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华版)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做好阅读理解,需要把握几点: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
下表是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

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

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

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

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

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

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

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

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打答案区域并从中筛序出来答案即可。

(2)本题要求分析论证方法,平时学习中一定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特征。

结合有关内容分析,第①段中“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④
段中“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⑤段中“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还把80年代人们的阅读情况和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文中划线句实际举的一个事例,议论文举事例的目的就是做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结合具体事例内容并联系语境分析可知,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本题要求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给自己的启示,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这篇议论文的内容及主旨谈获得的启示即可,如: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統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据作用的能力。

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

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3.现代文阅读(2015•阜新)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
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1)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________→充实希望→________→十分感激
(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划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6)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
的心。

”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7)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答案】(1)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
(2)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心急如焚
(3)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4)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5)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6)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7)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书写的规范、整齐与正确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梳理。

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第②段中“她”的火锅店失败了,关键时候好友撤资,这时“她”是内心痛苦的;第⑦段中,“她”遇到一个小男孩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而出来捡垃圾,但是捡到手机不占为己有,等候失主,这时候“她”心里感到很温暖,然后又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也好了起来,“她”重拾了希望;第⑧段中“她”再次遭遇事业危机,所以感到心急如焚;最后在小男孩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她”十分感激。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小男孩小时候就懂得捡垃圾为家里减轻负担,表明了他的勤劳;捡垃圾挣钱少,但
小男孩在捡到手机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主动等待失主,表明了他的善良;长大后,小男孩回报了作者的赞助,每年打钱给作者但是作者不收的情况下,他以作者的名义为小学捐款,表明了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明确是何种记叙顺序,再根据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文章在写了“她”遇到小男孩后,没有直接讲述两个人之间即将发生的故事,而是笔锋一转,交代了小男孩的背景,这是属于插叙。

小男孩的背景点出了他捡垃圾的原因,表明了即使在这种贫穷的家境下,他也依旧保持着拾金不昧的善良品质,这为下文“她”赞助小男孩学习作铺垫。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即可。

文章讲述了“她”开火锅店受挫,男孩捡到她的手机还给“她”让“她”重拾信心的故事。

“她”当时正处于低谷,内心痛苦,而男孩却在寒冷中等着归还“她”的手机。

“温暖”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

从表面上来说,温暖是指“她”在风停后感到身体上的温暖;从深层来看,是“她”在知道小男孩的经历后,被小男孩的勤劳、乐观、善良打动,让“她”内心充满力量,男孩善良的行为也让“她”重拾信心,重新开始用心经营火锅店。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写的是“她”在赞助别人的时候写的是小男孩的名字,而写谁的名字对“她”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

“她”从小男孩身上汲取到力量,受到帮助,他们在传递善心的同时温暖他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来看,画线句在文章末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点明“传递”温暖,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本文讲述了她在火锅店生意不顺利的情况下,一个捡废品攒学费的小男孩捡了她的手机并归还给她,她由此和小男孩结缘,并因为被小男孩的善良而感动,坚持资助他读完大学;小男孩在工作后,每个月都会给她打钱,但是她在最后还是全都还给男孩;在她第二家火锅店濒临危机时,小男孩以她的名义把那份钱捐给一所小学,由此使她和火锅店的名声大振,挽救了她的事业。

在这个故事里,善良在二人之间传递,既帮助了对方,也帮助了自己。

谈感受时,围绕“善良的传递”这一主旨即可,注意语言的流畅性。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答案:(1)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2)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3)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4)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5)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6)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7)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点评】本文讲述了“她”在火锅店生意不顺利的情况下,一个捡废品攒学费的小男孩捡了她的手机并归还给她,她由此和小男孩结缘,并因为被小男孩的善良而感动,坚持资助他读完大学;小男孩在工作后,每个月都会给她打钱,但是她在最后还是全都还给男孩;在她第二家火锅店濒临危机时,小男孩以她的名义把那份钱捐给一所小学,由此使她和火锅店的名声大振,挽救了她的事业。

在这个故事里,善良在二人之间传递,既帮助了对方,也帮助了自己。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对人物形象、文章整体内容、文章词语、记叙顺序、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其中第(4)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注意明确是何种记叙顺序,再根据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

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

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

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

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

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

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

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

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
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

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

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

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

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

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

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③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

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

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

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

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

站在卧室门口,她看
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

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选白《读者》(2017年第1期)(1)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哪几件事情?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文题“口袋里的父爱”?
(5)就像文章中的父亲一样,很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尽相同,甚至藏得很深。

请结合生活实际,试举一例谈淡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
【答案】(1)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或“①刚离开父亲就打电话过来②屡次出门都迷路了③依然偷偷给我钱④有时候还不认识我”
(2)插叙。

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不同。

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
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