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解答
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史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
D、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
答案:A
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纪传体形式,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起义爆发的原因是腐败的官僚统治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B、起义军领袖张角提出了“黄巾力田”的口号,号召农民起义
C、起义被东汉政府镇压后,曹操趁机崛起,统一北方
D、起义的爆发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
答案:D
解析: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一次大规模爆发,起义的爆发确实是因为腐败的官僚统治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起义军领袖张角提出了“黄巾力田”的口号,号召农民起义。
起义虽然被东汉政府镇压,但并未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东汉王朝的灭亡是
在八王之乱之后。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后崛起,统一北方。
3、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不仅打破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还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4、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推翻清朝统治
B、引进西方科技
C、实现民主共和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其主要目的不是推翻清朝或实现民主共和,而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化国力,抵御外侮。
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在以下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C.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D.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时代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孙中山也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立即进入民主共和时代,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军阀混战。
7、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答案】B 【解析】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
其他选项中,九·一八事变(1931年)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1936年)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七七事变与卢沟桥事变是同一件事的不同称谓。
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规定了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等条款。
其它选项中的条约虽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但均晚于《南京条约》签订时间。
9、以下哪个朝代被称为“汉唐盛世”?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被誉为“汉唐盛世”。
A选项隋朝虽然也是一个强盛的朝代,但通常不与唐朝并列使用“汉唐盛世”这一表述。
C选项宋朝和D选项元朝虽然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但并不符合“汉唐盛世”的描述。
因此,正确答案是B。
10、下列哪项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A. 废除封建帝制
B. 建立中华民国
C. 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立即实现民族独立,因为当时的中国仍然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干涉。
因此,选项D“实现了民族独立”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D。
11、下列关于秦朝统一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实现了国家统一
B.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 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这一举措虽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不是秦朝统一的意义表述。
秦朝统一的主要意义在于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促进了民族交融。
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12、关于唐朝的“贞观之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唐太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注重法治
B.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C. 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唐朝文化的发展
D. 与宋朝的“仁宗之治”相比,政治清明程度较低
答案:D
解析: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唐朝文化的发展。
与宋朝的“仁宗之治”相比,唐朝的“贞观之治”在政治清明程度方面是较高的。
因此,选项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均正确。
13、以下哪个朝代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A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对外交往频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宋朝、元朝、明朝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显著成就,但整体上不及唐朝。
14、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儒家学派集大成者”?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朱熹
答案:D
解析: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儒家学派集大成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
孟子、荀子均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并非集大成者。
15、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
A. 司马迁
B. 荀子
C. 希罗多德
D. 孔子
答案:C
解析:希罗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一书被认为是西方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因此被誉为“历史之父”。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著有《史记》;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6、下列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
B. 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C. 颁布于公元前18世纪
D.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答案:B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确实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它是已知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然而,选项B中的描述“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不正确的,因为《汉谟拉比法典》并不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而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某朝代的历史事件简表:
事件一:某年,该朝代皇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事件二:某年,该朝代在地方实行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使得地方官员任期固定,且不得世袭。
事件三:某年,该朝代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最终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平协议。
材料二:关于该朝代的历史评价,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该朝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朝代。
观点二:该朝代虽然文化繁荣,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朝代可能是指的哪个朝代?请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点,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
1.该朝代可能是指的唐朝。
理由:唐朝时期,玄宗时期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如玄奘西行取经。
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使得地方官员任期固定,且不得世袭。
唐朝与周边国家如突厥、吐蕃等发生战争,最终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平协议,如与吐蕃的“和亲”。
2.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点在于对唐朝政治的评价。
观点一侧重于唐朝的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而观点二则强调唐朝的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
个人观点:唐朝是
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朝代,虽然在某些时期存在政治腐败问题,但其整体上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朝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唐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其的一大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唐朝历史事件的识记和对历史评价的辩证分析能力。
通过材料一可以明确指出唐朝的相关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朝代为唐朝。
在分析两种观点时,要注意到两种观点的侧重点不同,需要结合历史事实进行综合评价。
个人观点部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但要确保观点有理有据。
第二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推行郡县制是其中之一。
郡县制的推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初。
在这一制度下,地方行政区域被划分为郡和县两级,郡县的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
问题:
1.简述郡县制的推行背景。
2.分析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1.郡县制的推行背景: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前代诸侯分封制导致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延续,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
•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地方行政体系,为后世的地方行政提供了借鉴。
•郡县制中的郡县两级制度,为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提供了基本框架。
•郡县制的推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郡县制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郡县制推行背景和影响的掌握。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需要了解郡县制的推行背景,包括秦朝统一后的政治需要和历史背景。
同时,学生还需要分析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体系、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准确表达出所学知识。
第三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汉兴之初,海内初定,远方贡献,皆自西域,道远,度险,有不可计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图2-3:丝绸之路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4分)
答案:
(1)起点:长安;终点:欧洲。
(2)意义:
①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
④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描述,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
(2)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汉朝和西域地区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两地的商品、技术、文化等得以互通有无。
其次,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有利于边疆的稳定。
第四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主要政治制度变革简表:
时期政治制度变革
晚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中期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
晚期设立监察机构,加强监督
材料二:以下是对上述政治制度变革的评价:
评价一:这些政治制度变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评价二: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但也存在弊端,如八股文等。
评价三:监察机构的设立有助于防止腐败,但有时也限制了地方官员的自主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某朝代的主要政治制度变革。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些政治制度变革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3.针对评价二,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答案:
1.中国古代某朝代的主要政治制度变革包括: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设立监察机构,加强监督。
2.积极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效率。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打破了世族门阀的垄断。
•监察机构的设立有助于防止腐败,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局限性:
•科举制后期存在弊端,如八股文限制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监察机构的权力过大,有时会干预地方官员的正常工作。
3.我对科举制的看法:
•科举制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诸多弊端,如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以及八股文对知识分子的束缚。
•在今天,我们可以借鉴科举制的优点,如公平竞争、选拔人才,但应避免其弊端,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