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合集下载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能够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信陵君的英勇救赵行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 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的含义。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 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含义。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文学手法等。

4.2 教师举例说明文中使用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文学鉴赏5.1 学生欣赏文中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练习6.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6.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7. 课堂小结7.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3)能够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难点:1. 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探讨任务: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讲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6. 拓展延伸延伸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信陵君的其他事迹,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7. 课堂小结小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

2. 课后阅读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课后阅读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1. 学生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正式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正式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

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

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方法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

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记本课的生字;2、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

3、口头翻译1-2段。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信陵君和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是为战国四公子。

以德才论,有人以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魏国贵族,是魏安釐王的弟弟。

其为人礼贤下士,常有门下客三千,素以养士著称。

因而与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四公子“。

信陵君因为在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窃取虎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而名居四公子之首。

后安釐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大将蒙骜的进攻,威震天下。

但由于秦采用离间计,魏王又剥夺其军权,信陵君因此抑郁谢世。

2. 时代背景: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史实。

(2)掌握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分析信陵君的英勇、智慧和忠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信陵君的英勇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英雄,学习信陵君的英勇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信陵君的英勇、智慧和忠诚品质。

2. 教学难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历史背景及时代特点。

(2)对信陵君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信陵君窃符救赵”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信陵君的品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英勇、智慧和忠诚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景模拟(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情景。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价表演效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强调信陵君的品质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2. 制作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手抄报,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信陵君的品质。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其他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如“孟尝君的鸡鸣狗盗”、“平原君的门客”等。

(2)分析这些故事之间的异同,探讨战国时期士人的忠诚与智谋。

2. 文化传承(1)介绍信陵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

(2)探讨信陵君形象在后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传承与发展。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梳理掌握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总结虚词“因”的用法2.能力目标体会人物精神课前案【知识积累】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公子颜色愈和???????????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致食客三千人??????加兵谋魏????????深得赵王阴事者客辄以报臣???????欲厚遗之?????????侯生摄敝衣冠愿枉车骑过之?????遍赞宾客????????留军壁邺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独不怜公子姊邪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此五霸之伐也晋鄙嚄唶宿将???????????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四、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仁而下士留军壁邺如姬资之三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皆谦而礼交之公子怪之?公子乃自骄而功之五、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⑴请救于魏????????????????⑵何功之有⑶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⑷而诸侯敢救者课堂案一、翻译下列句子⑴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3分)⑵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3分)⑶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4分)⑷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4分)⑸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3分)二、课外文段拓展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①衣我以其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案一、素材积累“窃符救赵”虚夸了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成就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但从《史记》的描写来看,他其实是一个深谙厚黑学的伪君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学案简介本学案主要介绍了古代著名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内容和背景,以及该故事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思维,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目标本次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1.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思维;3.洞察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4.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任务一:背景分析请阅读以下背景材料,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崛起,成为当时的霸主,逐渐收编了六国。

公元前293年,赵国被秦军攻陷,赵王失去了皇位。

此时,赵国的一位大臣——大臣李牧奉命率领大军反攻秦国,打算夺回赵国的皇位。

任务二:故事情节请仔细阅读以下故事情节,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主要故事情节。

公元前260年,赵国大将军李牧被秦军包围在井陉山。

获得消息后,赵国国君赵武派信陵君前往救援。

赵武曾经向信陵君借过符箓,信陵君趁机窃取了秦国的符箓,并在夜间替换成假的符箓。

次日,信陵君威胁秦将李信,李信不敢冒险,只好退兵。

李牧大获全胜,赵国得以保持了独立。

任务三:精彩课堂以下是本题相关的一些精彩课堂:序号课堂内容学习目标1 见识中原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思维掌握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思维2 读懂《信陵君窃符救赵》,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3 分组讨论,探究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洞察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4 走进古代文化,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总结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主要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思维,感受故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提升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 也。(过了不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马)
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 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阴,秘密的//辄,总是,经常)
第4段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 子财。(修养//洁白无瑕//缘故)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置,置办,设置//会,宴会) 公子从车骑(使跟从)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 (坐通座//让,谦让)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枉,屈尊俯就别人//过,探望,拜访)
(6)、公子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
(7).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动,使„„站立着
( 8)、侯生乃屏人间语动使动,使„„退避 (9)、北救赵而西却秦名作状,向北,向西, 使动用法,使„„退却 (10)、皆谦而礼交之名作状, (11)、且公子纵轻胜形作动,轻视 (12)、吾攻赵旦暮且下名作动,攻下 (13)、今公子有急形词作名,急难

为 为) (1)封公子为信陵君(做 为 (2)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为了 ) 为 ) (3)为寿侯生前(给 为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是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结为 ) 为 (6)如姬之欲为公子死(为了 ) 为 为 (7)赵王所为(作为 ) 为) (8)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做

乃谢客就车(辞别)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婉言道歉)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延请//赞,引见)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是)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复博如故 (原先)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第5段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请,问候,拜访//有意,故意//答谢// 怪,对此感到奇怪)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2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2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公子从车骑,虚左
能急人之困
公子怪之
C、
公子从车骑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侯生乃屏人间语
D、
北救赵而西却秦
皆谦而礼交之
4、一词多义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复引车追问侯生
为公子先引
下:
礼贤下士
旦暮且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每薄暮,下管键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辞:
辞决而行
6桓侯故使人问之
7、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资
1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2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此帝王之资也。
2、重点虚词
⑴所以
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1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就
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2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三窟已就
2、重点虚词
(1)以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关于古代考验一般为三次的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在圯桥遇黄石老人,为考验张良的为人和才智,故意将鞋子掉桥下,吩咐张良去拾上来,还叫他亲自跪地穿鞋,张良顺从,得黄石公的青睐,便约张良5日再见。张两次都迟到了,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再进圯桥。才见到了黄石公,黄为了奖励张良的这种韧性、耐性和毅力,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的《大公兵法》,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遂感行刺秦始皇乃为蠢事,后来便做了刘邦的谋士。),孔明考验刘备(三顾茅庐)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

2024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信陵君、侯赢、朱亥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领悟文本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及事件的描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写作手法。

2.难点: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信陵君、侯赢、朱亥等人物的了解。

二、文本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信陵君的形象:英勇果断、智勇双全、忠诚勇敢。

2.分析侯赢的形象:足智多谋、忠诚正直、深藏不露。

3.分析朱亥的形象:忠诚勇敢、不畏强权、忠诚于友情。

四、讨论与思考1.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2.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你从文本中收获了哪些人生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学生分享对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理解。

二、分析写作手法1.分析文本中的对话描写,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分析文本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分享对信陵君、侯赢、朱亥等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拓展延伸1.讲解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你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中的哪个环节最为关键?2.你如何看待信陵君、侯赢、朱亥等人物的行为?四、作业布置2.选择文本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性格分析,下节课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山东省淄博市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1)

山东省淄博市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1)
就:1、乃谢客就车2、赢欲就公子之名3、金就砺则利
4、使归就戮于秦5、三径就荒
(二)特殊句式
1、()
①欲以(之)观公子②遍赞(于)宾客③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④可使(之)击之⑤故久立公子车骑(于)市中
2、()
①请救于魏②何功之有哉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二、就《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探讨如何多角度立意。
触发点1:侯嬴献计的过程
触发点2:侯嬴自杀的片断
触发点3:评价“窃符救赵”事件
触发点4:信陵君邀请侯嬴的言行举止
触发点5:侯嬴的拒财和受邀
触发点6:“窃符救赵”的经过及结果
夯实基础
积极思考,收获成长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A级:
1、与“宁许以负秦曲”中“以”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B、实持两端以观望
写作示例:
谦逊
谦逊是一道暖和的阳光,助柔弱的小草茁壮成长;谦逊是一个灵敏的指南针,为远航的小船指明方向。学会谦逊,能为你的人生增添光彩,能使你走向成功大道。
信陵君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他不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反而谦逊地结交他们。正因为他有这种谦逊的品德,士人都争着归附他,诸侯国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正因为他有这种谦逊的品德,结交侯嬴,才使侯嬴愿意为他出谋划策,最后成功保全了赵国。
课题:信陵君窃符救赵
学习目标:1、复习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重难点: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过程: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国学诵读:
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掌握信陵君的智谋、英勇和忠诚的品质。

(3)理解故事中反映出的仁义、忠诚、勇敢等传统美德。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学会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故事的主题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崇尚忠诚、勇敢、仁义等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

(2)信陵君、赵王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3)故事中体现出的传统美德。

2.2 教学难点(1)对信陵君智谋、英勇、忠诚品质的理解。

(2)故事背景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插图,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填写人物关系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故事情节,突出信陵君的智谋、英勇、忠诚。

(2)分析故事中反映出的仁义、忠诚、勇敢等传统美德。

3.5 情感体验(1)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传统美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课堂讨论、提问的表现。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经典故事,领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包括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的背景介绍、故事梗概和人物分析。

1.3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阶段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章:故事背景介绍2.1 历史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七雄争霸的局势和赵国的处境。

2.2 人物背景详细介绍信陵君、魏王、朱亥等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第三章:故事梗概3.1 信陵君请缨救赵讲述信陵君听闻赵国困境后,决意窃符救赵的经过。

3.2 魏王不肯借符描述信陵君向魏王借符却遭到拒绝的情景。

3.3 信陵君窃符讲述信陵君在朱亥的帮助下,成功窃取兵符的过程。

第四章:人物分析4.1 信陵君分析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和仁义等品质。

4.2 魏王分析魏王的昏庸、多疑和固执等性格特点。

4.3 朱亥分析朱亥的机智、果断和忠诚等品质。

第五章:故事启示5.1 仁义之道通过故事中信陵君的仁义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性。

5.2 忠诚与勇敢强调信陵君的忠诚和勇敢精神,激发学生对忠诚和勇敢的追求。

5.3 道德抉择引导学生思考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应如何正确判断和行事。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详细描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道德观念。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故事背后的意义。

利用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细节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故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北京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共课时

北京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共课时

北京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共课时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学习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3. 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引发学生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故事第一部分,了解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阅读故事第二部分,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故事第三部分,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结果。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阅读故事第四部分,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影响。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享自己的看法。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赢的超凡出众的智慧。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

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赢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赢是为了写信陵君——侯赢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

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能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信陵君“义”辩证的认识。

【学习方法】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

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

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知识链接】人物简介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最着名的政治家,他出身魏国贵族,是魏安厘王的弟弟。

其为人礼贤下士,常有门下客三千,素以养士着称。

因而与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时期的着名“四公子”。

信陵君因为在魏安厘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窃取虎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而名居四公子之首。

后安厘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大将蒙骜的进攻,威震天下。

但由于秦采用离间计,魏王又剥夺其军权,信陵君因此抑郁谢世。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安厘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故号“信陵君”。

“士”是古代四民之一。

《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

”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州阶层。

周代诸侯受封于天子,卿大夫受禄于诸侯,士受禄田于卿大夫。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
预习内容 1、相关背景介绍我国战国时代
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
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2、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
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
3、注音
1俾倪()2敝()衣冠()3辔()愈恭
4度( 5直上载()公子上坐
6乡(7冠()盖相属()于魏
8数()存之 9数()公子行日 10椎()杀晋鄙整体感知:
(1)重要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1判断句
○2省略句:
○3宾语前置:
○4状语后置:
○5被动句:
(7)难句解析:
四、自我总结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实词虚词
2、学会结合具体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
3、学会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难点12文言句子的翻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5段
1、学生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
2、师生共同讨论并明确重点词语用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生梳理
1.第一段内容分析:
第二段内容分析:
第三段内容分析:
第四段内容分析:
第五段内容分析:
2.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巩固案
一、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
1以其富贵骄士 2致食客三千人
3困故而受公子财4过之5微察公子
二、翻译下列语句
1、当是时
2、公子与魏王博
3、侯生摄敝衣冠。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范晶晶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范晶晶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体悟“义”的内涵。

二、相关材料1.写作背景:战国末期,即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2.关于“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也有人有高强的武艺。

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战国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四、文本探究1.分析人物我从文中_______(语句)读出了一个_______(形象特点)的信陵君或侯嬴,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展示要求:(形象特点+分析)2.阅读全文,思考:本单元的主题是“义薄云天”,请问本文中的“义”体现在哪些地方?请找出相关语句,反复阅读,写下关键词。

五、写作平台义不容辞,义薄云天,是对他们人生的最好写照,“义”犹如一轮明月,照彻千古,温暖你我的心房,滋养我们的灵魂。

请同学们以笔代言为信陵君、侯嬴写一个颁奖词或一副对联,向他们致敬!六、作业布置必做:1.整理笔记,熟练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

《信陵君窃符救赵》优教导学案(课后巩固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优教导学案(课后巩固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优教导学案(课后巩固案)【课后巩固案】一、D二、①有什么用处呢宾语前置②公子能够解救别人困难(的精神)表现在哪儿呢谓语前置③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厉害)省略谓语句三、①以……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轻视,形→动③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④从袖中拿出,名→动;椎击,名动四、(1)凭;把;赶得上;到;削出箭尾(名→动);装上羽毛;装上箭头;磨得尖利(2)①你爱好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②我不是问这个。

宾语“此”前置③由此看来,还要什么学问呢宾语前置④那不是会射得更深吗反问句(3)学问、知识会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答案: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六、1、外出打水俯视时看见渐渐用来……道歉2、远——不远千里贵——贵士贱——贱妾、贱士怪——怪之3、(1)答案:竟然想因为笑一笑的缘故就杀掉我的美人,不是太过份了吗乃,副词,竟然。

(2)答案:可是,离开的人怎么这样多啊“何”疑问代词,怎么这样,多么。

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形容词谓语“多”,表示程度之深。

(3)答案:因为您不杀笑跛子的人,所以认为您喜欢女色,轻视士人,士人就离去了。

前一个“以”是连词,解释因为;后一个“以”是动词,解释认为。

“即”在这里用法精神类“则”,解释就或便。

附优美文段情感与理智在生活中,情感与理智常常同时影响我们的认知判断,但究竟是情感战胜理智还是理智战胜情感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结局。

正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为了拯救他的姐姐,不顾魏王的反对,自带三千宾客攻打秦军,决定与赵国共存亡。

信陵君这种做法实在太不理智了。

后来,如果不是侯嬴为信陵君指点迷津,替他想到“窃符救赵”这条妙计的话,那么,信陵君还能够打败秦军,救赵国吗由此观之,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只有理智战胜情感,才能有好的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陵君窃符救赵》导学案一、学习要点(一)课文内容结构1.信陵君仁而下士(1)迎侯赢(详)(2)请朱亥(略)2.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事:秦国邯郸(开端)朱亥请命(高潮)侯赢献策(发展)却秦存赵(结局)归军留赵(尾声)(二)重点内容1.总结、归纳本文的文化常识和特殊语言现象。

(1)左、右及尊卑在官职上,尊右卑左,如“位在廉颇之右(之上)”,“左迁”是降职。

在地理上,“东”为左,“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在住所上,“闾左”即住在街巷左边的是地位低的贫民,豪族常居右,称“豪右”。

坐位(或站)则以左为尊,如课文中的“公子从车骑,虚左”,御者中,陪乘居右。

兵车则又不同,主帅居中掌旗鼓,御者左,保卫者右(称车右),非主帅所在的一般兵车,御者中,左一甲士持弓,右一甲士持矛。

堂内座位以“南”为尊,即“南面称帝”,室内座位则以“东向”为尊(坐西朝东),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2)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同座。

辞决而行决同诀。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同向。

(3)词类活用①留军壁邺“壁”原义为营垒,活用为动词“驻扎”。

②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骄”原为形容词骄傲,活用为动词“傲视”。

③且公子纵轻胜“轻”原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不起”。

④而魏救不至动词“救”用作“至”的主语,活用为名词“救兵”。

⑤今公子有急形容词“急”作“有”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危急之事”。

(4)名词作状语①皆谦而礼交之“礼”作“交”的状语,译作“有礼貌地”。

②欲厚遗之“厚”即“厚礼”,作“遗”的状语,译为“用厚礼”。

③力能窃之“力”即“能力”,作“窃”的状语,译为“靠能力”。

(5)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①虚左使“左边”虚着,空着。

②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公子车骑”停留③北救赵而西却秦使“秦”退却④公子怪之以“之”为怪,(6)特殊句式①而如姬最幸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而如姬最被宠幸。

②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用“为”表示的被动句③何功之有哉宾语“何功”置于谓语“有”之前,为宾语前置句。

④而诸侯敢救赵者“敢救赵”是“诸侯”的定语,置于中心词“诸侯”之后,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后置标志。

(三)疑难解析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士。

”一句中“无”与“不肖”各是什么意思?答:“无”在此句中作介词(一说连词),可译作“无论”、“不论”,如“政无巨细,皆断于相”(《史记·田儋列传》)的句意是政事无论大还是小,都由宰相来决断,其中“无”便是作介词,作“无论”、“不论”讲。

“不肖”在这里是“不才”、“不贤”之意。

2.“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一句中,“曾”的意思是什么?答:曾,副词,在文中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之外,常用于副词“不”、“无”、“未”、“微”、“弗”等之前。

“曾无”连用,可译作“竟然没有”、“连……都没有”等。

如“强者归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地”意为有权势的人归回的田地数以千计,贫弱的人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3.“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一句中,“即”的意思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答:“即”在句中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纵使”、“尽管”之意。

如“人即精神至强,至丙夜(三更天)未有不思偃息者矣”一句的意思是即使是精神十分健旺的人,到了三更时分也没有不想躺下休息的。

又如“命即无奈何,心可使泰然(白居易诗句)”的意思是即使命运坎坷,心也可泰然处之。

(四)典型例题分析与“公子过谢侯生”中“谢”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朱亥故不复谢B.齐人杀彭生,以谢于鲁C.挥身谢侯生D.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结合语境,对一词多义的判断选择能力,题目中的“谢”是“辞别”的意思,A项中的“谢”与“复”同义联用,都是“回报”、“报答”之意。

B项中的“谢”是“谢罪”、“道歉”的意思,D项中的“谢”是“告”、“问”之意,只有C项中的“谢”与题目相同,是“辞别”之意,所以答案是C。

二、能力训练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以泣耳”中的“是”是“以”的宾语,古汉语习惯将其前置。

B.“赵王再拜曰”中的“再拜”是再三的拜,是古人表恭敬的礼节。

C.“矫杀晋鄙”中的“矫”是通假字,通“绞”。

D.“于是公子请朱亥”中的“于是”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用法、意思都有很大区别。

2.关于“之”与“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可使击之。

C.如姬资之三年。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3.下列“所以”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所以不报谢者。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4-6题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①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

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曰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①信陵君。

4.关于“数”与“秦数使反间”中的“数”读音、语义不同的一项是A.公子往,数请之。

B.会数而礼勤。

C.请数公子行日。

D.而公子亲数存之。

5.下列加红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相同的是A.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B.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C.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D.不敢以富贵骄士。

6.对文中“求晋鄙客”的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晋鄙是魏之宿将,故求他作说客。

B.晋鄙是魏之宿将,门下的“士”一定很多,这里是求他门下之士作说客。

C.晋鄙是魏之宿将,但在“救赵”中被信陵君所杀,故求其门客诋毁信陵君。

D.晋鄙是魏之宿将,秦因有求于他,故请他作客,让他诋毁信陵君,所以才有后文“救赵”中信陵君杀之的事件发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

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

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

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

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

”时皆服其量。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

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

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脱下布衣,指刚出来做官)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

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

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

”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

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

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

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kuàng,赐),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

”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

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

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

”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宋史·吕蒙正传》)7.下列句中加红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阳:通“佯”,假装。

B.有未允者,必固陈不可允:允许。

C.臣忝甲科及第忝:谦词,辱。

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D.膺此宠命,恐罹阴谴膺:承受。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不若毋知之为愈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D.至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断其喉,尽其肉,乃去9.下列各句加红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陈不可B.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C.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D.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10.下列各句在原文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跟他一同进来的人不能平定事态,就追问那个人的姓名。

B.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我亲自阅读各种政事,懂得了天下的事情的粗略道理。

C.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皇帝居住的地方,士人百姓都来赶集,所以这样繁华兴盛。

D.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吕蒙正刚毅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一同陪侍皇帝的人都从内心称赞他正直诚实。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吕蒙正“以正道自持”的一组是①不若不知之为愈也②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陈不可③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④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⑤乃知理乱在人⑥愿陛下视近以及远A.①③⑥ 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正任参知政事,初入朝堂时,有人说:“这小子也当参政吗?”他阳为不闻。

别人要追查,他连忙制止。

当时人都佩服他宽宏大量。

B.卢多逊作宰相时,他的儿子起家就授予员外郎的大官,并且成为常例。

吕蒙正任宰相时反对这样做,请求只给他儿子授个九品京官就行了,表现了他无私的品格。

C.吕蒙正十分廉洁,有个朝廷官员家中有一面宝镜,据说能照二百里的范围,他要送给吕蒙正,请求提拔。

吕蒙正说:“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要照二百里干什么?”不要他的镜子。

D.吕蒙正敢于直言,一次皇上把现在社会繁盛与五代时生灵凋丧作对比,有得意神色。

吕蒙正劝告皇上眼光要远大,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长远。

附参考答案:1.A 2.D 3.A 4.C 5.D 6.C7.B(应为“公平得当”)8.D(都是“才”的意思;“则”一为“于是”,一为“却”;“之”一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为代词;“以”一为“拿”,一为“因而”)9.A(“起家”这里是从家里出来做官,与现代“发家”的意思不同;“才能”这里指有才能的人,与现代的“才智能力”不同;“正道”这里指正确的道理,今天指“正路”) 10.D(A项“不能平”指内心不能平静;B项“粗理”是粗略地治理好了;C项“士庶走集”是士庶都“赶赴聚集到这里”)11.D(①⑤不对,用排除法)12.D(不是“目光远大,看到长远”,而是不只看到京城的繁盛,还要看到边远地方有饥寒而死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