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西师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理解
1. 诗歌阅读。
望天门①山
李白
天门中断②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④出,孤帆⑤一片日边⑥来。
[注]①天门:指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夹江对峙,好像是天设的门户。
②中断:指两山从中间断开。
③至此回:指长江流至天门山,猛地转变,向北流去。
④相对:互相争比。
⑤孤帆:指一只小船。
⑥日边:指太阳偏西。
(1)填空。
A这首诗用“”描写山的险峻,用“”描写山的秀美。
B这首诗用“”描写水的湍急,用“”描写一叶孤舟。
(2)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的格言。
(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______时节的景色,由“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
A.比喻时光流逝
B.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C.黄鸡报晓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的手法,意思是___________?[4]下列诗句与本词表达的感情一致的是()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题。
(_________)
(2)“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这一句是词前的小序,简要介绍了作词的缘由。
(_________)
(3)苏轼又名苏东坡,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_________)
4.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____________,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________。
这是一首(______)(填序号)
A.写景词 B.言志词 C.思乡词 D.送别词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___;把山比作____。
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__________)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句子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________________,也喻指
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分别是这首曲子的()
A.曲牌名词牌名
B.词牌名曲牌名
C.词牌名词题
D.曲牌名曲题
[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表达了对秋的思考,而并未表达思乡之情。
B.从篇幅来看,短短二十八字,创造性地将多种孤立的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C.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衬托人。
D.从情感来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愁怀。
6.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篁:竹子,竹林。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可用诗中的一个字“__________”来概括,诗人选择竹林而坐,也足见其品格之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
[1]将文中的词补充完整
[2]《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明月”外,作者还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请你选取一中景物说说写景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鲁迅的《自嘲》,完成练习。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①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①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
②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
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自嘲》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华盖,指像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好的运气。
B.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诗人在检讨、回顾、剖析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战斗姿态后表示对目前情况的自剖、自嘲。
C.诗中这些自嘲中的矛盾、悲哀和伤痛包含着一位伟大人物严于审视自己的自谦、自叹。
[3]对待敌人时,我们应该“_________”;对待人民时,我们应该
“_______________”。
(选择诗句填空)
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词题)。
(2)把下阕补充完整。
,。
,路转溪桥忽见。
(3)词中画线,的句子中,作者由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景象。
(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0. 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觉和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古诗,完成练习。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古诗第一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节日氛围。
[3]“新桃”在诗中指___________,“旧符”指__________。
[4]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的前景。
A.光明美好
B.灰暗迷茫
[5]第四句既写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的意思。
A.喜新厌旧
B.除旧布新
12. 课外阅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
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13. 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
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鸣蝉,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烘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困惑。
15. 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胜日”的意思是(_____)A.胜利的日子。
B.天气晴朗的日子。
(2)“等闲”的意思是(_____)A.平常、轻易。
B.等到闲时。
[3]诗句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是______,与它意思相近的成语我还可以积累
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
诗中描写了________种景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_______之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3]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
[4]“急走”“追”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宿新市徐公店》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__________风光。
()
A.动静结合早春
B.动静结合晚春
17. 古诗欣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描绘的是()时候的景色。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字描绘出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颜色是(),声音是(),动景是(),静景是()。
[4]根据诗句的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点应该是(___________)。
18.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天山:指祁连山。
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③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④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前半部分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要表达的主题有(_____)(填序号)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的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充诗句。
[2]“畦”指_____________,“排闼”指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体现对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理解。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风景旧曾谙
C.江南好
[2]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哪种语气。
()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A.欣喜若狂
B.信赖和骄傲
C.非常坚定
D.绝望和悲痛
[3]同样是送别,不同的送别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离别情。
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而汪伦送李白则边走边唱,李白见此而作:“李白乘舟将欲行,________。
”王维则以酒相送,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言:“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
”我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说:“________,天涯若比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