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赵策》
本文记叙了秦围邯郸后。

魏国使者辛垣衍消极助赵“尊秦為帝”的观点与齐国高士魯仲連“积极抗秦”的主张的争辩过程,表现了魯仲連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以及精辟的辩艺。

从中也反映出魯仲連“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爱国精神以及摒弃富贵金钱淡泊名利的高士作风。

在鲁仲连正义主张的感召下,说服了魏国使臣辛垣衍,使魏国放弃了“尊秦為帝”的主张,转而助赵抗秦,为魏无忌窃符救赵赢得了时间,拯救了赵国。

文章记叙完整,情节曲折扣人心悬。

人物个性鲜明,突出表现了魯仲連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

辩言有理有节,比喻犀利深刻,逻辑缜密,扣人心悬,具有说服力。

秦围赵之邯郸[2]。

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3],畏秦,止於荡阴[4],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5],因平原君谓赵王曰[6]:"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7],已而复归帝,以齐故[8];今齐湣王已益弱[9],方今唯秦雄天下[10],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11],秦必喜,罢兵去[12]。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決。

[1]事在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

鲁仲连,齐人,一生不做官,好为人排难解纷。

义,根据正义,名词用作状语。

不帝秦,不尊秦王为帝。

帝,用如动词。

本文生动地刻划了反对妥协投降及功成不居的鲁仲连、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只图名利毫无政治远见的辛垣衍,从而也揭露了赵魏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

[2]邯郸(hán dān),赵国国都,今河北邯郸县。

[3]魏安釐(xī)王,魏昭王的儿子,名圉(yǔ)。

釐,通"僖"。

晋鄙,魏国的大将。

[4]荡阴,今河南汤阴县,是赵魏两国交界的地方。

[5]客将军,别国人在魏做将军,所以称客将军。

辛垣,复姓。

间(jiàn)入,指偷偷地进入。

[6]因,靠,通过。

平原君,赵孝成王的叔父,名胜,封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当时为赵相。

赵王,指孝成王,名丹。

[7]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齐湣王(宣王子,名地)称东帝,秦昭王(名稷)称西帝。

[8]已而,过了不久。

归帝,归还帝号,也就是取消了帝号。

以,因。

苏代劝齐湣王取消了帝号,秦昭王因之也取消帝号,所以说"以齐故"。

[9]秦围邯郸时,齐湣王已死二十余年,此句疑有误。

意思可能是"今之齐比湣王时益弱。

"益,更加。

[10]方今,现在。

雄,称雄,用如动词。

[11]诚,真,这里含有假设的意思。

[12]去,指离开邯郸。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1],会秦围赵[2],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3]?"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於外[4],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5]。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6]。

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7]:"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8],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9]。

梁客辛垣衍安在[10]?吾请为君责而归之[11]!"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於先生[12]。

"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13],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於将军。

"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14]。

衍,人臣也,使事有职[15],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16]。

"辛垣衍许诺[17]。

[1]适,副词,正巧,恰在这时。

[2]会,副词,正巧碰上。

[3]奈何,怎么办。

[4]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兵於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坑赵降兵四十余万人。

折,挫败。

[5]内,状语,指深入国内。

去,离开,使动用法,指打败秦军使之离开。

[6]其人,那个人。

其,指示代词。

是,指示代词,等於说"这里"。

[7]鲁连,即鲁仲连。

[8]始,当初。

[9]乃,这才,副词。

[10]梁,就是魏。

见《冯谖客孟尝君》注。

安在,在哪里。

安,疑问代词。

[11]归之,使之归,就是叫他回去。

[12]绍介,即介绍。

原文作"胜请为召而见之於先生",今据《史记·鲁仲连传》校正。

见(xiàn)之,使之见。

[13]东国,指齐国。

因齐在赵的东方,所以称东国。

[14]高士,品行高尚而不做官的人。

[15]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

[16]泄,泄露。

之,指辛垣衍到赵国来这件事。

[17]许诺,答应。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

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1]?"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2]。

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3]。

彼秦者[4],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5],权使其士[6],虏使其民[7];彼则肆然而为帝[8],过而遂正於天下[9],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10],吾不忍为之民也[11]!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12]。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13]。

"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14];若乃梁[15],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16]?"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17];使梁睹秦称帝之害[18],则必助赵矣。

"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19],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周贫且微[20],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居岁余[21],周烈王崩[22],诸侯皆吊,齐后往。

周怒,赴於齐曰[23]:'天崩地坼[24],天子下席[25],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26],则斮之[27]!'威王勃然怒曰[28]:'叱嗟[29]!而母[30],婢也!'卒为天下笑[31]。

故生则朝周[32],死则叱之[33],诚不忍其求也[34]。

彼天子固然[35],其无足怪[36]。

"
[1]曷(hã)为,为什么。

曷,何,疑问代词。

[2]世人中凡是认为鲍焦由於心地狭隘而死的那些人,都不对(意思是都认识错了)。

按:鲁仲连说这话,在於说明鲍焦不是为个人利害而死。

以,以为(认为)。

鲍焦,周时隐士,相传因不满当时政治,抱木饿死。

从容,指胸襟宽大。

无从容,指心地狭隘。

[3]一般人不了解鲍焦,以为他是为个人打算。

隐喻鲁仲连不是为个人打算。

《史记》没有"今"字。

[4]彼,指示代词,那个。

者,语气词,表提顿。

[5]上,通尚,崇尚。

首功,斩首之功。

秦制:爵二十级,作战时斩得敌人的首级(脑袋)越多,爵位越高。

这就是奖励作战时多杀敌人。

[6]以权诈之术来使用他的士。

权,诈术,名词用作状语。

[7]把他的人民当作奴隶来使用。

虏,这里当奴隶讲。

古人把俘虏做为奴隶。

虏也是名词用作状语。

[8]那秦国假如毫无忌惮地自称为帝。

则,假如,假设连词。

《史记》作"即"。

肆然,放肆地,毫无忌惮地。

[9]这句话不好懂,疑有误字。

《史记》作"过而为政於天下。

"司马贞《索隐》:"谓以过恶而为政也。

"以备参考。

[10]有,含"只有"的意思。

赴,奔向。

耳,原作"矣",今从《史记》。

[11]等於说我不忍於给他当老百姓。

原句是双宾语句。

[12]我见你的原因,就是想藉此帮助赵国。

为(wâi),介词。

所为,表示原因。

以,介词。

[13]固,本来,副词。

[14]燕国吗,那么请您允许我认为它是会听从你的。

请,客气语,有请求允许的意思。

以,以为,认为。

[15]若乃,至於。

[16]恶(wū),怎么,疑问代词做状语。

[17]睹(dǔ),看见。

[18]使,假如,假设连词。

[19]齐威王,名婴齐,宣王的父亲。

为仁义,等於说行仁义。

[20]微,弱小。

[21]等於说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22]周烈王,名喜。

崩,封建时代帝王死的专称。

[23]赴,使人奔告丧事,即报丧。

后代写作"讣"。

[24]天崩地坼(châ),比喻天子死。

坼,裂开。

[25]天子,这里指继承烈王的新君显王(名扁)。

下席,指孝子离开原来的宫室,寝在苫(shān,草垫子)上守丧。

[26]东藩,指齐国。

藩的本义是篱笆,引申为屏蔽的意思。

古代封建诸侯,为的是屏藩王室,所以称诸侯为藩国。

齐国在东方,故称东藩。

[27]斮(zhuō),斩杀。

[28]勃然,生气时变了色的样子。

然,词尾。

[29]叱嗟(chìjuē),怒斥的声音。

[30]而,代词,你的。

[31]卒,终於。

为,介词,表被动。

[32]生,指周烈王活着的时候。

[33]死,指周烈王死后。

叱,大声斥骂。

[34]忍,忍受。

求,指苛求。

[35]固然,本来这样,指凭自己是天子,随便作威作福。

[36]不值得奇怪。

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1]?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2]?畏之也。

"鲁仲连曰:"然梁之比於秦[3],若仆耶[4]?"辛垣衍曰:"然[5]。

"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
王烹醢梁王[6]!"辛垣衍怏然不悦[7],曰:"嘻[8]!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9]!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10]!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11],纣之三公也[12]。

鬼侯有子而好[13],故入之於纣[14]。

纣以为恶[15],醢鬼侯。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16],故脯鄂侯[17]。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18],故拘之於牖里之库百日[19],而欲令之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1]。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2],秦军引而去[3]。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4],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5],酒酣[6],起,前[7],以千金为鲁连寿[8]。

鲁连笑曰:"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9];即有所取者[10],是商贾之人也[11]。

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12]。

[1]却军,退兵。

[2]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魏昭王的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托魏王的爱姬如姬盗出兵符,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得晋鄙军去救赵。

事详《史记·魏公子列传》。

[3]引,向后退。

[4]三,多次。

[5]置酒,设置酒宴。

[6]酒酣,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

[7]前,动词,指走到鲁仲连面前。

[8]为鲁连寿,等於说祝鲁连长寿。

这里是双宾语结构。

[9]排,排除。

释,消除。

解,解开,也有除去的意思。

这三个词在这里是同义词。

[10]即,假如。

[11]是,指示代词,做主语。

商贾(gǔ),商人的统称。

古代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

[12]不再来见平原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