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廉明是法治的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正廉明是法治的根基
阜宁县人民法院院长于伟东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刻侵蚀着法官队伍建设,腐败现象容易滋生曼延,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十分激烈,如何抵御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加强反腐倡廉是法官队伍建设将长期面临的十分紧迫的课题。
作为立于改革潮头的法官,虽然我们的执法条件日益完善,执法权力今非昔比,但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自己责任的重量,这个重量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担而又必须承受的,因为人民将执法的权力交到了我们的手上,也就是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交到了我们的手上!
在那“一场官司三代穷”的封建社会里,黎民百姓最大的奢望就是遇到一位“青天”。
于是,一生其实办案为数寥寥的宋朝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硬是被人们运用想象、杜撰神化成了“日断阳、夜断阴”的“包青天”,虽然那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多无实据,但却包含了多少民众朴素的幻想!他们的精神寄托只能是“青天大老爷”。
就拿民国初期轰动全国的杨三姐告状案来说,如果不是遇到了沽名钓誉、心血来潮的侯厅长,那么也只能是落个有冤难伸、有仇难报的结果。
明代清官郭允礼在任所题书“居官座右铭”一则,镌刻于石,世代流传“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公正与廉明从来就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廉洁的公正其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历史上断狱平冤、善辨曲直,被百姓视为“青天”的官
吏,大多是心志高洁、安贫乐道之士。
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启示就是: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失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欲修其身正,必先正其心。
他们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淡薄名利、功在人心的人生追求,常常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当然,中国法治的希望不能靠“青天”,而应该靠合理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司法体制。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在这些条件还没有成熟之间,我们不能随便评价群众盼望“青天”式的法官是一种幼稚的奢望。
因为,在目前司法活动中,可以说民间万事小到鸡毛蒜皮,大到政事经济,皆可诉至法院,法院其实就是社会矛盾和纠纷的终局裁判者,自然就应该是天下最讲道理、最讲公正的地方。
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位人民法官都是责无旁贷的。
法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的大权,我们应当深知,自己在履行职责时,所思所言、所行所举,往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祸福荣辱。
法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就显得极其重要,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司法能力,简而言之就必须德才兼备,两者缺一不可。
因为,法官有德无才,必将误民;法官有才无德,必将害民!法官“是个人良知和法律信念的代表者”。
身为法官,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老百姓期盼的目光。
这目光如水,是因为汇聚了太多的眼泪;这目光如镜,是因为闪动着不容欺骗的民心。
我们不必为失去富贵荣华而心意难平,也不必为追求声望而去沽取虚名,当我们老了,白发苍苍,在大街上拄杖而行,只要人民还能用目光送来热情和尊敬,那么我们就算是不虚此生……
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人们常把法官比作社会正义的守门人,这比喻包含着深切厚重的期望。
法官以权力受人尊重是一时的,而以清正的操守受人尊敬则是一生的。
法官能否主持公正,常常取决于能否立志清廉。
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誉的张清恪有段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取一文,我则不值一文”。
司法腐败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的原因是腐败者私欲膨胀,缺乏坚强意志的结果。
从众多的腐败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腐败分子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下,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发生了扭曲,逐步蜕化堕落而跌入犯罪的泥潭,不仅亵渎了法律的尊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时自己也身败名裂,葬送了家庭的幸福,这些可悲的结局,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令人十分痛心。
不必讳言,近年来,法官队伍中也出现了象黄松有、吴振汉、姚晓红这样的败类,发生过沈阳中院、阜阳中院、南通中院、青岛中院的法官群体腐败案件,沾上丑闻的法院,哪家不是威望扫地,干警们哪个不是脸上无光。
这些让法袍受污、让天平蒙尘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所有法官深刻反思。
开封府包公祠边包河神藕“断而无丝(私)”的传说,寄托着老百姓对对执法者的厚望。
虽然“青天大人”并不是人民救星,但修身立德、护法安民的法官却是社会大厦的栋梁。
所以,做法官就要有自已的境界。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是文人的境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禅宗的境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政治家的境界。
而法官的境界是什么呢?有一位知名大法官说得好“法官就应当是当代圣贤、社会楷模”。
我想,这也许很难做到,但至少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
境界。
古人尚能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就更应当有所超越,因为法官的清廉是公正的根基,是社会的希望,更是人民的福份。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品格高尚的干警队伍对于确保公正司法意义重大。
古语说得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每一位同志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抓起,从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各个方面有效地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全方位的防御腐败,要经受住各种考验,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在各种侵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要经受住权力的考验。
法院出现的腐败问题绝大多数与审理案件有关,为人民用好审判权是我们的天职,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只能用来公正办案,绝不能成为谋私的手段。
须知,权力一旦与私欲结合往往走向罪恶的深渊,也会导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枉法裁判的发生。
要经受住金钱的考验。
在当今社会中,金钱是财富的象征,是物质利益的重要表现,有了金钱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基础,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羡,更不可取,我们切不可傍大款,在灯红酒绿中追求潇洒寻求刺激,更不能见钱眼开,忘记自己的职责,忘记自己的使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在一边,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要深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要经受住美色的考验。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因耐不住“寂寞”拜倒在石榴裙下,导致身败名裂。
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从一个个贪官落马的历程来看在起因上大多与美色
有关,如连云港连云区法院原院长黄松仁发展到为了一个情妇而不顾一切的地步叫干啥就干啥,丑态百出,完全丧失了人格。
要经受住人情的考验。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人人都有亲情、乡情、友情,但切不可为人情丧失原则,以情代法,循情枉法,我们要有坚定的原则性,不该帮的忙绝不能帮,否则将逐步放纵自己,为所欲为,最终导致可悲的下场。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我们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戒,树立人民法官应有的社会良知和正义感,培养自己拒腐防变的坚定意志,真正做到不为权力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人情所牵,不为美色所迷,筑起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
也许,我们付出了青春,却依然默默无名;也许,我们历尽艰辛,却只能拥有清贫;但我们不应该有任何悔恨,因为正义和善良从来就未将我们忘记。
当执法者在用法律评判是非之时,人们也在用良知为他们衡量功过,而最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就是清廉,因为只有清廉才会遏制内心的私欲,不为利动,心如止水。
只要我们在履行职务时,真正体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业务水平,人民给我们的评价自然就会是有口皆碑。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