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科普:网络语言你懂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用语科普:网络语言你懂多少
:网络上的潮语越来越多,有时候跟人聊天的时候都有种自己是不是落后了感觉,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网络语言你懂多少》。
正愁找不到写的题材,打开微信,看到当过教育局长的刘老师问群主王兄:“什么是盆友?是在一个盆里洗脸还是一个盆里吃饭”?刘老师与王兄的对话,让我灵感来了,题目有了:“网络语言你懂多少”?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文字、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等任意组合。
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网络语言最初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的语言。
网络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发展极快。
666是近两年流行起来的数字简化语言。
666是口头语“溜”的谐音数字,
溜的释义大概是滑,但是口头语上,是表达对一种事物的熟练程度,比如说你玩麻将玩的很溜,意思就是你玩的很好,技术很厉害。
666则是“溜溜溜”,是快捷赞扬别人的意思。
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有话不好好说。
微信群里的网络语言很盛行,我在希希娃家长群里,见一位妈妈说:“今天才发现宝宝所在幼儿园小组只有他一个男生,难怪每次在小区一堆小菇凉喊他”。
把“小姑娘”,叫“小菇凉”。
网络语言常常用调侃的口气,随意糟蹋名诗名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微信上却被改成一首《衣紧还乡》的调侃诗:“瘦小离家胖了回,乡音未改肉成堆。
朋友相见不相识,笑问胖子你是谁”。
好好的一首好诗,被网络语言恶搞的面目全非。
近两年流行的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如“吃瓜群众”、“蓝瘦香菇”等词语,都与网民有关,都发端于网民的创造或传播。
网络用语之所
以能够迅速传播,在于它被网民的认同,在反映某种现实时有独到之处。
如“撩妹”“蛋疼”“辣眼睛”“老司机”,虽然语言粗俗,但生动形象,所以流行很广。
不管你喜不喜欢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网络语言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特别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网络语言,是不被传统语言所接受的。
对于老网民,网络语言或许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上网的新手,对于普通人而言,阅读和理解奇葩的网络语言,确实费解。
所以还是提倡有话好好说,在微信上发文或在群里聊天,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
公众号:一轮红日刘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