
合江县天然⽓资源丰富,境内有天然⽓采⽓井40⼝,⽇产天然⽓160万Nm3。

县城⽤⽓主要由西南油⽓⽥分公司川南矿区采⽓7队供给,西南油⽓⽥分公司输⽓公司供应少量⽤户。

合江县境内管线四通⼋达、调度⾃如,在福宝镇以西各城镇都有就近接⽓⼲线,⽽在福宝镇以东的天堂坝乡境内也发现有⽓井。

因此,合江县⽓源丰富,在⽓压、⽓量⽅⾯完全可以保证全县天然⽓的需要。

合江县现状能源结构组成为煤、电、⽯油、天然⽓等,以煤和电为主。

民⽤燃料结构以煤、天然⽓、LPG为主,近年来天然⽓的开发利⽤有了较⼤的发展。

合江县城⽬前已⽓化,九⽀镇、佛荫镇和⼤桥
镇在近⼏年已开始⽓化,⽽福宝镇已使⽤液化⽓管道供应居民⽤⽓。

合江县城现状⽇供⽓规模为1.0—1.2万Nm3/d,在马街建有⼀天然⽓门站,⽓化率为84%,已建管⽹设计压⼒为0.4MPa,中压A⼀级输配系统,管⽹总长30km。

榕⼭镇的川天华公司⼯业⽤⽓约为30万Nm3/d,由专门的配⽓站供给,化肥⼚⼯业⽤⽓约为4—5万Nm3/d。

现状城区建有⼀座CNG站,设计规模为
1.0万Nm3/d。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县⽤⽓普及率低,除县城及少数⼏个镇使⽤天然⽓外,绝⼤多数乡镇未使⽤上天然⽓;
(2) 县城天然⽓管⽹还未形成完整的环⽹,导致⾼峰时,部分管线压⼒过低,⽤⽓质量不⾼,⽤⽓安全可靠性不够;
(3) 随着⽤户数量的急剧增加,部分管线输⽓规模明显偏⼩,急需进⾏输配管⽹改造;
(4) 管⽹系统内尚⽆专门的储⽓站,调峰能⼒较差。

(四)电⼒
1. 电源
合江县是⼀个由地⽅电⽹同国家⼤电⽹共同组成的联合供电县。

⼤电⽹电源主要来⾃泸州林庄220kV变电站、杨桥220kV变电站及泸州热电⼚。

合江全县29个乡镇中,有乡村⼩⽔电站49座,其中装机100kW以上的26座,100kW—75kW的9座,55kW以下的14座,主要分布在⼭区的13个乡镇。

全县49座⽔电站共计9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2242kW,全年发电能⼒可达
9586万kW·h。

2. 供电⽹络
合江县地⽅电⽹起步于60年代末期的1969年,发展壮⼤在80年代,调整完善在90年代。

到2001年为⽌,合江电⽹拥有110kV线路2条,长87.8km;35kV输电线路6条,长163km;10kV中压输电线路1637km。

合江电⽹电压等级有110kV、35kV、10kV、380/220V四种,县域内现有110kV 变电站3座,其中马街站(主变容量为31500kV A)为地⽅电⽹所有,另外两座九⽀站、川天化站为国⽹所有。

35kV变电站7座,即:城北站、榕⼭站、⽩沙站、先市站、九⽀站、⽢⾬站及氮肥⼚站,主变总容量为41350kV A。

10kV配电变压器总容量为61130kV A。

3. ⽤电量及负荷
合江县29个乡镇中共有502个村,3497个居民组。

按变电站位置和10kV 出线窗⼝,将负荷分为7个供区。

据统计:2000年由地⽅电⽹供电的乡镇、村、组达100%,全县24.91万户,通电率为99.98%,全年⾃发电5963万kW·h,向国⽹购电4148万kW·h,向⽹外售电637万kW·h,年总⽤电量为9474万kW·h,购电占41%,年最⼤负荷为30415kW。

⼈均⽤电113kW·h/年,其中⽣活⽤电6762万kW·h,占71%,户均⽣活⽤电380kW·h/年,各供电区⽤电情况见下表。

合江县现状各供区⽤电情况表
各类⽤电量及负荷构成⽐例如下表所⽰。

现状⽤电量及负荷构成表
4. 县域供电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供电能⼒不⾜,电⽹⼗分薄弱,由于⼩⽔电站平均规模过⼩,⼜缺乏必要的⽕电补充,且⽤电负荷⼤于电⽹最⼤出⼒,所以整个电⽹的调节性能差,供电质量较低。

(2) 电⽹⾃动化⽔平较低,电业局和供电局、变电站的联系主要依靠电⼒载波、⾳频电缆和市话,不能满⾜数据传输和内部通信的要求。

(3) 电⽹内的变电站布点不够,供电半径⼤,线损过⼤,且导线截⾯⼩,造成供电可靠性低;10kV供电线路超长,配变台区布置不合理,且较少,造成农村低压线损⼤,供电质量差。

(4) ⾃⾝电⼒供应能⼒较差,过分依赖国家电⽹,未能充分有效地利⽤和开发本地丰富的⽔电资源。

(五)邮政
1. 邮政设施现状
截⽌2001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已达1301万元,其中函件类业务为81万元,物品邮递类业务为23万元,特快专递类业务为69万元,汇兑业务为36万元,报刊业务为98万元,邮政储蓄业务为857万元,集邮业务为95万元,其他业务为42万元。

全县邮政局所总数为74处,其中邮政局1处,邮政⽀局10处,⾃办邮政所7处,代办邮政局56处,每⼀局所平均服务⾯积为32.73平⽅公⾥,每⼀局所平均服务⼈⼝为1.13万⼈。

⽬前开通了合江到⾚⽔的⼆级⾃办汽车邮路,单程长度为65公⾥。

全县有邮政汽车9辆,其中邮运汽车6辆;ATM柜员
机2台。

城区每⽇平均投递次数为2次,投递段道总数为10个,农村每周平均投递次数为7次。

2. 存在的问题
(1) 邮政所数量少,服务半径过⼤,乡镇邮政机构不完善,偏远乡村通邮困难。

(2) 邮政、通讯设施现代化、智能化不⾼,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六)给⽔
1. ⽔资源概况
合江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向云贵⾼原过渡的地带,为盆周⼭区县。

全县为长江、⾚⽔河两⼤⽔系,有河流104条,主要的江河有长江、⾚⽔河、习⽔河、⼤槽河、⼩槽河、佛拢溪等18条。

境内地表⽔资源丰富,长江境内流长57km,常年流量35600m3/s;⾚⽔河境内流长65km,常年流量6000m3/s。

单位⾯积产⽔量为22.5L/s·km2,多年平均降⾬量1184毫⽶,年总径流量为17.2亿m3,过境⽔量为2725亿m3。

全县现有⽔库⼯程110座,总库容3442万m3,其中:中型⽔库⼀座(⼤滩),⼩⼀型6座,⼩⼆型103座。

另外正在规划建设⼀座全县最⼤的⽔库⼯程——锁⼝⽔库,总库容达3380万m3。

全县地下⽔资源相对贫乏。

2. 供⽔现状
合江县城现有⾃来⽔⼚两座,⼀⽔⼚设计规模3000m3/d,⽔源为⾚⽔河,⽬前已停产,其清⽔池作为城⽹的调节⽔池使⽤。

⼆⽔⼚⼀期规模建成为3万m3/d,⽔源为长江⽔,采⽤重⼒流及压⼒流相结合的⽅式向城区供⽔。

除城市⽔⼚外,有企业⾃备⽔源4个,规模为9万m3/d左右。

其中川天华公司的⾃备⽔源为8万m3/d,除供应本企业⽣产、⽣活⽤⽔外,还供应热电⼚⽤⽔和榕⼭镇⽣活、⽣产⽤⽔,化肥⼚6000m3/d,罐头⼚3000m3/d,丝⼚1000m3/d。

县城最⾼⽇⽤⽔量为1.4—1.5万m3/d,其中居民⽣活⽤⽔占城市⽔⼚供⽔总量的70%,其它⽤⽔约占30%。

县域内其它城镇⼀般建有⾃来⽔⼚或⾃来⽔站,乡村主要为分散供⽔,取⽤井⽔或泉⽔作为⼈畜饮⽤⽔。

3. 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除县城外,县域内其它城镇⾃来⽔普及率低,⽤⽔标准低.,⼤部分乡村⽆⾃来⽔设施,不少地区⼈畜饮⽔困难。

(2) 城镇供⽔管⽹规模较⼩,管⽹⽼化,且⼤部分为枝状管⽹,供⽔安全性不够。

(3) 部分城镇供⽔分散,设备简陋,难以保证⽔质、⽔量、⽔压要求,浪费⽔源和制⽔成本。

(4) 县域内⽔源卫⽣防护管理不严,导致⽔源⽔质已受到⼀定程度污染,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污染将呈加重趋势。

(七)排⽔
1. 排⽔现状
县城现状⽣活污⽔和⼯业废⽔排放量约为4.70万m3/d,其中⼯业废⽔处理率为89.55%;城市⽣活污⽔处理率为50%,处理⽅式为化粪池或沼⽓池等初级处理⽅式。

县城及集镇现状排⽔体制为⾬污合流制,新区部分街道已分别埋设了⾬⽔管道和污⽔管道。

县城尚⽆城市污⽔处理⼚,⽣活污⽔经沼⽓池、化粪池简易处理后就近排⼊天然⽔体,对⽔体有⼀定污染。

部分⼯业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体污染较严重。

乡场镇及⼴⼤农村以旱厕为主,⽣活污⽔经沼⽓池和化粪池简易处理后,⽤于农业灌溉。

2. 存在的问题
(1) ⽣活污⽔、⼯业污⽔未经深度处理排⼊天然⽔体,对河流⽔体污染极⼤,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城市⽤⽔⽔质。

(2) 城镇没有完善的排⽔系统,使城市、城镇排⽔不畅、堵塞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民⽣活质量。

(3) ⼴⼤乡村排⽔设施古⽼、简易、敞⼝粪池居多,极影响环境和村民⾝体
健康。

九、⽂物古迹与风景旅游
(⼀)⽂物古迹
1. ⽂物古迹现状
合江县,西汉元⿍⼆年(公元前115年)始建符县,北周保定4年(564年)改称合江,具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悠久的历史使合江县⽂化积淀丰厚,地上、地下⽂物丰富。

合江县⽂物管理所⽂物藏品共有4610件。

⽂物时代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已鉴定的三级藏品54件、⼀级藏品2件。

质地有瓷、铜、陶、象⽛、⾦、⽟、铁、⽊、⽵、书等。

合江县地⾯⽂物已发现125处,其中省级⽂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物保护单位21处、⽂物保护点91处。

主要类别有:
(1) 崖墓群。

全县发现东汉崖墓上千座,其中福宝镇⾼村崖墓群最为壮观,52个洞⽳形制多样,墓⽳外壁岩画丰富。

(2) 合江遗址。

全县境内有古城遗址7处,其中有抗元名城神臂城(即⽼泸州)和历史⽂化名镇饶坝镇等。

(3) 古建筑。

清朝时期境内有⼤⼩寺庙430余座。

⾄今尚存有始建于隋代的云台寺、始建于唐朝的法王寺和清代的东岳寺、江西会馆等。

其中,民国16年周西成在九⽀镇所建的周祠,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堪称乡⼟建筑的精华。

(4) 摩崖⽯刻。

境内有唐⾄清朝时期的摩岩⽯刻20多处。

内容包括历史名⼈、道教、佛教的造像等。

其中⽼泸州城长江岸边的⽞武克称华夏⽞武之最。

全县唯⼀⼀处省级⽂物保护单位“太平军过县始末”⽯刻,其内容详细记载了1862年5⽉6⽇⾄8⽉24⽇⽯达开部队在县境内及其附近地区的活动情况。

具有极⾼的史学研究价值。

总体上讲,合江县县域内⽂物古迹数量较多,分布较⼴,但保护级别较低。

合江县⽂物保护单位⼀览表
2. 保护⼯作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化遗迹是⼈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古迹的保护和挖掘正逐渐引起了合江县社会各界的重视。

但是,合江县在⽂物古迹
的保护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除对⽼泸州城和饶坝古镇的保护⼯作相对较好,许多分布较散的⽂物失修、失管现象严重。

(2) 建设性的破坏。

许多⽂物是与城镇的发展相伴⽣的,随着城镇的发展,有些地⽅和部门对⽂物古迹重要性的认识不⾜,导致许多⽂物正遭受到建设破坏的威胁。

(3) ⽂管部门资⾦⼈员缺乏,现有出⼟⽂物得不到应有的修缮和维护,对县域内其它⽂物的挖掘更显困难。

(⼆) 风景旅游
1. 资源评价与旅游发展现状
合江县具有丰富的⾃然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是泸州市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县。

其中仅国家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四川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佛宝景区,总⾯积就有380平⽅公⾥。

合江县主要有福宝国家森林公园、福宝省级风景名胜区、笔架⼭省级风景名胜区、法王寺、南宋泸州城遗址“神臂城”、汗棺、清代古镇等。

还有省级、市级、县级⽂物保护单位34处。

同时,由于地处川、渝、黔交接地带,与贵州的红军四渡⾚⽔历史⽂化遗址、⾚⽔国家级⽵海森林公园、⾚⽔国家级桫椤⾃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然保护区,以及重庆江津的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形成良好的地域空间组合。

“⼀村⼀镇⼀果(原始森林、福宝古镇、果王荔枝)”、“⼀海⼆⼭三⽂化(佛宝林海、笔架⼭、凤凰⼭、南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汉⽂化,法王寺和福宝古镇为代表的民俗⽂化,三宫⼋庙为代表的宗教⽂化)”是合江旅游资源的⾼度概括。

受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合江县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

进⼊80年代,才先后投资开发了佛宝风景名胜区、笔架⼭、法王寺、峨公⼭等旅游景区。

其中佛宝风景名胜区1989年8⽉被四川省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四川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现旅游公路已通到各主要景点,开设了旅游专车和景区1—3⽇游专线。

景区内既有宾馆、饭店、歌舞厅、游船等旅游服务设施,⼜有独具民俗风情的农家⼩店、野味和篝⽕晚会等。

整个景区可同时接待1500多⼈⾷宿。

法王寺1983年被批准为地区级⽂物保护单位,1988年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1989年对整个寺庙进⾏了全⾯修缮,2000年修建了法王寺公路。

寺庙现设有居⼠寄宿处、素餐馆、茶园、法物⼩卖部等。

每年的三次“观⾳会”,特别是农历4⽉初8,四⽅游⼈和信徒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笔架⼭是合江县开发利⽤最早的景区,修建了公路、⼤⽯板路、亭台楼阁、⾷店、茶园,并整修了云台寺。

⼭上⼤量种植了各种观赏树⽊和名优⽔果。

常年游⼈不断,特别是春节前后,每天上⼭游⼈达千⼈。

峨公⼭公园兴建于1987年,经过近⼗年的修建已具公园雏形,修建了游乐场、⼈⼯湖、饭店、茶园和亭台,是县城居民节假⽇的休闲之地。

2. 存在问题
总体看来,旅游发展还存在以下⼏个问题:
●资源优势还没有形成产品优势,资源开发⼒度不⾜;
●旅游景区建设过于分散,旅游线路容量有限;
●多数景区缺乏必要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控制政策与⼿段;
●与周边的⾼品位旅游景区联系松散,有机联系的整体还没有形成,整体
战略优势缺乏。

⼗、⽣态环保及防灾
(⼀)⽣态环保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污染物排放现状
据县环保局统计,全县年排放废⽔1711万吨,其中COD4746.59吨,⽯油类4.92吨,⼯业废⽔处理率为89.55%,排放达标率为9.75%,城市⽣活污⽔处理率为50%;排放⼯业废⽓及⽣活燃煤烟⽓共18.33亿m3,其中SO21717.93吨,烟尘3745.08
吨,粉尘874.12吨,⼯业废⽓处理率为71.24%;⼯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5000吨,⽣活垃圾产⽣量3.2万吨。

(2) 环境质量现状 a. ⽔环境
合江县域境内主要河流有两条,其中:长江⼲流⽔质良好,⾚⽔河处于清洁状态。

两条河流⽔质状况见下表。

长江、⾚⽔河合江段主要⽔质指标状况表
注:标准采⽤《地⾯⽔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b. ⼤⽓环境
合江县城区⼤⽓环境质量良好,三项⼤⽓污染物主要指标年均浓度均能达到国家空⽓质量Ⅱ级标准。

城区空⽓质量主要指标状况见下表。

合江县城区域空⽓质量主要指标状况表
3 注:标准采⽤《环境空⽓质量标准》GB3095—1996
c. 声环境
合江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在60.9~63.0分贝之间,交通⼲线噪声年均值在71.1~77.9分贝之间。

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夜等效声级为60.9分贝,超标率为54%,各功能区中,⼀类区昼夜等效声级58.6分贝,⼆类区昼夜等效声级为62.4分贝,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差。

d. 固体废弃物
全县现状⼯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为0.5万吨,综合利⽤率为80%,排放量为0.1万吨。

⽣活垃圾产⽣量约3.2万吨,处理率为96%。

固体废弃物累积堆存量达10万吨。

(3) ⽣态环境建设及保护现状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8%,已建成“长江(合江——乐⼭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然保护区,佛宝和⾚⽔河稀有鱼类两个市级⾃然保护区。

合江县已被列为长江上游地区⽣态建设重点县。

(4) 城镇环境保护⼯作现状
⽬前,城区已建成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各0.2km 2。

⽓化率为84%,⽣活污⽔处理率50%,⽣活垃圾处理率达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5.2%。

搬迁了市内建筑材料市场,全⾯停⽌了城区内机动三轮车⾏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定成效。

(5) ⽣态环保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a. 煤、油烟污染突出,城区⽓化率虽达84%,但⼤多数餐饮业仍使⽤燃煤,烟⽓未消烟脱硫直接排放,还有些⼩餐馆油烟未经处理,低空⽆组织排放,更造
成环境污染严重。

此外,⽔泥⼚地处城区内,邻近县医院、合江中学、⼀⽔⼚,其烟尘治理不⼒,直接排放,造成较⼤的环境污染。

b. 环境噪声⽅⾯,扰民严重的主要是娱乐业社会噪声和汽车带来的交通噪声,以及过境公路穿越城市中⼼,带来的交通噪声。

c. 城区⽣活污⽔排放量达212.33万m 3/年,⽣活垃圾产⽣量约3.2万吨/年。

全县尚⽆污⽔处理⼚和垃圾处理场,⽣活污⽔只经化粪池或沼⽓化粪池简单处理
后排放,⼀些主要污染物达不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

垃圾乱倒乱堆也时有发⽣,对环境造成较⼤的污染。

d. 全县境内省、市、县重点⼯业污染源共8家,除⽔泥⼚⼀家为⼤⽓污染外,均为⽔污染源,由于⼯业污染治理未达标,它们排放的废⽔,对合江县⽔环境局部造成的污染仍然严重。

(⼆) 城镇防灾
1. 地质灾害
合江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丘陵中低⼭区,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

就诱发因素⽽⾔,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历来受区域性暴⾬影响⼗分明显;从发⽣地理位置看,降⾬量相对集中的⼭区为多发区,⽽且具有群发性。

根据调查,⽬前,全县已发⽣过地质灾害或正在发⽣地质灾害的地⽅有93处,其中,滑坡71处,崩塌13处,沉降4处,地裂缝5处。

在93处中,有隐患的地质灾害危险点41处,有的开始出现移动,有的正处于蠕滑阶段,有的表⾯已经稳定,但地壳内活动强烈,如遇暴⾬等外⼒作⽤,有可能产⽣新的地质灾害,将危及该区域3000多⼈的⽣命及财产安全。

2. 洪⽔灾害及防洪现状
合江县主要受长江及其⽀流⾚⽔河洪⽔威胁。

境内长江全长54公⾥,据马街⽔⽂站资料,历史最⼤洪⽔为1905年,⽔位227.43⽶(黄河⾼程,下同),流量65104m3/s;解放后最⼤洪⽔为1966年,⽔位225.35⽶,流量57130m3/s;常年⽔位218.5⽶,流量35600m3/s。

标准典型年洪⽔,五年⼀遇洪⽔位220.66⽶,流量42500m3/s;⼗年⼀遇洪⽔位222.27⽶,流量47500m3/s;⼆⼗年⼀遇洪⽔位223.85⽶,流量52100m3/s;五⼗年⼀遇洪⽔位225.52⽶,流量57700m3/s;百年⼀遇洪⽔位226.14⽶,流量58500m3/s。

境内⾚⽔河全长62公⾥,据⾚⽔⽔⽂站资料,历史最⼤洪⽔为1918年,⽔位237.3⽶,流量10190m3/s;新中国成⽴后最⼤洪⽔为1953年,⽔位237.00⽶,流量9890m3/s;常年洪⽔位233.00⽶,流量6000m3/s;标准典型年洪⽔,五年⼀遇洪⽔位231.92⽶,流量5000m3/s;⼗年⼀遇洪⽔位233.42⽶,流量6400m3/s;⼆⼗年⼀遇洪⽔位234.88⽶,流量7800m3/s;五⼗年⼀遇洪⽔位236.76⽶,流量9600m3/s;百年⼀遇洪⽔位237.3⽶,流量10190m3/s。

全县现有⽔库⼯程110座,总库容3442万m3,其中:中型⽔库⼀座(⼤滩⽔库),总库容1073万m3,防洪库容640万m3;⼩⼀型6座,⼩⼆型103座。

正在规划建设⼀座全县最⼤的⽔库——锁⼝⽔库,总库容为3380万m3,防洪库容为680万m3。

全县江河堤防⼯程现有4处,总长2963⽶,分布在长江上2处,⾚⽔河1处,⼤槽河1处。

长江上2处分别是:县城长江堤防⼯程,全长940⽶,堤顶⾼程223.65⽶;⼤桥中坝堤防⼯程,全长621⽶,堤顶⾼程222.95⽶。

⼤槽河是⽢⾬镇漏⽔垭堤防⼯程,全长302⽶,堤顶⾼程259.15⽶。

⾚⽔河九⽀防洪堤⼯程,全长1100⽶,堤顶⾼程233.30—233.80⽶。

幅员建制、⼈⼝密度(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