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艺体班文言天天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崇祯四年,征授御史。
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
帝方眷延儒,责应桂。
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
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
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
帝闻而嘉之。
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而益信应桂。
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
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
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遂走黄安。
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
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
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奏逮之。
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
逮至,下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
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
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
应桂竟遣戍。
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
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
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
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
帝责以逗遛,夺职。
未几,京师陷。
应桂家居不出。
久之,死于难。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注]赎锾:shú huán赎罪的银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B.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
C.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 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
D.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
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应桂清廉耿介,正直敢言。
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却受到崇祯帝斥责。
后来再次上疏弹劾,被连降三级,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
B.余应桂被重新起用,巡按湖广。
他捐赎锾十余万两,用以召募壮士,修缮城池,打造兵器,并且资助赎锾一万五千两给卢象升作军需。
C.余应桂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巡抚王梦尹。
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又预料张献忠日后必反,但先不要惊动他。
D.余应桂临危受命,但无力回天。
孙传庭战死后,受命督师,皇帝却只派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
将至山西,却赴任无地,不敢轻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
军。
(2)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
宋史(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
各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
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
以太常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
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
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
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如李公长者,何可负?”其谋遂寝。
昭述闻之,以戒监军。
监军自是不复为暴。
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向非公,无噍类矣。
”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
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
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
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
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①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
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
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
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
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
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
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
从袷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
赠礼部尚书,谥恪。
(节选自《宋史·李昭述传》)【注】①疾置: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
而就/
B.河决澶渊/久未塞脍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
而就/
C.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愈旬
而就/
D.河决澶渊/久未塞侩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
而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
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
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 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
化韵味浓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昭述子承父荫,累迁高官。
他先承父辈官爵出仕,后经皇帝召试赐进士出身,凭借自
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死后追赠礼部尚书。
B.李昭述恪尽职守,关注民生。
他在担任群牧制置使属下判官时,郓州官员随意扩
大官
邸用地,侵占当地百姓良田,李昭述把这些占地全部返还给百姓。
C.李昭述德才兼备,深孚众望。
他巧妙处理江陵屯兵因库粮陈腐打算闹事的事件,凭借
自身的长者威望消除了潭州戍卒的暴乱计划,离任时戍卒罗拜相送。
D.李昭述善掌大局,政绩显著。
朝廷刚设置义勇军时,人心动荡不安,他换乘驿站
马匹,
不顾疲劳日行百里,劝谕父老,安定众心,后被举荐,深受朝廷重用。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2)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樊逊,字孝谦。
河东北猗人也。
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
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
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
属本州岛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
县令裴鉴莅官
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
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
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与辽东李广、渤海封孝琰等为暹宾客。
后崔暹大会
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
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岛复召举秀才。
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
高悬王爵,唯能是与。
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
”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
”七年,诏令校定□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
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向之故事,见存府合,即欲刊定,必藉众本。
邢子才、魏收等并不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
殆无遗阙。
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节•樊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
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
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5.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
“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
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该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5分)(2)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5分)
宋史(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
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
后六年,乃擢第。
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
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
”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
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
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
还,为三司度支判官。
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
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
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
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
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
徙知潭州。
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
使契丹,至紫濛馆卒。
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
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
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
谥号和尊号。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乘传是乘坐驿车。
传,驿站的马车。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
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
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
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
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
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元史(五)
文言文阅读(19分)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寻拜监察御史。
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
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
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
五年,丁母忧。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未几,无遗事。
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
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
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
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
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
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
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
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
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
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
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
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旧唐书(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
暠少孤,事母甚谨。
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
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
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
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
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Q,其风遂革。
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
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
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
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
”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
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
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
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汉使告亦如之。
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
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
督。
——《旧唐书·李暠传》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 /简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尤相笃 /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 /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 /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 /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其清 /慎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
“丁,当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忧,居丧也。
”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
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
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如是积年。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元史(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
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
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
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
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
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
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
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
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
徙山南道。
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
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
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
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顷之,以疾家居。
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