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迷娘 (学生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中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谜 娘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2.
2.思维发展与提升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体会抒情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的未来憧憬 2、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4、把握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知识点01 意象解析
【即学即练1】《迷娘》(之一)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三个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答案】(一)
【解析】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我们可以通过记住一些特定意象所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要表达的感情,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套用“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的格式分析诗歌后,再领会诗歌中的画面,进而领会诗歌形象。
[思路]意象⇨画面(意境特点)⇨形象(思想感情)
补充意象: (1) 桃金娘为希腊美与爱之神维纳斯的神树,象征着爱情;月桂为希腊太阳神与文艺真理之神阿波罗的神树,象征着光明。
桃金娘、月桂与其它意象一起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又明朗美好的画面。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粉画,蓝天之下和风宜人,柠檬花盛开于原野,果园里绿树成荫,硕果金黄,象征爱情的桃金娘静然悄立,默默含羞。
而太阳神阿波罗神树月桂则迎风高展,气宇轩昂。
借助着这些
意象寥寥几笔,就把花果灿灿、光明自由、美如神境的意大利南国风光活脱脱地勾画出来,让我们也不由心驰神往。
更何况这美丽光明的乐园,这是迷娘魂牵梦萦的故乡。
在这里,这些意象不仅饱含着主人公迷娘对故乡意大利的热烈情感,成了迷娘故土之思的寄托物,还承载着饱受磨难的迷娘,对光明美好世界渴望着更高的追求。
(2)“大理石像凝望着我”:古诗歌中的反写法,“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答案】(二)
不能调换。
三个小结成递进关系。
第一小节的神秘优美吸引着迷娘前往,第二小节具体写她故乡的模样,第三个写回乡的坎坷。
拓展《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即使道路再漫长,我也要回到我的故乡,正是回乡的曲折坎坷更强化了迷娘回乡的强烈迫切的心理。
【解析】从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也可以找出抒情线索。
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
“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知识点02感情鉴赏
【即学即练2】请分别概括三节诗歌的内容,并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概括并分析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一)
【解析】第一节写故国意大利的优美风光。
诗人挑选了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景物,这些都是迷娘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写迷娘生活过的房子。
房屋宽敞明亮,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建筑风格,更是迷娘儿时的美好记忆。
大理石立像的凝望和对这位苦命少女的慰问,将迷娘的思乡之情推向了一个高潮,表达了迷娘对故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三节写进出意大利的必经之路——险峻、高耸和神秘。
迷娘想象返乡路途艰险却仍要前往,表现她
返乡的坚定信念。
全诗突出地表达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归乡的强烈渴望;此外,第一节诗歌通过对迷娘故乡生机勃勃、明媚绚丽的自然景物描写,表达了迷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二节诗歌通过对迷娘故乡富丽堂皇、典雅气派的房屋建筑描写,表达了迷娘对自己身世遭遇的哀婉忧伤;第三节诗歌通过对迷娘古老神秘、险峻曲折的回乡路的描写,表达了迷娘对归乡路道阻且长的悲伤。
同时,三节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不同称呼的变化,表达了迷娘内心对迈斯特爱情、恩情、亲情的复杂情感。
【答案】(二)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
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麦斯特。
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为“父亲”。
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
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解析】
知识点03 主题推断
【即学即练3】歌德是德国人,他为何要写一个外乡人对意大利的思念呢?直接设置迷娘的国籍为德国不好
吗?迷娘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歌德欣赏意大利人快乐爽朗的生活和地中海的明媚风光,在有古老文化的明媚南国,重新汲取了创作的热情。
歌德对意大利这种人文主义化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也反映在《迷娘》这首诗中。
意大利是诗人歌德的“精神故乡”,迷娘代表了意大利对诗人的召唤,迷娘的形象寄托了歌德对意大利的向往。
抒发了歌德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
【解析】该诗创作于1782年,也是歌德在德国魏玛当官做枢密顾问的第7年,死板沉闷的政治生活,让他感到苦闷,并一度热切地想要逃到南方。
在做迷娘曲之前,哥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作此诗之后三年,他终于从魏玛出走到意大利,住了近两年的时间。
在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便一直被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欧洲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视为自己的“根”之所在。
所以,歌德在诗歌中抒发憧憬意大利的情感,才会在全世界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知识点04 艺术特点
【即学即练4】全诗的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①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互相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
【解析】
【答案】②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
诗中的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优美恬淡的意大利风景与迷娘炽热浓郁的情感相得益彰。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解析】正歌部分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副歌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走呵!走呵!”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
“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动身吧,父亲!我愿和你前往!”直接抒情,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麦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著追求。
【答案】③设问。
“你可知道那地方”既是询问又是追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
【解析】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
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设问的效果有两个①提醒注意,引起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答案】④复沓叠唱:也叫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你可知道”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
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性和艺术感染力。
【解析】类似《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也叫复沓叠唱。
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反复。
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复沓有时也叫反复,它经常出现在各种文体中。
按形式可分为词语反复、句子反复,段落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数种。
如“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官老爷所占有/即使大海变成乳汁/我们也无权喝一口/”含有词语和句子反复的特点。
反复与排比相通之处,如果间隔反复的各项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同时有相同的同语,可以构成“排比式反复”。
否则不可将反复视为排比。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这四句是复沓句。
朱自清《匆匆》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
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
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
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
如:“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一定的地方爬……”反复写苍蝇“赶开,又来”,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苍蝇的可恶讨厌,缠住不放的特点。
突出了我对苍蝇极端厌恶,又无法摆脱的感情。
复沓句: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回环美。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答案】⑤对话方式对话产生了惊人的审美效果。
正歌“你可知道……”的询问起,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深情。
副歌中迷娘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
【解析】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不是一问一答,是询问兼倾诉的口吻,充满了憧憬和浪漫。
诗人之所以采用这种深情的对话方式,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因为抒情的对象——爱人、恩人、父亲,是谜娘要表达的深情。
只问不答,诗人出自这样的思考:深沉的情感,倾诉比回答越显深沉,其诗味也就更强烈了。
这种特殊的抒情方式的创作手段,在这首诗中取得了精妙效果,这也是构成艺术效果的一种美学原则,诗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
能力拓展
考法01 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的能力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这首诗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迷娘这一人物是歌德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大利少女形象。
“迷娘”原文为法文“ Mignon ”,意为“心肝儿”“宝贝儿”;她的姓名不详,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称“人们叫我迷娘”,故而小说中都以“迷娘”一词称呼她。
她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
她出生于意大
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
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
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
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组委婉优美的诗歌。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这是一部用了五十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中的一首诗歌。
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晚年之后歌德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值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
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他是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
歌德除了诗歌之外在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
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
曾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1775年从瑞士游历归来,应邀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
1786—1788年间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浓厚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和《埃格蒙特》。
后者以尼德兰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反映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人道主义思想。
重要作品还有自传《诗与真》和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
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发现人类颚间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
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考法02 结合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
【典例】对于《迷娘》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迷娘,有人认为是作者本人。
你认为呢?结合“写
作背景”及相关“资料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迷娘》(之一)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①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思乡之歌。
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②在世界优秀的古典诗歌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
它的成就虽然不限于情境交辉,③它这方面的成就最值得人们借鉴,④诗歌中情与境分离的现象太普遍了。
人们习惯于讲情景交融,却⑤了景是境的一种形态,离境而写景,是不会有真正的情景交融的。
⑥笔者以“情境交辉”为题写下这篇文章,以示提倡。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英国著名大戏剧家、诗人。
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B.惠特曼,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诗集《飞鸟集》开创了本国文学史的新篇章。
C.歌德,德国著名大诗人,浪游者为歌德的绰号,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D.易卜生,芬兰剧作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
最著名的社会悲剧有《玩偶之家》等。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3.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第一节只用了寥寥数语,一幅色彩浓艳、画面鲜明的南国风光图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B.诗歌并不讲究格律,但是三节歌词形式对称,都以深情的回忆开始,而以热烈的召唤结束。
C.第二节在描写大理石像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石像好像被迷娘情绪感染,对她关心询问。
D.“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对危崖、瀑布的描写突出了阿尔卑斯山的险峻,充满神秘色彩。
4.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是通过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桃金娘、月桂、大理石立像、驴儿等意象来体现故国意大利景物的优美。
B.在迷娘的心中,意大利是温暖明丽的、充满光明的花的世界,这里和风吹拂大地,万物充溢生机,柠檬花开、月桂梢头高昂,桃金娘静立,金橙飘香。
C.每小节用设问和叙述的口气来深情地描绘祖国的山川,赞美祖国的风光,使全诗笼罩着浓郁的抒情氛围,显得亲切、自然、朴素。
D.该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如“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将意大利的山川草木,万事万物都写得极富有人情味和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